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活动】答题赠书活动/年度测试答案 · 其二



精彩推荐
活动】答题赠书
道教的“经教”“科教”与“法教”
经典语释】《太上洞玄灵宝智慧观身经》语释

參考答案


崇寧靖室乙字二號試題

一、名词解释


1. 经

“经”在所学各有别义,今论别义,再论总义。
天文篇中,有经纬,经星纬星的含义,如子午为天地之经。
在《黄帝内经》中,经为经络
在《五行大义》中明确对经下出了定义:经即常也,亦云由也,亦云法也,述经由事,故云由也,理可法则,故云法也,常为训典,故即常也。
在《老氏六经》中,经的定义更倾向于道学。
如经含众议,玄妙幽深。
如经字诸家所解,凡有四义,一由二径三法四常。
一由者,三世天尊十方大圣因由说教,证圣成真
二径者,开通道理,导达众生,为学者津梁,登真径路也。
三法者,真趣玄妙,至理幽微,可以降法群生。
四常者,妙理深远,冥寂玄通,万代百亡不刊之典也。
具此四义,总称为经。
总义:综上所学,经有四意,一则道理幽深冥寂,如恒星(经星)般“不变。”
二则经向我们阐述某种道理有事由。三则是通往学习之路的捷径,可以提纲挈领。四则也是世人行事方法指导论。

2. 玄

玄有六义。
在天为玄…表深远
天玄地黄…表颜色。深蓝似黑色
玄牝之门…在人身表示鼻子
玄之又玄…道也。
玄:深妙不测之名
玄:亦为天也。
综上所学:玄共有深远,深妙不测,天,道,鼻,深蓝似黑色等义。

3. 名

“名”义有三。
一则定体。通过名字确定主题对象
万物自有体质圣人象类而制其名…
名以定体。以其功涉用,故立称谓…
因此:世间万物—象其类—制其名—定体用。
二则受应涉用。
如《心术》中提到的,“执名者,受其应也。”
或《老氏六经》提到的:“名生于用,名者,物得之所称。”
“有用则名立,无用则道凝。”
与“定体”主体角度不同,受应涉用这一含义从客体视角出发
三则为万物之纲。
如前面提到,世本无名圣人象其类,提纲挈领抓住事物本质,因而命名
心术》中提到:“名者,圣人之所以纪万物也。”
阐述了这个含义

4. 三命

三命之意有三。
一曰正命,遭命,随命。
说法出自学习过的《论衡》和《周易正义》
在论衡中写道:“正命、谓本禀之自得吉也。性然骨善,故不假操行以求福而吉自至,故曰正命。随命者、戮力操行而吉福至,纵情施欲而凶祸到,故曰随命。遭命者、行善得恶,非所冀望,逢遭于外而得凶祸,故曰遭命。
在《周易正义》中写道:“命有三科。有受命以保庆,有遭命以谪暴,有随命以督行。受命,谓年寿也;遭命,谓行善而遇凶也;随命,谓随其善恶而报之。”
二曰三命通会》的三命:禄,命,身。
三曰古代官职。


5. 太岁

太岁跟岁星(木星)有关,是一种完美理论的岁星运作模型。是一颗虚星。

《天官书》中记载:“岁阴左行、岁星右行”“以摄提格为岁,岁阴左行在寅,岁星右转居丑…”

涉及到古代天文的岁星纪年法,内容如下:

