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汉代之后的隶书


汉字书法”的历史,可分为三个时代篆书时代隶书时代楷书时代篆书时代至晚从商代开始,经西周东周、战国,直到秦代,前后延续了约1400年。隶书时代秦末汉初开始三国末,约有420年的时间楷书时代三国末晋初开始一直到今天,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在篆书时代里,篆书是书坛的主角,它包括大篆小篆。隶书时代里,隶书是书坛的主角篆书成了配角。楷书时代里,楷书是书坛的主角篆书隶书都是配角。每一个书法时代里的主角,一般都有正规的书写,通俗的书写行书与草写,此外还有美术装饰的书写。所以我们看到历史上每个时期书法类型不是单一的,时间越往后,内容就越复杂。它们就像涓涓细流汇成的江河,越往下游包含内容就越多。
在不同的书法时代里,主角和配角的关系及其具体内容是不同的。主角的性质是“主”,是主流,这一点毫无疑问。主流的地位不是上天安排,也不是政权的号令,而是时代环境选择结果。配角的性质是“配”,但在很多情况下也不乏主体性。这一性质是受自身内涵形式和书坛规律制约的,也是时代环境赋予的。但既然是配角,就成不了主流。“配”谁呢? 当然是配主角,配时代的主流,也就是说,它还有受制于主角的一面。隶书时代篆书隶书影响控制楷书时代篆书隶书楷书影响控制。这是书法史上的一条规律也是我们认识书法史上具体问题的一把钥匙
魏晋时期隶书时代行将结束结束原因隶书自身结构书写方面因素更有书坛环境变革的促使。而且,环境原因在这里起了关键作用
随着西域文化进入中原中国古老的席地而坐的起居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代之而起的是更加方便的高桌(案)高座,以及由此而发生的起居生活方式改变人们有了桌(案)子,有了凳子,后来又有了大一点的纸,书写可以把纸或简放在桌(案)上,再不用像从前那样一手执简、一手执笔进行书写了。
一手执简、一手执笔,笔在简上的书写动作只能是摆动的。而在桌(案)子上的书写,由于人的生理作用,毛笔自然会被竖起来。由于毛笔是软的,运动时不可能控制在一个平面上,于是提按的动作便自然而然地出现了。不要小看这一动作,它产生的笔法正是提按笔法,而提按笔法则楷书特征性笔法。提按笔法经常地出现,摆动的笔法就越来越少。摆动的笔法越来越少,横向的线条便越来越短。结果隶书的横向结体也变成了方形结体,楷书就这样形成了。它宣告隶书时代结束
楷书形成之后,隶书没有被彻底取消。不过它的身份则由隶书时代主角,变为楷书时代的配角了。由两晋,经南北朝隋唐五代……直至今天,隶书仍是书坛上不可或缺的成员。在1700多年的楷书时代里,随着环境变化作为配角的隶书表现出了不同的风格内涵经历了不同的命运。大致说来,可分为五个时期 
一、隶书的锐减与空白
从目前能见到的资料看,楷书的成熟,我国西部河西走廊一带比东部黄河中下游要快一些。甘肃一带出土六国时期的残纸,和敦煌石窟保留下来的同时期的某些卷子,都表明这一观点是真实的存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及其以后的“兰亭论辩”,人们无不利用西部出土的资料,试证相传王羲之的《兰亭序》,在晋代的存在无可置疑,却很少有利用中原南京一带出土作品参与论证。按说,从文化发展平衡区域性)观点看,这种利用资料的做法是有问题的,但却恰恰说明,西部的楷书与东部的楷书相比存在差距,西部的楷书发展得快一些,比东部楷书成熟得多,与《兰亭序》有更多可比的因素。西部楷书发展快的原因,乃是因为高桌(案)高座的家具,最初是随着佛教的传入,先在西部开始使用并逐渐普及开来的。当高桌(案)高座的家具在西部地区早已习以为常时,中原看到它们还很别扭呢,《梁书·侯景传》曾描述过被中原认为是“丑态”的这种坐姿。书写家具变化来了执笔姿势的变化,执笔姿势的变化来了书写方法变化书写方法变化来了笔画形态变化,笔画形态变化来了字体的变化。哪里的书写家具先变,哪里的书写风格也就跟着变。
两晋时期中原楷书处在缓慢发展中,书坛上,隶书作品占有相当的分量,据出土资料统计,大约还有三分之一的存在。特别在一些庄重场合,或需要特别标示的位置地方隶书还是主角
到了北魏隶书作品几乎一件不见。王壮弘《六朝墓志检要》收录北魏作品甚多,仅有一件是用隶书写的,而且专家们还把它视为后人伪造。书坛上除了百分之九十二的魏书作品外,其他只有五花八门篆书了。隶书冷落到扫地出门命运
隶书被遗忘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北魏是少数民族政权,他们入主中原后,对汉文化接受是有选择的。中原传统文化对他们来讲,实在太陌生、太遥远了。当时,统治者的主要精力放在政治稳定与对南方的军事扩张上,无有闲心顾及文化的建设。汉族出身文人们,对传统文化有着特别的情愫,但在大政面前奢谈文化复兴,自己都感到不合时宜。曾在孝文帝时期作中书令、国子祭酒的郑道昭,就是因为倡导文化而被贬到光州去的。日常生活中的书写热爱书法大夫们,写的都是魏书(楷书的早期阶段),没有人会提倡已经过时隶书。二是魏书在实用的书写上,要比隶书方便顺手得多。隶书笔法是绞转笔法,逆笔磔出比篆书只先进一步。魏书则放开束缚,四面八方任意驰骋,无须逆入平出,来回绞转。表面起来隶书比魏书笔法简单,运动空间也由二维改为三维。但写起来,魏书更自由随意,更加顺乎手臂在桌(案)上挥写的生理构造。
二、隶书回光返照
东魏西魏隶书重新出现,这是书坛上一件令人喜悦且又瞠目的事情。重新出现隶书,彻底抛弃了魏晋时期尚还保留的汉隶古风,而仅以华美的姿态取貌于世。它们有的是各种笔法的混杂,有的是各种笔画的杂拼。装腔作势,纤细无力,看不到丝毫隶书时代本生的拙厚、自然与大气。北齐中期出现了一些追求古法的隶书作品,如河北省涉县中皇山、邯郸滏山寺的佛教刻经,山东孝堂山《陇东王感孝颂》等,看上去,作品笔画似乎还有点味道,但略一回味,生硬的笔画,乔装躯壳,僵化板滞的面貌,没有感人的神态内涵,观之如同嚼蜡。

