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分类
人文
听书
话题
站长说
VIP
输入关键词
搜索
APP下载
|
在线客服
首页
分类
人文
听书
话题
站长说
ViP
导航菜单
首页
分类
人文
听书
话题
站长说
VIP
热门推荐
吕剧
子分类02
儒释道
催眠音乐
冥想静心解压
六指琴魔
生活智慧
传世经典
栏目分类
category
国学频道
donghua
AI听书
dongman
话题广场
Tag
苏轼超迈处最难企及
苏轼
书法
取法
王羲之
、李
北海
、
颜真卿
、
杨凝式
等人
。
黄庭坚
《
山谷
题跋》:“东坡
道人
少日学《
兰亭
》,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酬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似柳诚悬,中岁喜学颜
鲁公
、杨风子书,其合处不减李
北海
。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
文章
妙
天下
,
忠义
贯
日月
之气,本朝
善书
自当推为第一。
苏轼
书善则善矣,然千年来
学习
苏轼
书法
少有
登堂入室者。
正如
清代书
画家
钱泳
所说
:“余年过五十余,无有进境亦
不能
成家,拟以苏书终其身孰知写未三四年,毛疵百出旋复去之。乃知坡公之书未
易学
也。”因此,他甚至
认为
:“四家皆
不可
学,学之辄有病。苏黄米三家尤
不可
学,学之
不可
医也。”其
观点
似有偏颇,但
苏轼
书法
确实难学。
苏轼
天资聪颖,随手写去修短合度,他说:“我虽不
善书
,晓书莫如我。”他的
书法
“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得晋之韵、唐之法,并
开创
宋之意,其玄妙自
不可
言,故难以
企及
。
学习
苏轼
书法
我
认为
有几个
门槛
是很重要的。
一、信笔处最难
感悟
众所周知,
书法
和其他任何
艺术
一样,
都是
有法度可循的。
可以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但不
可以
没有
法度的信笔挥洒。而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论用笔》里说:“东坡书笔俱重落,米
襄阳
谓之画字,此言有信笔处耳。”东坡的信笔处,是法度之外而又情理之中,是“我书意造”,是“无意于佳。”
书法
,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
书法
尚意,
苏轼
滋味
犹浓。然韵可追,法可循,意
不可
学。“意”是书者当时的情思勃发,是真
性情
跃然纸上。如果
学习
者除了
追求
形似神似外,
还要
把字里行间的“意”写
出来
,那
只有
一个
路径
:
了解
当时的写作背景,身临其境、心手两忘,“无我”地去临习。字里行间,见情见性,就算临习到家了。例如
苏轼
的《黄州寒食诗帖》,我们
需要
了解
它是写于
宋元丰
五年(1082年),当时
苏轼
因 “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
生活
上的穷困潦倒和
政治
上的失意,让他
感到
落寞无比,于是在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
写下
了这两首
五言
诗:
一曰:“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
不容
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
少年
子,病起须已白。”
二曰:“春江欲
入户
,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
坟墓
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书写
此卷的
时间
大约在翌年,或元丰七年
离开
黄州以后。其诗苍劲沉郁,饱含着
生活
凄苦,心境悲凉的感伤,
富有
强烈的感染力。其书也
正是
在这种
心情
和
境况
下
有感
而出的,故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
苏轼
将
诗句
心境
情感
的
变化
,寓于点画线条的
变化
中,或正锋,或侧锋,
转换
多变,顺手断联,浑然
天成
。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
变化
万千。笔酣墨饱,神充气足,恣肆跌宕,
飞扬
飘洒,巧妙地将诗情、画意、书境
三者
融为一体,
体现
了
苏轼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的
