范阳战鼓如轰雷②,东都已破潼关开③。
山东大半为贼守④,常山平原安在哉⑤。
睢阳独遏江淮势⑥,义激诸军动天地。
时危战苦阵云深⑦,裂眦不见官军至⑧。
谁与健者南将军⑨,包胥一哭通风云⑩。
抽矢誓仇气慷慨, 拔剑堕指何嶙峋?。
贺兰未灭将军死, 呜呼南八真男子?。
中丞侍郎同日亡?,碧血斓斑照青史?。
淮山峨峨淮水深, 庙门遥对青枫林。
行人下马拜秋色, 一曲淋铃万古心?。
【注释】①这首七古作于康熙三年(1664)冬十二月。作者自注:“在泗州,南公霁云乞师处。”南将军,即南霁云,排行第八,唐魏州顿丘(今河南清丰县)人,少贫为舟子。公元755年(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叛,随巨野尉张沼起兵讨伐。后被遣至睢阳(今河南商丘)与张巡计事,遂留睢阳。公元757年(至德二载),睢阳被围,张巡命南霁云往临淮(安徽盱眙县西北)乞师于贺兰进明,进明坐视不救。睢阳陷后,与张巡等同时遇害。后人即在其乞师之处建庙祀之。⑥“睢阳”句:谓睢阳军事地位重要,为江淮之屏障。睢阳,郡名,公元742年(唐天宝元年)改宋州置,故城在今河南商丘县南,公元757年(唐至德二年),安庆绪(禄山子)遣尹子奇攻睢阳,张巡与许远死守十个月,江淮赖以保全。遏,遏止,阻挡。韩愈《张中丞传后序》:"蔽遮江淮,阻遏其势。"⑦“时危”句:语本张巡《闻笛》诗:"营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阵云,浓重厚积形似战阵的云,古人认为是战争之兆。⑧ 裂眦(zì ):因发怒而眼睛睁得极大,眼眶似乎要裂开。形容极其愤怒的神态。
⑨谁与:犹言“哪一个”。健者:犹言壮士。
⑩“包胥”句:此处喻指南霁云乞救于贺兰进明之事。包胥,即申包胥,春秋时楚国大夫,楚君蚡冒之后,亦名棼冒勃苏。公元前506年,伍员以吴师伐楚,入郢。包胥去秦国求救,在秦庭痛苦哭七日夜,终于感动秦国发兵救楚。?“抽矢”二句:指南霁云乞师失败后的激愤。《张中丞传后序》:"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嶙峋:山岩突兀的样子。此处形容南霁云的意气慷慨。? “贺兰”二句:谓南霁云于睢阳城陷后不屈而死。唐韩愈《张中丞传后序》:"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中丞:指张巡。南阳人,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进士,历任清河、真源县令。安禄山反,巡与许远守睢阳,诏拜御史中丞。睢阳城破被执,骂贼而死。侍郎:指姚公訚。陕西硖石(今河南陕县东南)人。与张巡素交好,共守睢阳。公元757年(至德二年)春,加检校尚书侍郎。睢阳城陷,与张巡、南霁云同日不屈而死。?“行人”二句:写作者瞻仰庙宇时的感慨。唐杜牧《华清宫》诗:“行云不下朝元阁,一曲《淋铃》泪数行。”淋铃,指《雨淋铃》曲。相传唐玄宗入蜀,至斜谷淋雨弥旬,栈道中,铃声隔山相应,因采取其声为《雨淋铃》曲以悼念杨玉环。此处借指作者对南霁云的哀悼怀古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