陇东王感孝颂(局部

总之,隶书在魏晋南北朝的表现,用笔由简到繁,笔意却由厚到薄;结体由宽到正,书风则由朴到僵。看来,隶书表现已经黔驴技穷了。

隶书黔驴技穷日薄西山时候,也正是楷书蒸蒸日上发展壮大的时候。或者说,也正是因为社会楷书热爱,才把隶书冷落到可有可无的配角地步。这是书坛的一个规律,当新因素出现并逐渐酝酿成主流时,原先风光的那些内容无可奈何地都要走下坡路。

三、隶书的再觉醒

唐代中国历史上最辉煌时代之一。经济发达,国运昌盛文化繁荣,贤相名将辈出,才彦哲俊济济。诗歌音乐书法、绘画、雕塑、舞蹈……无不取得了前无古人成就

唐代王大善书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睿宗李旦、肃宗李亨、代宗李豫、顺宗李诵,还有女皇武则天,皆为书坛雄奇。玄宗父亲睿宗的影响,尚古崇丰,尤爱隶书,所书《纪泰山铭》严整丰劲,雍容华贵,堪为书史奇观,朝野上下趋之若鹜,再掀隶书高潮追随玄宗变法者,蔡有邻、韩择木、史惟则最出名。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尚书韩择木,骑曹蔡有邻,开元以来数八分……”另有李潮,四人被宋人称为唐代隶书四家”。再有刘昇、徐浩、顾戒奢、韩秀荣等,也以隶书闻名,均为唐隶新体的创新者。从此,隶书一改初唐风尚,再开天地

泰山铭(局部

唐代隶书气象从何而出?对盛唐楷书特别是颜柳作品略加观察便知其中内由。唐代追求气象环境,有国家特设的集贤院、翰林院等专门的职业单位,有代代相承的君主鼓吹时局蒸蒸日上,流风习习扶张。楷书由精谨而茂逸,由清健而圆劲;隶书自然也会由方劲而浑厚,由雅美而华贵。花开花落,环境使然,无论篆隶楷行草,无论都市乡闾官方民间,一并顺势而行,借机应发,如此形成书法盛唐气象

