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碧霞元君又称“泰山玉女”全称“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民间俗称“泰山奶奶”。道教所奉女仙尊神之一。据明王之纲《玉女传》:“泰山玉女者,天仙神女也。黄帝时始见,汉明帝时再见焉”。汉代人还在泰山顶上雕刻神女石像,在泰山极顶修建玉女池以奉祀。
碧霞元君信仰源起于宋(时称天仙玉女,元君之号起于明初),最早出现其文学形象的作品是北宋王山的自叙体小说《盈盈传》,书中写道:“年可二十四五,玉冠黄帔,衣绛绡曳地。长眸眣容,多发而不妆。”该书传达了这样的信息:最早进入人们视野的是碧霞元君一位爱情女神或者婚姻女神,而且年龄为二十四五岁,是一个青春女性。
当人们有了爱情、婚姻之后,就开始希望有爱情的结晶,就继续向女神祈祷。慢慢地这位女神神职就扩大了,成为了为天下妈妈送子、保佑她们顺利生产的送子娘娘。后来,送子娘娘送子还有了专门的仪式——拴娃娃,各地的元君庙都会在案前放很多泥娃娃,求子的人要用红绳拴住泥娃娃的脖子,恭恭敬敬地抱回家,当有家中有了小宝宝,再把泥娃娃披红挂绿送回庙中,这成了延续几百年的风俗。
在家中有了孩子后,人们又来向女神祈祷,希望孩子顺利长大、功成名就,愿望越来越多,到了明代,女神的职能渐渐扩大到了整个家庭,从送子娘娘演变成了护家女神。
常言道,国泰民安,一个家庭的昌盛离不开国家的兴盛,人们后来又开始向女神祈祷国家的太平、天下的稳定,渐渐地这位女神的神职更加提升了,从保护一个家族的女神变成了护国的女神。在明朝的宗教宝卷上,就描写了碧霞元君镇服海口、平定倭寇进犯的传说故事,明嘉靖年间《重修(浚县)碧霞元君行宫记》记载,明朝皇帝给了她“普济护国庇民碧霞元君”的封号。
到了明朝,碧霞元君的民间信仰达到了一个高峰,更迭至清朝则上升为皇家祭典。据《康熙起居注》记载,康熙23年皇帝登顶泰山,亲自到碧霞祠拈香叩拜,并为碧霞祠留下了“坤元叶德”的匾额,意为碧霞元君辅佐岳帝、造福百姓。雍正皇帝曾写过两首七律,称赞碧霞元君赐福人间、协助王朝、治理天下。
乾隆皇帝热情更高。史料记载,乾隆皇帝十次到泰安,六次登泰山,每次都到碧霞祠。自乾隆24年以后,乾隆皇帝每年4月下诏书命令其御前侍卫,代表皇帝到碧霞祠中祭拜,成为国家礼制被固定下来。
根据石氏民女说,农历四月十八日被认定为泰山女神圣诞日,乾隆皇帝就把这一天选定为每年祭拜碧霞元君的日子。他为了保证自己烧当日第一柱香,就下达了封山的法令,所以该祭拜被称为封Handa.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山大典,从1759年到1910年辛亥革命爆发,一共持续了151年。
为了避开皇家举行的封Handa.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山大典,民间就把祭拜、香会改到了农历三月十五日。这个民俗现象一直延续到了现代,每逢农历三月十五日,泰山上人山人海、香烛连云。
碧霞元君肩负的神职体现出了丰富的人文关怀,是“登泰山、保平安”的泰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祭拜碧霞元君表达了民众祈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
经曰:习悦经典,须于寂静处,沐浴洁手,端正衣冠,壁贴“弟子习经,诸神回避”。方可诵读。
许多经典中有诵经禁忌,如《黄庭经》:“不得荤腥血食,入靖室中身冠法服叩齿念诵”这说明修持黄庭的亦非普通道民,而是法师级人物,另其他如《三官经》虽要求净口净身,然而对食用荤腥只要求漱口清洁, 请各位善信 选择有缘分的师父 ,在获得师承后,师遍逐步开始传授次第经典,包括每部经的修炼方法,忏法的回遮,诵经的诸多禁忌,这一套便是经法,而传授哪一部的判断标准即‘师’,传统师徒关系中,弟子虽然可以请法,然而判断是否传授的关键还在于师的抉择(师以弟子平日反馈程度判定),所以面对浩瀚经法,我们绝不是盲目选择,而是系统梳理。 《太上太玄女青三元品戒拔罪妙经》中言:忏悔诸善男子女人,或不信圣道经诫,怀疑两心之罪。忏悔弟子或轻慢至道圣文,评论经典之罪。忏悔弟子或窃取道像经书,或将毁抹,或有受持不敬师宗之罪。忏悔弟子或无师自授三洞经法,而传弟子之罪。忏悔弟子或轻慢师主,违背誓言之罪。忏悔弟子或毁谤师父不崇天义之罪。忏悔弟子或隐闭三洞经法,使不通流之罪。忏悔弟子或得仙经妙法,妄将传授非人之罪。忏悔弟子或受经法不依科诫,受持轻泄灵文之罪。忏悔弟子或传经之后,不尊师约之罪。忏悔弟子受经之后,无有开度一切众生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