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道教经典:《道法九要》原文+注解(典藏版)




全真道南宗的戒律制度的完善成熟标志体现在白玉蟾祖师制定的《道法九要》中。

道法九要》乃白玉蟾祖师专门撰着的南宗教团建设的纲领性文件,现存《道法会元》卷一,题“琼管先生白玉蟾编”,前有白玉蟾祖师自序。所谓道法,在道书中有多种表述与涵义,

道法会元》卷一之《道法枢纽》云:“师曰:有道中之道,有道中之法,有法中之法。道中之道者,一念不生,万物俱寂;道中之法者,静者交媾龙虎,动者叱咤雷霆;法中之法者,步罡掐诀,念咒书符,外此者皆术数。”

白玉蟾祖师认为法出乎道,乃是道之法,“可以天地之机,穷鬼神之理。可以助国安民,济生度死。道不可离法,法不可离道。道法相符,方可济世度人”。

道法名目繁多,而当时一些道士注重法之术而不究道之源,忽略道教义理的学习道教戒律的修持,“近世学法之士,不究道源,只参符咒”。

针对当时南宋道教界的这些弊端,白玉蟾祖师“兹不得已,略述九事,编成一帙,名曰九要,以警学道之士,证入玄妙之门,不堕昏迷之路人人得道,个个成真”。

现将《道法九要》原文+注解分享如下:

  《道法九要》原文

三教异门,源同一也。夫老氏之教者,清静为真宗长生大道,悟至於象帝之先,达之於混元之始,不可得而名,强目曰道。自一化生,出法度人。法也者,可以天地之机,穷鬼神之理,可以助国安民,济生度死,本出乎道。道不可离法,法不可离道,道法相符,可以济世。近世学法之士,不究道源,只参符咒。兹不得已,略述九事,编成一帙,名曰《九要》,以警学道之士,证入玄妙之门,不堕昏迷之路人人得道,个个成真,岂不美歟!琼山道人白玉蟾序。

立身第一

学道之士,当先立身。自愧得生人道,每日焚香,稽首皈依太上大道三宝。首陈以往之愆,祈请自新之右。披阅经典,广览玄文,屏除害人损物之心,克务好生济人之念,孜孜向善,事事求真,精严香火,孝顺父母恭敬尊长,动止端庄,威仪整肃,勿生邪淫妄想,勿游花衢柳陌,勿临诛戮之场,勿亲尸秽之地。清静身心,远离恶党。始宜寻师访道,请问高人。此乃初真之士,当依此道行之。

求师第二

学道之士,须是得遇作家方可明真悟道;得遇真师,方可皈向,传道受法。须是日前揣度其师,委有妙理,源流清切,然后亲近,日积月深,恭敬信向。次宜具状齎香,盟天誓地,砍血饮丹,传授道书隐诀,秘法玄文,佩奉修持。虽得其传,不可便弃,常侍师门,参随左右,求请口诀玄奥,庶无疑难,自然行之有灵。尝闻高古祖师徒弟皈向者,纷纷然甚众。师按察徒弟之心中,有心行不中者不与之,不尽诚者不与之,五逆者不与之,及有疾者不与之,吏曹狱卒、始勤终怠者亦不与之。中有徒弟,若与师心契合,气味相投,随机应化,得度者当以愧心对之。忽遇师门试探弟子,难以难事,相付勾干,或中间不从所求,弟子且莫私起怒心。若生怨恨以貽咎,师之愆,阴过阳报,毫分无失。所得法中神明将吏,亦不辅助。岂不闻汉张良黄石公,三进圮桥之履,公见诚心,乃传素书,后为君师。若求师者,当究是理。道法之师,始终心意如一,弟子始终亦如一,进道自然无魔。所谓弟子求师易,师求弟子难,诚哉是言也。

守分第三

人生天地之间,衣食自然分定,诚宜守之,常生惭愧之心,勿起贪恋之想,富者自富,贫者自贫,都缘夙世根基不得心怀嫉妒。学道惟一温饱足矣。若不守分外求,则祸患必至。所谓颜子一簞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者,贤人也。学道人若外取他求,则反招殃惑也。道不成而法不应。若依此修行,法在其中矣。

持戒第四

夫行持者,行之以道法,持之以禁戒。明其二字端的,方可以行持。先学受戒持斋,神明自然辅佐。萨真人云:道法于身不等閒,思量戒行彻心寒。千载铁树开花易,一入酆都出世难。岂不闻真人烧狞神庙,其神暗随左右,经一十二载,真人未尝有纤毫犯戒,其神皈降为辅将。真人若一犯戒,其神报仇必矣。今人岂可不持戒,更当布德施仁,济贫救苦。昔旌阳许真君,一困者为患,其家抱状投之於君,君闻得疾之因,乃缘贫乏不得志而已。真君以钱封之于符牒,祝曰:此符付患者开之。回家,患者开牒得钱,以周其急,其患顿愈。济贫佈施则积阴德,行符之人则建功,皆出於无心,不可著相。著相为之,则不是矣。若功成果满,升举可期矣。


明道第五

夫道者,入圣超凡,福资九祖,逍遥无碍之乡,逸乐有玄之境,聚则成形,散则为风,三清共论,玉帝同谈,不属五行,超离三界,此乃证虚无之妙道。欲登此道,先修人道去除妄想,灭尽六识,明立玄牝根基,须分阴符阳火,如鸡抱卵,出有入无,功成行满,身外有身,仙丹妙宝,随意自取,玉室金楼,随心自化,呼风叱雨,坐役鬼神,嘘气可以治病,点石可以为金,不与凡同,奉膺天詔,证果真仙矣。

行法第六

夫法者,洞晓阴阳造化,明达鬼神机关,呼风召雷,祈晴请雨,行符咒水,治病驱邪,积行累功,与道合真,超凡入圣。必先明心知理,了了分明,不在狐疑。欲祈晴救旱,先择龙潭江海、碧壑深渊,云龙出没之地,依法书篆,铁札投之。如不应,方动法部雷神,择日限时,登坛发用。祈晴之事在乎诚心静念,运动暘神,召起冯夷风部之神,扫除云雾,荡散阴霾,易歉为丰,救民疾苦。若德合天心,应之随手。驱邪之道,先立正己之心,毋生妄想,审究真伪。古云:若要降魔鬼,先降自己邪。当以诚心召将而驱之。若传人不一,闻法避罪逃遁者,差雷神巡歷而馘之。若遣祟,切不可发送酆都,没后恐有连累,戒之慎之。若治病之法,宜仔细察其病证,此当给以符水治之。盖人之气运,于三焦五臟之间,顺则平康,逆则成病。或嗜欲失节,或心意不足而成邪。故邪气侵则成病,以我正真之气,涤彼不正之邪,以我之真阳敌彼之阴。若患者执迷邪道,可方便化之,符水而治之。救人功满而证仙阶,而为妙果歟!

守一第七

近观行持者,间或不灵、呼召不应者,何故?初真行法者累验,广学者不如之,此非法之不应也,缘学者多传广学,反使不能纯一,分散元阳,登坛之际,神不归一,法不灵应。岂不闻老子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以灵。今志於行持者,必当守一法,而自然通天彻地。不知守玄抱一为最上功夫,但耽於广学,反不能纯一矣。盖上古祖师,虽有盈箱满筪灵书,留之引导凡愚,开发后学。不知师心自有致一之妙,不教人见闻,鬼神不知其机,用之则有感通。且法印亦不可多,专以心主一印,治一司,专用一将,仍立坛靖,晨夕香火崇奉,出入威仪,动止恭敬,诚信相孚,自然灵应。切不可疑惑有无,昧於灵台。须是先以诚敬守之,必获灵验。斯为守一之道矣。

济度第八

学道之人,洞明心地,不乐奢华,不嫌贫贱,不著於尘累之乡,不漂於爱河之内,恬淡自然逍遥无碍,尘世和同。先当行符治病,济物利人。此可拔赎沉沦,出离冥趣,先度祖宗,次及五道。以我之明,觉彼之滞;以我之真,化彼之妄;以我之阳,炼彼之阴;以我之饱,充彼之饥;超升出离,普度无穷,斯为济度矣。

继袭第九

学道之人,得遇明师,传授秘法,修之於身,行之於世,人天敬仰,末学皈依,愧非小事,当知感天地阴阳生育之恩,国王父母劬劳抚养之德,度师传道度法之惠,则天地国王父母师友,不可不敬,稍有违慢,则真道不成神明不佑。道法既得於身,道成法应,可择人而付度之,不可断绝道脉。须是平日揣磨,得其人可以付者付之。苟非其人,亦不可轻传也,罪有所归。若得人传授,但依祖师源流,不可增损字诀,忠孝之心相契,切勿生人我之心。弟子若负师,天地神明,昭然鑑察,毫分无失。师伪,弟子亦然。若无人可度,石匣藏於名山福地、海岛龙宫,劫运流行自然出世。予感天地父母生化之恩,诸师传道教训之德,将其所得,册成九事,以警后学。若修身立己,积德累功,上体天心,下利人物,行道成真,超凡入圣。伏望见闻,咸希观览。琼山道人白玉蟾述。

玉蟾祖师以大智慧眼,洞悉人在生活中,难免会沾染上某些不良习气,因此要以超凡入圣道法境界,为人生树立一面清洁明亮的镜子,时时映照自身,及早发现不良习气,用道法镜子照出这些灰尘,意识到这些不良习气对於个人修持的妨碍,从而摆脱积习,掸开灰尘,毅然自立,做一个奉道而行的英灵丈夫。因此,这九条戒规,既是谆谆告诫,也是殷切期望。告诫是针对不良习气的,期望是相信道法的化育,能够帮助人生克服这些不良习气。

第一条讲做人道理,是作为道教徒所应当具有的基本品德。这些道理,马马虎虎地讲讲,似乎都很明白,但平心静气品味品味,却又发现,其中有许多妙趣,是原来未曾体会到的。所谓“得生人道”,是说在天地万物之间,在万物大化之中,“我”生成为个人。生成为个人,是很自然的事,许多人都在有意无意之间,将这件事当作理所当然地发生的,玉蟾祖师为什么要说“自愧”呢?又有什么东西,是应当自觉惭愧的呢?