我国古人很早就观察到木星約12年运行一周,于是把木星的视运行轨迹自西向东分为12分,称为12次。木星行经一次就是一年,以此来记录年序。

因此,木星即是岁星,十二次专名为星纪,玄枵…等。

然而因为岁星存在逆行的情况,所以在现实中并存在美的12辰次纪年,而是存在误差,如古人观察到岁星好像运行一纪为12年,然而是11.86年。

因此岁阴(太岁)纪年即虚星纪年法取代了岁星纪年法。


二、论述题

1. 请使用五行理论对体内五藏的特征功能关系信息进行可能全面的论述。
答:
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因此我们可以天人对应人身即为小宇宙
又因为五行者,盖造化之根源人伦之资始。万品禀其变易,百灵因其感通。本乎阴阳,散乎精像,所以人身对应五行表现出来特质即是五脏
五脏即为心,肝,脾,肾,肺。
五行理论的框架中,我们学习到的共有这几种结构
五行体性结构五行纯杂结构五行生、成、老结构五行相生结构五行相克结构
依据五行体性结构中,木以温柔为体,曲直为性,其时春,其色青。
因为肝喜疏泄气机,以升降为用,与木性相吻合。所以肝五行对应木,其色青。
火以明热为体,炎上为性,其时夏,其色赤。
因为心在五脏中居横膈膜之上,象群主南明而治,为五脏六腑之大官,其为尊类火此为一,其二心永远不断跳动,主血脉运行不息。因此心主火,其色赤。
土以含散持实为体,稼穑为性,其时季夏及四季。
因为脾的功能是运化水谷之精华身体输送营养,我们平日吃的五花八门事物都经过脾脏的运作,因此脾性类土,其色黄。
水以寒虚为体,润下为性。其时冬。
肾藏精,受五脏六腑的精华而泻之,同时肾脏以凝结为主,具备储藏,排泄液体,调节代谢的作用,其类水,其色黑。
金强冷为体,从革为性。其时秋。
因为肺主呼吸以及免疫力系统,对外界的病邪起着防御的作用,其类金,其色白。
五行纯杂结构中,单论五行之气为纯,但一旦运化在世间,那么万物存在五行不可定守一途。如方位杂,支干杂等。
正如黄帝三十三难》中所描述的,为何肝青象木,肺白象金,但是却跟自然界中金水的现形相反一样。
因为肝非纯木,乃乙木,肺非纯金,乃辛金也。
五行生、老、成结构中,其实还包括五行结构。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下,五行具备生,旺,老,死等四数四气。
对应人身,因为天一生水,因此肾乃先天之本,又因为土归中央,数五运化四行,正如脾脏运化五谷之精气,因此我们可以说脾脏是后天之本。
其次,五行生克结构对应人身显示为:
五脏之间的相生:肝生心就是木生火,如肝藏血以济心;心生脾就是火生土,如心之阳气可以问脾;脾生肺就是生金,如脾运化水谷之精气可以益肺;肺生肾就是金生水,如肺气清肃则津气下行以资肾;肾生肝就是水生木,如肾藏精以滋养肝的阴血等等。
五脏之间的相克:肺(金)的清肃下降,可抑制肝(木)阳的上亢,即金克木;肝(木)的条达可以疏泻脾(土)的壅滞,即木克土;脾(土)的运化,可以防止肾(水)水的泛滥,即土克水;
肾(水)阴的上济,可以制约心(火)阳亢烈,即水克火;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的清肃太过,即火克金。


2. 请论述日蚀与月蚀的成因,并论述日、月之行及其交会情况
答:

首先月球围绕着地球旋转,然后地球带着月球绕太阳旋转,日蚀月蚀就是这两种运动造成的。这三个天体在一条近似直线时,地球挡住太阳光发生了月蚀,月亮挡住太阳光发生了日蚀。

太阳运动,日一南,万物死,日一北,万物生。

中国位于东西半球的东半球,南北半球的北半球,中国最南端位于海南省约为北纬四度,最北端是黑龙江漠河以北,纬度约为北纬53.5度,北回归线穿过我国的云南广西广东台湾中国处于北回归线。

然后回过头看原文河图汉光篇》云“日为阳精”,始日实也。《元命苞》云:“火精阳气,故外热内阴,象乌也。日尊故满,满故施,施故仁,仁故精在外,精在外故大。

古人认为太阳来了光和热,是火之精华,是阳气所在,那么阳气是如何传导到地球上的呢?其实就是太阳回归线上的运动。

每年3月21日左右,阳光直射赤道,这时太阳在春分点,太阳赤纬等于0度,昼夜相等。此后,太阳赤纬开始加大,太阳光直射点逐渐向赤道以北移动,北半球所得的热量逐渐增多。《太玄经》云日一北,万物生。

我们处于北回归线,此时受到太阳直射多。

6月22日左右,太阳运行至夏至点,太阳赤纬等于黄赤交角,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这天北回归线以北各地,中午太阳位置最高,白昼时间最长,黑夜时间最短,接受的太阳光和热最多,日出和日没点偏北的程度最大。物理论云:“夏则阳盛而阴衰,故昼长夜短)

夏至后太阳光直射点南移,9月23日左右太阳运行至秋分点,阳光再次直射赤道。12月22日左右,太阳运行至冬至点,阳光直射南回归线, 对北半球来说此时的情况与6月22日恰好相反冬至后阳光直射点开始北移,到3月21日,又直射赤道。(《太玄经》云:“日一南,万物死,太阳运动向南回归线偏移,北回归线受到的光和热越来越少,《物理论》云:冬则阴盛而阳衰,故昼短夜长。

月亮运动:月有阴晴圆缺的原因受到阳光照。

为什么会形成月相的原因因为受地月日系统位置的运动而造成的。如日有晦朔,月有弦望,日阳月阴,阴气常为,阳为气消烁。朔后月从右行,渐离日而明生,日月相合,月为日消尽,谓晦。

