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行书七个结构原则


行书中国书法的一种主要书体,介于楷书草书之间,它起源于汉代,成熟于晋代,到了唐代更是达到了鼎盛时期行书特点是比楷书更加自由流畅,比草书更加规范易读,具有一定的连笔和简化结构,但又不失字形的清晰度,能够体现书写者的个性情感

书法艺术角度看,行书不仅仅是一种文字书写形式,它更是书法家用以表达自己情感意境和审美观的手段。好的行书作品,无论是运笔的轻重、速度的快慢还是墨色的浓淡,都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深远的思想感染力。

书法要善于总结前人的规律,再用规律指导书写。在历代行书大家如王羲之米芾苏轼、董其昌、文征明等人行书中,结构特征非常明显,与楷书有很大的区别学好行书就要掌握结构特征开始

一些书法爱好者不明白这些道理,把楷书的笔画连写起来以为行书,那样写出来的字味同嚼蜡,往往苦练数年也不得行书要领。下面就来讲讲行书结构原则

加大疏密对比


如《宋·米芾·德忱帖》“常”字上半部分疏朗,留白很多,下半部分紧密,留白极少,形成鲜明对比

部分笔画格外张扬

如《宋·米芾·伯充帖》中“难”字的起笔两点,左边起笔潇洒灵动,行笔过程中逐渐控制飞扬之态,最后在右边归于收敛。

加大笔画的轻重对比

如《晋·王羲之·如常帖》中“淡”字,左边的三点式用笔粗壮,右边用笔轻盈,形成明显的左重右轻对比

形成高低错落之态


这是宋代书法家苏轼的典型风格,据说可以产生一种飞扬之势,如《宋·苏轼·黄州寒食诗帖》中的“死”字。

收放更加夸张

如《明·董其昌·行草书卷》中的“神”字,最后一笔特别夸张。这种笔画在一个篇章之中不能没有,但又不能多用。

往往形成欹正对比关系

欹正对比应用的最好的是王羲之,结字非常大胆,典型的如《晋·王羲之·普觉国师碑》中的“崇”字。

合体字往往形成开合之势


左右结构倘若平行则很单调,适当的布局则趣味无穷,典型的如《明·文征明· 纪行诗》中的“得”字呈下开上合之势。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