这里面的妙趣就在於,作为一个与草木鸟兽不同的人,应该具有“我是一个人”的自觉意识。有了这样的自觉意识,按照作为个人要求要求自己,不象草木那样无情,不象鸟兽那样一切行为都任凭本能,那么,体会做人道理就渐渐真切了,明白只有人才具有分辨善恶是非能力,因而要珍重这种能力择善而行远离诸恶。所谓“自愧”,说的就是时时保持这种自觉意识,时常想想作为个人应该符合要求

按照这样的自觉意识要求人才会有向上之心。皈依道经师“三宝”,是向上之心在人生中的表现,是意识自觉被唤醒之后的一种人生选择。既然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必然会反省自己过去行为,让迁善向上的意愿更加明晰起来。有了这样的意愿,则好生济人、事事求真、孝顺父母恭敬师长等品德,就在我们的内心里生根,成为道德自律,而不是外在的强制性的他律。

第二条讲传道弘法的师徒之谊。将玉蟾祖师说法展开理解,是说人之成其为人,既包含肉体生命,也包含精神生命肉体生命稟之于父母,从远处说,是由天地化育而生成的,从近处说,是父母生命延续,所以应当珍重爱惜;精神生命则由社会文明铸造而成,从大处说,是人类文明的恩惠,从小处说,是师资渊源的传承,所以也应当珍重爱惜。

南宗的道法,是人类文明形式之一,也是陶铸精神生命的师资渊源之一,所以得传南宗道法弟子应当尊师重道。尊师与重道,表面上看有些不同,尊师是敬重个人,重道是崇尚这种信仰和教理,但从最根本地方讲,它们是一回事,对於为师者之所以应当尊敬是因为他将传道,丰富弟子精神生命,而不是因为他处在为师的身份地位上。正是根据这样的道理,玉蟾祖师告诫说,希望传授道法弟子,“须是日前揣度其师”,也就是提前考察并且选择老师相信并且证实他确实可以传道,然后“恭敬信向”,矢志不移地向他学习。反过来说,已经得传道法的为师者,应当感谢社会文明尤其是歷代道门宗师的恩惠,是他们陶铸成自己的精神生命,所以要将传授道法,自觉地当作应尽的义务和责任选择心性纯正明敏的求道者,传授道家真旨,既不可苟且相合,也不可相互苛求。

为了说明这个道理,玉蟾祖师举证黄石公张良传授兵法素书》为例。黄石公在圮桥上三次将鞋子丢到桥下,张良不知道他是胸罗万机的异人,但还是一次次地从桥下将鞋子拣回来黄石公由此试出张良心性纯正,所以传授素书》,使张良成为高祖刘邦老师成为楚汉战争之中汉军的第一谋士

第三条讲抱著知足常乐的心态,守道不失,不可贪婪外求。玉蟾祖师孔子的学生颜回为例。孔子曾经讚赏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生活清苦,住在简陋的巷子里,饮食仅足以果腹,但与那些锦衣玉食却又忧心忡忡的人比较起来,颜回常有无穷的快乐。这样的快乐,是安贫乐道之乐,他的精神世界里有一个道,对清苦生活的一衣一食,常怀感恩心情,对於世道人生,常抱著达观和欣赏心态,所以能做到不因物喜,不为己悲。只要心中有一个道,就不会为自己的遭遇而怨天尤人,不会对他人的富贵闻达心怀嫉妒,从而让自己的心,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开阔,宽容而且自信,从容而且自强。

第四条讲戒律,其最高境界,是“出於无心,不可著相”,也就是将戒规之他律转变成道德自律,使自己的精神宗教生活中昇华。南宗的传人,通常要传受两种道法,一是内丹修錬的功法,二是用於祈晴祷雨、祛魅降魔的雷法。行使这两种功法,都必须首先斋戒,保持自身的洁净,否则,以污秽的身心面对神灵只能使自己遭到神灵的谴责。戒即三皈五戒等戒律,是南宗传人日常行为的伦理底线斋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形斋”,另一种是“心斋”。

“形斋”是在生活方式有所节制,不接近那些对人的慈善悲悯之心会产生侵扰的事情,从而在心灵深处保持著对於善恶分别的敏感,避免善恶分别的问题上麻木不仁。“心斋”是维护精神健康的修养方法也是使他律变自律的精神昇华。这套方法要领,在於坐忘主静,心中不挂纤毫思虑,虽行持济世利人的道法,但不以功德、恩德自詡,不以功利为目的。从戒律到自律,玉蟾祖师用两个事例来说明

一是北宋时的神霄派法师萨守坚,曾怒烧凶神庙,凶神尾随萨守坚一十二年,日夜监督,始终没有发现萨守坚逾越戒律,所以最终降伏。这是戒律精研的例子。二是东晋时的净明派祖师许逊,以符牒济人贫乏疾苦,既不求回报,也不自我炫耀,是以道德自律行持道法例子

第五条讲修炼内丹以证验真仙道果。南宗的内丹功法,讲究性命双修。修命是按照阴阳二气造化万物道理,炼养自身的精气神。炼养的步骤,有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三个阶段。玉蟾祖师所说的“须分阴符阳火”,就是这一套修命方法。修性则是向心性上下功夫,通过修錬,净化人的精神世界,用此生的有限形躯,感悟永恒而无限的道,也就是玉蟾祖师所说的“证虚无之妙道”。

第六条讲以正心诚意行用法术,务存救民疾苦之意。南宗的法术,主要是雷法。行持雷法,需以内丹修錬为基础理论认为,人的一身阴阳运转,与天地造化的原理相同,所以在经过修錬之后,可以用一意精诚,感应天地间的阴阳变化,从而祈晴祷雨、挥动风雷。玉蟾祖师有阐述雷法的著作,但他更多强调的,是行持法术道人,务必以救民疾苦为意,要“德合天心”,也就是以悲天悯人的精诚情怀祈祷天地感动神灵。对於南宗传人来说,行持雷法不仅是建立自身功德方式,同时也是提高品德修养的途径。

第七条讲修习当以内心精诚为主,不可追求渊博、炫耀学识而扰乱内心的精诚。太史公司马谈曾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西昇经》说:“能知一,万事毕。”知一守一、抱一不离,既是道家精神修养也是道家驾驭复杂局面的极高明方法道家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就现象而言总是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但就事物本质而言,却又是统一或者单一的,纷繁复杂的现象就象树的枝和叶,事物本质则象树的根和干,即根本掌握事物根本,就掌握事物相互联繫的统一性或共同原理掌握了瞬息万变之中有其永远不变的道。知一守一、抱一不离,也就是掌握道。

所谓掌握道,当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种精神境界、一种理论方法,道家道教的许多经书,都敍述达到这种精神境界学习这种理论方法的途径。但也正因为千百年积累起来的经书太多,又反而会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以致有些学道者贪多求广,博闻强记,内心的精诚被杂而多端的知识瓦解,离道就不是越来越近,而是越来越远了。玉蟾祖师的告诫,就是要克服这种流弊,引导南宗传人始终不离太上老君道德经》的最初训诫,以守玄抱一为最上功夫

第八条讲济物利人、济世度人的功德,这也是南宗立宗传教的宗旨。南宗教人修錬内丹以修身养性,修身则体魄安康,养性则精神健康;又以雷法符咒为人祈祷祝福,从而扶正祛邪,在精神世界里荡污谴秽。这些道法根本宗旨,都在於济物利人、济世度人。

第九条讲以感恩心情对待天地父母、师友以及一切人、一切物,不可怨天尤人。按照南宗教义,凡得传南宗道法的人,都是有“法缘”的人。

这样的“法缘”,以特定的师徒传授为果,而以天地万物众生父母为缔结之因。天地间少一物,有一物失其所,则“法缘”未可缔结。正是本著这样的教义,玉蟾祖师告诫嗣法传人,凡得遇明师传秘法者,应当感谢天地阴阳生育之恩、国王父母劬劳抚养之德等。抱著感恩心情对待一切人、一切物,要首先明白万物与我为一体的道理不可在自我与他人之间生出分别心。唯其如此,才能够“上体天心,下利人物”,学习上天覆护无私的品德,宽容而中正。


注解《道法九要》之一

白玉蟾(1134-1229),南宋高道,海南琼州人,原名葛长庚,字如晦、紫清、白叟,号海琼子、武夷散人、琼山道人、神霄散吏、海南翁,等等。幼年时举童子科,有诗名。长大以后,出家道士,隐居在武夷山。追随陈楠传授道法创建道教南宗丹道学说,白玉蟾兼通大洞法箓、斋醮科仪、特别是通晓雷法,对于宋代以后的道教有较大的影响。羽化后被封为“紫清明道真人”。白玉蟾有许多著作,如:《道德宝章》、《海琼问道集》、《海琼白真人语录》、《上清集》、《武夷集》等等。


三教异门,源同一也。夫老氏之教者,清静为真宗长生大道,悟至於象帝之先,达之於混元之始,不可得而名,强目曰道。自一化生,出法度人。法也者,可以天地之机,穷鬼神之理,可以助国安民,济生度死,本出乎道。道不可离法,法不可离道,道法相符,可以济世。近世学法之士,不究道源,只参符咒。兹不得已,略述九事,编成一帙,名曰《九要》,以警学道之士,证入玄妙之门,不堕昏迷之路人人得道,个个成真,岂不美欤!琼山道人白玉蟾序。

三教异门,源同一也。(1)

【注解】

(1),“三教”,指儒家佛教道教。异门,指门户不同。不同的门户就是说有不同的招牌,有不同的旗帜,有不同的内容。源,就是起源意思。“三教异门,源同一也”,就是说,儒家佛教道教等三教,虽然门户不同,内容不同,但是,其本源是相同的。

夫老氏之教者,清静为真宗长生大道,(1)悟之于象帝之先,达之于混元之始,(2)不可得而名,强目曰道,自一化生,出法度人。(3)

【注解】

(1),“老氏”,即老子。“老氏之教”就是道教。清静,是道教道德经》的重要概念。《道德经》第四十五章称,“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真宗就是真正的宗旨的意思长生也是道教道德经》的重要概念。《道德经》第七章称,“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第五十九章称,“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道教以清静作为它真正的宗旨,是以长生成仙作为追求大道目标

(2),“象帝之先”,是《道德经》第四章的话,称“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象帝之先”的意思是似乎在天帝以前就已经有了“道”。混元,指的是天地尚未开辟宇宙处在混沌之中的时候。《云笈七籖》卷二“混元”条称,“混元者,记事于混沌之前,元气之始也”。混沌时代,“元气未形,寂寥何有。至精感激,而真一生焉。元气运行,而天地立焉。造化施张,而万物用焉。混沌者,厥中惟虚,厥外惟无,浩浩荡荡,不可名也。”“悟之于象帝之先,达之于混元之始”,意思是,道教思想体悟万物生成之前,“道”即产生于宇宙开始生成之时。

(3),“不可得而名,强目曰道”,这二句脱胎于《道德经》的第二十五章。《道德经》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这里说到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而“道”这个名词是强名的。“自一化生,出法度人”,道生一,一就是“气”,由“一”这个气,派生出“道法”,再由道法来济度众生

法也者,可以天地之机,穷鬼神之理。(1)可以助国安民,济生度死,本出乎道。(2)道不可离法,法不可离道。道法相符,可以济世。(3)

【注解】

(1),“盗天地之机”这句话出自黄帝阴符经》。“穷鬼神之理”就是包含着所有的天地鬼神道理法则意思

(2),“助国安民”,就是帮助国家社会,安定百姓生活民心意思。“济生度死”,就是救济活着的人,超度死亡灵魂意思。本,指的是“道法”的本源。“出乎道”,就是从“道”中派生出来意思

(3)“道不可离法,法不可离道”,这是说道和法的关系。道不可离开法,没有体现不出“道”。法也不可离开“道”,离开道,法就没有本源、法则道理。“道法相符,可以济世”,这是学法、行法的一条原则道法只有同“道”的基本原理符合,法才能有助于度化世界上的人和超度死后的亡灵

近世学法之士,不究道源,只参符咒。(1)兹不得已略述九事,编成一帙,名曰九要,以警学道之士,证入玄妙之门,不堕昏迷之路人人得道,个个成真,岂不美欤。(2)

【注解】

(1),“近世学法之士,不究道源”,指学习道法人士不去研究探讨道法根源。“只参符咒”,就是懂得探讨学习符咒。因为出现了这种情况,所以白玉蟾不得已说下面九点内容。“一帙”就是一本书的意思

(2),“以警学道之士”,就是用来警戒学道的人。“证入玄妙之门”,意思是用正确的事实思想证明真理。“玄妙之门”是《道德经》第一章中的话,“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不堕昏迷之路”,就是不会堕入昏沉和迷糊的道路中去。“人人得道,个个成真,岂不美欤”,意思就是学习了“九要”,懂得了道法根本道理,每个人都能得道,每个人都能成仙,难道不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吗?

