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分类
人文
听书
话题
站长说
VIP
输入关键词
搜索
APP下载
|
在线客服
首页
分类
人文
听书
话题
站长说
ViP
导航菜单
首页
分类
人文
听书
话题
站长说
VIP
热门推荐
吕剧
子分类02
儒释道
催眠音乐
冥想静心解压
六指琴魔
生活智慧
传世经典
栏目分类
category
国学频道
donghua
AI听书
dongman
话题广场
Tag
笔势是体势构成的基点
在古代书论中,对“势”常有论及。如蔡邕之《九势》、索靖的《
草书
势》,以及
王羲之
的《
笔势
论十二章》等,都对
书法
之势作了精辟的论述,并且把“势”摆在了极高的
位置
。蔡邕就
认为
凡得其
所言
之“九势”,则“虽无师授,亦能妙合
古人
”。
但
古人
之论书势,或是论述书势之
重要性
,或对各点画之势如何
表现
进行
阐述,且大多集中于
笔势
。在今人对书势的
研究
中,也大多是针对
笔势
而言,如黄简
先生
的《
笔势
的
定义
和
要点
》等。本文在此主要围绕
笔势
与体势、体势与行势,以及
笔势
与
书家
风格之建构
关系
进行
研究
,以期更加深入
理解
笔势
创构之
目的
与
意义
。
笔势
是体势
构成
的基点
在
书法
中,“势”之
形成
,从虚处而言,常与气
有关
,合称“
气势
”,它直接
表现
书法
个体
生命
之神采;从实处而言,则与运笔的速度、力度,以及各点之间所
形成
的呼应、收放、排叠等各种
关系
密切
相关
。由于它
具有
极佳的
视觉
冲击力和
艺术
感染力,所以,在
书法
创作
中,“势”常常
成为
书
法家
的
关注
焦点
。
对
书法
而言,“势”最小的单位是“
笔势
”。“
笔势
”是指各点画在
运行
过程
中所
体现
的力度、
气势
与张力,以及各点画之间的俯仰、呼应和联系等,其中
承载
着
书家
的审美情趣,应和着
书家
的
生命
情感
,它
能使
书家
笔下
的点画“活”
起来
,有别于印刷体点画的呆滞。
“体势”是指一个字所
呈现
出的动态,以及由于点画的排叠
汇集
而
展现
出来
的态势。
笔势
的
表现
具有
很强的
目的
性,即一切为体势服务,共同
构建
体势。
作为
艺术
,
书法
首先是以
整体
的
形式
来打动观赏者,所以,书
法家
在
进行
创作
时首先
也是
立足
于
作品
的
整体
视觉
效果
,而
不是
局限
于一点一画,一点一画只
不过
是
作品
结构
里的一砖一瓦而已。
整体
由无数
个体
组成,
个体
服从、服务于
整体
,这是一个最基本的
原则
。同时,
艺术
创作
活动
是一种
目的
性很强的
活动
,
要求
“意”在笔先,这“意”的指向不仅是每一个
笔势
该如何
创建
,更指向如何通过
组织
笔势
来
创建
体势,进而
创建
行势。以
王羲之
《频有哀祸帖》的“频”、“有”、“割”三个字为例:
“频”字首横向右上走斜势,很斜,横末稍往左上方
引出
中竖,中竖严重右倾,通过两笔的牵引,以及下横折撇强烈的斜推,使左部呈向右上运动之态势,右部
继续
右倾,此字左下角撇画力收与右部右上角之横折
形成
一种对称劲,共同
推动
整体
字往右上运动。从该字看,所有的
笔势
都是
为了一个共同的
目标
,即把整个字往右上方
推动
。
“有”字在体势上呈纵势,撇长且正,取纵势,横短且斜,助长了该字的纵势,同时,下方的“月”部也取纵势,使得该字给人
艺术
经纬以顶天立地之感。
“割”字左部横钩与长横很斜,使左部呈左倾之势,中竖偏往右顶起横钩,助推了左倾之势,立刀旁则右倾,与左部牵引,使该字呈上开下合之体势。由此
可见
,
书家
在体势的
创建
上,
意识
明确,
笔势
塑造
之
目的
强烈,正合其
所言
:“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
大小
、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
相连
,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笔势
之
目的
性
正是
书法
与一般的写字最
根本
的
区别
所在
。
笔势
为体势服务的
组织
方式
一般分为:
