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文共2093字)
公元前226年
1.秦国大将王翦乘胜追击。冬季,十月,攻陷燕国首都蓟城(北京市),燕王姬喜跟太子姬丹,率精兵突围,退保辽东郡(郡政府在襄平〔辽宁省辽阳市〕),秦国大将李信紧追不舍。
赵王赵嘉,写信给姬喜,要求交出姬丹。姬丹逃亡,躲在衍水(今地不详)中,姬喜派使节杀掉姬丹,把人头献给秦军,转献嬴政。
2.秦国大将王贲攻击楚国,占领十几个城市。嬴政问大将李信说:“我打算征服楚国,听听你的意见,需要多少武装部队?”
李信说:“二十万应该足够。”
嬴政说:“你已经老了,胆量也小了。”遂即任命李信、蒙恬,分别担任统帅、副统帅,率二十万大军,向楚国进军。王翦遂称病辞职,回到故乡频阳(陕西省富平县)。
公元前225年
1.秦国大将王贲攻击魏国,堵截黄河的水,淹没大梁。三月,城垣崩塌,魏王投降,被斩首,魏国亡(前369年至前225年,立国145年)。
嬴政派人通知安陵君(参考前247年)说:“我打算用五百里土地交换你的安陵(河南省鄢陵县)。”
安陵君说:“蒙大王的恩典,用大片土地,交换一座小城,非常感激。然而,这座小城却是魏国从前的国王所赐,愿终身留守,不敢交换。”
嬴政嘉许他的信义,慨然应允。【嬴政放过安陵,恐怕跟信义无关,如果有关,魏国岂会覆灭?只是安陵太小,看不上眼,暂时放一马而已。】
前225年 秦灭魏,六国并立
2.秦国大军进入楚国,李信攻平舆(河南省平舆县),蒙恬攻寝城(安徽省临泉县),大破楚军。李信再攻鄢陵(河南省鄢陵县),再大破楚军。于是西进,跟蒙恬兵团在城父(安徽省亳州市东南)会师。但楚兵团尾随于后,秦军三天三夜不能休息,楚兵团展开反击,大破李信军,攻陷两个营寨,斩杀七位高级将领,李信溃败回国。
嬴政听说后,大怒,亲自去频阳(陕西省富平县)探望王翦,致歉说:“我没有采用将军的建议,李信果然为秦国带来羞辱,将军虽然有病,怎么忍心抛下我?”
王翦推托说:“我有病,不能带兵。”
嬴政说:“一切听你的。”
王翦率六十万大军,向楚国发动第二次灭国性攻击,嬴政亲自送到霸上(陕西省西安市东灞河畔)。王翦向嬴政要求赏赐相当数目的良田美宅,嬴政说:“你只管出发,怎么还怕穷呀!”
王翦说:“当大王的将领,功劳再大,也不能晋封侯爵。所以趁着大王还喜爱的时候,请求赏赐,不过为子孙打算罢了。”
嬴政忍不住大笑起来。大军出发后,到了武关(陕西省商南县东南),又陆续派出五个使节,向嬴政请求继续赏赐。
王翦说:“这个看法不对。大王(嬴政)性格猜忌,从不信任别人,如今倾尽全国的武装部队,交到我手里。我请求大量的赏赐,只不过为了表示眷恋子孙家财,用来保护自己。否则,大王可能疑心我胸怀大志。”
【领袖希望部属贪污腐败,以转移他对政权的野心。部下也用贪污腐败表示志仅于此,来保命保家。当然,必须有背叛能力的官员,才能这样。否则,一旦贪污案发,还是要吃官司。其中的微妙,不投入实际官场,不易明了。】
公元前224年
1.秦国大将王翦兵团夺取陈丘(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以南土地,抵达平舆(河南省平舆县)。楚国动员全国所有可以动员的兵力迎战。
王翦下令固守营寨,楚军屡屡冲锋,王翦闭垒不出。王翦态度安闲,每天沐浴【古时洗澡是一件大事】,督促改善饮食,跟战士们共同进餐。过了一段时间,王翦派人调查,回报说:“官兵们经常比赛投石、跳远。”王翦说:“时候已到。”
楚军之前求战不得,就向东撤退,王翦大军尾追,追及之后,猛烈攻击,楚军霎时崩溃,秦军追到蕲县(安徽省宿州市南)南,斩楚军统帅项燕,乘胜占领城市。
公元前223年
【只是暂时设立楚郡,后分为九江郡〔安徽省寿县〕、鄣郡〔浙江省安吉县西北。鄣,音zhānɡ·章〕、会稽郡〔江苏省苏州市〕。楚国自前741年至前223年,共立国519年,至此灭亡。】
【王翦伐楚,他始终要求六十万兵,而之前李信只要二十万。为什么呢,因为王翦懂得做事的关键——压倒性投入——投入越大,风险越小。而李信则贪巧求速,以致身败名裂。
人们往往低估了成就一件事情所需要的时间,时间是一种投入;同样,人们往往也低估了成就一件事情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为什么会低估呢?因为人们都想少投入,都想要“多快好省”,投入很少,回报极多,速度很快,质量还很好,这就是自欺欺人,要上当受骗的节奏了。李信自欺欺人,秦王就上当受骗。
这种思维在各行各业都有,比如广告业有一句著名的断言:“我知道我的广告费浪费了一半,但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为什么这句话这么有名,人人都认同呢,因为他击中了人性的弱点——人人都想少付出,多回报。你也可以说王翦带去的六十万兵浪费了一半,你带三十万去试试呢?
所以,当我们面对投入问题的时候,不管是投入时间还是金钱,我们要问自己的是,我能不能再多投入一点,而不是能不能少投入一点,要尽可能多投入,投入越大,风险越小,我们要的是成功,不是省钱。想省钱的人没出息。(华衫)】
前223年 秦灭楚,五国并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