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道学哲思:与自己和解,是一生的修行




道家

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十三章》中讲:“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会有什么祸患呢?
人生在世,祸福相依,孰多孰少,不可得知,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是真实存在个体,因为我们有身体
因此,为了治理天下而爱惜自己的,天下可以托付他。爱惜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可以依靠他了。
由此可见,自身是一切的基础身体为我们带来福与患,而其中的权衡关系需要自身妥善处理
如果没有自身的牵绊,哪还会有什么担忧,痛苦与烦恼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形的事物提供使用上的方法,而无形的东西,即思想才是发挥作用的那个。
所谓自身的牵绊其实就是自己与自己的角斗。真正快乐的人,都是懂得放过自己的人。

偏执并不能尽善尽美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中讲:“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
声名与生命相比,哪一个更为亲近?生命与货利相比,哪一个更重要?
誉为“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楚霸王项羽就是因为不肯放过自己,一昧偏执,以致于最终了结自己。
项羽,贵为楚国名将世家,是项燕后人出身高贵,从小任性,导致性格刚愎自用。
项羽虽为一介武夫,颇具粗俗与盲目,但是无法掩盖拯救百姓水火之中的决心与在战场杀敌的神勇身影
彭城之战中,项羽以4万精兵大败汉军56万军队,其作战能力毋庸置疑。
屡战屡胜的项羽,早已把江东父老的期盼当做自己使命
楚汉之战,项羽被汉军围困乌江,自知成败已定。纵然自己水性极佳,江上又有小船停靠,凭他的能力,若想逃出,也并无不可。但是项羽选择自刎于江边,没有给自己留下一丝后路。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江东
项羽宁死不肯江东其实只是因为他觉得内疚,自己率领的士兵大多是江东故乡人,大家都是因为信任自己,才把性命交在自己手上。
如今身边只剩二十来人,莫说夺取政权,就连性命都无法保全。
一向自负高傲又顺风顺水项羽认为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更是过不了自己这一关,接受不了这个现实,尤其对方还是从来都看不起的刘邦
他对自己失望了,他不愿再给自己东山再起的机会,他接受现实,于是选择结束
正如那句话“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爱自己,才是对自己最大的成全也是生命最好的回报。
一昧的偏执,往往会将自己的救赎越埋越深。


宽容也绝非靡靡不前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中讲:“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了解认识人才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叫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战胜自己的弱点才是刚强。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一直是千古帝王奉行的准则。正因严于律己,所以不允许自己有任何决策上的失误,此乃帝王的威严。
千古大帝太宗,素以知人善用,广纳谏言著称。其中当属魏征谏言最多,据统计,足有二百多次,这也就意味着,魏征有二百多次对太宗提出反对意见。
尽管如此,他仍旧会虚心接纳谏言。
太宗每次都会把自己确定封官赐爵的名单列好,然后对大臣说,看到不合适的,提出来修改。
看似一次次接纳群臣建议,实则也是一次次在否定自己的决定
不妒贤嫉能,用人之长处,一直是太宗最引以为傲的能力,然而有一次,他却因为自己的盛怒,杀了忠臣,追悔不已。
贞观二年,张蕴古凭借《大宝箴》中卓越的政见被提拔中央担任大理寺丞。
任职期间审理了一个叫李好德的造反案件,由于此人为神经病,故以轻判。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张蕴古与李好德同桌而食,刚好被时任治书侍御史的权万纪看到,因此权万纪上书举报张蕴古。
太宗得知后盛怒不已,果断下令将其处斩。事后在房玄龄口中才得知自己冤枉了忠心耿耿的张蕴古,后悔不已。
件事后,太宗痛定思痛,下令凡有死刑,虽令即决,皆须五覆奏。
因此产生了最早的死刑复核制度,并至今还在用。
太宗在此事之后,也变得更加严谨。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纵然一世英名太宗都如此。但是他没有执拗于自己的过错,反而深刻反思,宽容自己,从而建立更好的统治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中讲:“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狂风刮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是谁造成这样的情形呢?天地天地造成的情形都不能长久,更何况是人的那点力量
一切都应顺应自然对待自己亦如此。所有的激进,最终都将背道而驰。
生活本来没有那么沉重,一味地与自己较劲,只会作茧自缚。
个人的成熟,往往是从懂得自我反省开始
持而盈久,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剑不够锋利,但是用着舒服就行,为了达到极致锋利的效果一直打磨,虽然足够锋利,但是很容易卷刃。
凡事留余地,不要走极端,不求极致,只求刚好。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平坦的路,好像总会有些不平。
与自己和解,是每个人一生修行


