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望悬空寺,俨然一幅玲珑剔透的浮雕镶嵌在斧劈刀削般的悬崖间。
只见层层叠叠的殿阁,仅数十根像筷子似的木柱子支撑着,给人一种摇摇欲坠的感觉。悬空寺四周赭黄色的岩石微微倾斜,就像马上要倒塌一样。
一路行来,攀悬梯,跨飞栈,穿石窟,钻天窗,走屋脊,步曲廊,几经周折,忽上忽下,左右回旋,步步惊心。
真难想象,古人能在今人都觉得“不能为之”的地方修筑这样一座寺庙,而且千年不倒,你不能不赞叹宗教崇拜异乎寻常的勇气和毅力。
悬空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峭壁间,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是国内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古寺庙。
全寺共有大小殿宇40间,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三教殿”。三教殿位于悬空寺第三部分的最上层。
佛道儒三位教主共聚一堂,中间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左边为儒家创始人孔子,右边为道家鼻祖老子,三教供于一殿,在全国各地寺庙建筑中极为罕见。
当然,悬空寺中的三教合一现象,并非是国内寺庙的普遍现象,但也绝非个案。
魏晋时期,道教宫观在此出现,但唐以后,佛教的明慧禅院、宝庆寺、真乘寺等相继建成。
另外崆峒山也培育了一批儒家学者,比如东汉的医学针灸鼻祖皇甫谧、东汉的思想家王符等。
三教在崆峒山竟然结合得如此的“紧密”,也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
佛、道、儒三教,在基本理论上有着诸多分歧,在民间信仰上平分秋色,各领一方。
然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儒三教却出现了思想相互影响、形式相互融合的奇观,悬空寺就是这个时期典型的产物和代表。
悬空寺何以三教相容一寺,据民间说法,有“防人祸”的作用在内。
历史上,寺庙供奉的神像很容易受到异教反对者的捣毁,共同供奉三教教主神像,既能克服“天灾”,更能避免“人祸”。
其实,从文化层面观察,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合一何以可能,一个主要原因无疑是宗教自身发展及其内在的需要。
葛洪创立了官方的道教;寇谦之整顿道教组织,帮助道教取得了国家宗教的地位;陆修静汲取佛教的宗教形式,制定道教的戒规科仪;陶弘景承传上清经箓,首次建立统一的道教神系。
陶弘景以道为主,主张三教合一,认为“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
佛教在这个时期的佛经翻译和传播都极为兴盛,而且迈出了三教合一的步子。
慧远是一个三教融合的典范。他早年曾读儒书,博通六经,也接触过老庄,由儒、道而入于佛说。在讲经传教中,常引用《诗经》《庄子》的话来作说明,使听众晓然。
慧远讲儒家经典,用玄学比附佛经,解释佛教教义,使得佛教在上层知识界得以广泛传布。
儒家的哲学说到底是一种积极的入世哲学,可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生先是保命要紧,于是尚清谈,尚无为,王弼提出“贵无论”,把“无”当作世界统一性的基础,这和佛家的“本无”般若思想非常接近。
在时代困惑中,儒学自身是解决不了时代困惑,所以主流正统思想就有了变革和融合的可能。
所以,对于儒教来说,自汉武帝确立了独尊儒术以来,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遇到了一个小瓶颈,需要向外汲取新鲜元素。
对于道教来说,因为“先天不足”,所以一直就有向邻居借内容的需要和习惯,它也寻求融合。
而对佛教来说,作为外来传入的宗教,要在文化底蕴自身就很深厚的华夏大地寻求理解,就不得不融入它所面对的这个民族本身的文化,以此为依托与渠道来传播自身的教义,求得自身的传播与弘扬。
这样,三教内部结构的互补性,就为三教合流提供了动力因素。魏晋时期,人们用道家思想揉合儒家经义,创造了玄学。
东晋后,玄学又与佛学归于合流,使崇玄之说遍地开花,而悬空寺恰恰正是那个时代的历史烙印。
同时,从社会历史大背景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给人最少安全感之时,就是大众最需要哲学和宗教之时,自魏晋玄学经三教互补、三教合一至宋代理学家整合成为理学的雏形产生,这就为三教合一奠定了广泛的社会心理基础。
当时统治阶级所实施的宗教统治政策,也为三教合一创造了政治基础。
三教文化的共存共尊,不仅运化天智,开人天窦,而且还对国家统治起到了稳定和巩固的作用,成为维护政治集团的有效工具。
在这段经历朝代多,历史跨度大的中国中世纪时期,虽然给人的表象是政治上时分时合,但当时的文化是高度发达繁荣的,佛、道、儒是当时精神文化的意识主流,以其独有的特质扩展到了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
归根结底,还在于中华文化的博大包容精神。纵观两千年来的中国思想史,它是一部佛、道、儒三教鼎立、互为辅佐的历史。
佛、道、儒的理论均属上层建筑哲学范畴,在我国封建社会中,三者的理论既相互利用,又相互斗争的形式长期共存。它们三者互相促进,互为补充,共同影响着古老的中华民族。
正是由于三教文化没有理论上难以沟通的鸿沟,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也才产生出历史上很多三教文化合一的文化现象,而悬空寺三教文化相融相合,是文化大融合的必然结果,顺应了千百年来的历史潮流。
看到最后的伙伴们有福了,敬请欣赏《山西省旅游发展大会》主办权竞演中,由大同市创作的精彩节目《天地相生 大和天下 之悬空寺》
延伸阅读
北魏天兴元年(公元398年),北魏建都平城(今大同市),北魏天师道长寇谦之(公元365-448)仙逝前留下遗训:要建一座空中寺院,以达“上延霄客,下绝嚣浮”。之后天师弟子们多方筹资,精心选址设计,悬空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建成。
长线桥
长线桥位于南楼和北楼之间,长约10米,桥上建楼,楼内建殿,殿内供佛 。长线桥将佛庙、楼宇等景观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奇幻、奇险、奇巧的景观。
?建筑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