唐朝喜欢隶书是因为唐朝社会开明遵古;唐朝鼓吹隶书是因为唐朝文化博大革新。然而隶书有自己的命运轨迹,它的天下在汉代,辉煌在汉代,唐代人赋予它崇高的地位,但毕竟时过境迁,落架的凤凰过时的花,“隶废已久,晋、唐诸公遂无复有知者”。隶书再也不可能重塑两汉品质。

四、隶书的苟延

五代天下罹金革之忧,不遑笔札,大唐遗风不在文章翰墨尽除。虽有杨凝式辈极力鼓吹,书坛终陷气息奄奄的泥坑

宋代是我国文化史上的黄金时代科技文章艺术……皆有全新的发展楷书楷书,苏、黄、米、蔡是其舵手,崇尚意趣,以二王为神圣。篆书隶书则被时风力挤,偶有追求者,亦呆板无趣,依葫芦画瓢,出力不讨好。

元代书法赵孟頫树旗,追古尊王,行楷盛而隶风衰。奎章阁有一批名儒书家,虞集、柯九思、揭傒斯和康里巙巙名声最大。陶宗仪《书史会要》说:虞集“古隶为当代第一”。故宫博物院有虞集隶书《跋赵孟頫书陶诗》,其实笔单力薄,毫无生机。元代隶书首屈一指者尚且如此,足可见隶书命运衰败难救之状。

五、隶书复兴

清初的隶书名家,大多是在唐人基础有所发挥,他们没有真正理解隶书精神,却乐于发一己之思,任意“创新”。什么“细肚、蚕头、燕尾、鳌钩、长椽、枣核”之类的无趣物象,概属生吞活剥,装腔作势。王时敏、傅山、郑簠等人,虽号金石有缘,实难脱庸免俗。

清初皇帝治国有大策,用人小心眼。文字狱吓得知识分子噤若寒蝉,无奈将鸿鹄之志转向考据之学。在顾炎武、朱彝尊等学者的带动下,宋代金石学访碑之风再炽。新学术思潮影响,也给书坛上吹来一缕久违的春风。傅山、郑簠等书家,首开搜访研究临习于一体之风气,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取得了令人目的成绩影响着一批人纷纷投入碑学运动。书坛上,一方面皇帝喜欢传统帖学,以“馆阁体”为代表书法“正统”笼罩全国;另一方面,金石考据之学倡导的碑学运动,蒸蒸日上,正迅速发展。阮元、包世臣摇旗呐喊,大批追随者紧随其后,很快便形成了一种新的书学思潮创作理念。②帖学笔力柔媚,面貌单一,毫无生机。碑学则天真烂漫,新鲜活泼。通过钟鼎可睹三代古意,通过墓志可通汉魏精神,通过摩崖可近南北朝山林情趣。碑学是一条今古隧道,碑学是一块待开垦的黄金地,“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写魏体。”它唤醒千年积淀的优良元素,古为今用,重开纪元,把暮霭沉沉的帖学逼向绝路。

赵之谦隶书四条屏

碑学对书法影响的亮点,主要是三代篆籀、汉魏隶楷。所以,所谓碑学书法,实际上是以篆隶的复兴为中心内容。邓石如遍临秦汉碑刻,所写篆隶新颖独特,别开古意。何绍基学识渊博,一生喜尚碑版,书法风格碑帖相融,自成一家。朱彝尊更是直追汉魏,带动一代风气,对嘉道书坛影响甚大。隶书更有金农、丁敬,金农以沉着闻名,丁敬以醇逸著称。金、丁之后,桂馥、黄易是其佼佼者,桂氏隶书方严厚重,醇古朴茂,黄氏隶书活泼端庄,浑圆壮美。再有伊秉绶,敦厚威严,宏伟开张,陈鸿寿笔雄体健,洞达外向。卓著者还有张裕钊、赵之谦、杨守敬、昊昌硕、沈曾植、康有为……群星灿烂,皆开一席风光,领时势成为坛主。

隶书自战国孕育以来,经过了2400多年的发展,至今仍活跃在书坛上。作为汉字的一种字(书)体,书法的一种典型类型,它为中华文化藏着无限丰富的内涵,也为中华艺术开辟了独有天地。它辉煌过,是时代的骄子;无奈过,是时代的附庸;沉寂过,是时代的寒鸦;复兴过,是时代的新宠。历史没有远去,遗留下来的作品恍惚着不太清晰的印象,这就是:汉隶真,晋隶呆,唐隶华,宋隶寒,明隶蔫,清隶演,今隶装。唤醒隶书艺术生命良方,很难再找到……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