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叙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入则孝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出则悌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谨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信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揜饰 增一辜
◎泛爱众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亲仁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余力学文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弟子规终
首先,在当时那个时候,世人都是圣人的弟子,因为都读圣贤书嘛!圣人训,圣人示教。圣人教了什么呢?教了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做人做事的道理,这就是人道。
智慧及修为上面有大成就且悟道证道的人,明白了一切宇宙生命时空事物,这叫做圣人。圣和贤是不一样的,譬如孔老夫子三千弟子,达者七十二人,孔老夫子是圣人,他的弟子当中有七十二人的修养及学问都有成就,但是尚未证到大智慧,这叫贤人。道德,有道才有德,德是道的产物,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上下是贯通的,这是体和用的关系。圣人证道之后而用德,贤人是由德而悟道、证道,贤人是圣人的弟子,所以证的是圣人的道。圣人证道之后明白了一切宇宙及生命问题,圣人之德能感化天下,圣人之才能顺天下,圣人之修为能平天下怨气,你可以说这是无为而治。无为而治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大智慧,这就是智慧的功用,你说这是圣人的德业也没有错。
历史上有尧舜禹汤文武周公, 后八百年有释迦牟尼佛、孔老夫子、老子、耶稣降世,这些都是圣人。我们看,尧舜禹走的是治世的路线,释迦牟尼佛、孔老夫子、老子、耶稣、走的是教化的路线,都是圣人的德业,只不过路线不同。
很多人充满这样一个疑惑,人生是什么?如果人生就是为了生活,生活又是为了什么?为了身心安乐,真正做到安心快乐的又有几人?一个大教授,生活了一辈子,到老了却不能安乐,总觉得人生有太多的遗憾,甚至于在临死前都很难咽下那一口气,死的不痛快、活的不自在。什么原因呢?因为不能安心。为何不能安心?因为没有成就,这种成就是做人的成就而不是知识的成就。如果一个人能真正做到一辈子对天对地对良心而无愧,这个人一辈子一定是顶天立地的,他做人就成功了,一生当中也不存在有什么遗憾,该哪一天走就哪一天走,来去自在,好不痛快。
由此可见,做人做事很难,人道亦不可小视。普通人也好,修行人也好,在人间生活就得圆容人道,不圆容人道就想成佛,断无此理。古人有句话:聪明正直死而为神!做人的成就,成就个什么死后就是个什么。不符合做人的标准,堕入畜生道。超越了做人的标准,荣升天道。譬如岳飞的一生事功之成就,精忠就是神的一种体现。又如韩信,“功成身可死”。后人有诗赞韩信云:鸟尽良弓势必藏,千秋青史费评章。区区一饭犹图报,争肯为臣负汉王。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居,这个很了不起。这里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来了,那就是“忠”,到底什么是“忠”?对兽性文化的忠,成就的就是魔鬼。因为战天斗地是反宇宙的恶魔思想,弱肉强食那是兽性理论是动物的生存法则。忠的反面就是不忠,不忠就是叛逆,对真理的叛逆,兽性理论教条就是对人性的叛逆。
“首孝弟,次謹信”;这里讲了孝道,孝的内涵暂且不论,留于分说细述。父母兄长,孝顺父母、兄友弟恭。谨这个字,也不能作谨慎来解释。还有这个信,到底谁信谁呢?这里面还有一层内涵,那就是圆容好一个家庭,处理好家庭的关系,这是建立个人与家庭中相互的诚信。注意这个首和次,只有做到了首孝弟,才能次謹信。
