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奇门遁甲、梅花易数等古代学问一样,图谶与纬书也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并被现代人认为是荒诞不经的事情。
但在东西汉之际,谶纬之书也曾风云显赫一时。特别是王莽托古改制,曾获得多数儒家士大夫的追随,可惜功亏一篑,以失败而告终。
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却是凭借谶纬之书而成功夺取天下,重续汉朝刘氏二百年的宗庙社稷。只是到隋朝才正式禁止谶纬之书。当然是禁而未绝,后世还有推背图、刘伯温烧饼歌等图谶,现代日本学者也从多种古籍中重辑《纬书集成》。
纬书源于周秦,成于西汉,盛于哀平。纬书“托孔说”表明了其两个性质:一、其是儒教士言,二、其书有经的形态。纬书的作者其实也是所谓“先儒”。(李学勤语)。纬书比齐儒更为激进,时为七纬。后为皇帝所忌惮,因此到隋朝禁止,沦为异端。
至于图谶起源更早,但多于纬书混杂,多言天灾人异之事,与古巫术有关,有易经这个古老的传统,延绵不绝,不遑细论。
刘小枫先生《纬书与左派儒教士》一文勾勒了纬书的发展历程及儒家左右派之争。以此来梳理儒学思想的嬗变。
孔子没后,儒分为八:“有倡复古的颜回儒,有倡守本改良的子游儒,有倡尊贤容众的子张儒。”“孔夫子兴致多端:兴学、从政、逍遥”,孔门弟子所学不同、性情偏差,各取一隅。后世主要分为两大派:注重心性之学、理想主义的思孟学派,与注重经世致用、现实主义的子夏学派。
从地域来说,儒学内部有齐儒、鲁儒之争。鲁儒重“亲亲上恩”,以礼学为主,注重伦理,关心家族礼仪和国家秩序的稳定。源于子思、孟子,汉初以叔孙通为代表,为汉朝制定礼仪。
齐儒重“尊贤尚功”,以《春秋》为本,注重国家政治秩序的合理与否,倡天人感应、阴阳五行、象数论。齐国多方士,方士知识与鲁之礼教结合,称为“方士儒”。
公羊儒学出于齐学,与谶纬学同源于战国邹衍。《春秋》学有微言、大义之争,也代表了显白与隐微之不同教化。汉以董仲舒为代表,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因此纬书也应该是儒学思想的组成部分,与古代巫史有密切联系,从中可以发现儒学的另一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