日与月会而分晦朔。月掩于见其背,故阴体全见而为晦。

明魄弦望晦朔,皆以向背于日而得名。

月相变化规律初七八问为上弦,半明十五日,月去日最远。明月半后,渐近左畔,明复渐消。二十二三间,月又半明,是谓下弦。

者,气之方息,自上而下也。下弦者,气之方消,自下而上也。望者,气之盈日况于下,而月圆于上也。

在于八日,下弦在于二十二日,望在于十五日,此其常也。上弦或退则是七日,进则九日。下弦或退则是二十一日,进则二十三日。望日或退则在于十四,进则日之十六。此其变也。


3. 请论述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与北斗的星象内涵,并结合星象知识分析其间的关系
答:

北极五星,勾陈六星。在这里中天紫薇北极大帝并不是单单取自于北极星,他尊贵如众星之主,三光叠耀,永恒不移的意涵更多取自于北辰。

为首北极星是可变的,北极星指的是最靠近北天极的一颗星,所以北极不是一直不变的。而北辰不是,北辰指概念意义上永恒不变的北天极。

程子曰:北辰自是不动,便为气之主,为星之最尊也。故众星四面环绕而归向之。

愚尝参酌先师之论,而得其说曰:北辰不动,为天之枢。朱子曰:绿人取此为极,不可无个记认。所以就其旁取一小星,谓之极星。

问:极星动不动曰:也动,只是他近那辰处,虽动不觉。今以管窥极星,见其动去,只在管裹面,不动出去向来人说北极不动至宋时,人方推得是北极只在北辰边头,而极星依旧动。旧说皆以丝星即天极,在正北为天心不动今验天极,亦昼夜运转。其不移处,乃在天极星内一度有半。故浑象扛毂正中,置之不动,以象天心也。

紫微大帝为天子,勾陈天皇之意涵取自于紫薇桓中,勾陈六星。

如《晋书?天文志》中勾陈六星皆在紫微宫中,勾陈口中一星曰天皇大帝…

又如《天原发微》中提到:勾陈后宫也,大帝之正妃也…报北极四星而辅佐。

北斗有纪年之方法,北斗四时轮转,一岁春秋过去了。

斗,勾陈,紫薇北极(北辰)都在中宫,统领四方

北辰最为尊贵,为帝王,众星拱之,而勾陈位于后宫,起到一个辅佐的位置,为帝王之爱妃,帝王重臣

北斗四时轮转,对于古人来说,看北斗所指非常重要,北斗就当于重臣下面的执行官员


4. 道家诸子对仁义礼智有哪些不同看法
答:

首先道家诸子认为天性是淳朴的,如上古之治之时,民众各美其食,乐其俗,任其服,高下不相慕。

后世衰世之治,人逐渐丢失了淳朴的天性需要仁义礼智等“救败”之方法来“正其形。”因此,在道家看来,仁义礼智并不是目的只是让自己救败,到达虚静重返天性的一种手段

然后,在我们学习过程中,最先接触给出仁义礼智信的定义来自于《五行大义》的《论五常》:

仁以恻隐为体,博施为用,礼以分别为体,践法为用,智以了智为体,明睿为用,义以合义,裁断为用。

然而在道家诸子的看法里,五常固然可以让人救败,给中士一条渐修之径,但也是让人在人世沉沦限制

如《庄子》中提到:

大仁不仁,仁义之端,是非之途,强以仁义绳墨之言术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恶有其美也,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有亲,非仁也。

商大宰荡问仁于庄子庄子曰:“虎狼,仁也。”曰:何谓也?庄子曰:父子相亲,何为不仁?”曰:请问至仁。庄子曰:“至仁无亲。

在《道德真经广圣义》中提到:

圣人不仁…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老子认为儒家力倡的“仁义”与自然人性和纯朴之道德水火不容,它的出现乃是天下无道标志只有摒弃仁义才能使民众恢复古朴之道德庄子则进一步指出“仁义”为统治利用以谋私,是天下一切祸乱的总根源,其谓“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何以知其然邪?……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庄子认为“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

所以满固施,施故仁。但仁非兼爱,无私之仁,名为德。同时“仁”在其他经文亦有论述如文子曰:为上不矜其功,为下不羞其病,大不矜,小不偷,兼爱无私,久而不衰,此之谓仁也。

义:庄子》《列子》中记载

远而不可不居者,义也。

至义不物。

文子》曰:

“立大功,显令名,体君臣,正上下,明亲疏,存危国,继绝世,立无后者,义也。

“为上则辅弱,为下则守节,达不肆意,穷不易操,一度顺理,不私枉橈,此之谓义。

礼:庄子》曰:“至礼不人。

“为上则恭严,为下则卑敬,退让守柔,为天下雌,立於不敢,设於不能,此之谓礼也。

敬者礼也。仁者民之所怀也,义者民之所畏也,礼者民之所敬也。

智:智慧出,有大伪。

人一旦琢磨于心智层面,便很难关注自己。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害也;物至而应,智之动也;智与物接,而好憎生焉;好憎成形,而智怵於外,不能反己,而天理灭矣。