“汎愛眾,而親仁”;儒家的学说基立于仁,到底什么是仁?如何才能明白仁的内涵?答案就是“泛爱众”,只有做到了“泛爱众”,才能体会到仁的部分内涵与妙用。如何才能做到泛爱众呢?譬如父母对子女的爱,你对你子女的爱,全心全意去爱他,不求任何回报,甚至于连一个微笑都不奢求,这是父母对子女的真爱。如果把这样的真爱能够平等对待周围的人乃至于一切众生,这是对众生的大爱,佛家叫慈悲。
“有餘力,則學文”。古人读万卷书,关键在于行万里路,目的是为了在生活中去体会做人做事的道理。读书做学问,什么是学问?有学有问谓之学问,学的就是个问,身心实践而为求证,证的就是个学。《弟子规》是在讲人道,就是做人做事,真正的学问是体现在修养,修养好学问才好。做人做事通达了,修养上去了,学问就有了。这个“则学文”可不是疑古证今写文章,现在的学者都犯了疑古证今毛病,把古人的东西拿来写一篇文章炫耀一番之后还把古人骂一顿,这就是学风问题了。你疑古、考据、证今,你早晨起床穿裤子是左手先动还是右手先动呀,你把你自己考据出来我看看?古人的教育和现在不一样,古人重修养与求证。但是光有学问,没有智慧(是指世间的智慧)还不能发挥功用。自身修为的成就,去影响这个世界,言行举止能归正身边的人和事物,这是千古文教之精神所在。
本心与实行
有一个朋友问这样一个问题:仁义,什么是仁和义?我对他说:我只能据我理解报告给你,仁和义,仁是本心,义是实行。仁,这个本心是什么?圣人之心,圣人之心在天心。天心对一切生命事物悉皆包容,但是包容并不代表纵容。本心而后有实行,这个实行大到整个历史的运行发展,小到每一个生命的进程与走向。比如一个人,言行举止对生命时空事物起到正面作用的影响,言行举止也是礼的展现,所起作用的是智慧,通达无碍谓之正信。
孝感于心
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
百善孝为先,春秋以前是以孝治国的,由此可见孝的内涵并不局限于家庭。孔老夫子之后才有了儒家的思想,才有了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一部《孝经》,那个时候很推崇文武周公的,孝经当中讲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孝,由天子到庶民,这五种不同的孝的内涵。
这里有一个问题,难道只有大鱼大肉的供奉才叫孝,那穷人家的孩子没有钱是不是就不孝了呢?如果孝有针对人群而言,那么这孝道如何才能为世人所接受并奉行呢?现在生活好了,很多有钱人家把父母供养起来,每天大鱼大肉,还请保姆伺候着,结果很多人的父母却三天两头进医院,这类的情况多。大家都吃过螃蟹,那种颜色微微发黄的大闸蟹,算是高档菜了,那个味道可谓之佳肴,如果每天吃,连续一个星期,去医院做查一下,保证冠心病就来了。那么这到底是孝还是不孝呢?
由此可见,孝是讲方法的。生命在于运动,身心的健康并不局限于物质的奉养。老年人是很可怜的,年纪大了,腿脚不灵便了,想去哪里走不动了,子女也都各自忙务而很少陪同了。想吃什么没有味,多穿一点都感觉身上负重的感觉,坐着想睡,躺下来却睡不着,年轻时喜欢看书,这个时候拿起书本却不知道在看什么。好的事情记不起来,不好的事情却忘不掉,年轻有多少遗憾留在心中,马上干了的事情马上忘,但是小时候的遗憾却忘不掉,这就是老年人的苦。
孝感于心而力于行!上品的孝是从生命的本来而言,让父母有一个好的心态,有一个对真理的信仰,活着的时候能够心安,那一天去了也不要留下什么遗憾,来生有一个好的归宿。明白了上品的孝是否就不顾及下品的孝了呢?注意孝感于心,如果不能身体力行,不能做好下品的孝,这就不是发自内心的孝。
力于行,事之以礼。这里面有一个态度的问题,天下任何事情,态度都很重要。父母呼唤的时候,需要什么的时候,子女的如何去满足?譬如父母想喝水,子女马上情不自愿的端杯开水过去,板着个脸,“喝吧”!那种表情,做父母的嘴上不说,心里可真不是滋味。吃饭喝水这点事,别说是人了,很多喜欢养宠物的,宠物都要洗澡穿衣服的。教和责,天下父母心,不管你年龄再大,在父母眼里你始终是个孩子,他们认为你还没有成熟,还是对你不放心的。现在很多年轻人不喜欢听父母的劝说,认为话说多了很烦,或者觉得时代变了,老一套不时髦了,这些都是子女与老人的代沟,很普遍。
