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活动】「甲字」年度中期测评 · 其一



精彩推荐
活动】答题赠书
道教的“经教”“科教”与“法教”
经典语释】《太上洞玄灵宝智慧观身经》语释

中期测评


道论的发展

——论其历史演变


一、引言

道论以其对自然法则洞察和对人生哲理的见解,不仅在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哲学资源精神滋养。从三皇五帝的文明开化,到老子庄子道家先贤的经典著作,到黄老学说的兴起道教形成,本文将系统地梳理这一思想体系发展脉络,重点论述于东汉至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演变,揭示其内在的逻辑


二、萌芽——先秦时期

上古时期的三皇五帝,以至尧舜禹三代,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开化,为道学思想的源远所本,胚胎阶段。其时本就有一种和宗教混合的哲学,融汇道、气、阴阳五行自然哲学思想,逐渐构建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藏象经络、气血津液、辨证论治等天人相应的理论体系

西周以前,贵族平民阶级森严,平民大都没有余闲讲求学问没有徒党传播学问学术贵族所专有。而东周以后,封建政体渐次破坏贵族多有失其官守、降为平民的,于是在官之学变为私家之学。又因时势艰难,仁人君子都想有所建明,救时之弊,社会阶级的动摇使人民能从事学问的渐多,于是一个大师聚徒至于千百,学术之兴风起云涌,诸子百家的学说门庭分立。

这是道家大发展的时期,以老子思想为宗脉,不断发展流派纷呈。其中典籍有《老子》《庄子》《文子》《列子》《亢仓子》《关尹子》《吕氏春秋》等,皆为诵习的经典


三、形成——东汉至魏晋南北朝

1.黄老之学的兴起

在西汉时期文帝与景帝两代君主采纳了道家";清静无为";理念,以一种非干预的方式治理国家允许社会生产和民众生活自然发展。这种治理方式与黄老道家思想相契合,被后世称为";人君南面之术";,历史学家将这一时期称为";文景之治";。由此,黄老学说在社会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接受

汉武帝刘彻登基后,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但同时对神仙学说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这一时期,一些方士开始黄帝形象神仙学说相结合,使得黄帝神仙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进入东汉时期人们黄帝的尊崇进一步加深,同时老子地位也日益提升。《后汉书楚王英传》中记载,“英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佛陀),斋戒祭祀”。王阜在《老子圣母碑》中赞曰,“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判,窥清浊之未分。”这对老子的赞美,表明了老子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被视为";道";的化身
汉桓帝时期神仙学与黄老学说进一步融合形成了黄老道。《后汉书·王涣传》记载,“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次年,又“亲祀老子于濯龙(宫),设华盖之坐,用郊天乐”。次年,又“亲祀老子于濯龙(宫),设华盖之坐,用郊天乐”。(《后汉书·祭祀志》)这标志老子宗教信仰中的地位达到顶峰

老道兴起,为后来道教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信仰对象黄帝老子作为老道所尊崇的神灵,在道教中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地位,黄老学说也成为后世道教理论基石。

2. “黄老”流派与“老庄”流派的比较

黄老流派致力于构建一种道家哲学政治理念相结合政治理想。其思想主要体现在《管子》和《黄帝四经》等著作中。

黄老的产生源于齐国政变,形成于稷下学宫。学宫不掌权,是“不治而议论”的场所,可尽谈天下事,其中当以黄帝老子结合的黄老思想为主。春秋战国,周礼不复,诸侯不臣天子,学不在王宫局面令士人为诸侯所看重,士人无不轻去其乡,奔走列国。士人就其所学报诸君王,以田氏盗齐为例,虽盗取齐国政权,但如何合理得让国民接受才更重要,故田氏从家族源流宣讲田氏祖承黄帝,姜氏祖承炎帝黄帝炎帝即得其正统;其次,取老子道家理论,试图开创一种全新的政治学术,即“道生法”的路线。“法”,是在重“法”的基础认为社会必然依法而行,则民治而不乱;“道”,是赋予“法”这一人文规制以形上依据,明确“法”非人设而是圣王体道的产物。为适应田氏的政治需求以及战国礼贤下士的风气,齐国演化具有政治学术双重性质的稷下学宫。

而老庄学派主要关注个人精神超越和自由。其代表性著作包括《庄子》和《列子》。

老庄一派经杨朱与列子发展最终明确于庄学。庄子以其“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对老子、关尹之说有所深化,从其虚静无为之中深化为主体自我与天地万物之间的洒脱,能“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老庄学派与黄老学派不同,其关注点不在于政治而是在于个人精神世界。虽然庄子的门人所作的外篇和杂篇中也涉及到一些道家政治思想,但这些思想并未发展系统化的“道生法”理论