就像太上老君说清静经》说的,学道的基础就是从平息妄念、静守身心开始,因为天下之道,莫过于人心

学道之人若能专其心,而心自定、灵性自生,则能达天之道,与道之境界合一,即是我与天地万物为一的境界

要真能发心清静,改过从善,修掉自身的污垢,作自己的主人,这样我们才能拥有生命全部

所以,静心学道,明达经理,心悟体行,自能感应清静的境界。也只有常清常静的修道才能摆脱人生烦恼和痛苦。
     人如果能去除欲念,心就能清静下来,定其念头,我们的神自会清明,而至道自归我身,这样就能达到“心、形、物”三者俱忘的境界

但执著于空又不是究竟,更要进一步超越,也就是说心静到一定程度时,连这个安静念头没有了,心空无我,无所牵挂,就是一念不生之时,欲念不生才算是真正的“静”,如此才会渐入真道,名为得道。

人如果能去除欲念,心就能清静下来,定其念头,我们的神自会清明,而至道自归我身,这样就能达到“心、形、物”三者俱忘的境界

但执著于空又不是究竟,更要进一步超越,也就是说心静到一定程度时,连这个安静念头没有了,心空无我,无所牵挂,就是一念不生之时,欲念不生才算是真正的“静”,如此才会渐入真道,名为得道。


附一: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全文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名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附二:太上老君内观经(全文


老君曰:“ 天地媾精,阴阳布化,万物以生。承其宿业,分灵道一。父母和合,人受其生。

始,一月为胞,精血凝也。二月成胎,形兆胚也。三月阳神为三魂,动而生也。四月阴灵为七魄,静镇形也。五月,五行分藏以安神也。六月,六律定腑用滋灵也。七月,七精开窍,通光明也。八月,八景神具,降真灵也。九月,宫室罗布,以定精也。十月气足,万象成也。元和哺食,时不停也。

太一帝君在头,曰泥丸君,总众神也。照生识神,人之魂也。司命处心,纳生元也。无英居左,制三魂也。白元居右,拘七魄也。桃孩住脐,保精根也。照诸百节,生百神也。所以周身,神不空也。元气入鼻,灌泥丸也。所以神明,形固安也。运动住止,关其心也。所以谓生,有由然也。予内观之,历历分也。

心者,禁也,一身之主。心能禁制,使形神不邪也。心则神也,变化不测,故无定形。所以五藏藏五神,魂在肝,魄在肺,精在肾,志在脾,神在心,所以字殊,随处名也。心者,火也,南方太阳之精,主火。上为荧惑,下应心也。色赤,三叶如莲花,神明依泊,从所名也。其神也,非青非黄,非大非小,非短非长,非曲非直,非柔非刚,非厚非薄,非圆非方。变化莫测,混合阴阳。大包天地,细入毫芒。制之则正,放之则狂。清净则生,浊躁则亡。明照八表,暗迷一方。但能虚寂,生道自常。永保无为,其身则昌也。以其无形,莫之能名,祸福吉凶,悉由之矣。所以圣人,立君臣,明赏罚。置官僚,制法度,正以教人。人以难伏,唯在于心,心若清净,则万祸不生。所以流浪生死,沈沦恶道,皆由心也。妄想憎爱,取舍去来,染着聚结,渐自缠绕,转转系缚,不能解脱,便至灭亡。由如牛马,引重趋泥,转增陷没,不能自出,遂至于死。人亦如是,始生之时,神元清静,湛然无杂。既受纳有,形染六情,眼则贪色,耳则殢声,口则耽味,鼻则受馨,意随健羡,身欲肥轻,从此流浪,莫能自悟。圣人慈念,设法教化,使内观己身,澄其心也。”