立身第一

学道之士,当先立身。自愧得生人道,每日焚香,稽首皈依太上大道三宝。首陈以往之愆,祈请自新之佑。披阅经典,广览玄文,屏除害人损物之心,克务好生济人之念,孜孜向善,事事求真,精严香火,孝顺父母恭敬尊长,动止端庄,威仪整肃,勿生邪淫妄想,勿游花衢柳陌,勿临诛戮之场,勿亲尸秽之地。清静身心,远离恶党。始宜寻师访道,请问高人。此乃初真之士,当依此道行之。

学道之士,当先立身,自愧得生人道。(2)每日焚香,稽首皈依太上大道三宝。(3)首陈已往之愆,祈请自新之佑。(4)

【注解】

(1),“立身”,就是为人处世做人意思。学道,学法第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学会如何为人处世

(2),“自愧”,自己惭愧的意思。“人道”,指的是六道轮回为人之道。就是要谦卑地检查自己,认为自己能够转生人道是一种幸运,因此要求自己只做好事,不做坏事

(3),“焚”,就是烧。“焚香”,就是烧香。“稽首”,就是叩头,行祭拜的礼。“皈依”,就是虔诚地信奉的意思。“太上大道三宝”,指的是道、经、师。“道”就是道教的基本信仰。“经”就是阐述“道”的经典。“师”就是传授道经道法师父。一个信仰道教的人一定要虔诚地对待“道、经、师”三宝。

(4),“首”,首先的意思。“陈”,陈述意思。“已往”,就是以往,过去。“愆”,过失的意思。“祈”,祈求的意思。“祈请”,就是请求。“自新”,改正错误、重新做人意思。“佑”,就是保佑。在烧香和祭拜的时候,要向道经师三宝,陈述自己过去犯过的错误,并且请求保佑自己能够改过自新。

披阅经典,广览玄文。(1)屏除害人损物之心,克务好生济人之念。孜孜向善,事事求真。(2)精严香火,孝顺父母恭敬尊长,动止端庄,威仪整肃。(3)勿生邪淫妄想,勿游花衢柳陌,勿临诛戮之场,勿亲尸秽之地。清静身心,远离恶党。(4)始宜寻师访道,请问高人。(5)此乃初真之士,当依此道行之。(6)

【注解】

(1),“披阅”,翻开经书来阅读意思。“经典”,指道经。“广览”,广泛地阅读意思。“玄文”,就是讲道的经典文章。“广览玄文”就是认真阅读学习道教经典

(2),“屏除”,就是摒弃和排除的意思。“克”,即能够。“务”,即从事。“屏除害人损物之心,克务好生济人之念”,就是说要排除心里害人害物的心思,能够树立起爱护众生帮助别人的思想。“孜孜”,勤恳的意思。“孜孜向善”,就是勤勤恳恳地做善事。“事事求真”,每件事情追求本真,不虚假。这四句都是思想上说要做好人。

(3),“精严”,就是完美而严格的意思。“香火”,原来指的是祭拜时烧香点燃蜡烛,引申为照料殿堂里燃点的香烛。“孝顺父母”,就是孝敬父母。“尊长”,指的是亲属关系中的长辈,以及一切需要尊重的上级和师长。“恭敬尊长”,就是尊敬长辈和师长。“动止”,就是行动和举止,包括说话走路和坐卧等行为。“动止端庄”,就是行为要端正和庄重。“威仪”,指的是宫观里举行的祭拜神灵的科仪。“整肃”,就是整齐和严肃。这五句都是行为上说要做好人。

(4),“勿生邪淫妄想,勿游花衢柳陌”,指的是不要产生邪淫妄想不要到声色犬马的场所游览。“勿临诛戮之场,勿亲尸秽之地”,指的是不要杀人、屠宰的场所去,不要到陈列尸体的污秽的地方去。“清静身心”,就是把自己的身体心情保持得干干净净,安安静静。“远离恶党”,指的是要远离品行不端的朋友,切勿同流合污。

(5),“高人”,就是道艺德行知识才能高于一般人的人。只有做到思想上的四点,行为上的五点,同时,遵守四个“勿”,使得自己的身心保持清静,只有有了这样的基础,我们学道的人才可以开始找寻师父外出参访,向各地各庙观的高人拜师请教。

(6),“初真之士”,就是开始学道的人。“此乃初真之士,当依此道行之”,就是说,开始学道的人应当按照这些步骤来学道的,即学道人首先要把身立正。


求师第二

学道之士,须是得遇作家方可明真悟道;得遇真师,方可皈向,传道受法。须是日前揣度其师,委有妙理,源流清切,然后亲近,日积月深,恭敬信向。次宜具状齎香,盟天誓地,砍血饮丹,传授道书隐诀,秘法玄文,佩奉修持。虽得其传,不可便弃,常侍师门,参随左右,求请口诀玄奥,庶无疑难,自然行之有灵。尝闻高古祖师徒弟皈向者,纷纷然甚众。

师按察徒弟之心中,有心行不中者不与之,不尽诚者不与之,五逆者不与之,及有疾者不与之,吏曹狱卒、始勤终怠者亦不与之。中有徒弟,若与师心契合,气味相投,随机应化,得度者当以愧心对之。忽遇师门试探弟子,难以难事,相付勾干,或中间不从所求,弟子且莫私起怒心。若生怨恨以貽咎,师之愆,阴过阳报,毫分无失。所得法中神明将吏,亦不辅助。

岂不闻汉张良黄石公,三进圮桥之履,公见诚心,乃传素书,后为君师。若求师者,当究是理。道法之师,始终心意如一,弟子始终亦如一,进道自然无魔。所谓弟子求师易,师求弟子难,诚哉是言也。

学道之士,须是得遇作家方可明真悟道;得遇真师,方可皈向传道。(1)

【注解】

(1),“作家”,古代指的是行家、高手,并且能够文字写作的人。学道的人,需要学习前人的著述,因此,学道只有碰到懂得道教思想并且能够表达传授的人,才能明白真道。而道法传授和明道还不同。只有碰到有道法师父,才可以从口授中学道法,并且虔诚地奉道和将道法传承下去

传道受法,须是日前揣度其师,委有妙理,源流清切。(1)然后亲近,日积月深,恭敬信向。(2)次宜具状齎香,盟天誓地,歃血饮丹。(3)

【注解】

(1),“传道受法”,就是传授接受道法。“须是”,应该是的意思。“日前”,就是在受法之前的日子。“揣度”,揣是揣摩,研究意思,度是估量。“揣度其师”,就是徒弟要了解师父理解师父和体贴师父。“委”,就是委托、托付的意思。“委有妙理”就是师父教给人徒弟微妙的道理。“清切”,就是清晰而准确的意思。“源流清切”,对于道法的源流了解得清晰而准确。

(2),“亲近”,指的是师徒关系日益亲近。“日积月深”,指师徒关系随着每天和每月逐渐加深。“信向”,就是信赖的意思。“恭敬信向”,就是徒弟对于师父保持恭敬和信赖的态度

(3),“次”,其次的意思。“宜”,应该意思。“状”,是约定之类的文书。“具状”,就是准备文书。“齎”,即赍,带着的意思。“具状齎香”,就是准备文书和香烛。“盟天誓地”,对着天地神明立下誓言忠于道门忠于道法不能轻易传给外人,等等。“歃血”,古人用牲畜的血涂在嘴唇上,表示忠诚。“饮丹”,丹是红色的,饮丹就是饮血酒,表示立下的誓言,忠贞不渝。

传授道书隐诀,秘法玄文,佩奉修持,虽得其传,不可便弃。(1)常侍师门,参随左右,求请口诀玄奥,庶无疑难,自然行之有灵。(2)

【注解】

(1),“道书”,就是道教的经籍。“隐诀”,就是道教法术中隐秘的口诀。“秘法”,就是秘密法术。“玄文”,就是法术使用的符书。这四件都是需要师父传授的。“佩”,指佩戴。“奉”,指供奉。“修持”,指平时不断修炼。这些师父传授东西,都需要徒弟坚持佩戴供奉以及日常不断地修持。

(2),“常侍师门”,指的是要经常地在师父身边侍奉。“参随左右”,就是跟随师父左右。“求请口诀玄奥”,指的是不断师父请教道法口诀的疑难和奥妙地方。“庶无疑难”,就是使得自己对于道法奥妙之处没有什么疑难之处。“自然行之有灵”,这样自然使得道法行施起来得到灵验

尝闻高古祖师,徒弟皈向者,纷纷然甚众。(1)师按察徒弟之心中,有心行不中者,不与之;不尽诚者,不与之;无骨相者,不与之;五逆者,不与之;及有疾者,不与之;吏曹狱卒始勤终怠者,亦不与之。(2)

【注解】

(1),“尝”,曾经的意思。“闻”,听说意思。“高古祖师”,就是古代有道行的祖师。“皈向”,就是虔诚地皈依和信赖的意思。“纷纷然”,一个接着一个很多的样子。“甚众”,很多的意思

(2),“按察”,就是观察、考察的意思。“师按察徒弟之心中”,指的是师父对于徒弟的思想行为进行考察。“有心行不中者,不与之”,就是对于思想行为符合道门要求的人,不传授。“不尽诚者,不与之”,就是不尽自己的努力虔诚信道的人,不传授。“无骨相者,不与之”,就是相貌不善良的,不传授。“五逆”,就是五种要进入地狱的大罪逆。即:杀父、杀母、诋毁神仙真人、同修道打架吵闹、在宫观内起坏念头。“五逆者,不与之”,就是犯有五逆罪的,不传授。“及有疾者,不与之”,以及身体有病的人,不传授。吏曹狱卒,指的是信徒中在衙门从事公务的人。“吏曹狱卒始勤终怠者,亦不与之”,就是担任公务而不勤于责守的人,不传授

中有徒弟,若与师心契合,气味相投,随机应化。得度者,当以愧心对之。(1)忽遇师门试探弟子难以难事相付勾干,或中间不从所求,弟子切莫私起怒心。(2)若生怨恨,以贻咎师之愆,阴过阳报,毫分无失。所得法中神明将吏,亦不辅助。(3)

【注解】

(1),“中”,就是其中。“中有徒弟”,就是在徒弟之中有这样的徒弟的意思。“契合”,符合、合得来的意思。如果有徒弟能够师父合得来。“气味相投”,指人的志趣和性格符合意思。“随机”,随着时间和地点的情况变化,把握机会。“应化”,本义是应对变化,引申为顺应不同的时机接受师父的教化。“得度者”,指的是接受师父教化的徒弟。“当以愧心对之”,应当抱着惭愧的心、谦虚而受教化的心,来对待师父的教化。

(2),“忽遇”,就是突然碰到的意思。“师门”,就是老师或者先进山门的师兄们的意思。“试探”,就是考验和检查的意思。“勾干”,即勾幹,就是料理经营、谋划的意思。“弟子难以难事相付勾干”,就是弟子难以对付这些考验和检查的意思。“或中间不从所求”,或者在考验中不能达到师门要求意思遇到这样的情况,徒弟“切莫私起怒心”,就是徒弟千万不要心里萌发不开心的怒气的意思

(3),“若生怨恨”,如果产生埋怨和仇恨的意思。“以贻咎师之愆”,从而发生指责师父的过错的意思。“阴过”,指的是徒弟心里面不为人知的过错。“阳报”,阳是公开,同阴是暗地相对。“阳报”,就是公开报应。“所得法中神明将吏”,徒弟学到道法中的神明将吏的意思。这些神明将吏,本来是听从行法的人调遣的,可是,碰到这样的“阳报”,神明将吏是不会帮助的。

