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集04)
尊贤则不惑
“尊贤则不惑。”
这个“贤”就是德才兼备的人。如果经常亲近、尊重德才兼备的人,并且顺承他们的教诲,那么对于是非善恶的道理,就能够明辨而没有疑惑。
这个“惑”是疑惑的意思,但是“不惑”的意思很深,比如说就修养圣人、贤人而言,把自己的迷惑颠倒全部去掉,就是不惑。
所以不惑的境界很高,那就是中庸之道,那就是“天命之谓性”的“性”。
贤人来帮助国君治国平天下,他的目的就是让每个人都成就圣贤君子的境界。
成就圣人要从替天下民众谋求福利来做起,所以贤人办政治,就不是为自己求得权力,不是自己身居高位、为所欲为,或者是为了求得种种的利益、受到国君的宠信。
他是在为天下人服务、为天下人办政治的过程中来成就圣人,这就叫证道。
什么叫证道呢?这个“成道”有很多的方法,比如说我们说茶道,有武道,还有琴棋书画,后边都可以加一个道。
这些道加上去之后就告诉我们,无论你学习琴棋书画,还是学习茶,还是办政治,都可以成为求道、成圣人的一个方法。
所以《论语》上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那么圣贤人办政治,他是在办政治的过程中成圣成贤,所以这个政治被称为圣贤政治。
假使国君做任何事情,首先考虑到自己的私利,就和圣人的意志相违背,就不能够学做圣人。
怎么尊重呢?他既然是一个贤人,就说明他的品德好、学识通达、治国的理念也是符合大道的,那就要听从他的建议。
那就是《大学》上所说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也就是说,他所设立的教育目标,首先是让人懂得做人的根本,最终的目标是成圣成贤。
唯有树立了这样的教育目标,才能够真正把人教好,这样的教育政策就是明智的。
如果你是国君,任用了这样的贤人,他提出这样的教育政策,你就要明白、理解、采纳。
不能够向他请教之后,他也给你提出了建议,但是他提的建议,你不理不睬,把它搁置一边,这就不是真正的尊重贤才了。
圣贤人的教育政策一旦能够实施,它所教导出来的人也是不惑之人。
所以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的兴盛,首先都做了一件事,这件事就是尊贤。
比如说汉高祖,如果没有像张良、韩信、萧何这样的大臣、贤人,那么整个国家的政策就不能够稳固。
唐太宗如果没有礼敬魏征,接受他的犯颜直谏,那也不可能有贞观之治的成就。
唐玄宗一开始也是任用了韩休、张九龄等等的贤才,所以才有开元盛世的出现。
特别是在齐桓公的身上,开始任用了管仲,他可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但是后来管仲过世之后,他任用了竖刁、易牙、开方等人,结果自己死得很惨,自己的尸体腐烂了,还不被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