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杂谈】空谈清静与耽滞有为(上)



精彩推荐
杂谈】“符”简论
杂谈】什么是道士?兼论“民间
杂谈】关于上清一些常见问题的讨论

空谈清静

最近在公众号更新上有些懈怠,实在是对待这个公众号比较随意,动辄停更也是常事。因为末学自己也有工作还要每日学修,时间有限。前几天终于算是有了一个里程碑式的进展,所以紧密的学修日程暂且告一段落,能有空来更新

正如本文标题,“有”与“无”的问题纠结道教千余年的经典问题。从老庄到重玄,从贵虚体无到非有非无,到现在于道教而言,该当是已经普遍接受了重玄的理论成果。
然而这个成果毕竟只是纸面上的几句话,在将其贯彻到道人们的具体实践中时,仍然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以至于造成系列矛盾与争端,包括但不限于宗师之间的理论冲突,修真方法之间的矛盾,同时影响道教佛教儒家之间的理论交流
如今道人们言必称“清静”、“无为”。清静当然是除病之灵丹,无为就是痊疴之妙药。然而问题在于,当我们在说“清静无为”有诸般妙处的时候,于我们有何意义道教始终是以实践为根基的,重点难道不是应该放到“我们自身如何达到清静无为”么?
《文子》曰“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关尹子》曰“圣人力行,犹之发矢,因彼而行,我不自行”,再清静再无为,也不是口中空谈“清静无为”,却什么都不做,因为我们在说“无为”的时候,往往喜欢忽略掉后半句“无不为”。
为什么会忽略掉后半句,除了“真的没有读过原文”这样很小的可能性,恐怕更多的是,讲了“无不为”,就要落实到行动上去了。而一旦落实到具体行动,便很容易打破“什么也不要做”或者“做什么都是错”的立论。
事实上,如果要去诘问那些喜欢时时谈“清静”、事事讲“无为”的人,我们会发现他们很容易陷入一种循环逻辑
问:如何能无为
答曰:清静便可无为
问:如何达到清静?
答曰:消灭三毒、不为欲牵,就能清静。
问:如何消灭三毒?
答曰:不为邪所迷。
问:如何能不为邪所迷?
答曰:我真自不迷。
问:我如何返真?
答曰:清静自然
哪怕一句“读书学修”也不愿说,因为不能说,因为要“无为”,那么读书这种有为法就是错。
而实际上,无论上清灵宝还是五祖七真,都是从学修并进——上清灵宝经书众多自不必论,即使是说“不须广看经书”的丹阳子,也要时时读道德、阴符。
还有一种情况便是我们“自以为清静”。在初学时很常见,脑袋空空的时候容易产生这样的错觉,算是一种正常现象。于心性而言,如果没有真的独居深山离世俗,那么仍需要在俗务上检验、磨炼。只是道教所言的“清静”往往不是单指心性更有修道层次相关联的内涵
“清静”是陆道之阶梯,经曰“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唯独内不起杂念,外不染诸尘,湛然常寂,方才能说真清静,是身心两个维度。但是这也只能作为修道之大纲,具体要如何做,才能达到“清静”的状态
这就不得不参研祖师、宗师们的道论了。但这还不够,道论更多的是反映高道们的思想未必能完整地反映出他们的实践全貌,因此还得学祖师传记——不止要听他们如何说,还要看他们如何做。道论里的思想不止是高道们枯坐思辨出来的,更是学修实践里得来的。
从现今末学能看到的修真方法而言,无论是内丹道还是存思服气,无论是内取诸身还是外取诸物,更狭隘的说,无论是上清灵宝盟威还是金丹全真诸派,都是从有为法入手,这个应该不会有什么异议:重阳子要求七子乞讨忍辱,乃至于鞭打喝骂;老三派在三元八节修斋设醮更不必多提。何况考古证明全真宗师也曾普遍佩箓修行;上清、灵宝经受经需骨相合真、名书金册,内丹宗师又说清静是换骨法、丹成而换金骨,虽然资质要求一样高,但这就把内丹与上清灵宝嫁接起来了。那么说起来,至少其实在入手操作层面道教各派便都是逐渐汇通的,便都不是空谈“清静”。


“”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