尽义务是必然的,孝除了义务之外,还有一个德行传承的问题。沿海地区很多人没有什么文化,但是生意做的很大,大家有没有发现他们对自己的父母非常孝顺。一个人的事业成就也好,你的财运也好、福分也好,这些不完全是你自己的,你能够有这个福分这与你祖上的阴德有很大关系。你有没有资格继承祖上的阴德,那得看你能不能做到对父母及祖宗的孝顺。生活中的例子太多了,凡是忤逆之子,一生不可能平顺,家业多半都是中途衰败,是不是这样,大家自己去观察。
生活起居
北方的山区现在还保留着老一辈人的生活习惯,冬天的时候,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把门窗打开透气,然后生炉子烧火烧水洗脸刷牙做早饭。夏天比较闷热,窗户一般都是开着的,只有一层纱窗,空气对流,很清爽。早晨7点就准时起床了,7点到9点是辰时,辰时一到自己就醒来起床了,不需要闹钟,白天该忙什么就忙什么,日落黄昏一般都在家里,没有什么事情的时候是不出门的,这是长期养成的生活习惯。出门的时候,要给父母或者打招呼,回家的时候首先第一件事就是怀着一个很舒畅的心情去给家里人报告。一家人和和气气的,很有规矩。
生活的起居,吃饭睡觉,这是大家每天都会面对的事情,非常简单,但是要做好很难。说到规矩,以前经常听到一句骂人的话:某某人一点规矩都不懂!这话骂的很严重,没有家教,没有教养,一个人如果被骂成没有教养,这是很伤心的。实际上生活起居养成的习惯也反应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如果一个人给人的感觉很懒散,那他也很难成就事业的,因为他缺乏动力嘛。
“功名看器宇,事业看精神,若要看条理,只在言语中”。曾国藩识人用人很有一套,却也不无道理。器皿是用来盛装东西的,容量多大就能装多少。器宇这两个字用的实在是高明,宇宙浩瀚而宽洪,人世间的道理能明白多少?功名可不是现在人认为的当个大官,然后邀请亲朋眷属炫耀一番,不是这样的。你有多大个功绩,譬如诸葛亮一生只留下了两篇文章,难道诸葛亮的文学水平不好吗?真正的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诸葛亮的功绩大过文章诗词,哪有自己写文章吹自己的?一生志业留与后人辨清浊,但是后人都犯了以成败论英雄的毛病,实际上是不应该的。一个人的心胸能有包容多大,这个人就能成就多大的功绩,如果你能包容天下,那你就能成就大业,这是对器宇这两个字的大致翻译。什么是精神呢?形诸于内而显于外,这是在讲内在喔,内在不光是指涵养喔,一个人的学问好了可以给人一种涵养很高的体现,但是真正成就还需要韧性和弹性,光有韧性没有弹性很难起来,光有弹性没有韧性是不长久的。你说你做人做事好,有学问,这世上有学问的人多了,不见得每一个都能有事功的成就,北方的山区里面很多人没有读过书,但是做人厚道、做事也实在,能安居也能乐业,他们百分之百有学问,但是他们有事功的成就吗?想学以致用,要会变通才行。下面一个问题就是条理和言语,孔老夫子有句话“心中疑者其辞枝”,一个人说话能不能够直指中心且简明扼要,这个就是条理。譬如很多人对于不懂的东西就游枝散叶般牵强附合,一看就没有条理,成不了事功的。不懂就不懂坦荡一点嘛,坦荡才是最大的礼貌,这不丢人的,疑而不惑也就不自欺欺人了。
居有常,業毋變。紧接着,一个最重要的问了来了,那就是业。譬如我们说小孩子写作业,又如大家都听说做了善事造善业、做了坏事造恶业,或者是家业、事业、志业、大业,这些都是不同的。一个家庭能够圆容好了,孝顺父母、兄友弟恭,这叫家业和。发挥平生所学,造福一方水土,这叫事业,事业不是企业家能做的来的,铜臭气是商人所具备的。立志发心,为众生种福田的一生,这叫志业,如果是圣人在做那就是德业。万古千秋大业就更不一样了,那需要特定的历史时期有那个因缘才能遇到的,在此暂且不论。事功的成就,这个基础都是在生活的起居中打下的,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一生想有成就就得先从生活起居的点点滴滴做起。
小家与大家