3.由黄老过渡到宗教叙事

从先秦诸子及秦汉黄老的世界观与身体观,延伸到修仙理论,如从修身自然延申到修仙、 “有七不修身引出远于仙道、“有七修身引出近于仙道、“由人得一炁何不与天地齐寿”引出守道、服炁、养形、守神、金丹

黄老思想,借黄帝之名,宗老子之学,以“道”为核心核心,以阴阳五行说为基础强调执道之本在于清静无为,恬漠纯粹,循天而不随人。为人做事内修其本,因自然万物规律无为无治,守其知守,不易自然万物而与之相然。强调反诸己,求诸人,分辨衡量、节制五欲等观点

东汉后期太平道、天师道等民间原始教团相继成立,由黄老过渡到宗教叙事

例如:

(1)由人体有尊神,引入“九神来入人身,安在其宫,五藏玄生,五神主焉。人体有尊神,其居无常出入六虚。上下三田,回易阴阳,去故纳新展转荣输,流注元津,太神虚生,内结以成一身,濯质化炼,变景光明。”

(2)由行善勿行恶,引入“积善神明辅,天道犹佑於善人。”

(3)由文书生於空洞,引入“五老灵宝五篇真文,元始天书,生於空洞之中。”

(4)由受文书精妙为天地人之神,引入“混沌之初,微妙之源,开辟以前,如有灵宝自然真文,象帝之先,吾为灵宝大道之渊门,受其精妙即为天地人之神。”

(5)由“得道”引至“升玄”。“得道者,升度三界总统大妙、天中之天,真中之真,神中之神,有得之者,即名升玄。”

4.东汉时期道教形成

汉末天下大乱、各路诸侯割据一方四方群雄并起。民间利用这种宗教信仰力量组织农民起义,于是张角创建太平道,张鲁宣扬五斗米道,太平道与五斗米道的出现标志道教的正式形成

太平道,以其流传经典称作《太平清领书》而得名,内容阴阳五行为主而多巫杂语,朝廷以其妖妄不经而收藏起来。后来张角得到此书,利用其中的宗教政治思想创建起太平道、组织农民发动黄巾起义

“熹平中,妖贼大起,三辅有骆曜。光和中。东方有张角,汉中有张修。骆曜教民缅匿法,角为太平道,修为五斗米道。太平道者,以巫师持九节仗为符呪,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为不信道。”

5.魏晋时期的逐步改进

曹魏时期道教渐向北传播,五斗米道日渐演变为天师道。

晋代葛洪著《抱朴子》,全书共分为《内篇》和《外篇》。在《抱朴子·内篇》中,他不仅全面总结了晋以前的神仙理论,并系统总结了晋以前的神仙方术,详细地记载评论了汉代以来流行南方的方士传统

6.南北朝时期日趋成熟

两晋至南朝刘宋间,道教散乱,教法纲颓,在政局动荡中更趋零落,陆修静对道教做出改革,在刊正、编纂道书的同时,倾力于整顿道教法制仪轨力图建立以内持斋戒、外持威仪为本基的、统一道教

齐梁时期的陶弘景总结前人继而开创茅山宗。

北魏时期的寇谦之对天师继续完善


四、变化——隋唐至北宋时期

1.思潮背景

由于统治阶级的尊崇,道教极为兴盛,社会影响极大,道教哲学养生术、符咒法、科仪规章也更为完善

晚唐北宋时期道教内部出现一些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出现及以修持内丹术为主的金丹道开始兴起

2.所受影响

由于在当时的思潮背景下,受内丹学影响大,注重内丹修炼。相较于唐前的“内外相应”,转为更“内”的倾向。

“规中者,如一规之中,不在中间,不在内外也,不着物也,不泥象也。在身中之中,意中之中,如大圆镜中之一我。但正心诚意,为中心柱子。常万虑俱泯之时,眞人出现,如鱼居深渊,浮游守规中矣。紫阳翁曰:身中一窍,名曰玄牝。能知此窍,则冬至在此矣,药物、火候、脱胎俱在此矣。盖此窍亦无边傍,更无内外。乃神炁之根,虚无之谷,造化之源。只在身中而求,不可求于他也。前眞云:此窍非凡窍,中中复一中。万神从此出,眞炁与天通。此卽雷霆之窍。得之,则雷霆枢机不必外求矣。至人用之,所以冲举。”——《清微道法枢纽》

方面由于流传过程中文本的自然增衍和填充,另一方面由于道教科仪随着历史发展的复杂化演变,主要是科仪功能、受众群体的变化,如道教受众群体的下沉、在皇家支持下的科仪规模变化,此时的斋醮科仪掺杂进一些原先没有东西。例如可将《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太上黄箓斋仪》进行比较。

“”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