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治安策》贾谊(下):“儒家”和“法家”,选择哪个治国?-《资治通鉴第十四卷-汉纪六》08


#第十四卷-汉纪六#资治通鉴(已发合集

大臣,是辱国也。

(下文共2720字)

太宗孝文皇帝(中)

前元六年(公元前174年)

普通人智慧,能看到已经发生事情很难看到尚未发生的事。礼作用,是在事情发生之前就进行预防,而法令是在事情发生之后进行制止,所以法令作用容易看见,而礼作用却难以觉察。奖赏可以鼓励善行,刑罚可以惩治恶行,古代君王治国,使国家安如磐石。法令执行,像春夏秋冬一样确定,像天地一样公正无私,那有法令不就行了吗?为什么又要强调礼教?

圣人所以赞美礼,因为礼重视的,是在恶事还没有发生之前断绝为恶的念头,从细小处推行教化,人民不知不觉中,趋善改过,远离罪恶。孔子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毋讼乎!’【让我断案,我和别人没有什么区别,我的志向在于兴教化,让天下和谐向善,没有恶行,没有纠纷,无须诉讼。】天子,为天下考虑最重要的是仔细考量选择哪一种治国方式法令或礼教选择一经确定就会国家的安危上反映出来

秦始皇要维持政权,保护子孙后代,他的心愿商汤、周武一样商汤、周武广泛推行德政,建立国家延续了六七百年,可是秦始皇统治天下只有十多年就土崩瓦解了。这里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商汤、周武治国方式进行了仔细考量和选择,而秦始皇没有

国家政权好比一个大器物,人们安放器物,把它放在安全的地方便安全,放到危险的地方就危险。治理国家道理与放置器物没有什么不同,关键在于天子把它安置在什么地方商汤、周武把国家安置在仁、义、礼、乐之上,使王位留传子孙数十代,这是人所共知的。秦始皇国家安置在法令、刑罚之上,几乎祸及自身,子孙绝,这是天下人有目共睹的。这不是充分证明了治国选择的不同,就导致后果明显不同吗?

有人说:判断某人说的话是否正确,一定要事实验证样,说话的人就不敢胡言乱语了。’现在,如果有人说,治理国家,礼义的作用不如法令,教化的成效不如刑罚,君主为什么不拿商朝、周朝、秦朝盛衰兴亡的事实给他看呢?

君主地位崇高尊贵,就像殿堂,群臣殿堂的台阶,百姓就像地面。设置多级台阶,殿堂远离地面,就显得高大如果没有台阶,殿堂靠近地面,就显得低矮。高大的殿堂难以攀登,低矮的殿堂容易受人践踏。治理国家的情势也是这样。所以古代圣明的君主制定了一些等级朝廷内有公、卿、大夫、士四个等级朝廷外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下面还有官师、小吏,一直到普通百姓等级分明,而天子高高在上天子的尊贵无人可及。

乡里有句谚语说:‘欲投鼠而忌器。’这个很妙老鼠靠近了瓷器,人们害怕不敢动手担心毁坏了瓷器,更何况是对靠近高官呢!自古以来,用廉耻礼义来约束君子可以命他自杀,却不可以侮辱。所以脸上刺字的黥刑、割去鼻子的劓刑都不施加到大夫身上,因为他们离皇上不远。《礼记这样规定不能查看君主御马的齿龄,践踏御马草的人要受惩罚这样做是为了及早预防臣下对君主有不敬行为

诸侯王、列侯和三公等高级官员天子理应郑重地以礼相待,他们相当于古代天子的伯父、伯舅【周朝天子同姓诸侯为伯父,异姓的就叫伯舅】,如今,他们却跟平民百姓一样接受脸刺字、割鼻子、剃光头发、断足、鞭笞、辱骂、斩首示众【黥、劓、髡、刖、笞、絺、弃市】的刑罚,这样岂不是正如殿堂没有台阶一样吗?他们不是天子很近吗?【投鼠不忌器?】不讲廉耻伦理,那些手握大权的朝廷重臣,岂不会底层差役一样,毫无羞耻之心?望夷宫事件前文点击跳转),就是因为嬴胡亥时代,对皇族高官,用重法杀戮,毫无投鼠忌器的意识,于是阎乐敢当面逼秦二世自杀

