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戎服见于孔子,拔剑而舞之,曰:“古之君子,以剑自卫乎?”
孔子曰:“古之君子忠以为质,仁以为卫,不出环堵之室,而知千里之外,有不善则以忠化之,侵暴则以仁固之,何持剑乎?”
子路曰:“由乃今闻此言,请摄齐以受教。”
【译文】
子路身着戎装来见孔子,把出宝剑并舞了起来,问道:“古代的君子是用剑来自卫吗?”
孔子说:“古代的君子以忠诚为本质,以仁爱来护卫,不出简陋的房子就能知道千里之外的事情。有对自己不友善的人,用忠诚感化他;对自己侵犯欺凌,用仁爱来稳住他,为何一定要用剑呢?”
子路说:“我今天听到您这番话,请允许我郑重行礼,拜先生为师,接受您的教诲。”
这大概是子路初次拜见孔子时的场景,子路武士出身,被孔子的一番话折服,从此终身追随夫子。当然孔子的话“有不善则以忠化之,侵暴则以仁固之”,有理想化的成分。
在子路身上,有一个从武士到文士的转变过程,在文化史上具有典范作用。
最早的士都是武士,冲锋陷阵、攻城略地、保家卫国,是早期部落乃至后来诸侯国的主要依靠。
周朝时期,士、大夫是诸侯国的基石。在礼乐文明的教化下,士大夫学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逐渐由武士而文士,文武双全,“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时代变迁,东周之时,诸侯国之间互相攻伐,礼乐制度逐渐走向衰微。《周易·坤》:“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孔子的教育目标是造就有礼仪、有教养、有担当、有仁爱的士君子、士大夫,来恢复周朝文明。
后来虽然东周被秦取代,周朝礼乐精神由一代一代的儒士(儒生)传承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