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考据制作:窗台紫竹
道教文献考据:崇宁靖室
虽迟但到,根据文物文献综合考据的法服资料,我们进行了实物复原实验。虽有数处仍值得推敲,(如裙片的拼接排列形式、上衣布料对于袖宽与袖长的分配),索性本次尝试也有一些令人豁然开朗之处。现将复原实验过程简要记录,以抛砖引玉。
面料选则
因为天然葛织物的绞经纱难以购买,面料选用了推测会接近南北朝法服效果的苎麻,并且根据画像砖和古代染色技术选用了颜色相近的紫色和青绿色。
帔
以文献中所记载的“长”[1]作为竖直方向尺寸,“广”作为水平方向的尺寸,条以竖直方向按照规定数量缝制。与以长为水平方向尺寸相比,衣长为竖直方向数据的长度与《洞玄灵宝学道科仪》中,帔“随道学之身,过膝一尺”更为接近。在与石刻资料对比之后,也与南涅水出土石刻画像中道士人物的着装相符。
复原的帔与文献、文物描述基本一致,但是对于古人的穿着方法无法确定。
裙
裙子采用交窬裁做法。分8幅,幅长4尺9寸也就是大致裙长。共32条,也就是每幅要分成四条。服饰文物参考花海毕家滩出土的绯碧裙,由数片梯形裙片缝在一起再加以裙腰缝合而成。
汉晋下裙流行廓形为裙子后摆曳地,参考秦简《制衣》记述“大衺四幅,初五寸、次一尺、次一尺五寸、次二尺,皆交窬,上为下,下为上,其短长存人”也就是将布料裁成两种不同形状的直角梯形[2],数量比例为1:1。根据传统服饰裙装的直角梯形斜边拼直边习惯进行缝制,并加上裙腰与系带。为使裙能够符合穿着的尺寸需求,在裙腰处进行打褶处理。这种处理在同时代纺织品文物中也有出现。
褐
两幅16条,也就是袖子的部分每一只由8条构成。根据花海墓的残存衣袖文物,可知拼接方向应平行或几乎平行于接袖,这也确定了整体的拼接方向。
身中23条。根据“褐者着条为之,左九条,右十条,法二景也。”[3]描述可知,在条数的分配上左边较少,有9条,右边有10条。又有记载说“上衣仙褐,合著三十二条,以法三十二天,天中之尊。”[4]多种记载不尽相同,又各有道理,所以以身中左边8条加接衽1条,身中右侧8条加接衽2条,加之接襕4条。这种处理方式是综合多种描述的最优解。
衣长因文献之间记载不尽相同,在衣长和用料尺寸上都难以判断,所以参考花海毕家滩墓文物以及相近时代的画作推测尺寸。
因南北朝石刻多数较为模糊,所以选择了唐代的剑阁县鹤鸣山4号龛长生保命天尊造像作为参考。塑像上可见,上身穿短衣,衣身与接襕处为异色,袖口宽大;下身着裙,依稀似有裙褶,裙长及地;肩上披帔,身前左右各披一角,身后自然下垂,缘边与主体异色。因塑像颜色与法服不同,且出现多种颜色,故几乎无法参考颜色。
参考文献
[1]《太真玉帝四极明科经》,《道藏》第3册[M]. 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0434a页
[2]彭浩, 张玲. 北京大学藏秦代简牍《制衣》的"裙"与"袴"[J]. 文物, 2016(9):73-87.
[3]贾嵩.《华阳陶隐居内传》,《道藏》第5册[M].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0504a页
[4]《洞玄靈寶道學科儀》,載《道藏》第24册,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0767c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