飓风始于萍末!天下事,大的变动往往是由小的风波引起。再小的事情也不能够肆意妄为,都得顾及到周围的影响。我们小的时候,家里有什么事情父母都得商量了之后汇报给爷爷奶奶,然后再做决定。吃饭睡觉这两件事从小到大人人都会面对,桌子的上方是爷爷奶奶坐的,父母是坐两边的,下方才是小辈坐的,小孩子吃饭是很少上桌子的,都是端到单独的小桌上去吃,爷爷奶奶没有坐下的时候父母都不能先坐下,长辈若不动筷子晚辈是不能够先动筷子的,吃完饭要等长辈离开坐席了然后才能去收拾碗筷擦桌子,这叫长幼有序,也是家庭中的礼节。家庭当中如果不懂礼数,尊卑不分,这就很麻烦,家道会中途衰败的,因为没有凝聚力嘛。我们看历史,一个地方官,乃至于一个君王,看似一个小的决定,那对周围影响可就大了,多少人力物力都在围着转圈子,牵一发而动全身。但是做决定之前都得经过大家一起商量的,上朝的时候文武百官列两旁,问题拿出来大家一起分析利弊,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皇帝的天下。民意就是天意,天子实际上是万民的儿子,是为万民服务的,这是责任和态度。
下面一个问题,就是私心与占有。小到一个家,大到一个国,私心与占有这是走向衰败的重要原因。人之灵气贵在修养,文章之灵气贵在说理,事之灵气贵在变通,物之灵气贵在用。物是大家的,物的价值体现在用,私藏起来就失去其价值了。私心和占有会使所有亲近你的人对你产生防范,失去信任,时间长了会慢慢疏远你。
生活的教育是影响的教育,自己的言行举止去影响亲近你的人,目的是让大家受益。影响是很难的,欲教他人、先正自身,对大家身心有益处的要勇于提倡,提倡的前提是首先自己尽量做到自我完善,如果自身都没有做好,你拿什么去服他人呀?现在的人都很现实的,你自我完善了之后想去帮助大家,人家还不一定听你这一套,你说的天花乱坠没用,关键是有没有什么好处。所以说,“力为具”这三个字不容易做到。“親所惡,謹為去”。对大家身心起不良作用的,这个谨应该不作谨慎来解,很多不良习惯不是一下子马上就能纠正的(比如抽烟喝酒),要有耐心,慢慢的去帮助他们,慢慢的去纠正。
孝经当中有句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们的身体是父母的精血之气和合而来,父母给了我们生命除了让我们生活外还希望用来继承,继承祖上阴德及家业,传承薪火,所以必须要有一个好的身体。这里的毁伤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个是内伤七情六欲容易把身体给搞坏了,第二是不良的生活习惯或沾染不良嗜好。这两个方面很严重,身体被搞坏了、生活也被搞乱了,甚至对今后的成长和发展都有影响。身体搞坏了可以医治,如果德行坏了拿什么来医治?人一旦智慧被埋没了是非常非常可怕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就不懂了,堕落之后是不容易升华上来的。
人生有两个境界,一个是顺境,一个是逆境。亲近你的人都喜欢你,这叫顺境,顺境当中做什么都相对来说容易,因为大家都认可嘛。难的就是逆境,伴随你身边的人排斥你,今天看你不顺眼、明天看你不顺眼,这个时候你怎么办?你修养各方面都很好,但是得不到大家的认可,尤其是当今这个社会,你谈修养讲良心,人家问你良心多少钱一斤?时代变了,有些方法是行不通了。有教无类,因时因地因人、不局限于固定的教条框框。
教育的方法,是用平淡的心去引导。教是相互的,上下启蒙,相互影响。过和错,无心之失是谓过,因过而造成的不好的影响是谓错。譬如楼上阳台放有花盆,这个花盆放在阳台是为了光合作用,你能说这是错吗?平日里都好好的,突然有一天不小心给掉下去了,把人家的东西给砸坏了,这是过错。花盆放在阳台上没有考虑周全,没有给阳台安防护栏,这个潜在的危险是无心之失喔,因为这个无心之失而最终造成了不好的结果,这才意识到错了。
很多人犯错往往都是由无心之失而发展来的,多数人都意识不到无心之失的潜在危险,如果都能意识到也就不那么容易犯错了。其实小到家庭、大到社会,我们大家的生活圈子中经常争论的就是这个无心之失,你看到了亲近你的人有“过”的时候,你去告诉他们,他们不一定听,说不定还会误会你多事,这个时候矛盾就开始酝酿了。
如何处理呢?諫,通过语言去把自己的想法及看法告诉大家,目的是引起大家的警惕,当然语言和说话有区别的喔,语言还有分肢体语言呢。我们小时候经常挨长辈的骂,长辈骂我们有时候不一定就是正确的,但是如果我们不接受长辈的斥责那就是更加错误了。不管长辈说的有对与不对,在当时那个气氛下做晚辈的是不能犟嘴的,只有闷着不吭声,心里面还不能觉得委屈,因为长辈斥责我们的出发点是为我们好嘛。等长辈气消了,我们再找个适当的机会去先敬一杯茶,然后很尊敬的行个礼,最后再把自己的想法告诉长辈。“怡吾色,柔吾聲”,和颜悦色的表情不是装出来的,内心当中不能有埋怨,也不要觉得委屈啦,事情是事情、就事不论人,听话要听声不听音,不要去在乎对方的语气如何如何,哪一个人的语气都不一样的。就事不论人,听声不听音,世事如春梦,一切了无痕。
