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集03)
中国古代并不是说法制监督机制不健全,而是因为兴起了伦理道德的教育,人都教的好了,没有人作奸犯科,所以这个刑罚都搁置不用。
在《群书治要?汉书七》中记载,到西汉的时候,这个谏大夫贡禹看到当时朝政腐败、宫廷奢靡、圣教不行、社会风气日趋日下的现状,于是就上书劝谏汉元帝,建议要兴起孔子的教诲来改变世风。
贡禹这样写道:“孔子不过是一个寻常之人,但是因为乐于研求道义、端正自身而从不松懈的原因,以至于现在四海之内,天下的君主都将孔子的言论作为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现在汉朝地域辽阔,陛下德行高尚,又居于天子的尊位,相信凭借着上天的帮助,如果想改变社会风气,调和阴阳,陶冶万物,通过教化匡正天下,就像决堤放水、遏止物体坠落一样容易。”
后面他说了一句话,告诉了我们盛世不复存在的原因,以及如何能够恢复到盛世的状况。
在《群书治要360》的第一句,就摘录了这一句话:“自成康以来,几且千岁,欲为治者甚众,然而太平不复兴者,何也?以其舍法度,而任私意,奢侈行而仁义废也。”
在成康盛世的时候,就是西周时期周成王和周康王的统治时期,他们能够继承文王和武王、周公的遗风,特别是在成王统治时期,周公制礼作乐,兴起道德教育。
结果怎么样呢?结果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监狱里没有犯人,刑罚都放置不用。
中国古代并不是说法制监督机制不健全,而是因为兴起了伦理道德的教育,人都教的好了,没有人作奸犯科,所以这个刑罚都搁置不用。
从西周到西汉当时将近一千年之久了,想使天下太平的君主很多,然而没有再出现太平盛世,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因很简单,就是“以其舍法度,而任私意,奢侈行而仁义废也。”
这个“法度”不仅仅是说我们所说的法律、成文法、法令、法文等等,它有道德标准、道德规范和规矩的意思,也就是治国的常理常法,比如说五伦、五常、四维、八德等等。
舍弃了治国的常理常法,而私欲兴起了,还有奢侈盛行,废弃了仁义。
这一句话就为我们说出了太平盛世不复产生的原因,那就是在位者不能够身体力行古圣先贤的治国之道、克服自己的私欲,不能率先避免奢侈之风,所以废弃了仁义,礼教不行,结果上行而下效。
所以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领导者、在位者的修身,对于治国起到基础而且关键的作用。
他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假如在位者、领导者能够端正自身,那么对于端正别人、办理政治又有何难处呢?
这说明,修身是治国的根本,而且领导者在修身的过程中已经就是在治国了。
为什么呢?因为自行化他的效果是潜移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