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道学哲思:人生最难的修行——“遇事不怒,对错不辩,输赢不争”




善战者不怒,善柔者不辩,善胜者不争

佳句





看过一句话:“遇事不怒,对错不辩,输赢不争才是为人处世的大智慧。”

仔细想想,确实如此。

人所有的烦恼,皆来自内心的不安宁

修为的人,沉得住气,看得透是非,放得下得失,活得通透洒脱,从容自在。


Color="rgb(216, 40, 33)">

不怒,是一种修为


“怒”字拆开就是“奴心”,人愤怒时,心就被奴役了。

看过一个《发怒的毛驴》的故事

有一头毛驴,本来在磨坊里任劳任怨地拉磨,突然一条流浪狗跑过来摇着尾巴冷嘲热讽道:

“哎呦,你这头傻驴真可怜,只配在院子里拉磨,你活一辈子不如我活一天快活!”

毛驴听后顿时怒火冲天,飞快地冲上去。

可是狗跑得太快没追上,它越想越生气,完全没有心思干活了。

这时主人八岁的儿子过来要骑驴,毛驴正好没地方发泄,一脚将孩子出去孩子摔得头破血流。

主人非常恼火,直接把驴卖到了屠宰场。

驴子悲剧其实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或多或少经历过。

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对你说三道四的人。

因此丧失理智,大动干戈,只会让情绪失控,酿成无法挽回僵局,到头来吃亏还是自己。

所谓一忍可以制百辱,一静可以制百怒。

怒而不言,气话不入耳,放过别人,也是放过自己。

作家歌德的诗歌在当时广为传颂,但也有些人怀有成见。

有一次在一条狭窄的小路上,歌德遇到了一个批评家。

批评家素来看不惯歌德的作品,他高傲地说:“我从来不给蠢货让路。”

歌德没有生气,反而退让到路边微笑着说:“我恰好相反。”

面对不愉快的事,一笑而过是最有力的还击。

做人要像河流一样,遇到障碍就绕开,绕不过去就蓄积力量,漫过去

苏东坡说过一句话:

“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做人,赢在和气,败在脾气贵在大气。

能压得住脾气才能掌控好自己的人生

Color="rgb(216, 40, 33)">

不辩,是一种格局


网上看过一个提问:“跟人争辩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评论区有个答案说出了大部分人的真实想法

当时争得面红耳赤语无伦次,只想压倒对方回头复盘的时候才想到精妙的反驳,然后越想越生气

也有过类似的体验吧:

和别人争论之后,事后觉得自己没发挥好,更是懊悔不已。

一次争吵,两次伤害,徒做一些无谓的消耗

电视剧《天道》里,曾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


“我现在不和人争吵了,因为每个人只能在他的认知水准上去思考

以后有人说二加二等于十,我会说你真厉害,你完全正确!”

宁和明白人打一架,不和糊涂人说句话。
不轻易争辩,是处事智慧,更是做人格局
北宋名相富弼,长于辩论
有一次,一个穷秀才当街拦住他,说:“听闻你能言善辩,我来问你一个问题。”
富弼温声答道:“可以,您请说。”
“若有人公然辱骂你,你该如何应对?”
“我会装作没有听见。”
那人嘲笑富弼是个缩头乌龟,浪得虚名,转身离去了。
一旁的仆人急了。
富弼说:“此人带着怒气而来。我若与他争论,必定吵得面红耳赤。即便吵赢了他,也是口服心不服徒劳无益。”

庄子曰:大辩不辩。

如果你错了,多说无益;如果你没错,事实自然水落石出。
瓷器永远不要去和砖头对抗,认知低的人不必试图纠正。
这样,大家互不干扰,在各自的世界里相安甚好。
水流深,智者寡言。
学会沉默和隐忍,明事理思考,潜心修炼自己,这才是做人的大格局

Color="rgb(216, 40, 33)">

不争,是一种智慧


道德经》中讲: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争,不过不甘心,为了争一口气

然而强求太多,实则是跟自己过不去

看过一个小故事

有个渔夫,为一家渔队捕鱼,每天乐乐呵呵出门,即使空网也哼着歌归来日子活得简单快乐。

有一天,他意外捕捞到一块金子,欣喜若狂,那晚他没有唱歌,幻想着未来。

第二天,他卖了那块金子又借了一笔高利贷,买了一艘渔船,雇了几个渔夫,做起了捕鱼的生意

几年下来生意越做越大。

可他却再也笑不出来了,每天不是担忧天气好坏就是要跟其他渔队竞争鱼价,内心没有片刻安宁

一次龙卷风让船触礁,损失惨重,渔夫心情跌落到极点,沮丧地走在海滩上。

这时,他看到一个流浪汉躺在沙滩上,晒着太阳哼着歌。

渔夫不解地问:“你一无所有,怎么会这么快乐?”

