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甲骨文产生的殷商时期开始,中国的汉字和书法艺术,已经历了数千年历史,积累了极其丰富而辉煌的成果。在近一百多年来中国社会和文化经历巨大变革的历史背景之下,作为一种典型的民族传统文化,书法艺术虽经历过尴尬与冷落,但仍步步开拓,终于在二十世纪的最后二十年中,伴随着改革开放与民族振兴的进程,走向空前的复兴与繁荣发展,充分显示出其所具备的深厚而广泛的社会基础和顽强的生命活力。究其根本原因,乃是由于它与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精神生活及审美理想之间无法分割的深刻联系。
当代中国书法创作以现代考古学和现代技术所提供的空前丰富多样的文字、书法历史遗产为借鉴,以立足当代、根植传统、继承创新为宗旨,以艺术本体的完全独立和主体艺术创造的空前自觉为内在依据,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已形成碑帖并重、碑帖兼融基础上的多元化格局,并取得一系列积极成果。当代书法创作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一,在新时期书法艺术的全面复兴中,实现了观念与立场的转变——走向艺术创造的空前自觉;其二,在持续的书法热潮中,伴随着当代展示交流方式的变化和历史遗产的发现、研究、借鉴、传播,形成以立足当代、根植传统、凸显个性为基本取向的多元发展的大格局;其三,在审视前两阶段发展得失的基础上,近七年间,进入一个更为健康、稳定的发展时期。
当代书法创作总体上呈现出以下主要特征:强调主体精神表达的自由和力量;标示出观念的开放性,兼容性与理性精神;强化作品形式内在关系的变动性,是对程式化的反拨,并通过对笔墨语言、空间形式的现代追求强化作品的视觉感染力;近七八年以来,新一代中青年创作骨干则更为理性地审视此前创作发展的得与失并进行着自觉调整,对优秀传统研究、发掘及活用的深度、精度较九十年代有了较大的推进。
艺无止境,更待超越。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正面临着进一步处理好古与今、学与创、人文内涵与形式技法、功利诉求与艺术本旨、流行与本我等诸种关系,摒弃浮躁,笃定志向,切实深入,从而实现在更高层次上持续发展的课题。中国书法的优秀传统博大精深,代有杰创,从古至今是一个环环相扣并未中断的连贯运动的历史过程。史上的精品无不渊源有自、风格特立、格调高尚、技巧高超,为我们提供了继往开来、笃学新创的一系列典范例证,是一面最好的镜子。“古不乖时,今不同弊”,事实上仍是当下学习与创作中必须高度重视并亟需更好解决的问题。此中的关键,是研究、发掘、借鉴、活用古代优秀传统时应持的科学态度与当代立场,以及预流而不逐流,清醒地判断今人是非,保持独立的批判精神。人文精神内涵与形式技法本是不可割裂的统一体。
孙过庭所云“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已道尽书法艺术天人合一、技道一体,“借笔墨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的本质特征。当代书法创作在实现笔墨与空间形式的现代追求的同时,如何使书法这一传统的民族艺术形式真正成为反映今人高尚人文精神的物态载体,从而实现其现代转型,成功地实现民族性、时代性、个性的高度统一?我们还有很多功课应该做。与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相比,书法在这方面待做的努力更多。“书法热”已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在历史资源的占有、运用和总体发展规模方面,当代无疑已较前代有明显的超越,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若从具备历史高度的人物与成果看,我们尚无骄傲自豪的本钱。而时风的浮躁与文风的低俗、功利主义对艺术本旨的消解与异化、社会不正之风对书法队伍的侵蚀,正是我们亟待克服的时弊。
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势,为包括书法在内的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提供了空前优越的时代条件。书法工作者担负着为人民创作出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的历史责任。当代书法创作如何在更高层次的持续发展中提高品质,成功地实现自身的当代文化意义,实现历史性的超越?值得深思,正待践行。
——
何应辉,四川省诗书画院创作研究部专职书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务院政 府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隶书专业委员会主任,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四川省书画院常务副院长,现任中国书协顾问,四川书协名誉主席,四川省诗书画院名誉院长,四川大学、山东艺术学院、河北美术学院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