一贯气。
即加强各点画之间的联系,使其气脉连通,从而给结体赋予
生命
力,让
书家
笔下
之字
变成
一个个
具有
鲜活的
生命
情态的审美意象。
二排叠。
即通过
笔势
的横向、纵向或斜向等
方式
的
不断
排叠,
强化
体势的
视觉
效果
。这种排叠
方式
,类似于
文学
中排比的
修辞
方法
,乃
书法
创作
常用之法,它既
适用于
楷、隶,更
适用于
行、草。
三集势。
即使
笔势
共同指向同一
目标
,集多个笔画之势,使体势向既定的
方向
运动。如前面所举的“频”字,即是此法的极佳
运用
。
四逆向。
即通过
笔势
的逆向,使体势或内擫(如
王羲之
书迹),或外拓(如
颜真卿
书迹),或斜中求正,有惊无险(如前所举的“割”字)。
如前所述,体势基于各点画之势,以
笔势
为
基础
,
笔势
为体势服务,各点画之势的
创建
不是
各自独立的,也
不是
毫无
目的
和毫
无根
据的。
笔势
的
超越
性及体势之功用
集笔成字,集字成行。
笔势
是体势的
基础
,同样,体势
也是
行势在必行的
基础
,为行势服务,反
过来
,也制约、引导行势的建构。
笔势
的
超越
性。行势的建构是
书家
对书势建构的
最终
目的
,它居于书势
金字塔
之顶,
需要
笔势
的
支撑
。在独立的一个字里,
笔势
是为体势服务,但在一行里,它的
使命
则远远
超越
这个任务,它更主要的是为行势服务。在行
草书
中,
笔势
的这一
使命
表现
得尤为
突出
。
行势的
表现
需要
上下
传承
,
需要
上下呼应,这呼应不仅是前后笔画的呼应,
还有
笔势
组合
式的呼应,然后由不同
笔势
组合
共同建构行势的
节奏
与韵律。这就使得
笔势
超越
了对体势的服务。如
王羲之
《频有哀祸帖》中的“
不能
自”三字:
自“不”字的竖画往左下取势后,随着右点的左下折锋顺势带出,后两字笔画也按同样的
方式
尽量往左下取势,以使三个字的
笔势
处于相同或相近的
趋势
,同时使三个字在体势上右倾,从而
形成
一个由三个字组成的小
组合
,
展现
出一种非常精妙的
组合
方式
。
孙过庭
《
书谱
》的“之还见”三字同样
展现
了非常
经典
的两种
笔势
组合
方式
。“之”与“还”上部
笔势
由左上向右下运动,由放渐收,由长渐短,
节奏
明显,此为一组。“还”往右弧线点出后回钩,与左下走之底弧势相向,共同
构成
一个回环之势。“见”上部弧线
笔势
与右下弧线
笔势
也共同
构成
一个回环之势。前后两个回环
笔势
构成
了一个
组合
。前后两个
组合
一起在三个字中
体现
出来
,“还”字中部
笔势
只起过渡
作用
。在此,
笔势
显然已
超越
了体势,为了服从行势的
需要
,同一组
笔势
既可跨越几个字,不同组的
笔势
也可同时存
在于
一个字之中。
可见
,
笔势
可
超越
体势而直接为行势建构服务。
体势之功用在
书法
作品
中,每个字都
代表
一种
个体
审美意象,一行字由多字
组合
而成
,行势与行气密切
相关
,行气贯穿,则行势
不断
,反之,行气不贯,则行势断矣。在行、
楷书
中,同行的上下之间的行气常通过每个字的体势或笔断意连来贯穿。此种
情况
下,每个字的体势就尤为重要。在体势
创建
之时,必须将行气的贯穿加以
考虑
,即如何
利用
体势的欹侧俯仰、穿插腾挪来贯穿行气。
笔势
在
书家
书风
形成
中的
意义
每一个成熟的
书家
,都有自己独特的
艺术
语言
。
艺术
观念
的
表现
依赖
于具体可感的
技法
,而笔法是死的,唯人是活的。审美情趣的
差异
性,
致使
不同的
书家
在
笔势
的
组织
创建
上
存在
着
差异
,这
差异
就
构成
了
书家
自己独特的
艺术
语言
,直接促成了
书家
风格的
形成
。
以晋代“二王”为例。
王羲之
的
笔势
多为内擫,故体势上以纵向取势居多,给人以劲挺飘逸之感,且体势多变,
注重
点画之间气脉的
传承
呼应,行势
艺术
经纬的贯穿多靠体势的欹侧和
笔势
的笔断意连来
完成
,
形成
了独特的遒劲流
美的
个人
书风。
王献之
作为
王羲之
的
儿子
,本该
继承
父亲
衣钵,然由于
性情
和审美情趣上的
差异
,于章草中
寻找
符合
自己
心性
的
笔势
,变
王羲之
内擫
笔势
为外拓,在体势上则
追求
横向取势,自创“稿行之草”和“一笔书”,使
笔势
更加流畅舒展,行势气脉更加连贯、起伏更大,
