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所推崇的上古圣人为尧、舜、禹。尧则天,师法天道,有文明开创之功。禹治水,救黎民于水患,事功卓著。舜以孝著称,垂拱而治,是人伦道德的典范。
《史记?五帝纪》:
舜父瞽叟顽,母嚚(yín),弟象傲,皆欲杀舜。舜顺适不失子道,兄弟孝慈。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yǔ)。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孔子家语?好生第十》:
孔子曰:“舜之为君也,其政好生而恶杀,其任授贤而替不肖,德若天地而静虚,化若四时而变物,是以四海承风,畅于异类,凤翔麟至,鸟兽驯德,无他也,好生故也。”
“德若天地,化若四时”,这是一个很高的赞誉。
近世学者对虞舜颇有异议,认为他是儒家树立起来的一个善于作伪的人。其实这是对上古文化的不理解所致。
舜被称为圣人,也是传说中的“大巫”, 可以沟通天地鬼神,有异于常人的感通天地的本能,能参天化育。因此“舜入于大麓,烈风雷雨不迷”,并表现出很多神迹,尧、舜、禹皆属于半神半人的英雄时代。
由“巫史”转化为礼乐制度,是周公的贡献。由礼乐而内化为人性仁德,是孔子的贡献。经过两次转型与飞跃确立了中国文化的方向。上古文化蕴含丰厚的哲理,晚年的钱穆、余英时、李泽厚等学者特别重视这方面的研究与探讨。
钱穆说,“天人合一”是中国留给世界的最大思想财富。李泽厚说,他所提出的实用理性、乐感文化、一个世界等思想命题,都可以归结为上古文化的“巫史传统”。
归根溯源,返本开新,以儒学与西方文化汇通,这是可以期许的文化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