流浪汉说:“我有阳光,有健康,有自由,为什么要不快乐?”

渔夫恍然大悟,他想起以前自己也是个知足常乐的人,只是因为一味地去争取失去了快乐的本能

国学大师南怀瑾说:

生命只有欲望迷乱了的人,才一定要分出尊卑高下不争,是人生至境。

不争不是追求而是不强求,知道该做什么,什么是最适合的。

爱而不能求而不得,本就是人生常态。该来的终究会来,不该来的强求也没用。

凡事尽力就好,不要过于强求结果

《菜根谭》说道:“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人生最曼妙的风景不过是静而不争,知足常乐,得之坦然失之泰然,内心淡泊自在随缘

老子有曰:“善战者不怒,善柔者不辩,善胜者不争。”

平心静气方能成就大气;沉默不言就是最好的辩解;保持一颗平常心,人生就会少很多烦恼

人活一世,是一个不断与自己、与世界和解的过程

过得好不好,心态最重要




就像太上老君说清静经》说的,学道的基础就是从平息妄念、静守身心开始,因为天下之道,莫过于人心

学道之人若能专其心,而心自定、灵性自生,则能达天之道,与道之境界合一,即是我与天地万物为一的境界

要真能发心清静,改过从善,修掉自身的污垢,作自己的主人,这样我们才能拥有生命全部

所以,静心学道,明达经理,心悟体行,自能感应清静的境界。也只有常清常静的修道才能摆脱人生烦恼和痛苦。
     人如果能去除欲念,心就能清静下来,定其念头,我们的神自会清明,而至道自归我身,这样就能达到“心、形、物”三者俱忘的境界

但执著于空又不是究竟,更要进一步超越,也就是说心静到一定程度时,连这个安静念头没有了,心空无我,无所牵挂,就是一念不生之时,欲念不生才算是真正的“静”,如此才会渐入真道,名为得道。

人如果能去除欲念,心就能清静下来,定其念头,我们的神自会清明,而至道自归我身,这样就能达到“心、形、物”三者俱忘的境界

但执著于空又不是究竟,更要进一步超越,也就是说心静到一定程度时,连这个安静念头没有了,心空无我,无所牵挂,就是一念不生之时,欲念不生才算是真正的“静”,如此才会渐入真道,名为得道。


附一: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全文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名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附二:太上老君内观经(全文


老君曰:“ 天地媾精,阴阳布化,万物以生。承其宿业,分灵道一。父母和合,人受其生。

始,一月为胞,精血凝也。二月成胎,形兆胚也。三月阳神为三魂,动而生也。四月阴灵为七魄,静镇形也。五月,五行分藏以安神也。六月,六律定腑用滋灵也。七月,七精开窍,通光明也。八月,八景神具,降真灵也。九月,宫室罗布,以定精也。十月气足,万象成也。元和哺食,时不停也。

太一帝君在头,曰泥丸君,总众神也。照生识神,人之魂也。司命处心,纳生元也。无英居左,制三魂也。白元居右,拘七魄也。桃孩住脐,保精根也。照诸百节,生百神也。所以周身,神不空也。元气入鼻,灌泥丸也。所以神明,形固安也。运动住止,关其心也。所以谓生,有由然也。予内观之,历历分也。

心者,禁也,一身之主。心能禁制,使形神不邪也。心则神也,变化不测,故无定形。所以五藏藏五神,魂在肝,魄在肺,精在肾,志在脾,神在心,所以字殊,随处名也。心者,火也,南方太阳之精,主火。上为荧惑,下应心也。色赤,三叶如莲花,神明依泊,从所名也。其神也,非青非黄,非大非小,非短非长,非曲非直,非柔非刚,非厚非薄,非圆非方。变化莫测,混合阴阳。大包天地,细入毫芒。制之则正,放之则狂。清净则生,浊躁则亡。明照八表,暗迷一方。但能虚寂,生道自常。永保无为,其身则昌也。以其无形,莫之能名,祸福吉凶,悉由之矣。所以圣人,立君臣,明赏罚。置官僚,制法度,正以教人。人以难伏,唯在于心,心若清净,则万祸不生。所以流浪生死,沈沦恶道,皆由心也。妄想憎爱,取舍去来,染着聚结,渐自缠绕,转转系缚,不能解脱,便至灭亡。由如牛马,引重趋泥,转增陷没,不能自出,遂至于死。人亦如是,始生之时,神元清静,湛然无杂。既受纳有,形染六情,眼则贪色,耳则殢声,口则耽味,鼻则受馨,意随健羡,身欲肥轻,从此流浪,莫能自悟。圣人慈念,设法教化,使内观己身,澄其心也。”

