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以戒为师”:雷斋月持戒,为常清常静,为利益自身,更为无上自由




雷斋月

在雷斋月之际,今天想和诸位谈一谈持戒的这个话题

作为修行之人,应当时刻持戒,清心寡欲,静心学道,明达经理,方为上品。

若不守戒律,行为散漫,性情乖张,面目可憎,不明事理,六欲炽烈,三毒不清,哪里还有修行人的风范?

所以吾辈修道之人,若能有所小成,令人见之如沐春风,持戒之功当属第一位。

也是为何玄门中人每年都要持雷斋的原因,持斋功成者,身心愉悦,性理平和,常清常静,再无烦恼有利于我们学最上乘,得闻正法,灵性升华,不落邪见

持戒,看似限制了自己,实则,是为了得到真正的自由。

持戒之功当属第一位


那么,到底如何持雷斋呢?

首先,斋心,外想不入,内想不出,遣欲清净,尽量不参加各类喧杂活动

第二,戒荤腥酒肉,保养真元;口舌之欲但戒,身体调和立显;

第三,持诵玉枢宝经,没有条件的也要持诵雷尊睿号;

第四,言语平和,动作舒缓,静坐冥想天尊相。

农历六月一日至廿四日,若持雷斋足,功德圆满;欢喜之心,自内而外,智慧圆融,身心安泰;可以形成强大的愿力;可以避免本命星辰暗淡,远离灾厄;可以修大乘之心,利益社会苍生

雷斋月持雷斋


“持戒是为了得到真正的自由”,从表面上看,这种说法有点自相矛盾,因为持戒本身就是修行人的一种限制;既然有限制,就意味着没有自由,特别是言行方面的自由。

尤其是,道教又以“道法自然”为基本的修道理念,强调万法皆因每个修行者不同的境况随缘应物。

针对于此,很多人产生不解,认为对戒律的修持和对自然追求二者是相悖的,不可以混为一谈。要解决这一疑惑,就要明白道教修行根本是什么。

所言之“修”,终将归于“清静”


人生百世,总要面临各种各样的尘俗烦扰,并因此而生起七情六欲,甚至终生都会困顿在欲孽之中,无法看清一切缘聚缘散背后的阴阳使然。沉滞于欲河,便会觉得人生是一片苦海。

修道最终要明悟的,是人生无常背后的真常,即“道”也。太上道祖用五千言讲述了“道德”二字的含义,归根于底还是在劝诫人们以道为本、以德为用。

在这里,“道”是天地万物的本真之态,“德”是彼此之间发生联系的具体而又不同的方式方法回归人间社会中来谈,人们的生老病死、你来我往都是具有社会属性的道之本、德之用。那么,修道最基本的一层含义就是参透世间的这层五光十色的表象不会因为万缘而牵引了真常之心。所言之“修”,终将归于“清静”二字。

玄门经典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中提到:“常应常静,常清静矣。”是说人们面对世间所必需经历的纷纷扰扰时,若是始终能够保持一颗事来则应、事去则了的常心,便是得了真清静。唯有心念清静,才能够不被外缘左右。

怎奈人身虽然秉道而生,却是一种形而下的存在人们总是过多地关注身体物质上的需求,于是就会产生永远都无法满足欲望沟壑,于是便背道而驰了。修道最实际的意义在于以“修”的方式去磨除掉后天的某些品性,使众生从对形而下的关注回转到对形而上的参悟。在此概念下,“戒”便是“修”的一种常见表达形式

“戒”是“修”的常见表达形式


修道人持戒,一则是求身心清静,以通明之体上格高真,这是出于信仰的基本需求。再进一步讲,戒律中的诸多要求本是一种修行目标,持戒精严者可以参照戒条及时修正修行中的方向偏差,使道人正身、正心并不断精进。

女真九戒中分别提到孝敬柔和,慎言不妒;贞洁持身,离诸秽行;惜诸物命,慈愍不杀;礼诵勤慎,断绝荤酒;衣具质素,不事华饰;调适性情,不生烦恼不得数赴斋会;不得虐使奴仆不得窃取人物

此九戒句句不离女性修真者修行日常,其既可以作为一种限制性的规矩去遵守,但更重要意义在于使持戒者收住意马心猿,既一心清静又慈心于物,既不着尘缘又立德立行。修行能至此境界,便可谓之尘中离尘者也。

持戒有利我们修行


又如在参加道教法会时,通常会要求所有人提前一天斋戒沐浴,并且诚心礼拜、心香供养。这其中既包含因戒律而保持的生理洁净,又包含修行人心中的一尘不染。

老子想尔注》中提到“想尔九戒”,并分上中下三品

上品戒文是:行无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动。

中品戒文是:行无名;行清静;行诸善。

下品戒文是:行无欲。

纵然后世在此基础上衍生出诸多戒持内容,但总体仍不离“清静”二字。

也是修道人持戒的根本修道尤为强调一个“一”字,即内外合一,身清静、心清静,才可实现“不染红尘桃李花”的无待逍遥

修行人持戒,虽然难免要历经生理上的一些磨练,但持戒并不是为了吃苦,而是能够让自己从欲海沉浮中脱离,从而去追求最终彻悟。因此,对一名真正的道教修行来说,持戒之后所获得的,是在面对一切变化时仍可保持的安然与快乐。

持戒,戒的本是自己的身心清静。当心中明静之时,回看持戒的过程,会发现对欲求的弱化并不是苦。当身心的需求渐趋于无,却反而更容易获得修行中的大欢喜。

持戒,方得修行大欢喜


道祖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五色、五音之流虽然是指物质的诱惑,但归指仍然在于人心面对外欲时,心中寂然不动才是守住了本真。

古人曾曰“顺则成人成仙”,如果顺应身体欲求,这是成人道方式相反,如果以“逆”的方法去戒持自身,这便是成仙道的法则所谓“戒”,乃是祖师因自身修道有成流传下来的规诫之语,其中承托的是前人对我等后学者的殷殷期待

戒是根本,是基础也是一种实践。譬如建房,若根基不稳,终不成大厦。以戒为师,借而行之,即是吾辈福报也是对前人恩德的回馈。

而对于一般人来说,戒律的确是一种束缚,外束其行,内束其心,但是持戒是必要的,毕竟可从外缘对行为进行约束,以减少对本心的侵袭。

持戒之初,万念汇集,心中波涛翻滚,难以平静;然而,一段时间之后即收效明显。当掌握了诸多熄灭心火之法,便慢慢脱离外相,外不着相,则内无邪念,然后五脏平和、六腑调泰、诸欲熄灭;这是一种相对理想状态

进入这种状态,便不会起贪念、欲望、嗔恨、怨愤等妄心,因而很难召来逆缘,这才是真正的“自由自在”。

自由与痛苦是一对矛盾。真正自由的人随缘,即使无外在的约束,也能活在当下不受外缘束缚干扰。而那些受欲望所累的人,即使外表洒脱,内心也未必无忧无虑。戒律无非是条条框框,可以算是有形的约束。而倘若心不受约束,即使每日晨钟暮鼓、诵经拜忏,也未必能脱离尘俗、成仙得道。

真正的戒律是无形的,直指内心。让心超越戒律、皈依本性,如此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道教经典《高上玉皇心印妙经》注释




道教知识:什么是道教的“十方丛林”?




经功浩力不思议,如何正确诵读道教经典




天丁助力,诸神急出!法事科仪中的发符遣将!




中医养生夏日食三豆,可清热消暑健脾化湿!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