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道教义枢》序言中说:“勒成十卷,凡三十七条”。现存《道教义枢》的文本仍然保留着十卷的原貌和三十七章品目的结构。由于失散的四章均是佛学内容,所以我们仍然能够根据它考察《道教义枢》乃至《玄门大义》的教义体系。鉴于它不像现存《无上秘要目录》那样为该书内容作了四十九科的划分和说明,因此我们必须对各章内容加以考察以求探明其间的逻辑关系。
道德义一章是对道体及其德性所作的诠释,讲述了大道如何能生化万物,成为宇宙万有的根据和本体;还讨论了道与德之间的关系,阐明了众生修道的依据。法身义一章讲述大道应迹变化,开劫演教,接引众生,实际是讲道教成立的根据,这一点在该章释义部分可以明显看出。三宝义一章是讲道经师三宝在道教中的主干地位。位业义一章是讲修道不同阶段的结果。以上四章之间的逻辑线索很清晰,可以说是对道教
教义的粗线条勾勒,于是第一卷这四章成了一个自足的体系。它可以看作是全书的统帅,也可以看作是一部导言。
后面各卷各章则是分述道教教义的细节。各卷之间似乎有所类别,各自讲述某一方面的教义,其实并不尽然。第二卷讲述道教的经典系统。第三卷有四章:两半义、道意义、十善义、因果义。两半义的释义部分说道:“凡夫识业,起自氤氲。欲染漂流,沦斯颠倒”,是要说明人如何背离大道,意在指示众生脱离妄见,这就与下章道意义相接。道意义一章即是表明人立意修道,摆脱颠倒生死,回复大道的开端。初发道意之后,即须修行十善,故后接十善义。十善与因果义两章实际是以佛教的因果报应讲述修道的必要和结果。修善能成善果,作者便把因果说教放在这一部分。
第四卷有四章:五荫义、六情义、三业义、十恶义。五荫是以四大、五行、五蕴讲述人生成的物质基础和思想行为的成因。六情义是用六根、六识、六情讲述人情欲的由来和起惑造业的过程。三业义一章可以视为六情义的延伸,强调身口意在起惑造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十恶义是讲述人因根发识以后造作的种种颠倒妄见。这一卷虽由人的体质意识之生成入手,重点则是要说明人在后天生活中如何污染了本来真性。
《道教义枢》以道德义作为全书第一章,这在南北朝时期至盛唐时代的诸多集成性道书中并不常见。严格地说,只有它一家。此外,《无上秘要》和《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道门经法相承次序》有些类似。它们都把对道体的概述置于全书之首,而以《无上秘要》为尤。《道教义枢》虽然标名“道德”并且分述道与德的内涵实际也是对道体的一种描述。它
和其他道书的区别在于它以河上公以来历代对于《道德经》的注疏为基础建立道教新的道体论。其他的道书都是沿袭魏晋以来道教典籍的传统做法,以道体生化天地、道君变化出世、开劫演教一套说法为全部道教教义的基础,统帅道教教义系统的内部结构。如果考虑到《道教义枢》其他章节的内容,它与其他道书并没有本质区别,不过是将有关内容离析后分章敷论,所以显得独出新裁。实际上,《道教义枢》并没有否定和捐弃传统做法。孟安排在序言中的论述和其他道书同其轨辙。孟安排为什么要做这篇序言?它这篇序言和全书内容的关系如何?我们已经不可得知。但是,有了这篇序言,它或许能够照顾到道门内的传统,弥补正文结构中的缺失。道德义这一章实际上可以看作是序言开篇说到的“夫道者,至虚至寂,甚真甚妙,而虚无不通,寂无不应"的展开。传统的说法是:道是气,是无,是老君。《道教义枢》则汇总了历代对于道的讨论并且将其定义为虚寂之理。这是它与传统的道书不同之处。这些讨论也反映了唐代重视《老子》研究的背景。麦谷邦夫先生由唐代佛道二教两方面列举了材料,说明《道教义枢》这一章的背景。这个名目的确立也对后世产生了影响。《云笈七籤》把“道德”作为全书的统领放在最前面。虽然在内容方面它几乎根本没有《道教义枢》所讨论的内容,但是,在杜光庭的《道德真经广圣义》的第五卷中几乎是照搬了《道教义枢》的文字,并且更为充实,显然是直接由《玄门大义》继承下来的。这说明《玄门大义》和《道教义枢》对道德义的总结成为唐代道教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遗产。然而,《玄门大义》和《道教义枢》道德义的讨论在道教教义发展史上的意义不宜夸大。《云笈七篆》仅取其名目,其内容则是综合了
!!!!
经曰:习悦经典,须于寂静处,沐浴洁手,端正衣冠,壁贴“弟子习经,诸神回避”。方可诵读。
许多经典中有诵经禁忌,如《黄庭经》:“不得荤腥血食,入靖室中身冠法服叩齿念诵”这说明修持黄庭的亦非普通道民,而是法师级人物,另其他如《三官经》虽要求净口净身,然而对食用荤腥只要求漱口清洁, 请各位善信 选择有缘分的师父 ,在获得师承后,师遍逐步开始传授次第经典,包括每部经的修炼方法,忏法的回遮,诵经的诸多禁忌,这一套便是经法,而传授哪一部的判断标准即‘师’,传统师徒关系中,弟子虽然可以请法,然而判断是否传授的关键还在于师的抉择(师以弟子平日反馈程度判定),所以面对浩瀚经法,我们绝不是盲目选择,而是系统梳理。 《太上太玄女青三元品戒拔罪妙经》中言:忏悔诸善男子女人,或不信圣道经诫,怀疑两心之罪。忏悔弟子或轻慢至道圣文,评论经典之罪。忏悔弟子或窃取道像经书,或将毁抹,或有受持不敬师宗之罪。忏悔弟子或无师自授三洞经法,而传弟子之罪。忏悔弟子或轻慢师主,违背誓言之罪。忏悔弟子或毁谤师父不崇天义之罪。忏悔弟子或隐闭三洞经法,使不通流之罪。忏悔弟子或得仙经妙法,妄将传授非人之罪。忏悔弟子或受经法不依科诫,受持轻泄灵文之罪。忏悔弟子或传经之后,不尊师约之罪。忏悔弟子受经之后,无有开度一切众生之罪。
修行122
道书80
国学105
道教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