岂不闻汉张良黄石公,三进圯桥之履,公见诚心,乃传素书,后为君师。若求师者,当究是理。(1)

【注解】

(1),“岂不闻”就是难道没有听说过吗的意思。“汉张良黄石公”的故事,可参考《太平广记》卷六“张子房”条。“张子房,名良,韩国人也。避地于南阳,徙居于沛,后为沛国人焉。童幼时,过下邳圯桥,风雪方盛。遇一老叟,着乌巾,黄单衣,坠履于桥下,目子房曰:孺子为我取之。子房无倦色,下桥取履以进。老叟引足以纳之。子房神意愈恭。叟笑曰:孺子可教也。明旦来此,当有所教。子房昧爽至,叟已在矣。曰:期而后至,未可传道。如是者三,子房先至,亦无倦怠。老叟喜,以书授之曰:读此书为帝王师。若复求我,乃谷城山下黄石也。子房读其书,能应机权变,佐汉祖定天下后人谓其书为黄石公书”。“若求师者,当究是理”,就是说,如果寻求师父的人,应当仔细研究懂得其中的道理

道法之师,始终心意如一。弟子始终亦如一,进道自然无魔。(1)所谓弟子求师易,师求弟子难。诚哉,是言也。(2)

【注解】

(1),“道法之师,始终心意如一”,指的是传授道法师父,要想将道法传授给下一代道教徒的心意,是始终如一的,不会变化的。问题是在弟子这一边。如果弟子能够师父一样,始终如一,就像开始学习道法时那样。道法传授自然不会引入歧途。

(2),“所谓”,就是人们所说意思。“诚”,确实、果真如此的意思。“是言”,这句话意思


守分第三

人生天地之间,衣食自然分定,诚宜守之,常生惭愧之心,勿起贪恋之想,富者自富,贫者自贫,都缘夙世根基不得心怀嫉妒。学道惟一温饱足矣。若不守分外求,则祸患必至。所谓颜子一簞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者,贤人也。学道人若外取他求,则反招殃惑也。道不成而法不应。若依此修行,法在其中矣。

人生天地之间,衣食自然分定。诚宜守之,常生惭愧之心,勿起贪恋之想。(2)

【注解】

(1),“分”,是本分、名分的意思。“守分”就是安守本分,或者自己的名分,而不要痴心妄想

(2),“人生天地之间”,指的是一个人生活世界上。“衣食自然分定”,穿衣吃饭,穿什么样的衣,穿多少衣,吃什么样的饭,吃多少饭,都是自然,或者说命运注定好了的。“诚”,就是诚然、实在的意思。“宜”,应该意思。“守”就是安守。“常生惭愧之心,勿起贪恋之想”,就是感到已经很多了,自己已经满足了,而且得到的同自己付出的相比较,感觉惭愧,不应该出现贪心不足的想法

富者自富,贫者自贫,都缘夙世根基不得心怀嫉妒。(1)学道惟一,温饱足矣。若不守分,外求则祸患必至。(2)

【注解】

(1),“富者自富,贫者自贫”,就是富人命中注定要富的,穷人命中注定会穷的。“夙世”,就是前世意思。“都缘夙世根基不得心怀嫉妒”,就是说富和穷都是前世已经打下的根基。到了今生今世,没有什么可以嫉妒不满的。

(2),“学道惟一,温饱足矣”,意思是说,以学道作为自己唯一的目标的人来说能够穿暖了,吃饱了,有温饱的水平就足够了。“若不守分,外求则祸患必至”,意思是如果不能安守本分,要去追求自己名分没有东西,那么,灾祸和患难一定会降临的。

所谓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者,贤人也。(1)学道人,若外取他求,则反招殃祸也,道不成而法不应。若依此修行,法在其中矣。(2)

【注解】

(1),“颜子”,是孔子弟子。原名颜回,字子渊,生于公元前521年,殁于前490年,春秋末年鲁国人。颜回比孔子小三十岁,但是孔子称赞颜回的思想品质和学问,称他是自己唯一的同道。颜回喜欢学习,居住在简陋的街巷之中,用竹制的餐具吃饭,用葫芦瓢喝水,从来不埋怨。别人看来贫穷得要发愁,可是颜渊却认为乐在其中。颜渊只活了三十一岁就去世了,死后被尊为“复圣”。白玉蟾也称颂颜渊是贤人就是有高尚情操的人。“箪”,即盛饭的竹器。“瓢”,即葫芦剖开晒干后制成的舀水器具。“陋巷”,简陋的小巷。“不堪”,受不了意思

(2),“外取他求”,就是向道外索取,也就是追求道以外的名誉地位金银财宝,女色情欲,等等,就一定会反过来招致灾祸。“道不成而法不应”,学道学不成,施行道法则神灵不会响应。但是,如果能够按照本《九要》要求的“守分”去修行,那么,道法就在其中了。

持戒第四

夫行持者,行之以道法,持之以禁戒。明其二字端的,方可以行持。先学受戒持斋,神明自然辅佐。萨真人云:道法于身不等閒,思量戒行彻心寒。千载铁树开花易,一入酆都出世难。岂不闻真人烧狞神庙,其神暗随左右,经一十二载,真人未尝有纤毫犯戒,其神皈降为辅将。真人若一犯戒,其神报仇必矣。今人岂可不持戒,更当布德施仁,济贫救苦。昔旌阳许真君,一困者为患,其家抱状投之於君,君闻得疾之因,乃缘贫乏不得志而已。真君以钱封之于符牒,祝曰:此符付患者开之。回家,患者开牒得钱,以周其急,其患顿愈。济贫佈施则积阴德,行符之人则建功,皆出於无心,不可著相。著相为之,则不是矣。若功成果满,升举可期矣。

夫行持者,行之以道法,持以禁戒。明其二字端的,方可以行持。(1)

【注解】

(1),“持”,即保持,遵守。“戒”,就是戒律。道教对于教徒规定了一系列戒律。戒律就是道教徒的行为规范。《要修科仪戒律钞》卷四称,“经以检恶,戒以防非”。(《道藏要集选刊》,第八册,40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戒律就是为了防止错误行为。“行持”,就是规范的行为意思。“夫行持者”,就是所谓行持的意思。“行之以道法”,行就是施行道法。“持以禁戒”,持就是遵守规诫。“端的”,是宋元时期俗话意思是底细、始末。“明其二字端的”,就是明白行持的内容由来目的结果。“方可以行持”,方才可以做到行持。

先学守戒持斋,神明自然辅佐。(1)萨真人云:道法于身不等闲,思量戒行彻心寒。千年铁树开花易,一入酆都出世难。(2)岂不闻真人烧狞神庙,其神暗随左右,经一十二载,真人未尝有纤毫犯戒,其神皈降为辅将。(3)真人若一犯戒,其神报雠必矣,今人岂可不持戒。(4)

【注解】

(1),“戒”,即戒律,就是防止错误行为。“斋”就是清洁自己的身心,包含饮食和梳洗等内容。“先学守戒持斋”,就是首先要学习遵守戒律,守持斋洁。《要修科仪戒律钞》卷四引用《易注》称,“洗心曰斋,防患曰戒”。(《道藏要集选刊》,第八册,40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神明自然辅佐”,由于经过斋戒,就能感应神灵神明自然就会帮助学道施法的人。

(2),“萨真人”,即萨守坚。宋代道士道门称为萨祖。据传在陕西遇见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受“咒枣之术”。后又遇见林灵素,受羽扇一把,据传“有病者,则扇之即愈”。在青城山,萨守坚见神霄派王文卿,得“雷法”之传。萨守坚精通家道法,名震巴蜀、湖广和江南。师承萨守坚的道法者,世称“西河派”,或“天山派”。“道法于身不等闲”一诗见《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四“萨守坚”传。另有诗作:“言清行浊休谈道,不顾天条法谩行。但依本分安神气,何虑仙都不挂名”。萨守坚的诗都是强调学习和施行道法,必须遵守规诫,不然道法就会无效,行法的人还会遭到报应

(3),“真人烧狞神庙”事,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四“萨守坚”传称,“萨行数十里,遇人舁豕往庙酬愿。萨以少香附之曰:去酬愿毕,为置炉焚之,其人如诫。迅雷一声,火焚其庙,更不延烧民居。越三年,萨至某渡,无操舟者,举篙自渡,置三文钱于舟中,以偿渡金。因掏水浣手,见一人铁冠红袍,执玉斧,立于水中。萨诃之曰:汝乃何人,速见形。其人立于侧曰:我王善,即某州城隍也。昨真官焚我庙。我家三百余口无依。我实无罪,诉于上帝。帝赐玉斧,令我相随。遇真官有犯天律,令得便宜施行后奏。我随真官三年,并无犯律者。今日渡舟,真官乃置钱舟中,则真官无可报之时矣。今愿为部将,奉行法旨”。(《道藏要集选刊》,第六册,34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白玉蟾在这里说“经一十二载”,但是,《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说只有三年。《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说王善是城隍神,但是白玉蟾说是“狞神庙”的庙主。由此可知,关于萨守坚的传说各种说法并不一致。不过,萨守坚收王善为辅将却是一致的。

(4),“报雠”,就是报仇

更当布德施仁,济贫救苦。(1)昔晋旌阳许真君,一困者为患其家,抱状投之于君。君闻得疾之因,乃缘贫乏不得志而已。真君以钱封之于符牒,祝曰:此符付患者开之。回家,患者开牒得钱,以周其急,其患顿愈。(2)济贫布施,则积阴德。(3)


【注解】

(1),“更当”,还有应该意思。“布德”,传布德行意思。“施仁”,就是施行克己复礼的行为。“济贫”,就是接济贫困的人群。“救苦”,就是救助苦难人群

(2),“昔”,过去意思。“晋”,即晋代。“许旌阳”,即许逊,许逊当县令,以德理政,以道化民,从严要求官吏差役,爱护百姓生活。一个穷困的人生病在家,就写了一个文书给许逊。“抱状”,就是书写文状的意思。许逊看了这个文状,明白这个穷困的人之所以生病是因为贫穷而不得志的缘故。于是,许逊就将有些钱藏在符牒里面。对手下的人说,把这个符牒交给那个写文状的人,让他带回家打开。这个穷困的人回家以后,打开符牒,还得到了许逊藏在里面的钱,帮助解决了急难,他的病也马上好了。“患”,就是疾病意思

(3),“布施”,就是施舍钱物的意思。“阴德”,指的是暗中所做的有道德事情,对别人有好处事情,并不在乎让别人知道。

行符之人,则建功皆出于无心,不可著相。著相为之,则不是矣。(1)若功成果满,升举可期矣。(2)

【注解】

(1),“行符之人”,指的是施行道法道士。“建功皆出于无心”,建立功业都应该出于自然而然,而不是去刻意追求。这就是说把遵守规诫,济贫扶困作为自己的一种职责,而不是什么值得炫耀事情。“著相”,指的是一种故意的、有意识表现出来状态。“著相为之,则不是矣”,意思是故意表现的济贫扶困就不是建功,就不算是一种积德行为

(2)“功成”,就是建功的功业获得成功。“果满”,果就是由“因”结出来的“果”,指的是果达到一定的数量。“升举”,原来是升迁和推举、提拔意思。这里指升登仙界,名列仙班的意思


