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斋记》是元代书画家赵孟頫的作品,这是他的行书代表作之一,书于1308年(元至大元年),作者时年55岁。元代 赵孟《止斋记》,纸本,纵达47.5厘米,横356厘米。现藏上海博物馆。特点该书
中国人一般都会写汉字。很多人想把字写漂亮,还有的想成为书法家,甚至是著名书法大家,那如何达到这个目的呢?必经之路就是临摹古代碑帖。把自己那些不好看的笔划抛掉,代之以藏锋、
毛笔书法中的“飞白”笔,是一种特殊笔法,常常在一幅作品中成为“字眼”,特别出彩!这种笔法,相传为汉末蔡邕见役人以扫帚写字而创立的“飞白书”,后来在王献之等人的传承下成为一种
阴长生诗三篇释文:维予之先,佐命唐虞,爰逮汉世,紫艾重纡。予独好道,而为匹夫。高尚素志,不事王侯。贪生得生,亦又何求。超迹苍霄,乘驾飞浮,青要乘翼,与我为仇。入火不灼,蹈波不濡,逍遥太
书法是“学”出来的,不是“练”出来的有人练了多年书法,很刻苦,天天写,但是进步并不很大。而有的人学书法时间虽不很长,但进步很明显。原因何在?与方法(或称路子)有关。学习书法,
点、线、面是平面构成里的基本元素。平面构成是以轮廓塑形象,是将不同的基本形按照一定的规则在平面上组合成图案,造成既严谨又有无穷律动变化的装饰构图。王铎《临阁帖》局部
郑板桥行书渔村夕照词,上海文明书局印行。台湾大学图书馆藏。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反修斋
为什么临帖时觉得得心应手而真正创作时就回到了学书的原点?很多学书之人的临帖步骤是这样的:泡上一壶茶,拿来一本古帖,铺开宣纸,毛笔沾好墨,照着就开始写起来,今天写完这个感觉比较
行书是中国书法的一种主要书体,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它起源于汉代,成熟于晋代,到了唐代更是达到了鼎盛时期。行书的特点是比楷书更加自由流畅,比草书更加规范易读,具有一定的连笔和
颜真卿《文殊帖》未署书写年月,刻帖,行书,信札,35.6×16.5厘米,凡8行,计37字。浙江省博物馆藏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本。此帖行草夹杂,书近二王,又有自我宽博大气风格。不可多得的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书体,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草书始于汉初,早期称为“草隶”,后逐渐发展为章草、今草和狂草等不同风格。章草形成于西汉中晚期,是隶书
书法入门问题一致以来都是众说纷纭,但不可否认,入门很难!入门的标准有很多,而且说法不一,很难讲清楚,但如果换个角度,未入门的标准却是很好解释的。未入门现象之一:认为用生宣写字才
《魏介休令李明府墓志》,书法精湛,结体流畅、俊逸。我们在不少国展获奖书法作品中能看见该墓志的痕迹。出土于山东省安丘市,时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村人因此石涉讼入官。县令吴
马广文《隶书结体三十八法》内容有:因字立形,偏旁独立成形,横画平形,短竖破整,并列竖画多相背,蚕无二设,雁不双飞,波磔分背,一柱独支,方析两笔,化繁为简,增笔结构,承篆结构,异写结构,布白匀
“汉字—书法”的历史,可分为三个时代:篆书时代、隶书时代、楷书时代。篆书时代至晚从商代开始,经西周、东周、战国,直到秦代,前后延续了约1400年。隶书时代自秦末汉初开始至三国
米芾《道祖帖》,此帖亦称《至薛绍彭札》《得书帖》,有残损与修补痕迹。该帖神采奕奕,有龙跳虎卧之势,为米芾成熟期佳作。米芾《道祖帖》纸本行书纵27.9厘米,横44.4厘米上海博物馆
一、无字眼。全篇显平,无亮点、无神采,终究次品。二、无大破。全篇无大的留白,无破则无立。全篇则平淡无奇且有拥塞的感觉。三、无势。无势伤神,全篇无流动的感觉,处处让人感觉到
众所周知,写字与书法既一脉相承,又有一定区别。那么,你写的字,只是算子,还是算书法?元代书法家赵孟頫在《定武兰亭跋》中提出:“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
拂旦梅花发一枝,融融春气到茅茨。有花有酒有吟咏,便是书生富贵时。——祝允明明代奇才祝允明(祝枝山),与唐伯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并由于与唐伯虎遭际与共,情性
书法创作主要创作什么?这是个大问题,其实所谓创作不是把线条的黑整得多么好,而是要把线条中间的白整得多好,所以在创作时,无论是在整体布局上,还是在局部的关连上,都要玩转空白的味
1、一件成功的书法作品展现的是一个人的书法综合能力,既要在用笔、结体的临古上下苦功,还要在墨法、章法上学习积累经验,还要多读帖、多思考;2、书法线条要有力而雄劲。线是力和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反修斋
结合历代相关书法论著,根据个人理解,今天来聊一聊有关挫笔、疾涩、接笔、搭锋、牵丝、筑锋、过笔、顿笔、蹲笔、驻笔、裹锋、平铺在书法中的运用及需要注意的地方。一、挫笔尖
何绍基的书法取法前后发生了较大的转变,早年受其父何凌汉的影响,初从颜体入手,于《争座位帖》用功尤勤。早年游学和为官期间,遍历名山大川,搜访金石碑拓,结识到包世臣等碑学名家后
郑燮(1693-1765),清代著名画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卫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做官期间,不肯逢迎上司,颇能关心人民疾苦,饥荒年岁,曾因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