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
末学这样讲,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现实情况时,可能有绝对化的嫌疑。但归根结底,我们拜入道门、皈依三宝,对于这些操作层面上的问题,始终还是要从经宝与师宝出发,以经宝与师宝为依据。
经之贵者三洞真经,师之尊者开派祖师。我们不妨从三洞真经的授受,以及各派祖师的经历,从根源上分析道教传承的合法性来源。
九天丈人、三天玉童,以上始元年天甲吉辰,时加北维,移度停轩,三元齐景,九帝回真,登高上玉馆,紫虚之天,三九素语,披解灵关,玉精真诀,理命长存,开究辽朗,清畅萧条,玉音秀虚,琼音逸霄,香风激无,慧唱遐寥,流芳深颐,气冠神飈,玉检总御,万仙来朝,斯玄古之妙化,经万劫而不凋,撰真诀以遗观,试来心于勤翘。
诀文以九天丈人、三天玉童,同时传太帝君、天帝君、太微天帝君。太帝君以传南极上元君,天帝君以传西王母,太微天帝君以传金阙圣君,金阙圣君传上相青童君,青童君传西城王君,使付后学应为真人者。承真相统,气系皇篇,至王君已经七千余劫。
出世:
伏寻上清真经出世之源,始于晋哀帝兴宁二年太岁甲子,紫虚元君上真司命南岳魏夫人下降,授弟子琅瑘王司徒公府舍人杨某,使作隶字写出,以传护军长史句容许某,并弟三息上计掾某某。二许又更起写,修行得道。
(出自《真诰》)
洞玄灵宝经
天尊言曰:我昔龙汉之年,与元始天王、高上玉帝,同于此土遇灵宝真文,出于浮罗空山之上。凤凰孔雀、金翅群鸟,飞翔其岭。须臾之顷,忽有五色光明,洞照一土,幽隐并见。我于空山之上,演出真文,撰十部妙经,始于此土出法度人,欲令法音流化后生,其法开张。
(出自《太上洞玄灵宝诸天灵书度命妙经》)
太极左仙公于天台山静斋拔罪,烧香忏谢,思真念道……斋未一年,遂致感通上圣垂降,曲盻幽房,以元正之月庚寅日夜,忽有飞云丹霄八景玉舆,宝盖洞曜,流焕太无,烧香散华,浮空而来……三真并集,皆项有圆光,映照十方,悉各坐金状锦席,左右侍官,皆把华旛,燔百和名香,擎立空青之案,八色之巾,请《真一劝戒法轮妙经》,飞文锦帐、七宝缨络,玄覆经上,灵真炜灿于绝空之中。于是仙公稽首作礼,天尊妙重,未敢自陈,唯心欢神畅,伏听戒言。
(出自《太上洞玄灵宝真一劝诫法轮妙经》)
黄帝曰:三皇者,则三洞之尊神,大有之祖气也。大洞之气则天皇是矣,洞玄之气则地皇是矣,洞神之气则人皇是矣。
天皇受大有敕玄妙图书皇文十四篇,召天地之神,九天高上推校天地更纪,万物更化之始始之。地皇修续其后,复上受皇文,又召会群神,以大有玄中玄妙图书,推校今之鬼神天地新化之种类方面,属类数之政定,又天地有福,地化而不流,物迫而不死,得在七百二十门中,化而不改容,因而易类而心不移宿命,存者正定。天皇地皇各三千六百年毕竟,各能化形为神。人皇复起摄而行之,复上受大有之祕文,追召天地之神,九天高上诸神之父母,更以正定所有所无,复更正定七百二十门中之所化,天下万品之取正焉。
出自《三皇经》
帛和,字仲理,辽东人也……和乃到西城山事王君,王君语和大道诀,曰:此山石室中,当熟视北壁,当见壁有文字,则得道矣。视壁三年,方见文字,乃古人之所刻太清中经神丹方及三皇天文大字、五岳真形图,皆著石壁。和讽诵万言,义有所不解,王君乃授之诀。
小有三皇文,本出于大有,皆上古三皇所受之书,亦诸仙人所受,以藏诸名山。其蜀郡 西城山、峨眉山具有此文。抱朴子云:昔黄帝东到青丘,过冈山,见紫府先生,受三皇内文。晋鲍靓学道于嵩高,以惠帝永康年中,于刘君石室清斋思道,忽有三皇文刊成字,仍依经以四百尺绢告玄而受。后亦授葛洪子孙。
(出自《三皇经序》)
(三皇文,)诸名山五岳,皆有此书,但藏之于石室幽隐之地。应得道者入山,精诚思之,则山神自开山,令人见之。
(出自《抱朴子》)
2)经文出世的共同点:由仙真下降传授或保存,由各派祖师获得,进而逐渐传播于世间。
这样的来源,实质上就保证了经书的修行成果——大多是由先天尊神编撰的法诀,以及历来通过修经实现从凡成仙的仙真授受谱系,证明了你我他都有机会通过修经而成仙——只要满足某些条件。
条件之一,就是经书的本文、符图等内容的原始性和保真程度。我们说,经文向修行者承诺修行成果,实际上是经文的编撰者,也就是上圣高真们在向修行者承诺修行成果。换句话说,经文的这个神圣性,实质上是由上圣高真们在背书。这就是所谓“内容符合性”。
