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是明末清初的帖学巨擘。诗文,书画兼擅。其主要成就是行草书,确切的说是大字行草书。王铎的书法在书法史上有重要地位。后世评价王铎书法,有“神笔”之称。王铎书法也是从前
王铎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最高,在明清时期的书坛享有独特的地位,人称“神笔王铎”。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称赞王觉斯“笔势鼓宕而势峻密,真元明之后劲”,沙孟海先生《近三百年的书
祝允明行书陈玉清墓志稿卷,上海博物馆藏。不肖孤允明泣血书释文参见:祝允明65岁小楷《先母陈夫人手状册》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反修斋
导读:书法创作时,经常很苦恼:明明临帖时字写得还不错,一到创作就傻眼了,怎么办?除了字要写好,还得学会安排章法,学会布局谋篇。怎么做呢?前人讲过有很多非常复杂的规则,其实也有简单的
书法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我想是“雅俗共赏”!证据是,书圣王羲之的书法,不懂书法的人看着也认为好看,懂书法的人也感觉喜欢,高深造诣书法家会爱不释手,这就是所谓的“雅俗共
黄慎《桃花源书画合璧》手卷,纸本,设色,纵三十八厘米,作于清代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年),时年77岁。吴昌硕于71岁题卷首。 在扬州崇尚创新的艺术氛围感染下,黄慎又开始了书法艺术改
中国的书法艺术中国书法的载体是中国文字——汉字。最初的文字是为了实用。人们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文字不断的被美化,终于在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升准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品种,并逐
在学习书法中,有些人兢兢业业一辈子也一无所获,或徘徊于唐楷(并非说唐楷不好)之间,或寄居于某家某派,或跌入时风的漩涡之中……讥为“奴书”、拾人牙慧等。相反,有些人过于自负,没写
《?(hū)鼎》西周中期青铜重器,已遗失,仅存铭文拓本,大篆,故宫博物院藏有搨本。制鼎人名舀,故又为《舀鼎》。铭文茂密朴实,厚重凝练,有古拙雄伟之气,是西周中叶青铜器铭文中精美的一章
陆维钊(1899年—1980年),原名子平,字微昭,晚年自署劭翁,浙江平湖人。南京高等师范文史地部毕业。曾任王国维先生助手。晚年以书法卓绝,驰名于世,溶篆、隶、草于一炉,圆熟而精湛,凝练而
历代的书法艺术,其中大部分是一些工匠和从事劳动的人们留下来的。如汉代书法,有两大系统,一是碑刻文字,一是简牍墨迹,它们都是在纸未发明以前或未大量使用以前的书籍文献。简牍书
王献之《?等帖》行草,又名《更等帖》、《嫂等帖》,见于《淳化阁帖》。王献之是魏晋书家群体中的一位巨子。父亲王羲之的悉心的传授和指导,使他奠定了坚实的笔法基础。由于他是
如果问:如何从楷书过渡到行书?也许有人会答曰:"不就写快点嘛?""重新临行书帖就可以了!"这些观点都是不科学的,相对片面。进入正题前,要明白一个概念:楷书和行书无先后关系,是两个相对
《怀仁集王圣教序》,简称《圣教序》,由唐太宗李世民撰文。最早由褚遂良所书,即《雁塔圣教序》,后由怀仁奉命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而成,并刻成碑文,历25年乃成,较《雁塔圣教序》晚19年
鲜于枢行草书《饮酒有真乐》欣赏来源:朱锐春社醉归图卷后题跋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释文: 饮酒有真乐。我昔初未知。十载愁怀困吴楚。酒中之趣方得之。归来忽遇云居子。却怪前身谪
潘天寿(1897-1971),浙江宁海县人,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早年名天授,字大颐、阿寿、雷婆头峰寿者等。平生积极从 事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工作,为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为培
草书是一门变幻丰富、表现性极强的艺术,它作为一种书体形式的出现被人们认识即具有天生的非实用纯艺术性倾向。中国书法史为我们留下了极丰富的草书遗产,当代草书也表现出了较
杨凝式《卢鸿草堂十志图跋》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反修斋
董其昌印/宗伯学士在传统思想中,一般都是男为阳,女为阴,“男尊女卑”。但在篆刻作品落款钤印的时候,为什么却是“上阴下阳”的规矩呢?这其中,隐藏着大学问!一、阴阳是道家学说的根
楷书是书法史上发展最规范最成熟也是最稳定的书体。它化篆书的圆转回环为直来直去方折,并用八种基本笔画来概括它,并且要求书写者将众多的汉字书写的各尽情态,飞舞活泼而不呆板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反修斋
在书法书写的过程中,书写的多样性、书写者情绪和状态的不稳定性往往容易造成书写失误。古人面对书写失误的处理方式各不相同。本文主要借助于1912年之前的纸本和石刻中典型案
学习讲究取法乎上,也就是说学习时要挑选水平最高的人或物,从中学习顶尖的技术和知识。这在学书法上同样适用,于是大部分人在书法入门时都会选择最著名的法帖来学习,例如楷书常会
释文:新得紫金右军乡石,力疾书数日也。吾不来,果不复用此石矣!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反修斋
(一)横画01、长横长横作为字的主画,一般要写得刚直挺健,取左低右高之势,以稳定字的重心。长横最常见的写法是切锋落纸,稍顿后向右上翻腕行笔,收笔时向左上稍抵,亦可稍抵后腕外翻带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