明道第五

夫道者,入圣超凡,福资九祖,逍遥无碍之乡,逸乐有玄之境,聚则成形,散则为风,三清共论,玉帝同谈,不属五行,超离三界,此乃证虚无之妙道。欲登此道,先修人道去除妄想,灭尽六识,明立玄牝根基,须分阴符阳火,如鸡抱卵,出有入无,功成行满,身外有身,仙丹妙宝,随意自取,玉室金楼,随心自化,呼风叱雨,坐役鬼神,嘘气可以治病,点石可以为金,不与凡同,奉膺天詔,证果真仙矣。

夫道者,入圣超凡,福资九祖。(1)逍遥无碍之乡,逸乐有玄之境。(2)聚则成形,散则为风。(3)三清共论,玉帝同谈。(4)不属五行,超离三界,此乃证虚无之妙道。(5)

【注解】

(1),“夫”,古汉语的发语词。“夫道者”,就是所谓道的意思。“入圣”,就是达到高超玄妙的境界。“超凡”,就是超越普通人境界。“入圣超凡”,指的是得道的人,已经超越普通人达到了高超玄妙的圣人境界。“九祖”,“九”泛指多,“九祖”就是历代祖先意思。“福资九祖”,就是个人得道,就能使得历代祖先获得福报

(2),“逍遥无碍之乡,逸乐有玄之境”,这是对有道之人的境界的描写。“逍遥”,原来是缓步行走样子意思,引申为优游自得,安闲自在的意思。“无碍”,就是没有遮盖、没有阻挡没有困难意思。“乡”,原是农村地名意思,这里作地方解释。“逸乐”,就是闲适安乐的意思。“有玄”,就是有道意思。“境”,就是区域意思有道之人的境界就是无所忧愁,无所牵挂,无所急迫,自由自在,安闲舒适的境界

(3),“聚则成形,散则为风”,这是对道的本体运动的描写。根据历代对于《道德经》的注释,道生一,一就是气。气聚合起来成为形。气飞散以后就成为一阵风。

(4),“三清”,就是道教最高的神灵,指的是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玉帝”,就是玉皇大帝。三清和玉帝都是道教的最高神灵,主管天地宇宙人类社会的一切事务。根据道教的神学思想,三清和玉帝都是由气聚形而成的。神体也是由气组成的。因此,神就是道。得道的人,就具备了同神灵沟通的资格,可以与三清共论,与玉帝同谈。

(5),“不属五行”,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等五种物质中国古代思想家将这五种物质当作是构成万物元素道教并不这样认为道教认为构成万物的是道,或者是道衍生出来的气。而五行的五种物质不过是“三生万物”中的五种物质。“超离三界”,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即众生生死轮回过程中所处的三个境界欲界是有食欲和淫欲的众生居住境界。色界位于欲界之上,是已经离开食欲和淫欲的众生居住。无色界在色界之上,是没有形色的众生居住。道高于五行,不属于五行之内。道也超离三界,因为道是高于众生,超于众生所居的三界的。“此乃证虚无之妙道”,指的是道的超越万物境界明了道是虚无的,玄妙的。

欲证此道,先修人道。(1)去除妄想,灭尽六识。(2)明立玄牝根基,须分阴符阳火。(3)如鸡抱卵,出有入无。功成行满,身外有身。(4)

【注解】

(1),“欲”,就是要想的意思。“欲证此道”,就是要想证明具有如此玄妙的境界。“先修人道”,就是你必须先修持人道,也就是必须在人间社会做到一个修道人应做的一切。

(2),“去除妄想”,指的是要去除思想上的胡思乱想,或者背离修道目标的一切杂念。“六识”就是由人的六根产生的六种“识”,即:由见产生的眼识,由闻产生的耳识,由嗅产生的鼻识,由味产生的舌识,由触产生的身识,由思虑产生意识。“灭尽六识”,就是要使得自己达到无思无虑,形如槁木的境界

(3),“明立”,明白确立的意思。“玄牝根基”,“玄牝”二字出自道德经》第六章。《道德经》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緜緜若存,用之不勤”。“玄牝”,指的是天地万物产生发展变化地方,也就是具有的永不衰竭、不可思议的动力,或者生殖能力。立玄牝的根基就是人要修道修道就要学习内丹功法。“须分阴符阳火”,“阴符阳火”是以阴阳对立的概念表示内丹修炼中的药物和火候。“阴阳”本来是万物固有的矛盾因素,《道德经》第四十二章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内丹修炼中以阴阳指称药物,萧廷芝《金丹问答》称,“雌阴雄阳也。一阴一阳谓之道,孤阴寡阳不能自生。《参同契》曰:雌雄相错,以类相求。注曰:雄,金砂也。雌,火汞也。相须含吐,类聚生成,以为神药也”。(《道藏要集选刊》,第三册,31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内丹修炼中亦以阴阳指称火候。进火为阳息,为添;退符为阴息,为抽。修炼中根据时令节气以及修炼程序,控制气流运行的速度变化

(4),“如鸡抱卵”,意思就像母鸡孵鸡蛋那样,不急不躁,耐心孵化。“出有入无”,指的是在修炼修炼人的气息似有又似无。“功成行满,身外有身”,等到修炼的功业成功了,德行的积累也满足了。那么,在肉体之外就炼成了一个金刚不坏之身,就可以获得长生成仙

仙丹妙宝,随意自取。(1)玉室金楼,随心自化。(2)呼风叱雨,坐役鬼神。(3)嘘炁可以治病,点石可以为金,不与凡同,奉膺天诏,证果真仙矣。(4)

【注解】

(1),“仙丹妙宝,随意自取”,指的是修炼得道以后的第一个特征,那就是长生不死的丹药,以及神仙世界各种奇妙的宝贝,得道的人可以随意支取。

(2),“玉室金楼,随心自化”,指的是修炼得道以后的第二个特征,那就是由金玉制成的琼楼玉阁,得道的人可以随心变化,随意居住

(3),“呼风叱雨,坐役鬼神”,指的是修炼得道以后的第三个特征,那就是道人可以呼风唤雨,可以差遣鬼神

(4),“嘘炁可以治病,点石可以为金”,指的是修炼得道以后的第四个特征,那就是道人具有神仙法术,呼一口元真之炁可以为人治病,点一下石可以使得石头变成金子。“不与凡同,奉膺天诏,证果真仙矣”,意思就是修炼功成以后的人是不同于普通凡人的。这样的人只要得到天上神仙命令,就可以正式成为神仙了。“奉膺”,奉是敬词,表示怀着崇敬的心情接受。“天诏”,就是天庭的诏命,命令意思。“证果”,就是经过长期修炼悟道最终能够得道的意思。“证果真仙矣”,就是最终能够得道,正式成为神仙了。


行法第六

夫法者,洞晓阴阳造化,明达鬼神机关,呼风召雷,祈晴请雨,行符咒水,治病驱邪,积行累功,与道合真,超凡入圣。必先明心知理,了了分明,不在狐疑。欲祈晴救旱,先择龙潭江海、碧壑深渊,云龙出没之地,依法书篆,铁札投之。如不应,方动法部雷神,择日限时,登坛发用。祈晴之事在乎诚心静念,运动暘神,召起冯夷风部之神,扫除云雾,荡散阴霾,易歉为丰,救民疾苦。若德合天心,应之随手。驱邪之道,先立正己之心,毋生妄想,审究真伪。

古云:若要降魔鬼,先降自己邪。当以诚心召将而驱之。若传人不一,闻法避罪逃遁者,差雷神巡歷而馘之。若遣祟,切不可发送酆都,没后恐有连累,戒之慎之。若治病之法,宜仔细察其病证,此当给以符水治之。盖人之气运,于三焦五臟之间,顺则平康,逆则成病。或嗜欲失节,或心意不足而成邪。故邪气侵则成病,以我正真之气,涤彼不正之邪,以我之真阳敌彼之阴。若患者执迷邪道,可方便化之,符水而治之。救人功满而证仙阶,而为妙果歟!

夫法者,洞晓阴阳造化,明达鬼神机关,(1)呼风召雷,祈晴请雨,行符咒水,治病驱邪,(2)积行累功,与道合真。(3)

【注解】

(1),“夫法者”,所谓法的意思。“洞晓”,透彻地知道明白意思。“阴阳造化”,指的是万物内在的阴阳变化。“明达”,明确而透彻地了解意思。“机关”,现在多指处理事务的办公部门,原来是指控制事物发展变化的某个部位。“鬼神机关”,就是能够控制鬼神活动的部门。

(2),“呼风”,就是呼唤来风雨。“召雷”,就是召请雷部诸神。“祈晴”,就是祈求天气变晴,终止淫雨。“请雨”,就是祈求天气下雨,终止酷旱。“行符”,施行符法的意思。“咒水”,对水念咒,使得法水有验的意思。“治病”,为信徒治病意思。“驱邪”,为信徒驱除邪魔意思。以上八项就是道法的主要形式功能

(3),“积行”,就是不断地施行道法。“累功”,就是不断积累修道人的善功。“与道合真”,就是同道融合为一体,修炼成真意思

超凡入圣,必先明心知理,了了分明,不在狐疑。(1)

【注解】

(1),“超凡入圣”,指的是行法的人,已经超出一般普通的凡人进入了有高超道法的神圣行列。“必先”,一定先要的意思。“明心知理”,就是心中明白懂得道法道理。“了了分明”,了了就是明白清楚意思。了了分明就是对于道法的种种都非常清楚明白。“狐疑”,就是怀疑和犹豫的意思

欲祈雨救旱,先择龙潭江海,碧壑深渊,云龙出没之地。(1)依法书篆,铁札投之。(2)如不应,方动法部雷神,择日限时,登坛发用。(3)

【注解】

(1),“龙潭”,指的是地势凶险的深渊。“江海”,指的是江河和海洋。“碧壑”,壑是山沟或者大水坑的意思。“碧壑”就是绿色的山溪。“深渊”,就是深深的水潭,相传云龙就躲藏在这些地方的水中。“云龙”是能够致雨的龙。

(2),“依法”,就是按照道法规定。“书篆”,就是画符,符书的笔划类似于古代的篆书,因此成为符篆。“铁札投之”,铁札是坛场的法器之一。符书画在纸张上,纸张不能沉入水中或水底。为了让符篆发挥召唤云龙的作用,因此,将符书装入铁札之中,或者直接书符于铁札之上。

(3),“如不应”,如果云龙没有反应动静,也就是仍然没有雨意。“方动法部雷神”,“方”就是方才的意思。“动”,指的是惊动或者动用。“法部雷神”,指的是道法中的雷神。“择日限时,登坛发用”,就是选择日子确定时刻。“登坛”即登上法坛。“发用”即发遣和使用雷部的神灵

祈晴之事,在乎诚心静念,运动旸神,召起冯夷风部之神,扫除云雾,荡散阴霾。(1)易歉为丰,救民疾苦。若德合天心,应之随手。(2)

【注解】

(1),“祈晴之事”,指的是祈祷天气好转停止雨雪之灾。“在乎”指的是运用道法关键在这里。“诚心静念”,心要虔诚,静念就是保持安静,专心思念祈晴之事。“运动”,现在多用作体育运动,或者政治运动来理解,此处作动词用,就是运作起来意思。“运动旸神”,就是施行道法道士自己的阳神运作起来。“冯夷”是水神的名字,即河伯。“冯夷风部”之神,就是主管雨水众神灵。“阴霾”,霾是悬浮在空气中大量尘埃等颗粒引起的昏暗的现象。有霾的日子通常比较阴暗,通称阴霾。“荡散阴霾”,就是风神刮起大风以后,阴霾自然飘荡散去,晴空自然出现

