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好生第十》:
孔子曰:“君子有三患。未之闻,患不得闻;既得闻之,患弗得学;既得学之,患弗能行。”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情况值得担忧。没有听到时,担心无法听到;已经听到以后,担心没法学到;已经学到之后,担心无法付诸行动。”
【解说】
本章体现了孔子一心求学、一心向道的精神。孔子对道德与学问的追求可谓孜孜不倦。“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
古人求学之难,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好书难得,名师难求。汉朝谚语: “遗子千金,不如遗子一经。”
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讲:吾听闻老儒生说 “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 每得到一本好书,如获至宝,亲自抄写,反复诵读,乃至背诵。但当印刷术发达之后,“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书多了,学生却不珍惜了,学问不能精进,反而退步了,与今日的情况何其相似。
明朝的文学家宋濂为了能得到名师的指教,翻山越岭负笈百里,披星戴月苦读数年,终于学有所成。
孔子既重视学,又重视行。 孔子说:“知而弗为,莫如勿知。” 把学与行贯穿起来,以行来检验学。孔子弟子宓子贱说:“始诵之,今得而行之,是学益明也。”
孔门之学盖“修己”、“治人”之谓也(朱熹语)。修己,就是修养自己,从“格致诚正”来修养自己。治人,则是指管理,管理社会,服务社会,即“修齐治平”。因此孔门之学是尊德性与道问学并重,合内外之道,有很强的实践性,即使在今天也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