创作
状态
。难怪
黄庭坚
叹曰:“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苏轼
“无意为
书家
”的
书法
作品
,其信笔处往往是情在胸中,意在
笔下
,心
手相
畅的
结果
。其酣畅淋漓
表现
出来
的“烂漫”,清代书
法家
包世臣
认为
“在东坡,病处亦觉其妍,但恐
学者
未得其妍,先受其病。”故其信笔处,乃难学处也。
二、超迈处最难
企及
苏轼
书法
里还裹挟了其
雄文
大笔的气魄,故其
书法
肉丰而骨劲,宽博而秀伟。
理学
家
朱熹
说
苏轼
“笔力雄健,
不能
居人后,故其临帖,物色牝牡,不复
可以
形似较量,而其英风逸韵,高视
古人
。”
正如
朱熹
所说
,东坡
书法
追慕成风,然其超迈处
人们
总是无法
逾越
。雄才伟略的
康熙
皇帝
年轻时便仰慕
苏轼
,酷爱
苏轼
书法
的以跌宕取勢,以雄秀取態。
康熙
早年有《御临
苏轼
中吕满庭芳》,但终归
不是
书
法家
,
没有
能临出其恢弘的
气势
来。清代书
法家
吴德旋说自己“余年三十余始留意书学,即好东坡、思白二家。而苦无入处。”他
感到
“东坡笔力雄放,逸气横霄,故肥而不俗。要知坡公
文章
气节
,
事事
皆为第一流。余事作书,便有俯视一切之概,动于天然而不
自知
。”由此
可见
,
苏轼
书法
的超迈处,有“会当凌绝顶,
一览
众山小”的气魄,
呈现
出“工夫深,虽枯亦润,
精神
足,随瘦亦肥”的
境界
。
我们不妨
看看
苏轼
书写
的
欧阳修
的《醉翁亭记》,此碑宋刻在
安徽
全椒县,
四川
眉山
三苏
祠有当代的重刻本。1998年,我到
三苏
祠考察,
见到
了眉山重新镌刻的《醉翁亭记》,深深被其神采和
气势
所
震撼
,可谓刻工细腻,十分逼真地
展现
了
苏轼
的
书法
特点
。此碑书于
欧阳修
逝世
后近二十年。其
震撼
灵魂
之处
在于
:用笔厚重,结字缜密,笔画的披拂之间既有遒劲,又显洒脱。其超逸处
在于
巧寓
对比
,错综
变化
,显示灵逸。此
书法
有贴近
欧阳修
《醉翁亭记》的潇洒纵横,
也有
苏轼
外柔内刚,绵里裹铁的气脉,二者巧妙地
融合
为超迈大气,
堪称
“双绝”的
艺术
精品
。其
成功
在其
笔下
,更在其
思想
和
境界
的深处。
三、创
新处
最
值得
学习
艺术
不是
一滩死水,
艺术
的
成功
要“为有
源头
活水来。”
唐诗
、
宋词
、
元曲
,
都是
各自
时代
特点
的
艺术
展现
,这
也是
艺术
为
时代
接受
的
必然
要求
。
苏东坡
的
艺术
价值
取向与
创作
心态
是和积学深至、
不断
实践有机
结合
在一起
的。他说:“自出新意,不践
古人
,是一快也”。“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体现
出
苏轼
强烈的变革求新
思想
。
苏轼
从
传统
中广泛
吸收
营养
,其
书法
中的许多
特点
都
可以
在
前辈
书家
中
找到
根据。然而
苏东坡
高人
之处
在于
他能食古而化,知法而变,勇于和善于创新,终于走上了独立
发展
的
道路
。他学
古人
轻形求意,明确
提出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极力称扬尚意书风。宋代崇尚的是“亚圣”
颜真卿
的
书法
,蔡襄、
欧阳修
、
司马
光等,都以
颜真卿
为宗,他们在
继承
与创新中,未能
摆脱
唐代
书风。首开宋
一代
“尚意”书风的,
就是
苏轼
。
苏轼
元丰五年(1082年)与
友人
畅游
赤壁
,
写下
了
流传
千古
的《前
赤壁
赋》。此赋用笔锋正力劲,在宽厚丰腴的字形中,笔力凝聚收敛在筋骨中,此谓“纯绵裹铁”。这种力又往往从
锋芒
、挑踢、转折中闪烁
出来
,
就像
宽博的
相貌
中时有神采奕奕的
目光
流观顾盼。特别耐人寻味的是,
苏轼
选用
行楷
表现
出一种静穆而深远的气息。明董其昌赞扬此书墨法:“每波画尽处每每有聚墨痕,如黍米珠,恨非石刻
所能
传耳。”《前
赤壁
赋卷》
表现
出的
特点
是字形扁阔丰肥,左秀右枯,用墨必浓,
成为
苏轼
别于前期
书法
,
也有
别于前人
书法
的苏体
特点
。
苏轼
在《柳氏二
外甥
求笔迹》里说:“退笔成山未足珍,
读书
万卷始通神”。他告诫学书者,“作字法,识浅、见狭、学不足
三者
,终
不能
尽妙。”字是要下工夫练的,但如果只知埋头写字而
不知
读书
,则
只能
成为
书匠,而
不能
成为
书
法家
。也
就是
说,
书法
的“
门槛
”绝不仅仅是
书法
本身。
苏轼
的
书法
里,
包含
了
苏轼
的诸多
修养
,
学好
苏轼
书法
,除了观其
诗书
画论,
走入
他绝妙
天下
的
艺术
世界
外,
还要
体味他
充满
乐观
精神
的
生活
态度
,
充满
担当
的
人生
气派,
充满
真知
灼见的
人生
智慧
。
苏轼
行书
《爱酒歌》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