(2),“易”,改变意思。“歉”,歉收的意思。“丰”,丰收的意思。“易歉为丰”,指的是连绵的阴雨消散,使得歉收变成丰收。“救民疾苦”,就是救济百姓于歉收的疾苦之中。“若”,即如果。“德合天心”,行施道法的人所作的事情符合天意的。那么,“应之随手”,祈祷天晴的事情就能够随着道法的施行,立刻得到响应。

驱邪之道,先立正己之心,毋生妄想,审究真伪。(1)古云:若要降魔鬼,先降自己邪。当以诚心召将而驱之。(2)若传人不一,闻法避罪逃遁者,差雷神巡历而馘之。(3)

【注解】

(1),“驱邪之道”,指的是行施驱邪道法。“先立正己之心”,首先要摆正自己正确的心思,也就是说,行法的人不能有邪念。“毋生妄想”,就是不能产生胡思乱想。“审究真伪”,审察和探究真的和假的,正的和邪的,善的和恶的,等等。

(2),“古云”,就是古人说的意思。“若要降魔鬼,先降自己邪”,意思是如果你要降伏魔鬼的话,你先要把自己心中的邪魔降服。然后,再以虔诚的心来召集天将,把邪魔驱除出去

(3),“若传人不一”,如果传授道法的人不相同。“闻法避罪逃遁者”,指听到和看到道法就畏惧得想逃避罪孽而逃逸躲藏的邪魔。“馘”是古代战争中割掉俘虏耳朵的刑罚。“差雷神巡历而馘之”,就是差遣雷部神灵,巡查抓捕和处罚邪魔

若遣祟,切不可发送酆都,没后恐有连累,戒之慎之。(1)若治病之法,宜仔细察其病证,次当给以符水治之。(2)盖人之气运于三焦五脏之间,顺则平康,逆则成病。(3)或嗜欲失节,或心意不足而成邪,故邪气侵则成病。(4)以我正真之炁涤彼不正之邪,以我之真阳敌彼之阴。(5)

【注解】

(1),“遣祟”,发遣邪魔意思。“祟”,就是鬼怪邪魔以及鬼怪邪魔害人事情。“切不可发送酆都”,意思是不可以邪魔送到地狱去。“酆都”,即羅酆山,在北方癸地,周回三萬里,高二千六百里。山上山下並有鬼神宮室。人死后,其魂都歸屬酆都山中。後人將酆都附會於今四川省豐都縣城。人死後亡魂經過北斗神虎追攝,根據生前所積善惡,分別去處。積善者,送南昌火府,受煉更生。積惡者則拘魂于東嶽泰山神主管的酆都地獄。“没后”,指施法的道士死后。“恐有连累”,恐怕会有连累。“戒之慎之”,就是要谨慎对待,不可以发送酆都的意思

(2),“若治病之法”,如果为了治病而施法的意思。“宜仔细察其病证”,就是应该仔细观察病人的病症的意思。“次当给以符水治之”,就是其次应该给以符水治病

(3),“盖”,是古汉语的发语词,作为论述的开始。“三焦”,是中医名词,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称。中医认为,三焦处在饮食道路上,是气运行的终始。上焦在心下下鬲,在胃上口;中焦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下焦在脐下,当膀胱上口。“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等五脏。“盖人之气运于三焦五脏之间,顺则平康,逆则成病”,就是说人的内气运行于三焦和五脏之间,气流顺畅,人的身体平安和健康。如果内气运行碰到障碍,逆向运行,那么人体就会生病

(4),“或”,就是有的人的意思。“嗜欲失节”,指人的嗜好欲望失去节制。“心意不足”,指人是思维控制能力不足。“嗜欲失节”和“心意不足”就可能成为犯人健康的邪毒。“故邪气侵则成病”,邪气犯人体,就使得人体阴阳失衡,酿成疾病

(5),“以我正真之炁涤彼不正之邪”,就是施行道法的人以自身正真之炁来洗涤病人的不正的邪气。“以我之真阳敌彼之阴”,就是施行道法的人以自身的真阳来克服邪魔阴气

若患者执迷邪道,可方便而化之符水而治之。救人功满而证仙阶而为妙果欤。(1)

【注解】

(1),“患者”,指被邪魔侵入而受祟得病的人。“执迷邪道”,就是固执邪道,不能悔改的病者。“可方便而化之符水而治之”,可以用简便的方法,即用符水来治疗病人。“救人功满而证仙阶而为妙果欤”,救人就能建功,建功累积到一定的数量,功业满足可以位证仙班,得到奇妙的成果。


守一第七

近观行持者,间或不灵、呼召不应者,何故?初真行法者累验,广学者不如之,此非法之不应也,缘学者多传广学,反使不能纯一,分散元阳,登坛之际,神不归一,法不灵应。岂不闻老子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以灵。今志於行持者,必当守一法,而自然通天彻地。不知守玄抱一为最上功夫,但耽於广学,反不能纯一矣。盖上古祖师,虽有盈箱满筪灵书,留之引导凡愚,开发后学。不知师心自有致一之妙,不教人见闻,鬼神不知其机,用之则有感通。且法印亦不可多,专以心主一印,治一司,专用一将,仍立坛靖,晨夕香火崇奉,出入威仪,动止恭敬,诚信相孚,自然灵应。切不可疑惑有无,昧於灵台。须是先以诚敬守之,必获灵验。斯为守一之道矣。

达观行持者,间或不灵,呼召不应者,何故?(1)

【注解】

(1),“守一”是道教修持方法的一种,一就是道,守一就是固守道的信仰意思。其修持方法,据《南华真经》的《刻意》篇称,“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就是“纯素之道”,是“合于天伦”的。(《庄子今注今译》,399页,中华书局,1983年)“守一”的方法就是全神贯注于道,而不分散思想和精力的修炼方法。“达观”,原来是指看得全面、了解透彻的意思,引申为看得开、看得透彻的意思。行持,施行道法意思。“达观行持者”,就是通道法而在施行道法的人。“间或不灵”,就是有时施法不灵验意思。“呼召不应”,指召唤天将神吏,得不到响应。“何故”,就是什么原因意思

初真行法者,累验非常。广学者,却不如之。(1)此非法之不应也,缘学者多传广学,反使精神不能纯一,分散元阳。(2)登坛之际,神不归一,法不灵应。(3)

【注解】

(1),“初真行法者”,指的是刚刚开始学法和行法的人。“累验非常”,就是累积起来灵验同常常行法的人不同。“广学者”,指的是学得多了,学得久了的人。“却不如之”,就是不如其他行法的人的意思

(2),“此非法之不应也”,意思是这种情况出现不是道法灵验了。“缘”,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学者多传广学”,学法的人从许多前辈道长那里得到传法,从各种途径广泛地学法。“反使精神不能纯一,分散元阳”,意思是反而使得行法的人,精神不能纯粹守一,自己的元阳之气被无谓地分散消耗了。

(3),“登坛”,就是登上行法的道坛。“登坛之际”,就是登上道坛行法的时候。“神不归一”,就是元阳之神不能固守于道的意思。“法不灵应”,就是道法不能灵验和响应的意思

岂不闻老子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灵。(1)今志于行持者,必当守一,法而自然通天彻地。(2)不知抱玄守一为最上功夫,但耽于广学,反不能纯一矣。(3)

【注解】

(1),“岂不闻老子云”,就是难道没有听到老子说过的意思。“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灵”,此三句出自道德经》第三十九章,但引文和通行本略异。通行本作“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灵”,就是得到“一”就清明,地得到“一”就宁静,人得到“一”就灵妙的意思。得一就是固守“道”而没有杂念的意思

(2),“今”,就是现今的意思。“志于”,有志于的意思。“今志于行持者”,现今有志于行施道法的人的意思。“必当守一”,就是一定要守一,使得自己的思想集中于“道”,心态保持宁静没有杂念。“法而自然通天彻地”,就是道法自然会有灵验,畅通于天地之间。

(3),“不知抱玄守一为最上功夫”,指的是,固守于“道”和保持守一的宁静心态,这是最上乘的功夫。如果不懂得这个道理,“但耽于广学,反不能纯一矣”,意思只是沉迷于广泛地学法,反而不能保持自己思想信仰心态的纯粹守一了。

盖上古祖师虽有盈箱满箧灵书,留之引导凡愚,开发后学。(1)不知师心自有至一之妙,不教人见闻,鬼神不知其机。用之则有感通。(2)

【注解】

(1),“上古祖师”,指的是自古以来的历代祖师道门前辈。“虽有盈箱满箧灵书”,意思是虽然有装满大小书箱的灵书。“箱”,即书箱。“箧”,即小箱子。“盈箱满箧”,就是装满大小书箱的意思。“留之引导凡愚,开发后学”,意思历代祖师存留众多的灵书,目的是为了引导普通人或者不聪明的人,是为了启发后来学法的人。“开发”,就是启发的意思

(2),“不知师心自有至一之妙”,“至一”原来是指高度和谐一致的状态,引申为师父授业的自有唯一的奥妙意思。“不教人见闻”,就是师父并不教徒弟扩大见闻的意思。“鬼神不知其机”,即使鬼神不知道法其中的机理。“用之则有感通”,只是使用道法就会有感应和通达。

且法印亦不可多。(1)专以心主一印,专治一司,专用一将,仍立坛靖。(2)晨夕香火崇奉,出入威仪,动止恭敬,诚信相孚,自然灵应。(3)切不可疑惑有无,昧于灵台。(4)

【注解】

(1),“且”,而且的意思。“印”,就是印章。“法印”,就是用于施法文书上的印章。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卷十称,“隆古盛时,人鬼各安其所,阴阳不杂其伦。故道之用,唯见于修真炼本,以致轻举飞昇。中古以降,慢真日益,正道日晦,邪伪交驰,上下返覆,于是出法以救其弊,表章以达其忱,付降印篆以为信誌”。(《道藏》,第三十一册,389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法印”只是神仙或者施法道坛的标志,因此不宜多用。

(2),“专以心主一印,专治一司,专用一将,仍立坛靖”,意思是施法的人专心用一个法印,专门请主管神灵的一个部门,专门请一位神将莅临坛场,让神将护卫在坛场上,听候差遣。“坛”,就是坛场。“靖”,原来指修道的静室的意思,南北朝以后演变为道坛和道观。

(3),“晨夕”,就是早晚的意思。“晨夕香火崇奉,出入威仪,动止恭敬”,就是早晚烧香燃烛供奉,进出按照道教的礼仪,对神灵行为恭敬敬的意思。“诚信”,就是虔诚的有信仰意思。“相孚”,就是相符。“诚信相孚”,就是诚信得令人信服的意思。“自然灵应”,道法自然能够灵验能够得到感应

(4),“切不可疑惑有无”,意思是万万不可怀疑道法没有灵验道法有用没有用。“昧”即愚昧。“灵台”,就是心。“昧于灵台”,思想有所怀疑、糊涂的意思

须是先以诚敬守之,必获灵验,斯为守一之道矣。(1)

【注解】

(1),“须是”,应该是的意思。“先以诚敬守之”,首先以虔诚而恭敬态度集中思想于道的意思。“必获灵验”,一定会获得灵验意思。“斯”,指示代词,这个的意思。“斯为守一之道矣”,意思是这个就是守一的道理方法了。

济度第八

学道之人,洞明心地,不乐奢华,不嫌贫贱,不著於尘累之乡,不漂於爱河之内,恬淡自然逍遥无碍,尘世和同。先当行符治病,济物利人。此可拔赎沉沦,出离冥趣,先度祖宗,次及五道。以我之明,觉彼之滞;以我之真,化彼之妄;以我之阳,炼彼之阴;以我之饱,充彼之饥;超升出离,普度无穷,斯为济度矣。

