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经师三宝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人们已经不像古时候那般难以接触到道教中的无上秘笈。但很多人其实并不是没有阅读的条件,而是没有明白应该怎么样去读道教经典,不知道应该如何在祖师的教化下精进我们自己的修行。
经典中的叙述之所以可以万世长存,并不是因为记录它的书本本身有多么珍贵,而是因为它在任何一个时代都能展现出教化的作用和意义。如果我们仅仅只是阅读、背诵,却不懂得如何去行持,那么这般阅读的意义又何在呢?
皈依经宝,得闻正法
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基于道教经典和一般性的文学、文艺作品具有本质上的差别。道教经典浩如烟海,以其内容和主旨来论,一般可以划分为两类:
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经文中曰“诵持万遍,妙理自明”,这都是在讲同样的道理。想要读懂道教经典,第一条要义就是选择自己喜欢或者感兴趣的经典,长期坚持诵读。
也许有人会说,我是个初学道的小白,不知道自己适合读什么经典,这时该怎么办?又或者说,我对道教的所有内容都感兴趣,因此想要什么书都看一看,此时该从哪里下手呢?
皈依经宝,得闻正法
这两个问题,在本质上是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经典去阅读。这其实是一个说大很大、说小又很小的问题。
之所以说其小,是因为如今我们传承下来的任何一部经典,凝聚的都是祖师的修行智慧,因此本无必要去挑挑拣拣,哪怕只是随手拣出一本来,只要能有始有终地读进去,一定能够得到不菲的收获。
之所以又说其大,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即便是完全按照经典中的记载去修行,也不一定真的能够达到祖师的境界。
皈依经宝,得闻正法
毕竟,今日与彼时的环境大有不同。如何才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修行的方法,这是慎之又慎的事情,甚至有些人终其一生去寻觅也未得结果。
在这里给出的建议是,如果是初学道者,可以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理解能力,从最浅显直白、通俗易懂的一些道经入手。
再之后,可以在师父等人的引导下,一点点去接触道教中更深层次的内容,从而明白自己究竟对道教中的什么内容更感兴趣,或者是更适合自己。此时,再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兴趣去深入研读相关经典,或可以取得飞速进步。
要提醒的一点是,任何人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困难,也都有瓶颈期,切莫因为一时的阻碍而放弃。唯有守得云开,才能见得月明。
在坚持参学和阅读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讲,则要学明白如何才能把道教经典为我所用的道理。
先读经、读进去、读懂它、会用它,才是真正把祖师的书读成了自己的道。早闻书山有路,乃知辛勤为径,愿每一个修行的人都能借用经典的力量,见得自己的杳冥真道。
皈依经宝,得闻正法
夫天地运终,亦当修斋,行香诵经;星宿错度,日月失昏,亦当修斋,行香诵经;四时失度,阴阳不调,亦当修斋,行香诵经;国主有灾,兵革四兴,亦当修斋,行香诵经;疫毒流行,兆民死伤,亦当修斋,行香诵经;师友命过,亦当修斋,行香诵经。
一、千遍通神,万遍通真
《道门通教必用集》称“童子长成,教习音韵。单声诵念,赞助行持。传闻舛差,蹈袭芜鄙,悉加釐正,俾就谨严”,就是通过诵念经文,帮助“行持”,修习道学的意思。
诵念方法同一般诗文的朗读不同。诗文朗读一般按文意抑扬顿挫,节奏变化,但诵念经文大多呆板平稳,与意无涉,其节奏往往由某种打击乐器控制。诵念时,有个人单独诵念的,也有多人集体诵念的,有诵念一遍而止者,也有反复诵念多遍的。
道教认为,通过诵经万遍,道士可以达到修道成仙、与神沟通的目的。据《无上秘要》引“洞玄空洞灵章经”称:“善信男女,香灯供养,见世光明,身入无为,受福自然。若能长斋,诵经灵章,万遍道成,身生水火,立致飞行,其道高妙,不得漏洩。”
因为,“千遍通神,万遍通真”,通神就可以“逆知吉凶”,通真就可以“经灾履厄,腾景三清”。正由于如此,在天地运终,星宿错度,日月失昏,四时失度,阴阳不调,国主有灾,兵革四兴,疫毒流行,兆民死伤,师友命过等事发生时,都要诵经,“上消天灾,保镇帝王;下禳毒害,以度兆民”。
宋代的白玉蟾祖师在《赞救苦经辞》中则认为讽诵《太上灵宝天尊说救苦经》的人,就是“莫不代天尊而演说经教,体大道以引接浮生”。代天说教就是宣传教义。
