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先生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为之高兴,另一方面为之忧惧。”
解说:
当父母年事已高,子女的担忧之情就会油然而生。一方面希望父母长寿,一方面又感觉来日不多,因此心理是很矛盾的。这就看出了孝的本质是情感,而非父权专制。
死亡是人生最大的挑战,也是思考的全部源泉。父母的一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好的参照。现代心理学证明,得不到家庭温暖的孩子,长大之后会出现很多精神方面的困扰。所谓天伦之乐,不就是老人对孩子的慈爱、照顾,孩子对父母的孝顺关爱吗?“孝”可以使家庭更加温暖。孟子所言人生三乐,第一就是“父母俱在,兄弟无故”。家庭中的爱是无可替代的。
精彩古注疏:
皇侃《论语义疏》:孝子之事亲也,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忧乐之情深,则喜惧之心笃。(录自《集释》)
朱熹《四书集注》:常知父母之年,则既喜其寿,又惧其衰,而于爱日之诚,自有不能已者。
李炳南《论语讲要》:人生七十古来稀,子女成人自立,父母逐渐衰老,尽孝时日无多,是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知而喜者,亲得寿考,子能承欢。知而惧者,父母之年愈高,在世之日愈少,深惧子欲养而亲不在,事之愈当谨也。
毓鋆《毓老师讲论语》:“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诗经·小雅·蓼莪》)父天母地,旧社会对父母,绝无道理可讲,是天经地义的。儿子必亲尝汤药,晨昏定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