老君曰:“ 谛观此身,从虚无中来。因缘运会,积精聚气,乘业降神,和合受生,法天象地,含阴吐阳,分错五行,以应四时。眼为日月,发为星辰,眉为华盖,头为昆仑,布列宫阙安置精神万物之中,人最为灵。性命合道,人当爱之。内观其身,惟人尊焉。而不自贵,妄染诸尘,不净臭秽,浊乱形神。熟观物我,何疏何亲。守道长生,为善保真。世愚役役,徒自苦辛也。”

老君曰:“ 从道受分,谓之命;自一禀形,谓之性。所以任物,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出,谓之志。事无不知,谓之智。智周万物,谓之慧。动而营身,谓之魂。静而镇形,谓之魄。流行骨肉,谓之血。保神养气,谓之精。气清而驶,谓之荣。气浊而迟,谓之卫。总括百神,谓之身。万象备见,谓之形。块然有阂,谓之质。状貌可则谓之体,大小有分谓之躯。众思不测,谓之神。邈然应化,谓之灵。气来入身,谓之生。神去于身,谓之死。所以通生,谓之道。道者,有而无形,无而有情变化不测,通神群生。在人之身,则为神明所谓心也。所以教人修道,则修心也。教人修心,则修道也。道不可见,因生而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则道废道,废则生亡。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羽化神仙。人不能长保者,以其不能内观于心故也。内观不遗,生道长存。”

老君曰:“ 人所以流浪恶道,沈沦滓秽,缘六情起妄,而生六识,六识分别,系缚憎爱,去来取舍,染着烦恼,与道长隔。所以内观六识,因起六欲。欲从何起?欲自识起。识从何起?识自欲起。妄想颠倒而生有识。亦曰自然,又名无为。本来虚静,元无有识。有识分别,起诸邪见。邪见既兴,尽是烦恼。展转系缚,流浪生死,永失于道矣。”
老君曰:“ 道无生死,而形有生死。所以言生死者,属形不属道也。形所以生者,由得其道也。形所以死者,由失其道也。人能存生守道,则长存不亡也。又曰:人能常清静其心,则道自来居。道自来居,则神明存身。神明存身,则生不亡也。人常欲生,而不能虚心。人常恶死,而不能保神。亦犹欲贵,而不用道;欲富,而不求宝;欲速,而足不行;欲肥,而食不饱也。”

老君曰:“ 道以心得,心以道明。心明则道降,道降则心通。神明之在身,犹火之因卮也。明从火起,火自炷发。炷因油润,油藉卮停。四者若废,明何生焉。亦如明缘神照,神托心存。水由形有,形以道全。一物不足,明何依焉?所以谓之神明者,眼见耳闻,意知心觉,分别物理,细微悉知,由神以明,故曰神明也。”

老君曰:“ 所以言虚心者,遣其实也;无心者,除其有也;定心者,令不动也;安心者,使不危也;静心者,令不乱也;正心者,使不邪也;清心者,使不浊也;净心者,使不秽也。此皆以有,令使除也。四见者,心直者,不反复也。心平者,无高低也。心明者,无暗昧也。心通者,无窒碍也。此皆本自照者也。粗言数语,余可思也。”

老君曰:“ 知道易,信道难。信道易,行道难。行道易,得道难。得道易,守道难。守而不失,乃常存也。”

老君曰:“ 道也者,不可言传口授而得之。常虚心静神,道自来居。愚者不知,劳其形,苦其心,役其志,躁其神,而道愈远,而神愈悲。背道求道,当慎择焉。”

老君曰:“ 道贵长存,保神固根。精气不散,纯白不分。形神合道,飞升昆仑先天以生,后天以存。出入无间,不由其门。吹阴煦阳,制魄拘魂。亿岁眷属,千载子孙。黄尘四起,骑羊真人。金堂玉室,送故迎新。”

老君曰:“ 内观之道,静神定心。乱想不起,邪妄不侵。固身及物,闭目思寻。表里虚寂,神道微深。外藏万境,内察一心。了然明静,静乱俱息。念念相系,深根宁极。湛然常住,杳冥难测忧患永消,是非莫识。”

老君曰:“ 吾非圣人,学而得之。故我求道,无不受持。千经万术,惟在心也。”




道教知识:斋法,修道者最为基础的修持法门




道教知识:什么是阴德、阳德、功德福德


中医养生:常练腹式呼吸,意守丹田固真元


看看你身上的三万六千神是怎么打你小报告的!


原来在家持这几种斋,可获不可思议功德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