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古人书法一气呵成


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古人讲“书气”、“气脉”,到底是什么?笔连、意连、势连又是什么?

气贯全篇 

刘熙载在《书概》中论章法有道:“章法要变而贯。”变,即是要笔画与字的势态有千变万化;贯,即是要无论怎样的变化,前后气脉须畅通。

人们说好书法是“一气呵成”,此说并非是要书写者挥毫时屏住呼吸一口气写完,而是说整篇书法从第一笔到最后一笔,气脉相连不可中断。一篇章法变而贯的作品,因为整体贯气,所以常常有“行云流水”之感。
曾国藩亦道:“予尝谓天下万事万理,皆出于乾坤二卦,即以作字论之,纯以神行,大气彭荡,脉络周通,潜心内传,此乾道也。结构精巧,向背有法,修短合度,此坤道也。凡乾以神气言,凡坤以形质言,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即此道也。乐本于乾,礼本于坤,作字而优游自得,真力弥满者,即乐之意也。丝丝入扣,转折合法者,即礼之意也。”
虚实、疏密、管束、接上、递下、错综、映带,第一字不可移至第二字,第二行不可移至第一行。不论是内气抑或外气,书法须在气的引领下,方能整体团结,生机勃勃,否则必然涣散脱落。
不过书法中“一气呵成”之美的获得亦非易事,它需技的把握,需谙熟笔法与笔势
书法之贯气,端赖实连与意连。实连,指笔画以有形可见之笔连接一起;意连,指笔画不连但笔势却顺承。
王珣《伯远帖》中的一行虽字字断开,不过细究每一字最后一笔都与下一字的起笔相互接应。其上下字之间也顺着笔势“意连”在一起,所以“意连”其实即是“势连”。
张怀瓘曾对上下字之间“势连”有一个形象写照:“或体殊而势接,若双树之交叶;或区分气运,似两井之通泉”。“体殊”与“区分”,貌似不连,字与字之间没有联 系,而“交叶”与“通泉”,则说明内在连通呼应。

再如苏轼的《啜茶帖》,其字有的连,有的不连,但是不连处气脉并不隔断,这仍然是因为断处之笔势是顺的。

姜夔说:“向背者,如人之顾盼、指画、相揖、相背,发于左者应于右,起于上者伏于下。大要点画之间,施设各有情理。”点画与点画、字与字、行与行,有了顾盼照应,断处就能贯气。

包世臣说王羲之的《兰亭序》是“似奇反正,若断还连”,即是此理。由上下字到一行、数行直到整篇,在笔势作用下,连通一气,造成了一气呵成的艺术效果,也就是“一笔书”。

古代书法中有一种特殊类型作品—集古字。如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它是后人行书学习的典范之作,是从王羲之手迹上的字单个挑出来,重组的一篇书法作品

此《圣教序》作品,单字极为精彩。不过,把这些王羲之当初挥笔时随势而生的单字组成一个完美整体,并不容易。尽管集字者怀仁在书法上有很高造诣,也考虑到其中的笔势与贯气问题,但我们若将这件集字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或手札作品对比,便不难看出,集字作品整体贯气方面要远逊于手稿。究其原因,是上下字笔势不顺。

一篇书法笔势从首字开始,随后之字的笔势都是接上而来孙过庭云:“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由此可见第一字之重要。

明代张绅云:“古人写字,政如作文,有字法,有章法,有篇法,终篇结构首尾相应,故云‘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主’,起伏隐显,阴阳向背,皆有意态。”

清人戈守智也指出:“凡作字者,首写一字,其气势便能管束到底,则此一字便是通篇之领袖矣;假使一字之中有一二懈笔,即不能管领一字;一行之中有几字僝弱,即不能管领一行;一幅之中有几处出入,即不能管领一幅。此管领三法也。” 

因此,从第一字到最后一字,唯有字字笔势顺承,一篇书法之气才会贯通不断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