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在厄第二十》:
孔子不得行,绝粮七日,外无所通,藜羹不充,从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讲诵,弦歌不衰。乃召子路而问焉,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乎,奚为至于此?”
子路愠,作色而对曰:“君子无所困。意者夫子未仁与?人之弗吾信也;意者夫子未智与?人之弗吾行也。且由也,昔者闻诸夫子:‘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今夫子积德怀义,行之久矣,奚居之穷也?”
【译文】
孔子师徒不能前行,断粮七天,跟外界无与法取得联系,连粗劣的粮食也吃不上,同行的人都病了。孔子更加慷慨激昂地讲经诵读,用琴瑟伴奏唱歌不停歇。于是找来子路问他说:“《诗经》中说:‘不是野牛不是老虎,却来到旷野里。’我的道有什么不对吗?为什么到了这个地步?”
子路面有愠色,怒气冲冲地回答说:“君子是不会被什么困扰的。想来是老师的仁德还不够吧?人们还不信任我们;想来是老师的智慧还不够吧?人们不愿实行我们的主张。以前听老师说过:‘行善的人,上天会给降福于他;作恶的人,上天会降祸于他。’如今老师您积累德行心怀正义,推行您的主张已经很长时间了,为什么处境会如此穷困呢?”
【解说】
孔子想到楚国去游说楚昭王,没想到困于陈蔡之间。这是孔子周游列国以来,所遇到的最大一次政治危机。在此孔子表现出了他坚韧的意志、豁达的心胸,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到,给弟子们鼓舞士气。并且与子路、子贡、颜回开展了学术对话,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这句话无疑是孔子所言。儒家这个“天”,是一个抽象化的“至高神”,代表了宇宙的生命意识。儒家的“天”,不是我们自然科学所说的天空、星辰、银河系等。俗话说,老天有眼;人在做,天在看。这一切都已经成为我们文化血液的一部分。
在人之上,有天。“天”正是我们人类的价值源泉,有了这个认识,我们人类才会认识自己的局限,才会收敛自己的欲望,有所畏惧,一心向善,祈求上天的眷顾。
人有旦夕祸福,月有阴晴圆缺,人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人的信心来源哪里?那就是是否按照天道行事,那就要多行善事,积德怀义,心胸坦荡。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善”便是儒家的最高准则。
儒家的道德不是抽象的,是可以外化的,是可以实践的。《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就是儒家所推崇的理想中的“三代之治”。
当清末的外交家郭嵩焘到英国后,惊呼英伦三岛正是我们理想中的“三代之治”,提倡主动学习英伦之治。因此他成了一位最开明的洋务人士,冲破了张之洞的“中体西用”的思想篱藩。
这一认识难能可贵,这也说明儒家并不是墨守成规、故步自封的,而是善于学习、善于变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