笔势
为行势服务之
意识
更
突出
,自创一家之风格,在
书法
史上
奠定
了自己的
地位
。
王献之
书法
来自
于
王羲之
的口传心授,在为书之道被列为家宝而秘不
外传
之年代,其书之法显然与其父相同,但却因法同而势不同,
造就
了他书风的
形成
。
可见
,
笔势
在他们书风的
形成
中
占据
着重要
意义
。
至唐
一代
,“颠张狂素”同为狂草
大师
,但两人书风绝然不同,相距甚大。体而察之,两人皆好酒,且喜酒后狂书,然相较之下,张旭更显才情。据传张旭
书法
得
灵感
于挑夫争道与公孙
大娘
之舞剑器,而悟
草书
之
笔势
与气韵,
形成
变幻莫测的狂
草书
风。张旭于
书法
中更多的是
倾注
自己的满腔
情感
,如醉如痴,旁若
无人
。
由于张旭
笔势
源自于心,得道于挑夫争道与公孙
大娘
舞剑器,所以
笔势
独特,其笔法虽
出自
“二王”,却不为“二王”所囿,将
草书
推至
艺术
之
巅峰
,
形成
自家风格,被
誉为
“草圣”。观之宋代之苏、黄、米三家,
也是
由于
笔势
绝然不同,书风亦相距甚远。
宋人崇尚意趣,意趣在
书法
中之物化
形态
首推
笔势
,
笔势
合而建构体势与行势,汇合后即为
整体
风貌。
苏轼
用笔喜取侧势,结体扁平稍肥,体势右倾且茂密。
黄庭坚
乃
苏轼
门生,
笔势
却与
苏轼
大为不同,其
笔势
沉着痛快,以画竹之法作书。
草书
则
笔势
起伏跌宕,或卷或舒,随心
所欲
,如龙搏虎跃,却又圆婉超然,取势侧欹,穿插错落,左右开张。在豪迈中
透出
超凡脱俗之气,颇有禅家之味,以超然的书风饮誉书史。
米芾
最善
行书
,其
行书
笔势
跳宕丰富,刚柔相济,
方圆
相备,
节奏
分明,体势风樯阵马,欹侧
相生
,险峻腾挪,却又无造作之气,一片天然,
形成
了独具一格的书风。
苏轼
笔势
短而沉雄,
黄庭坚
笔势
长而圆婉,
米芾
笔势
跳宕而险峻,真乃一势一
面目
,一势一意味,一势一书风。
综上所述,
笔势
虽是最小的单位,却对体势的建构、行势的
形成
、
书家
风格的
产生
起到至关重要的
作用
。可谓:得势,方臻妙境。
王羲之
《得示帖》单字放大
《得示帖》书风遒丽,有张驰有缓疾,运笔之妙,自出胸臆,流畅纵逸,
极致
发挥
出了字势的
结构
美。尤其我们将单字放大后,你似乎能听见
书圣
笔尖在纸上的沙沙作响,以及那
跟随
墨迹起伏的心绪。所以,如果不放大,你
不知
王羲之
写的
到底
有多好!
沉下心来,我们慢慢
欣赏
…
首先,映
入眼
帘的是“得示”二字 ,显现的稳健、疏朗,方、迟、疏。
下面的“示”字下主上次,左下点与竖厚重紧密、右下点轻灵空荡。
接着,我们
看到
下面连笔“知足下” ,显现的缠绵、急速,圆、重、密。
“犹”的独立与“未佳耿耿”连带相得益彰。“犹”之左主右次,左部双撇凝而相聚,右部虚化简约。
下面的是“吾亦劣劣”的连、断与前面的“得示,知足下”的断、连,“犹”的动、速、急与“ 明”的静、迟、缓,极尽
变化
。
或许是
习惯
,抑或说是
智慧
,
书圣
在写“乃”字前,已然胸
有成
竹地将左边的撇以“冲刀法”,扛起整个线条。
看到
下面,“不欲”的轻、起、藏,“触雾故也”的重、伏、侧又与“迟”的小、细、圆,令尺牍韵律十足。
《得示帖》在
处理
字
结构
方面
的
手段
丰富且精彩。
看到
下面的“触”字,右主左次、右放左收,右部墨聚于“虫”之中轴。
“雾”之上主下次,下部右主左次,“务”部中段浓墨重画紧接,整字
虚实
变换、松脱灵动。
我们
看到
“散”字。“散”之左主右次、左收右放、左实右虚,
形成
对比
与互补,臻显丰满;
我们
结合
全篇
看字间
对比
。“散”的独立与“不欲”的牵带
对比
,而“王”
对应
“欲触”的白处,“羲之顿首”的密、连、速
表现
出来
的藏中锋
对应
“触雾故也”的疏、断、缓
表现
出来
的露侧锋。这些揖让与顾盼
关系
,十足耐人寻味。
书圣
对于字间搭配的
处理
,从
细节
理性
,到轻重缓急的感性,游刃有余地在纸面铺开。
《得示帖》
作为
王羲之
行
草书
的
代表
,忽简为草,忽繁为行,或连成片,或
字字
独立,兴之所致,
变化
无穷,
感情
收敛自如,其字群大多是三角形的结体,更能显出
王羲之
思绪的起伏跌宕。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