听说:鞋子再怎么新,也不放到枕头上,帽子再怎么坏,也不拿来作为鞋垫。朝廷大臣天子对他以礼相待,官吏和百姓对他俯地叩首,敬畏有加。如今他有了过失,陛下下令免去他的官职是可以的,叫他告老还乡可以的,叫他自杀可以的,杀了他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让人用绳子把他绑起来,押送到司法部门,罚做苦役任由小吏鞭笞辱骂他,这是不应该百姓看见的。卑贱之辈,如果看惯了这些事,就自己也可以这么做那么就达不到尊尊(让尊者尊)、贵贵(贵者贵)的教化效果了。

时候大臣有因为不廉洁而被罢免的,不说他不廉洁,而是说“簠簋不饰”(锅碗不干净);淫秽不检点、男女关系混乱而被罢免的,不说他淫乱而是说“帷薄不修”(帷,床帐;薄,门帘);软弱无能不能胜任职责而被罢免的,不说他软弱无能,而说他“下官不职”(不职即不能胜任)——确认有罪的大臣,不直接点破他所犯的罪,而是换一种委婉的用辞,为他避讳

那些受到皇上严厉谴责、呵斥的大臣,白冠氂缨,盘水加剑【白冠,带着白色的帽子,象征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悔恨、羞愧;氂(máo,毛)缨,用牦牛尾做成的帽缨,象征庄重。盘水,在盘子中装水,象征着清白和净化,表示请求宽恕;加剑,盘子上放着佩剑,表明愿意承担责任准备自裁】自己来到请室(请罪之室)接受处置,皇上不用派人去捆他,牵他来。罪轻的人,听到裁决,就自行毁坏衣服冠帽,前往放逐之地,不用等别人拿绳索套住他的脖子。罪重的人,听到裁决,就面向北方(皇上)叩拜两次,跪着自杀不用等别人抓住他的头发、砍下人头皇上只需对他说:‘你犯有过失,我仍然对你以礼相待。’

君主臣以礼相待,就会自豪和高兴以廉耻约束臣,就会重视品行和节操。君主如此臣却不用品行节操报答的话,他就不像个人了。教化有成社会风尚确定大臣都会考虑自己要做的事情不合道义,而不去考虑不能获得利益坚守气节尊重大义君主可以臣子掌管治国大权,可以把尚未成人太子托付给大臣——就是提倡礼义推行廉耻带来结果这样做君主没有什么损失!放着这样的事情不做听任侮辱大臣的刑罚一直施行,这是足以让人深深长叹的

之前,故宰相绛侯周勃被诬谋反逮捕下狱最后无罪释放,贾谊周勃之事刘恒进谏。

刘恒认真采纳贾谊建议,对臣下不再滥施刑罚,培养大臣气节从此以后凡是大臣有罪,都自杀,不再接受刑罚。

【相传西汉大臣有罪,都不向司法部门申冤辩护,很多人都是受到指控就自杀。但是,到狱政部门受审受刑的也不少。史书说“都自杀”,也是大概而言吧。(胡三省)】

【辱大臣,是辱国也。(明·高攀龙)】

贾谊排斥法治提倡礼教法家儒家的争论,贾谊把它抬到金銮宝殿之上,希望政治力量达到目的。然而二者并不冲突,就像鸟有两个翅膀才能飞翔,不应引起争论。不久,儒家学派获得政治支持,大获全胜,然而却发现如果不使用法家那一套,国家就要稀烂,于是出现系列外儒内法政治家和政客。(柏杨)】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