学道之人,洞明心地。(2)不乐奢华,不嫌贫贱,不著于尘累之乡,不漂于爱河之内。(3)恬淡自然逍遥无碍,尘世和同。(4)

【注解】

(1),“济度”,“济”是救济,“度”是超度。超度亡魂需要救济是因为亡魂可能在三生七世之中结有冤家债主,在地狱报对中执着催讨,难以逍遥受生,所以,需要道士行法济度,结束冤对,超度亡灵

(2),“学道之人,洞明心地”,意思是学道的人,心地都是洞彻透明的,只有善意毫无杂念。

(3),“乐”,喜欢意思。“奢华”,奢侈华贵的意思。“著”,沉迷意思。“尘累”,就是累积尘土,引申为杂事纷冗的世俗社会。“漂”,漂流的意思。“爱河”,比喻男女感情纠葛不断,犹如长河。这四句从否定角度说明学道的人是不喜欢奢侈华贵的,是不嫌弃贫困卑贱的,不会沉迷在世俗的名利之中,也不会纠缠在男女情长之中。

(4),“恬淡自然逍遥无碍,尘世和同”,这三句从正面角度说明学道的人的追求。那就是应该清静、淡泊,一切任其自然生活得无牵无挂,自由自在,随遇而安,在尘世生活得和谐,和睦。

先当行符治病,济物利人。(1)次可拔赎沉沦,出离冥趣。(2)先度祖宗,次及五道。(3)以我之明觉彼之滞,以我之真化彼之妄。(4)以我之阳炼彼之阴,以我之饱充彼之饥。(5)

【注解】

(1),“先当”,首先应该意思。“行符治病”,就是施行符法为人治病意思。“济物利人”,以符法帮助人,有利于人的意思

(2),“次可”,其次可以意思。“拔赎沉沦”,就是拔度,救赎沉沦于地狱中亡魂意思。“出离冥趣”,从阴世黑暗出来离开意思

(3),“先度祖宗”,在拔度的程序上,首先度化的是祖先。“次及五道”,“五道”指的是神道、人道地狱道、饿鬼道和畜生道等。亡魂因为生前的罪业就会进入五道轮回。罪业深重的就会地狱接受酷刑报对,并转生畜生。“次及五道”,就是度化亡魂出离五道轮回

(4),“我”,指行法济度的道士。“彼”,指被度化的亡魂。“觉”,觉悟意思。“滞”,就是不明的意思。“妄”,就是不真的意思。行法济度的道士拔度亡魂都是以自己的明和真来觉悟和教化亡魂的糊涂和不真。行法的道士以自己的明真作为代价,因此,需要有自我牺牲精神

(5),“阳”,指行法济度的道士阳神。“炼”即炼化。“阴”,指被度化的亡灵的阴魂。“饱”,指元气的充沛。“充”即充实。“饥”,指阴魂的残缺和无助的饥饿。

超昇出离,普度无穷,斯为济度矣。(1)

【注解】

(1),“超昇”,就是超度昇天的意思。“出离”,就是出离地狱意思。“普度”,就是普遍地度化一切幽魂的意思。“无穷”,指无穷无尽数量亡灵等待度化的意思。“斯”,指示代词,这个的意思。“矣”,语尾词,就是“了”。“斯为济度矣”,这就是济度了的意思


继袭第九

学道之人,得遇明师,传授秘法,修之於身,行之於世,人天敬仰,末学皈依,愧非小事,当知感天地阴阳生育之恩,国王父母劬劳抚养之德,度师传道度法之惠,则天地国王父母师友,不可不敬,稍有违慢,则真道不成神明不佑。道法既得於身,道成法应,可择人而付度之,不可断绝道脉。须是平日揣磨,得其人可以付者付之。

苟非其人,亦不可轻传也,罪有所归。若得人传授,但依祖师源流,不可增损字诀,忠孝之心相契,切勿生人我之心。弟子若负师,天地神明,昭然鑑察,毫分无失。师伪,弟子亦然。

无人可度,石匣藏於名山福地、海岛龙宫,劫运流行自然出世。予感天地父母生化之恩,诸师传道教训之德,将其所得,册成九事,以警后学。若修身立己,积德累功,上体天心,下利人物,行道成真,超凡入圣。伏望见闻,咸希观览。琼山道人白玉蟾述。

学道之人,得遇明师,传授秘法,修之于身,行之于世,人天敬仰。(2)末学皈依,愧非小事。(3)当知感天地阴阳生育之恩,国王父母劬劳抚养之德,度师传道度法之惠,则天地国王父母、师友不可不敬。(4)稍有违慢,则真道不成神明不佑。(5)

【注解】

(1),“继袭”,就是继承和因袭的意思

(2),“得遇明师”,就是能够碰到贤明的师父。“传授秘法”,传授秘密道法。“修之于身,行之于世”,以道法修炼自己,又能够使得道法流行世间。“人天敬仰”,意思是这样的德行获得世间神仙世界的共同敬仰。

(3),“末学皈依,愧非小事”,“末”是谦虚的自称。例如:道末、末学等等。“末学”,指的是学道人自己。“末学皈依”,就是道人虔诚地皈依大道意思。“愧”,就是惭愧,表示谦虚,因为将自己皈依说成“非小事”的缘故。“愧非小事”,惭愧地说实在不是一件小事情

(4),“当知”,应当懂得知道意思。“劬”,勤劳、劳累的意思。“感”恩、“感”德、“感”惠,这三者都是感谢恩德的意思。“当知感天地阴阳生育之恩,国王父母劬劳抚养之德,度师传道度法之惠”,指的是一个学道人在皈依大道时候应该感激自己在出生、养育和学道中先后得到三个方面的恩惠。人的出生受恩于“天地阴阳”,人的养育受恩于“国王父母”,人的学道受恩于度师的传道度法。“则天地国王父母、师友不可不敬”,那么天地国王父母和师友等四个方面都不可以敬重的。

(5),“稍”,就是稍微的意思。“违慢”,就是违背和轻慢的意思。“稍有违慢,则真道不成神明不佑”,意思就是道人如果对于上述四个方面稍微有所违背和怠慢,那么,就不能学到真道。天上的神明不会保佑。

道法既得于身,道成法应,可择人而付度之,不可断绝道脉。(1)须是平日揣磨得其人可以付者付之。苟非其人,亦不可轻传也,罪有所归。(2)若得人传授,但依祖师源流,不可增损字诀。忠孝之心相契,切勿生人我之心。(3)

【注解】

(1),“道法既得于身”,就是道人自身既然得到道法意思。“道成法应”,得道了以后道法能够施行了的意思。“择人”,就是选择人的意思。“付度”就是度化弟子和将道法给付于弟子意思。“道脉”,指的是道法传承的脉络。“可择人而付度之,不可断绝道脉”,就是可以选择作为弟子的人,将道法传付给弟子,不可以使得道法传承中断

(2),“须是”,应该是的意思。“平日”,就是日常意思。“揣磨”,就是反复思考研究推测的意思。“得其人可以付者付之”,得到个人,此人是可以给付的才传付给他的意思。“苟”,如果的意思。“非其人”,指的是如果选择传度的人并非是那种可以给付的人。“亦不可轻传”,也不可以轻率地传付道法给那种人。“罪有所归”,指的是传非所传,传的人会是有罪的。

(3),“若得人传授”,如果得到可以传授弟子意思。“但”,只是意思。“依”,按照的意思。“祖师源流”,指祖师传道法的源流。“不可增损字诀”,“增”就是增加,“损”就是减少,意思传授中不可以增加或者减少道法口诀的字数或者字样。“忠孝之心相契”,指的是在传授中要和自己忠于大道道法之心,自己孝敬祖师前辈之心相互契合。“切勿”,务必不要意思。“人我”,指的是在别人和自己有不同看法时候执着我见。“切勿生人我之心”,千万不要产生固执己见,以自己的看法来左右他人之说的思想

弟子若负师,天地神明,昭然监察,毫分无失。(1)师伪弟子,亦然。(2)

【注解】

(1),“负”,就是辜负、背离的意思。“弟子若负师”,就是弟子如果辜负了师父说法。“昭然”,很明显的样子意思。“监察”,监督和考察的意思。“天地神明,昭然监察,毫分无失”,天地之间的神明,对于弟子的叛逆行为在监督考察中是清楚明白知道的,一点点也不会失误的。

(2),“伪”,作假欺骗意思。“师伪弟子”,师父作假欺骗弟子意思。“亦然”,也是如此的意思

无人可度,石匣藏于名山福地,海岛龙宫。(1)劫运流行自然出世。(2)

【注解】

(1),“若无人可度”,如果没有选择到合适的弟子可以传度的意思。“石匣”,就是用玉石制成的匣子。古人用石匣收藏珍贵的东西。石匣外面一般都镂刻花纹或者花鸟,有的还镶有金银石头可以保存很久,因此石匣内藏都是需要保存持久的东西。“名山福地”,指的是山上,即道教的洞天福地。“海岛龙宫”,指的是水中,即人迹稀少的海岛和水下龙宫

(2),“劫运”,灾难、厄运的意思。“劫运流行自然出世”,就是时运历史碰到灾难频出的时候,石匣中收藏道法自然出现世界上,以帮助受苦受难的民众。

予感天地父母生化之恩,诸师传道教训之德,将其所得,册成九事,以警后学。(1)若修身立己,积德累功,上体天心,下利人物,行道成真,超凡入圣,伏望见闻,咸希观览。(2)

【注解】

(1),“予”,就是余,我的意思。“感天地父母生化之恩,诸师传道教训之德”,就是感谢天地父母生养我的恩典,感谢各位师父道教训我的大恩大德的意思。“将其所得,册成九事,以警后学”,将我学道的心得,编写成为九点,拿来警示后来学道的人。

(2),“若”,如果的意思。“修身”,修持自己品行的意思。“立己”,确立自己的功业的意思。“积德累功”,就是积累自己的德行和功业的意思。“上体天心”,对上体贴天上神明的心思的意思。“下利人物”,对下有利于世间人和物的意思。“行道成真,超凡入圣”,就是追求行动体现大道长生成仙超脱于普通的凡人进入神仙行列等为目标。“伏”,低下头去,表示谦虚的意思。“见闻”,就是眼睛看到大道耳朵听到大道意思。“咸”,都的意思。“伏望见闻,咸希观览”,就是我诚恳地希望修身立己的人能够因此看到和听到大道希望能够读到这个《道法九要》。

道法九要》精解

第一讲 白玉蟾为什么要写《道法九要》

陈耀庭

一,白玉蟾的生平

白玉蟾是全真派南宗的实际创始人白玉蟾生平的事迹,综合各种记载,白玉蟾出生时候母亲见一个白色像玉蟾一样的东西,因此,他被名为白玉蟾。从小就非常聪明。据记载,白玉蟾七岁就能够写作诗赋,就能背诵四书五经。还能够写字绘画。

因此,小时候就到广州参加童子科的考试。主考官要白玉蟾以“织机”为题赋诗一首。白玉蟾就做了一首诗称,“大地山河作织机,百花如锦柳如丝。虚空白处做一匹,日月双梭天外飞”。这首诗歌出自一个孩子之手,确实才气横溢,很不平凡。