总的来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人从与道合真的境界滑落,从不知“我是谁”到“我知”的德境界,在慢慢滑落。这其中是人失于道,万物章章害生的过程人染于世,外物惑于心,仁义礼智都是在外物上打圈,只是道之华,并非道之实,也就是庄子所说的道之小成。


5. 请论述“道-物”关系,道于物有何意义?物于道有何意义
答:

最先接触到“道-物”关系来自于《黄帝内经》。

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对于此篇来讲,“物”的存在属于万物章章”,而道则是养生之道,精神内守,真气从之,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

养生之道与万物章章来说万物害于道。

然而物品并非所有都害于道。

后面在所学过程中,《吕氏春秋提出了“全性”的概念,即是故圣人之于声色滋味也,利于性则取之,害于性则舍之,此全性之道也。这样就不会万物一杆子打死,而是辩证的分析利用是否有利于性的网过滤。

此时道与物的关系仍是以达道为最终准则,而采用利于性的物来作为工具

再之后在《管子》精气学说中,精气即为道,在人心中则为圣人,在天地之间为鬼神此时道不远而难极也。与人并处而难得也。虚其欲,神将入舍。扫除不洁,神乃留处。

而我们运用物品,在这个过程也是一种“达道”的过程,因此此时可以说道也在物中。但我们制作我们用的物品,也遵循了某种规律,也可以说是物在道中。

后来在《老氏六经》中提到,有物即应,无物虚静。於事善能因任,亦如水之性,方圓隨器,不滯於物。

此时的道又如流水一般,虽说运作物品也属于道,但我们需要不滞于物。

因此可以说道物是相互依存的,也是相互主导的。也是相互生成的。

如果用图形来表示,第一种相互依存是白纸中出现一个黑点,白纸黑点共同构成图案。

相互主导就类似于套娃,相互生成即为视觉图片,一眼望去既可以他生成他,也可以他生成他。

需要注意的是,道物相互依存和相互生成是两种关系,前者相互依存是体道和应物的模型,后者是谁包容谁的模型,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6. 请论述辐毂埏埴有无利用,并分析本末、体用之间的关系
答:
辐毂埏埴,前者为自行车车轮的车辐。一条条的支撑轮胎。后者为泥土捏成的容器,中空虚。
在《道德真经广圣义》中表达的含义为形而上者为道本,形而下者为道用。
前篇名词解释“论名”部分也提到了無用則道凝,有用則名立。因为圣人需要抓住事物本质命名了解事物本质自然事物变化也不出于心中。
然道虚无无体,何有本质之谈?只能强名曰道。
道德真经广圣义》又云:“可名二字,為名之迹。迹散在物,稱謂萬殊,由迹歸本,乃合於道。是知道為名之本,名為道之末。本末相生,以成化也”。
因此知道了道为道之本,一但定名,象其类,也就说明该物品变化不超出一个范围内,此为道之末,也为道之用。当然体无常体,用无常用,也可以互为体用。
所以本末体用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生成。
回过头来,车轮子条幅中的空缺,以及容器中的中空部分有无利用正是道与物之间的融洽组合
一旦容器封实,那么他就失去了存储的功能,所以中空正是无用之用。

7. 什么是圣人之治?何以达成圣人之治?请从理身与理国两方面论述。
答:

《白心》中提到:是以圣人之治也,静身以待之,物至而名自治之,正名自治之,奇身名废。

体现圣人之治的内核,那就是发生事情无为内心虚静,不向外求,发生事情就要不偏不倚,抓住事件本质来处理并且因世而变动,大者宽,小者局。

其二在《道德真经广圣义》中也写道:“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也是保持虚静,物来则应,应的同时运用自己的道德解决心志无外所在关注自身,不向外求。

明白圣人之治的道理,我们需要以下几个步骤做到理身。

第一如何虚静?

正其形,救其败,洁其舍,神明自居,慢慢进入静心态。

所谓正其形就是好好调理身体,该运动运动,根据管子所说,为曾有道德高尚之人而形体败坏的。

救其败,就是通过有为的方法比如戒律,比如道德准则法律读书学习手段,祛除后天所染之恶习。

洁其舍就是内心纯净以及周围卫生环境神思无外。

这样慢慢虚静,自然可以达到圣人之治。

其次理国

本国:大国若烹小鲜,不可朝令夕改,顺应国情,以无为(无强加人为)来治国天下万物各归其所。

国与国:无论大国小国应该关系保持谦让,不可因强恃弱,霸道横行。

治理国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圣人亦有情欲,正所谓生人而使有贪有欲。有情,情有节。圣人修节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让民众达其情,节其欲。

“”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