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道学哲思:只有定得住自己,才是修行的开始




道教尚“隐”,修行之士身居尘世外,抛却世俗名利,只留自我与天地自然交通一念,由此才能参悟万物存在意义是什么。

只有得住自己,才是修行开始

不论是以何种法门修道参玄,说到根底处,必定要归属于天地大道体悟道教之中倡导的隐逸风尚,本意是在告知人们不要被红尘中的滚滚欲望迷惑了身心,进而做出背道弃真的种种恶行。
由此来讲,“隐”在本质强调的是心中的安宁,而并非专指脱离尘世生活方式
离尘索居只不过是归隐的一个层面,或是一个阶段,若是把这一外在的现形当成道教之隐的全部,这便是舍本逐末了。
谈论隐的一个前提条件,即要先明白“显”的意义。教门素来有一句俗语,称“没有拿起,何谈放下?”人生一场,在于经历必将邂逅的一切,并从所有的苦难与顺遂中找到自我,既不人云亦云,又不桀骜不驯。
能够在现世人生中活出百年安稳,这就达到了“显”的最高境界。在“显”的基础上去谈“隐”,就有两层意思需要明白:第一层的“隐”,必然要索居世外。

只有得住自己,才是修行开始

此时,人们不是因为生活磨难选择了逃避,而是以隐的方式去促进真功实行的磨炼。更浅显地说,这是一个开智慧过程,此时的隐与“十年寒窗苦”有同工之妙。
只是无力承担生活给予的责任选择所谓的、自以为是的隐,那只不过是一种精神的麻痹。
如果一个人无法沉淀下内心,那么他不论是面对红尘还是山野,灵魂终将是浮躁的。此时,其渴望并非是归隐立大志而是希望找到需要任何付出生存方式
人类具有社会属性的,这个社会中容不下无价值的存在。如果一心只想着躲避,不明白坦然以待的道理,那么即便有了山林的宁静,也终将无法求得内在的安宁
这一阶段的隐,可以看作是立大志、做大功、树大行的过程,其中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明心见性。
正如当年全真邱祖成道之前,曾有“磻溪六年,龙门七载”的磨砺,这是筑就他日后功行的根基

只有得住自己,才是修行开始

还有一点需要明白,此时的隐并非诗文中描述的那般恬淡与美好,相反它是一个身心皆历尽重重艰辛与困苦的过程
正是因此,人才能炼得一性本真,不会再因任何外缘而动摇内在的坚定
在此之后,才要开启“显”的过程,这需要再用红尘之方来验证自己的修行是否到位。若是,便可凭一己之力而利济众生;若否,则还要回去继续修证。
这一反反复复的过程最是磨人,但大浪淘沙,若能够在有限的人生完成一隐一显的转变,就足以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天下的宏愿。

只有得住自己,才是修行开始

以上隐显之道,仍是立足于入世层面解读,甚至带有一些儒家色彩
道教真正所称之“大隐”,在于你已经走过属于自己的路,担起了本属于自身的责任,待到功成名就之时而选择的急流勇退。
道学中认为,能达到功成身退这一境界人们,均可以称为真人圣人
这一类人修习的当是老子智慧,他们在参悟天下大势分分合合的道理后,再无意与人争抢予夺,因为他们知道现在得到的终将会失去,名利只能引起彼此间的争杀,无法给人带来岁月中的平和。
站在这一立场上,不禁要对当下众生向往的终南隐修发问:你所追求的归隐,真的能让自我的灵魂静寂下来吗?大半世人羡慕隐逸和逍遥生活希望可以逃避尘世中的生存压力

只有得住自己,才是修行开始

倘若只是把归隐的理想留在此处,那么人们不但不到功成身退的大隐,甚至难以做到磨砺心志的小隐。
生活遇到一点点的小问题、小挫折,便要叫嚷着上天命运的不公,更试图以“绝圣弃智”“无为自然”等名号来掩盖自身的不思进取。
此时其做出的一切与隐有关言行,都只能算是败下战场逃亡。以道学的思想美化自身的无能,这只能更进一步凸显出此人的无知,以及对文化文明的亵渎。
世上所有的人都在修行中,虽然各自出发本心目的不同,但岁月静好却是每个人向往的未来。
对于身在尘世中的人们来说能够安然以待生命中的一切际遇,这份坦然与归隐者所追求的恒常清静在本质上一致的;若刻意去追求出世所能带来解脱,这又与那些追求名利的欲望有何差别
知道,隐是内在的风骨,而非外在的躲避。当把山林与宁静城市与喧嚣对等起来时,此时的隐便是缘木求鱼,越是执着地下去,越会把心灵的防线绷紧到极致

只有得住自己,才是修行开始

稍有碰触,便坍塌了所有信仰。以上,乃是一名修道所能发出的劝诫。惟愿世间众生莫因一己痴妄而执迷不悔,更不要因受他人诱导而误了人生美好。
真正的隐,并不在于以何种形式去沉淀心灵。你若有一份淡看花开花落的闲情,自然不会外界风云诡谲扰乱自身的修行
先定得住自己,才是一切的开始
福生无量天尊



“五明降鬼扇”有多厉害?持有者灾祸远离、恶疾不生


道教知识:什么是道教的“十方丛林”,您知道吗?


天丁助力,诸神急出!法事科仪中的发符遣将!


道教神祗的武职:威风凛凛的降妖除魔将领


道教知识:卧斗、步豁落斗是什么意思?您知道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