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许逊信仰实际上是江南巫系中之闽越巫法,供奉闾山九郎、临水三夫人(即:陈靖姑、林九娘、李三娘)、张觅娘等诸神。闾山派教法形态至今仍保留了许多闽越故地原始巫术的特征。闾山派和净明忠孝道所信仰的神灵相同,两个道派都尊奉许真君(许逊)为祖师,所唯一不一样的是:忠孝道是以道德伦理为主,而闾山派,则是以符咒法术为主。许逊,字敬之,出生于南昌县(今属江西)长定乡益塘坡。除了净明派和闾山派,他在道教内部还享有极高的声誉,被尊称为许九郎、许旌阳、旌阳祖师、感天大帝。在某些道教流派中,许逊与张道陵、葛玄、萨守坚并列为四大天师。许逊到了旌阳,去贪鄙,减刑罚,倡仁孝,近贤远奸,实行了许多利国济民措施。有一年,旌阳大水为患,低田颗粒无收,许逊让大批农民到官府田里耕种,以工代税,使灾民获得解救。当时瘟疫流行,许逊便用自己学得的药方救治,药到病除,人民感激涕零,敬如父母。那时旌阳传唱一首民谣:“人无盗窃,吏无奸欺,我君活人,病无能为。”盛赞许逊的功德。邻县民众纷纷前来归附,旌阳人户大增。许逊在旌阳十年,居官清廉,政绩卓著,被人们亲切称为“许旌阳”。太熙元年(290),鉴于晋室将有大乱,料知国事不可为,许逊挂冠东归。启程时,送者蔽野;有的为他建生祠、画神像,终年祭祀;有的千里跟随来到西山,聚族而居,与许逊为伴,都改姓许,人称“许家营”。许逊东归后,时值彭蠡湖(今鄱阳湖)水灾连年,他率郡民疏治,足迹踏遍湖区各地。他不仅为豫章治水,还到湖南、湖北、福建等地消除水患,赢得人民的广泛尊崇,被编成神话故事广为流传。元康元年(291)爆发八王之乱,许逊以晋室纷乱,乃弃官东归,与吴猛在豫章地区传播孝道。据说许逊的西山教团有上百人的规模,教团骨干有十二人,称十二真君,即许逊、吴猛、时荷、甘战,周广、陈勋、曾亨、盱烈、施岑、彭抗、黄仁览、钟离嘉。 其中五人为许逊的家族或姻亲。他以南昌西山为中心,传教活动遍及豫章及附近地区。红头法师主要奉临水夫人等三位女神为祖师,以红头巾作为标记,称作“三奶派”,又称“红头法师”,红头法师主要以驱邪收妖,消灾解厄,押煞纳福等吉祥法事;此派系以:许真君、陈、林、李为主的巫法教系,也是闾山各派系中分布最广的,福建、台湾、两广、江西、浙江、东南亚等地区皆有分布,另因为地区不同其教派内法可能会有一些不同,所以名称上可能也有一些不同,比如:闽西叫王母教;客家叫客家阴阳;闽东叫尪师派等,其内容以祈福、禳灾、纳福、驱邪、旺运等与活人有关的法科为主,并且有包括上刀山、过火海、上幡竹等一些武法在内,是古代一些南方巫法与闽越巫法的一种延续,虽然各地法科上存在一些不同,不过大体上是一致的。主要是以闽北建阳为主的一个派系,以太上老君为教主,以许九郎(许真君)、徐甲、张青阳、张五郎、三夫人(陈、林、李)、龙树、观音、哪吒、秽迹金等为法主,主要以:祈福、禳灾、度亡、驱邪、荡秽等一些科法为主。此派系是以道教、清微派、佛教、瑜伽教、巫法等结合形成的一个法系,对于此派争议也是比较大的,有的说是闾山的分支,有的说是这是个独立的法教,有的说是这是巫教,有的说是这是个偏门佛教,也有的因为其祖师普庵大和尚曾经到龙虎山受过传度和授箓,所以列为正一一系,总之关于这个派系的说法比较多,不过目前普庵派已成为众法教中的一员。青竹教、闾茅、闽东玉皇派、五郎派、九郎派、三一教、闽侯派、闽王派、天后派、城隍派、阴司派、万应公派等一些派系。闾山派与福建的深厚渊源。自唐代以来,福州民间女神陈靖姑的信仰在这片土地上逐渐扩大并产生了深远影响。闾山派巧妙地利用陈靖姑救产扶婴、驱妖除煞的传说,进一步宣扬其法术的威力,逐渐形成了奉祀许真君为教主,同时以陈靖姑(以及林、李二夫人)为法主的闾Handa.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山大奶夫人派。这一派别在民间又被称为“三奶派”、“夫人教”或“王姥教”,并逐渐成为闾山派的主流。
随着时间的推移,闾山派的影响逐渐扩大,不仅覆盖了浙南、赣南、粤东北等地,还深入到了湘西等边远地区。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移民的迁移,闾山派更是传到了台湾地区及东南亚的多个国家。
闾山派的法事活动大多围绕趋煞收妖、除邪纳福展开。道师们在执行法事时,身穿神裙,头戴神额红巾,因此又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红头师”。值得一提的是,在宋代,闾山派受到了佛教瑜伽派的影响,部分地区的道坛开始吸收瑜伽法(或称灵山法),形成了“灵山法”与“闾山法”并存的独特现象。这种教派在奉祀许真君的同时,还突出了宋代永福巫法僧张圣君的地位,称之为“张法主公”。与“三奶派”只做驱凶纳吉的红事科法不同,这种教派还兼做红白法事仪式。在进行丧事功德道场时,道师们会换上海青衣、戴上青巾,因此又有“乌头师”之称。
闾山派的道师职位,一是根据道坛世袭师承,一是根据传度(考法)仪式之传度师确定。经特定「考法」的授职仪式之后方能主持社区道坛的重大醮仪活动。闽西地区(客家地区)之高功还有「进郎位」之举,经道门高功或官府、道会司举行仪式测试认可后,方能进「郎位」而称「郎」。闾山派道坛为世袭传承制度,在无子嗣情况下方可传婿、传外甥。但其坛号数代相沿不变,道派师承有着深厚的传统。
闾山派科仪范围很广,除比较统一的正月十五日前的陈靖姑神诞庆醮及部分地区七月二十三日的张圣君神诞庆典外,其道坛仪式主要分幡科、斋科、法科三大类。幡科是社区祠庙中举行的公众性的祈禳仪式,斋科是以家庭度亡及佛寺庆典、开光或普渡等方面为主要内容的仪式;法科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出煞驱邪、禳灾纳吉的法事仪式。闾山派道坛主要法器有龙角、师铃、铃刀、麻蛇、宝剑、朝板、马鞭、雷牌、戒尺、天篷尺、法器、神图、手炉、水盂等,「法主公教」的道坛多有木鱼、磐等法器。
闾山字辈
法教的法名比较简单,基本上就分为:
法号、郎号这二种,法号的称为 “法某”而郎号的称为“某某郎”,它们都是通过法师教派的传承仪式过法过教得到的,
不同的是法号是只要接了法脉就有了法名,而郎号则是高级太多得要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获得,法名可以是由师父亲口赐下一个名字,也可以由弟子自已想一个名字,但基本上在姓和名之间都是要带一个法字。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转发者及众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