真能把别人的过失当成自己的过失来看,“號泣隨,挞无怨”,不是装出来的,如果自己的事情、自己有过失,自己难过也好、伤心也好,这是发自内心而出自本意的。諫,是很难的,现在社会变了,很少用鞭子打人了,古代晚辈对长辈的諫弄不好是要挨鞭子的。諫,不一定就是对自己的长辈喔,凡是发现亲近你的人的过失都可以諫,这个过程当中不被理解怎么办,不理解就不理解、不要有委屈啦,如果有委屈这诚意就打折了,诚意才能换取诚信,才能被认可的。
古代的读书人有三懂,懂医理、懂命理、懂地理。懂和精通有区别的。懂医理,亲人如果有个三病两痛,我们能够估计个大概的病情。懂命理,古代叫紫微斗数,亲人的流年运程我们要知道个大概,方便于安排。懂地理,现代叫阴宅风水学,亲人已故后,我们要能够找到一块避开风水之地用来下葬,目的是不忍心已故之人的尸骨受到风和水的侵蚀。现代人把风水给用偏了,用于升官发财生儿子,活着的时候没有享到我们的福也就算了,死了以后还在想着如何为自己转运,这是人自私的劣根性,实际上是不对的。做人最起码的爱心,亲人尚且如此,还谈什么大爱呀?生活离不开起居,生活一切从俭,粗茶淡饭一样安乐,修养会慢慢上来的。修养是什么?每天干实事就是修,干实事修的是言行举止。闲暇之时读经史这叫养,养的是浩然正气。
人情与事物
人与人之间产生隔阂,都是由利益造成的。因利益而计较得失,怨憎恨的心理就产生了。财物轻,抛弃了财物你还要不要生活,每一个人是不是都是在家庭中生活起居养成的习惯去影响社会呢?学校里面教的是知识,真正做人做事的习性是在家庭中养成的。家庭关系能圆容好,社会关系就能圆容好。
财物和利益有直接关系,人一辈子争的就是这个东西,这不能说是错,这是生活所需。看淡不代表抛弃,看淡在于善用,善用之后自然放下这颗对财物的贪念。一个家庭当中,一切财物都是为了撑家业,是家庭成员所共有,这个时候财物是用于家庭及成员的共同利益,自然也就不存在相互之间利益的争执问题了,家业和,不会有什么怨憎恨的心理产生。在家庭中养成的这种善用之习性用于社会,挣钱及工作都是为众生谋福利的,这是真正的放下了,这叫拿起、放下、随用、随消。
利益不局限于财物,不一定就是对财物的贪求,凡是对自己有利的好处,这个是很诱惑人的。文章都是自己的好,道理都是自己的通,境界都是自己的高,观念都是自己的对,人都喜欢玩弄自我,认为自己比别人强,哪怕是一句话都认为自己比别人对,这同样是因利益而计较得失。修行人嘴上说金钱利益乃身外之物,貌似很有境界,其实追求这个境界的本身就是追求利益,因为境界超凡脱俗,对修者有利嘛,同样是私心。若能把这个境界都给放下了,那才是天下第一等人。
尊卑有序
古代的地理,现在的人都用于风水学了,用于旺财、旺人,其实是用偏了。形家认为进门之后面向的那个方位叫玄武位,左右两边是青龙白虎,门的开口处是朱雀位,青龙玄武本位属吉。譬如一个四合院,玄武位叫做正房,两边为偏房,正房一般要比偏房略高,正房是拿给父母住的,子女只能住偏房。形家的理是通用的,任何一间房子,进门之后面对的那个位置就是正方或者上方,门开口的那个方位就是下方。我们知道了方位就好办了,在任意一个地方,站也好、坐也好,长辈的位置在上方,开门之后要请长辈先进去,长辈坐在上方之后晚辈才能坐两旁,吃饭的时候长辈不动筷子晚辈就不能先动筷子。长辈如有需要而呼唤的时候,晚辈要起身应承,最后不管能否满足长辈所需都应该向长辈汇报。对长辈是不能直呼名讳的噢,可以称姓、但不能呼名,姓的后面一定要加上叔叔、阿姨、爷爷、奶奶,这是对长辈的尊称。
做人如果不懂规矩、不懂礼节、显出的是自己华而不实的浮华之气。人要自强、自立,但不能自大。长幼有序,大家走在大街上见了老人如果能给一个笑脸都算是很不容易了,谈什么尊老爱幼、扶危济贫,那是做给人看的,不是真心的。一个人如果平时连基本的礼节都不注重,要知道一个人的习气都是在最平凡的生活中养成的。人情事物都有一个度,逾越了这个度就会走向反面,进退能应对,席位有尊卑,受益的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