老君曰:“ 谛观此身,从虚无中来。因缘运会,积精聚气,乘业降神,和合受生,法天象地,含阴吐阳,分错五行,以应四时。眼为日月,发为星辰,眉为华盖,头为昆仑,布列宫阙安置精神万物之中,人最为灵。性命合道,人当爱之。内观其身,惟人尊焉。而不自贵,妄染诸尘,不净臭秽,浊乱形神。熟观物我,何疏何亲。守道长生,为善保真。世愚役役,徒自苦辛也。”

老君曰:“ 从道受分,谓之命;自一禀形,谓之性。所以任物,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出,谓之志。事无不知,谓之智。智周万物,谓之慧。动而营身,谓之魂。静而镇形,谓之魄。流行骨肉,谓之血。保神养气,谓之精。气清而驶,谓之荣。气浊而迟,谓之卫。总括百神,谓之身。万象备见,谓之形。块然有阂,谓之质。状貌可则谓之体,大小有分谓之躯。众思不测,谓之神。邈然应化,谓之灵。气来入身,谓之生。神去于身,谓之死。所以通生,谓之道。道者,有而无形,无而有情变化不测,通神群生。在人之身,则为神明所谓心也。所以教人修道,则修心也。教人修心,则修道也。道不可见,因生而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则道废道,废则生亡。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羽化神仙。人不能长保者,以其不能内观于心故也。内观不遗,生道长存。”

老君曰:“ 人所以流浪恶道,沈沦滓秽,缘六情起妄,而生六识,六识分别,系缚憎爱,去来取舍,染着烦恼,与道长隔。所以内观六识,因起六欲。欲从何起?欲自识起。识从何起?识自欲起。妄想颠倒而生有识。亦曰自然,又名无为。本来虚静,元无有识。有识分别,起诸邪见。邪见既兴,尽是烦恼。展转系缚,流浪生死,永失于道矣。”
老君曰:“ 道无生死,而形有生死。所以言生死者,属形不属道也。形所以生者,由得其道也。形所以死者,由失其道也。人能存生守道,则长存不亡也。又曰:人能常清静其心,则道自来居。道自来居,则神明存身。神明存身,则生不亡也。人常欲生,而不能虚心。人常恶死,而不能保神。亦犹欲贵,而不用道;欲富,而不求宝;欲速,而足不行;欲肥,而食不饱也。”

老君曰:“ 道以心得,心以道明。心明则道降,道降则心通。神明之在身,犹火之因卮也。明从火起,火自炷发。炷因油润,油藉卮停。四者若废,明何生焉。亦如明缘神照,神托心存。水由形有,形以道全。一物不足,明何依焉?所以谓之神明者,眼见耳闻,意知心觉,分别物理,细微悉知,由神以明,故曰神明也。”

老君曰:“ 所以言虚心者,遣其实也;无心者,除其有也;定心者,令不动也;安心者,使不危也;静心者,令不乱也;正心者,使不邪也;清心者,使不浊也;净心者,使不秽也。此皆以有,令使除也。四见者,心直者,不反复也。心平者,无高低也。心明者,无暗昧也。心通者,无窒碍也。此皆本自照者也。粗言数语,余可思也。”

老君曰:“ 知道易,信道难。信道易,行道难。行道易,得道难。得道易,守道难。守而不失,乃常存也。”

老君曰:“ 道也者,不可言传口授而得之。常虚心静神,道自来居。愚者不知,劳其形,苦其心,役其志,躁其神,而道愈远,而神愈悲。背道求道,当慎择焉。”

老君曰:“ 道贵长存,保神固根。精气不散,纯白不分。形神合道,飞升昆仑先天以生,后天以存。出入无间,不由其门。吹阴煦阳,制魄拘魂。亿岁眷属,千载子孙。黄尘四起,骑羊真人。金堂玉室,送故迎新。”

老君曰:“ 内观之道,静神定心。乱想不起,邪妄不侵。固身及物,闭目思寻。表里虚寂,神道微深。外藏万境,内察一心。了然明静,静乱俱息。念念相系,深根宁极。湛然常住,杳冥难测忧患永消,是非莫识。”

老君曰:“ 吾非圣人,学而得之。故我求道,无不受持。千经万术,惟在心也。”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