历代道教科仪文献,对于诵念经文的选择、时间安排、同众术之关系等,多有所阐述。
皈依经宝,得闻正法
道教诵经的方式有多种,计有:心诵、气诵、形诵、神诵。“诵”亦即“祝”,所以也有心祝、密祝、微祝等等。概括上述种种诵经之法,可用无形的“神诵”和有形的“形诵”来形容。无形的神诵,包括心诵、气诵、心祝、密祝等;有形的形诵则包括:音诵、明诵、微祝等等。
虽然从表面形式上看,“神诵”与“形诵”只是诵经方式上的不同,用道外人的观念来看也就是“无声”(无音乐)与“有声”(有音乐)的区别,而从道教的角度看,其内隐的意义则深奥而複杂。
南宋王契真《上清灵宝大法》称“诵经之法,各有所主,有心祝、微祝、密祝。故心祝则心中神存意而祝也;微祝则自己可闻其声也;密祝,口言而已,使外人莫晓其声也。”同书卷二十四:“此外有意诵,各随事之轻重,分所诵之内外耳。诵则下声而诵之,咏则朗吟以咏声。十言一咽律,则养气而润泽内宫也;一百言一啄齿,则集真和神外保不空尸竭神也。”
在上述种种诵经之法中,唯有无形的神诵之法,亦即无声的诵经之法为最上乘的诵经方法,即跳出自我,以身外之身诵经。
《大洞玉经疏要十二义》:“诵经者以太无神诵为上也。夫诵经之法有三:一者明诵,二者默诵,三者半明半默诵。三法总谓之形诵,非诵法之妙也。惟运我元神,跻于太虚,直至寥顿时金阙之界,朝礼元始天王,定神太空之内,自见天元无极法界圆明于中,朗诵仙经,混合百神,真所谓太玄一音,流响玉清,乃神诵之妙也,是为诵经第一义。”
由此看来,在道人们的心目中,越是无形、无声的“神诵”,其境界越高,离自己理念中的“道”(即虚无)的距离就越近(直至进入“道”的状态);反之,越是有形、有声的“形诵”,相对而言,与“道”的理念和虚无的境界相距就越远。这大概就是老子所说的“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一种体现吧。
皈依经宝,得闻正法
三、经文的选择
道教一直重视《道德经》的诵念。《洞玄五称经》称:“太上玄一真人曰:道德五千文,经文至微,宣道之意,正真之教,焕乎奇文,诵之千日,虚心注玄,白日升仙,上为西华真人,此高仙之宗也,亦能致庆于七祖。”《洞真太霄琅书琼文帝章经》则称:“凡修众经,以《琼文》为先,诵咏寂室,静庆霞轩,群魔伏使,万试敢前,随意所修,乃得道真,万遍道备,腾身太清。”
成书于隋末唐初的《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则称诵念“三洞宝经”者,“形陟绦霄”,而听到诵念者,“乃神生碧落”,“莫不人天仰赖,生死依凭,为群品之津梁,实众真之户牖”。
皈依经宝,得闻正法
四、诵经的时间
《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称,凡祈禳在上宫,凡炼气在下宫,凡为亡灵在中宫。就是在上元时期诵经有祈禳功能,在下元时期诵经有炼气功能,而为祈禳亡灵的则在中元时期诵经。
至于在本命之日,即生日诵经,则“魂神澄正,万气长存,不经苦恼,身有光明,三界侍卫,五帝司迎,万神朝礼,名书上天”,即有长生之功能。
皈依经宝,得闻正法
五、诵经与方术及内炼的结合
诵经作为道教斋醮仪式中的一种,往往同道教的一些方术相联系,在《无上秘要》中引用的《洞真金房度命经》和《洞真素奏丹灵六甲符经》,都谈到诵经要同服符相结合。
在诵念《金真金房度命经》十遍后,就要服金房保命符,连续诵念一百遍,即服十次,“此则通神致真,坐见八方,条理百关,节度纳灵,万气总归,则能长生寿极,天地三光同年”。
在修六甲之道时,每逢“甲日入室服符,诵咏六宫歌章”,经过连续六年诵念,就有“玉女降房,与兆面言,运龙飞霄,上升兆身”,而在《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之中,诵经要与佩符相结合,“皇人曰:凡通经行道须佩真符,而行此道则万神敬从也”。
诵经又与存思和内炼相结合,“每遇诵经行持日,先洒扫淨室,斋戒身心,入室东向平坐,烧香,叩齿十通,勿令耳闻,默念净口咒。次瞑目静存,东方青龙吐两合月华白气及肾水,如大海中浴洗,去五脏秽浊,良久,存南方,降真火同日精赤气,合于心火,烧身并道室灰烬,并无纤毫烟秽,即觉大风吹尽尘垢,即存丹田内婴儿,自地户步斗登坛,默念净天地咒。微吸四方真方,略吹遍身,从东方为始,默礼十方,东向想丹田内婴儿,默念开经玄蕴咒。”
皈依经宝,得闻正法
六、诵经的轨度
道教认为,诵经时必须遵守戒律,《洞真智慧观身大戒经》称:“太微天君曰:道学不奉观身大戒,而诵经万遍,隐处山林,升仙之举恐未可希耶。”
《洞真四极明科》则规定男女同室诵经,“当令男在东,女在西,不得座起卧息,混同一席,三犯断功废事,不得成仙。五犯身被左官所拷。”
还规定入室诵经时要束带严整,不得与外人交言,“当令心目相应,目无他视,心无异念,披卷言句周竟,不得中住越略”。
皈依经宝,得闻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