也正由于经书的这个神圣性,它们是被神明侍卫的。如《四极明科》所说:
如是玉文,皆出高圣,上宰所注,藏于高上玉虚七映紫房。玉华典章,金仙散香,五帝神兵五亿万人,飞精羽骑,侍卫灵文。
凡受上清宝经,不得增损天文,破坏道经贴式字体。亏忽圣文,三犯废功断事十年,更清斋首谢,然后得还修行。五犯为左官所纠,七祖、父母、己身,并充刀山火乡二十四狱,三涂五苦之掠万劫,得充负石填河之役。
条件之二,就是经书的授受仪式,也就是所谓的“盟传”或者“盟授”。理论上,能顺利完成经书授受仪式的,便获得了“过程符合性”,原因就在于“盟”。
一般意义上的经书授受过程,背后隐藏着两个条件:有经师,自己有资质。特别是后者,在经书授受中含而不露,而主要在求经的过程中体现。这要从另外的特征去进行判断,以后有机会另开一题详论。
而授受的过程本身,实质上是师、弟子之间的盟誓。而证盟与监盟的,则一般是与经书相关的一系列神明及宫府机构。
如在《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与《洞真太上八素真经登坛符札妙诀》中,经师均需要拜祝:
臣甲今传弟子九天宝经,清斋宿奏,气命合真,乞告下监,典录侍郎,卫灵司马,下监盟文,及所启所付,毕得上闻。
如《太上回元九道飞行羽经》云:
诸有太素绛箓及金简刻名,皆当得见此文。自非其人,不与相遇。欲出传之者,必须精应感激,乃付之耳。歃盟断金,誓以不宣之信矣。
又如《太上洞玄灵宝智慧定志通微经》云:
弟子向师三礼毕,请曰:愿见成就,授以十戒,当终身奉行,誓敢有违。
诸如此类,所有的师与弟子之间一代一代的盟誓,都可以追溯到最初经书出世之时,仙真与祖师之间的盟传仪式。
如魏元君受上清经时,按《魏元君内传》的说法:
王君至是北向祝誓于夫人曰:太上三元,九皇高真,虚微八道,上清玉晨,褒为太帝所敕于魏华存……王君乃解语夫人向所授书,存思指归、宝经节度、行事口诀。诸要粗讫,徐乃别去。
葛仙公受灵宝经时,按《太上洞玄灵宝真一劝诫法轮妙经》:
太上玄一真人曰:……众真高仙,十方已得道四方无极世界尘沙而来真人,从无数劫来,莫不有师……师者,宝也。为学无师,道则不成,非师不行,非师不生,非师不度,非师不仙……太上以子宿勋高重,故命我等为子三师,度子要诀,以成子道……修之致云舆龙驾,白日飞行。轻泄漏慢,谤毁圣文,考罚尔身,罪福报对,明慎之焉。
仙公曰:……然推前自期,誓心三光,躬宗师训,不敢有亏,弥纶万劫,情无退转,尊奉法教,唯师是从。
对于三皇经,虽帛和、鲍靓的受经过程不甚清晰,但至少应都有“盟传”的过程。而更典型的,则是正一盟威之道。按《无上秘要》所说:
张道陵学道,至汉安元年壬午岁五月一日,于鹤鸣山仙官来降,授以正一盟威之教,施化领民之法,流行以至于今,号天师。
《神仙传》曰:
自六天大魔推伏之后,陵斥其鬼众,散处西北不毛之地,与之为誓曰:人主于昼,鬼行于夜。阴阳分别,各有司存。违者正一有法,必加诛戮。于是幽冥异域,人鬼殊途。
正一盟威最初的盟,便由此开始。再到永寿三年,按《三天内解经》:
(张)与汉帝朝臣以白马血为盟,丹书铁券为信,与天地水三官、太岁将军共约:永用三天正法。
而正一盟威之道的传授,则以正一盟威经箓为主体。在《太上正一盟威法籙》与《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籙》中,几乎每道箓都有类似的盟文,仅举一例:
某法籙弟子,命属北斗某星君,今谨赍法信,诣某法师门下,求受太上正一三五功曹籙。受佩之后,要当扶助、医治百姓,不得违背科约。有违之日,坐见中伤,不得怨道咎师,急急如太上老君律令。
因此,我们可以说,所谓“过程的符合性”,正是通过“盟”的形式实现。这个“盟”,是由师、弟子、神仙三方共同完成的,缺一不可。
全真虽然在形式上有较大的区别,但内核仍是一致的。以重阳子为例,由于传承媒介由经变为诀,没有了明显的“盟约”过程,却依然是师(神仙)、弟子授受的模式。
有二道者各披白毡,忽从南方翛然而来,烟霞态度,霄汉精神,观厥眉宇,大抵相类。先生不觉惊起趋进,俯首前揖,相与语言,皆出世语,涤尘渐垢,蠲膏剔盲,如醉而醒,如瘖而鸣,密授真诀。
又《甘水仙源录》云:
正隆己卯间,忽遇至人于甘河,以师为可教,密付口诀及饮以神水。自是尽断诸缘,同尘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