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古人讲“书气”、“气脉”,到底是什么?笔连、意连、势连又是什么?
气贯全篇
刘熙载在《书概》中论章法有道:“章法要变而贯。”变,即是要笔画与字的势态有千变万化;贯,即是要无论怎样的变化,前后气脉须畅通。
再如苏轼的《啜茶帖》,其字有的连,有的不连,但是不连处气脉并不隔断,这仍然是因为断处之笔势是顺的。
姜夔说:“向背者,如人之顾盼、指画、相揖、相背,发于左者应于右,起于上者伏于下。大要点画之间,施设各有情理。”点画与点画、字与字、行与行,有了顾盼照应,断处就能贯气。
包世臣说王羲之的《兰亭序》是“似奇反正,若断还连”,即是此理。由上下字到一行、数行直到整篇,在笔势的作用下,连通一气,造成了一气呵成的艺术效果,也就是“一笔书”。
古代书法中有一种特殊类型的作品—集古字。如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它是后人行书学习的典范之作,是从王羲之手迹上的字单个挑出来,重组的一篇书法作品。
此《圣教序》作品,单字极为精彩。不过,把这些王羲之当初挥笔时随势而生的单字组成一个完美整体,并不容易。尽管集字者怀仁在书法上有很高造诣,也考虑到其中的笔势与贯气问题,但我们若将这件集字作品与王羲之的《兰亭序》或手札作品对比,便不难看出,集字作品在整体贯气方面要远逊于手稿。究其原因,是上下字笔势不顺。
一篇书法,笔势从首字开始,随后之字的笔势都是承接上字而来,孙过庭云:“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由此可见第一字之重要。
明代张绅云:“古人写字,政如作文,有字法,有章法,有篇法,终篇结构,首尾相应,故云‘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主’,起伏隐显,阴阳向背,皆有意态。”
清人戈守智也指出:“凡作字者,首写一字,其气势便能管束到底,则此一字便是通篇之领袖矣;假使一字之中有一二懈笔,即不能管领一字;一行之中有几字僝弱,即不能管领一行;一幅之中有几处出入,即不能管领一幅。此管领三法也。”
因此,从第一字到最后一字,唯有字字笔势顺承,一篇书法之气才会贯通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