白玉蟾有侠义心肠,大概“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结果杀了人,于是,就逃亡在外,到了武夷山。随着年岁的增加,白玉蟾就开始从道学道的生涯。他云游各地,最后遇到了陈楠。陈楠是道教历史全真“南五祖”之一。于是白玉蟾就拜陈楠为师,学习南宗丹法。陈楠羽化以后,白玉蟾就披发佯狂,浪迹江湖,又开始云游各地。他先后到过浙江的天台山、江西龙虎山、江西南昌西郊的西山广东罗浮山等等地方。所到的地方,白玉蟾都努力学习道法和道术。

嘉定十年(1217年),白玉蟾收彭耜与留元长为弟子。十一年(1218年),南宋宁宗召见白玉蟾,封他为“紫清明道真人”,居住在太乙宫”。南宋宁宗降御香,由白玉蟾建醮洪州玉隆宫,白玉蟾“为国升座”,后又于九宫山瑞庆宫主持国醮。

嘉定十五年(1222年)四月,赴临安(今浙江杭州),伏阙上书,“沮不得达,因醉执逮京尹,一宿乃释”。这就是说,白玉蟾的进言得不到皇帝的采纳,于是喝醉了酒,被一些对他不满意的官吏进了谗言,于是,白玉蟾就离开了临安(杭州)。此后,一种说法继续云游,隐居著述,直到九十多岁,在广东罗浮山羽化。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在1229年的十月,在盱江(江西省抚河)水解,也就是在水中羽化。

二,白玉蟾和全真南宗

白玉蟾是一位在道教史上比较复杂的高道。之所以称他是比较复杂,有二个原因

一个原因是,“白玉蟾是全镇南宗的实际创始人”这样一句话。

全真派,大家知道道教在金代和元代时期,在黄河流域,也就是河南山东一带兴起的新的道教宗派。这个新宗派的创始人王重阳王重阳有七个弟子,6个男的,1个女的,人称“北七真”,就是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里的人物

天师道的创始人是张道陵,创立在东汉。全真道以儒家的《孝经》、佛教的《心经》和道教的《道德经》为基本经典,主张三合一天师道不同,天师只是以《道德经》为基本经典全真道主张出家住庙,吃素独身。天师道不同,天师可以出家,也可以出家可以住庙,也可以住在庙外,有家室。碰到节庆和斋醮的日子,在庙内必须吃素,但是,平时天师道的道士可以吃荤,只是像牛肉、龟蛇之类不吃。辛辣之类的不吃。全真派在元代由于得到朝廷重视,在短期之内获得了空前的发展长江以北,全真派几乎传遍,但是,没有传到长江以南。因此,王重阳和他七个弟子以及后来传播整个长江以北地区全真成为全真北宗。

白玉蟾是全真派的南宗。这个南宗,其实王重阳的北宗有很大的差别

首先,南宗并不要出家住庙。南宗的五祖,张伯端、石泰、薛道光不是专业道士,他们都有自己谋生的职业,都有自己的家庭。夏元鼎说过,

其次,全真南北二宗都主张内丹修炼,但是,修炼步骤并不一样。王重阳的北宗主张“先性后命”,就是先要澄心遣欲、识心见性,在达到性功的目标以后,再炼化精气。张伯端的南宗主张“先命后性”,就是从炼化精气入手,也就是以钟吕传统内丹法入手,守窍调息,炼精炼炁,最后进入炼神阶段完成性功的目标

从现存的北宗文献来看没有关于全真派南北宗的记载。因此将张伯端、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列为“南五祖”,并且挂在全真传承系统之下,那是后人硬套上去的。从白玉蟾的生平和留下的文献来说,白玉蟾也是南宋时期南方天师道各派系的道法的集大成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也可以认为改革天师道,在天师道中倡导内丹修炼改革家。


三,白玉蟾为什么要写《道法九要》。

白玉蟾为什么要写《道法九要》,这个问题可以从《道法九要》的序言里找到答案

道法九要》的序言很短,只有162个字。从意思上来分析,序言围绕着《道法九要》这个题目,讲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讲“道”,“三教异门,源同一也。夫老氏之教者,清净为真宗长生大道,悟之于象帝之先,达之于混元之始,不可得而名,强名曰道,自一化生,出法度人。”三教,就是儒家佛教道教。异门,指门户不同。不同的门户就是说有不同的招牌,有不同的旗帜,有不同的内容,招牌不同,内容不同,但是,其起源是相同的。

老氏,即老子道教老子教主,尊为太上老君。以老子的著作《老子》为基本经典,尊为《道德经》。因此,“老氏之教”就是道教。清净,是道教道德经》的重要概念。《道德经》第四十五章称,“静胜躁,寒胜热。清净为天下正”。真宗就是真正的宗旨的意思唐代张九龄《敕岁初处分》称,:我玄元皇帝著《道德经》五千文,明乎真宗,致于妙用。“长生,也就是道教道德经》的重要概念”。《道德经》第七章称,“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第五十九章称,“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道教中人,以追求长生成仙修炼目标。“夫老氏之教者,清静为真宗长生大道”,意思是,以老子教主,以《道德经》为基本经典道教,是以清静作为它真正的宗旨,是以长生成仙作为追求大道目标

象帝之先,是《道德经》第四章的话,称,“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获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象帝之先”的意思是似乎在天帝以前就已经有了“道”。混元,指的是天地尚未开辟宇宙处在混沌之中的时候。《云笈七笺》卷二“混元”条称,“混元者,记事于混沌之前,元气之始也”。混沌时代,“元气未形,寂寥何有。至精感激,而真一生焉。元气运行,而天地立焉。造化施张,而万物用焉。混沌者,厥中惟虚,厥外惟无,浩浩荡荡,不可名也。”“悟之于象帝之先,达之于混元之始”,意思是,道教思想体悟万物生成之前,“道”产生时候达到宇宙开始生成的境界

不可得而名,强目曰道”,这二句脱胎于《道德经》的第二十五章。《道德经》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这里说到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而“道”这个名词是强名的。“自一化生,出法度人”,道生一,一就是“气”,有“一”这个气,派生出“道法”,再由道法来济度众生

第二层讲“法”,就是道法

“盗天地之机”这句话出自黄帝阴符经》。《黄帝阴符经》简称《阴符经》,又说是战国秦汉时代的经书,又说是北魏寇谦之编撰。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阴符经》在唐代以前就已经降世,而且在唐代有了二种传本。从唐代开始历代有许多注解的本子。《道藏》就收有《阴符经》的注本二十多种。穷,就是穷尽。“穷鬼神之理”就是包含着所有的鬼神道理法则等等的意思

“助国安民”,就是帮助国家社会,安定百姓生活民心意思。“济生度死”,就是救济活着的人,超度死亡灵魂意思。本,指的是“道法”的本源。“出乎道”,就是从“道”中派生出来意思

“道不可离法,法不可离道”,这是说道和法的关系。道不可离开法,没有体现不出“道”。法也不可离开“道”,离开道,法就没有本源、法则道理。“道法相符,可以济世”,这是学法、行法的一条原则道法只有同“道”的基本原理符合,法才能有助于度化世界上的人和超度死后的亡灵

第三层意思就是讲到白玉蟾所处的南宋时候道教中人相当普遍地存在着对于“道法”和“道”的关系认识上的问题,以及学法、传法中间的一些问题正式由于存在这样一些问题,白玉蟾认为要写《道法九要》来提醒道门中人,共同注意

“近世学法之士,不究道源,只参符咒。兹不得已略述九事,编成一帙,名曰九要,以警学道之士,证入玄妙之门,不堕昏迷之路人人得道,哥哥成真,岂不美欤。”

“近世”,指的是近代。白玉蟾说的近世就是北宋南宋时候。“学法之士”,就是学习道法人士。“究”是探究、深究。“不究道源”,就是不去研究探讨道法根源。只参符咒,就是懂得探讨学习符咒。道法形式包括符和咒等二类。

“兹”是指示代词,意思就是这个,指的是上面说到的情况。因为出现了“近世学法之士,不究道源,只参符咒”的情况,所以,白玉蟾不得已说下面九点内容。编辑成为“一帙”。“帙”,原来是包线装书的布套子,引申为书的量词。“一帙”就是一本书的意思。“名曰九要,就是名称称为九要。以,就是用来意思。警,就是警戒、提醒意思。以警学道之士”,就是用来警戒学道的人。“证入”,原来是佛教的用语,意思就是用正确的事实思想证明真理。“证入玄妙之门”,就是用九要来证明“道”和“法”。“玄妙之门”是《道德经》第一章中的话,“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不堕昏迷之路”,就是不会堕入昏沉和迷糊的道路中去。

岂,副词,表示反问的意思。欤,古汉语表示疑问的助词,相当于“吗”。“人人得道,个个成真,岂不美欤”,意思就是学习了“九要”,懂得了道法根本道理,每个人都能得道,每个人都能成仙,难道不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吗?

序言的最后是白玉蟾的署名:“琼山道人白玉蟾序”。“琼山道人就是白玉蟾的号。“道人”这个名词,佛道二教都使用的。

佛教传入的时候和尚也被称为道人”,这在南北朝文献中很多。隋唐以后,和尚名词开始广泛使用,在佛教中,“道人就是专门在寺庙里打杂的杂工名称。

道教中,早期道教文献中,道士和“道人都是一个意思。后来道士这个名词成为了规范用语,道人只是用在一些道士的“雅号”中间。

四,学习道法九要》有什么意义?

白玉蟾生活南宋时期,他的《道法九要》出现在张宇初的《道门十规》之前。由于北宋南宋时期道教宗派分裂出来很多,各派又创立了各派自身的特点,因此,道教内部同样出现了许多急待解决问题。因此,白玉蟾一直频频教化道门内部,要学道从道,遵守规戒。白玉蟾的一些有关遵守道门规戒的文章在当时就有重要的价值

今天,我们学习道法九要》,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当代道教恢复振兴过程中,同样出现了白玉蟾的时代出现问题就是“不究道源,只参符咒”,就是知道学习一些符咒、科仪、音乐等等操作性的技能,而不去深刻探究和学习道教根本“道”、因为不去探究“到”这个根本,因此,出现了许多问题

第一,不能以“道”的思想来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思想行为不能按照道门的清规戒律来做,不能守分持戒,也不明白自己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信众服务,济世度人。这样一个道士,虽然这个人穿着道服。戴着道冠,或者在符咒。科仪和道教音乐方面都有很高的技能。但是,他严格地说并不是一个合格的道士学校道法九要》就是要用它来规范自己的思想行动

第二,不能以“道”的思想来严格要求自己,认真的向师父学习道法,或者在符咒、科仪和道教音乐等等方面,认真而刻苦的学习。符咒、科仪和道教音乐等许多内容,按照道门规矩,有许多不能行之于文字传世,需要师父和徒弟口口相传。学习道法九要》就是要用它来指导我们尊敬师友,努力学道。

第三,不能将“道”的思想贯穿于自己的符咒、科仪和道教音乐操作中,只知道师父教我们这样做,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正因为不懂得其中的道理,在符咒、科仪和道教音乐操作中,可能操作不到位,马马虎虎,自作主张地简化、缩略,于是,行为走样,唱腔变调,东张西望,心不在焉。学习道法九要》就是要用它来指导我们深入探究道法真谛学好学精。

学习道法九要》,就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学到过程出现的一些问题,并且按照白玉蟾提出解决问题方法正确处理解决它们。






道教知识:斋法,修道者最为基础的修持法门



道教知识:什么是阴德、阳德、功德福德


中医养生:常练腹式呼吸,意守丹田固真元


道教知识:为何说人在做,天在看?来看看你身上的三万六千神是怎么打你小报告的!


道教知识:什么是道教斋法?原来在家持这几种斋,可获不可思议功德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