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其实反过来也依然成立,父母是孩子的镜子,而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品德、修养、习惯、素质、原则、三观,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教育。
01
接受记者采访时,这位父亲说他是一名中学老师,女儿在自己的影响下喜爱上了读书。
“她现在能认识500多个字了,不喜欢玩手机,就喜欢读书,而且现在是她自己想读书,不是我让她读。”
孩子才3岁,就已经养成了自我阅读的好习惯,这位父亲,功不可没。
但如果一个家庭没有可以作为榜样的人,那这个家庭出生的孩子95%的可能也不会有多优秀。
而相比母亲如水般的柔软,父亲如山似的威严更能让孩子模仿和跟随。
童话大王郑渊洁曾写过一本书,名为《父亲的含义是榜样》,书中提到他父亲对他的教育,和他自己作为父亲对儿子的教育。
郑渊洁的父亲名叫郑洪升,在郑洪升看来,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身教。
“关键看父母当着孩子做什么,而不是说什么。对孩子说的都没用,有时还起反作用。”
他有三个孩子,大儿子就是郑渊洁,最后成为了作家、儿童教育专家,二儿子成了信鸽大王,小女儿则成为了一名中药药剂师。
值得关注的是,三个孩子最后成就的事业,都和父亲郑洪升从小在孩子面前经常做的三件事息息相关:读书写字、收养信鸽、中医养生。
在郑洪升的影响下,郑渊洁对自己儿子郑亚旗的教育,也沿袭了“身教法”。
“我以为,父亲的身教,比要求孩子考一百分管用。 为人父这么多年,最深刻的体会就是,闭上你的嘴,抬起你的腿,走你的人生路,演示给孩子看。”
当自己成为了孩子眼里憧憬的榜样,又何愁他会不顾一切踏上人生弯路。
02
“母亲是暖暖的人,像个太阳,她走到哪里,哪里就是亮堂堂的,暖和和的,空气里的温度都要上升几度。”
我想,最好的母亲,该是如此吧。
如果当天母亲心情好,情绪稳定没糟心事,那全家都会是暖洋洋的;
如果母亲情绪糟糕,时常是板着脸、吼着讲话,那一个家就会迅速从人体最适宜的37度下降到0度,每个人都战战兢兢,生怕出了错。
很久之前,还看过这样一个新闻。
一位母亲带着女儿找工作,奔波了一天,却没有一家公司想录用她。
就在这时,女儿饿了,母亲给女儿买了根烤肠,但女儿不知怎么的,吃了一口就吐了。
母亲瞬间暴躁,对着自己的女儿又打又骂,路人都看不过去,上来劝解。
没想到路人一劝更激怒了母亲,她马上朝着女儿一脚踢去......
这种事不是个例,总有些母亲习惯把自己的孩子当作私有物,一旦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垃圾情绪涌上头,就会把孩子当作出气筒。
然而,母亲的焦虑、暴躁、不耐烦、冷淡、敷衍、鄙夷,都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看不见的伤害,等到被发现时,再改已为时晚矣。
我们天性就对母亲有说不出的依赖,谁都希望家里有个慈母,她不过冷,也不过热,感情没有太满,情绪也不会过激。
她能原谅小错误,能宽容不完美,她偶尔会软弱,时常一个人坚强,她特别爱唠叨,但很少乱发脾气。
她普通却又不普通,她伟大却又不伟大。
有这样的她,家才不会散。
03
而是坦然地用行动给孩子做最好的演示,可以有不足,但不能不进步。
母亲做好自己,不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影响自己的情绪,也不会随意就把自己的余生寄托在孩子身上。
无论遇到什么事,尽量心平气和地说话,而不是声嘶力竭地发脾气。
也只有三方共同努力,共同成长为最好的自己,这个家也才能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心一宽,天地宽。
01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不管遇到什么风浪,都能泰然自若、不生妄念。
失意时看得开,得意时看得淡。
俗话说,心有多宽,命就有多好。
心不宽,路就窄;心一宽,天地宽。
凡事斤斤计较,没有容人之量,只会把朋友越推越远,财富自然也就随之远去。
人脉越广,财路越宽。
家庭生活好了,大后方稳定了,一家人才能手挽手,迈着大步奔着好日子走。
02
因为美丽的容颜终会老去,善良的心却能永恒。
一个家,只要女人心善,夫妻关系就会甜蜜,婆媳相处就会融洽,家庭成员相处得和睦亲热,自然是福气盈门。
一个家,如果女人不善,整天与人勾心斗角,把家里闹得鸡飞狗跳,那这个家就算再有福气,迟早也要被打散。
善良的女人是一杯茶,温暖着自己,也滋润了他人。
见我们没同意,小女孩更生气了,瞪了我们一眼后继续嚷嚷“我要我就要”。
不一会儿,她们干脆去找活动方,一边吐槽自己的材料不好看,一边说活动是付费报名的,要什么得自己来选。
看着这对母女,拿到心仪的材料后不和我们坐一起,我心里不免感慨:
就算今天帮孩子“争取”到他想要的,让孩子觉得撒泼打滚、死缠烂打是解决问题的手段,那明天呢?
孩子会不会娇惯坏了,以自己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从不会考虑别人,变成一个情商特别低的人。
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说过:情商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能力。
一个人的成功,智商的作用只占20%,其余80%都是情商的因素。
情商高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在人际关系上如鱼得水,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和平台。
而情商低的孩子,大概率会因为说话做事没有分寸,不擅长为人处世,而被排斥。
接触过身边很多家庭,发现一个孩子情商高或低,和父母的教育脱不了干系。
那些性格好、受欢迎、拥有高情商的孩子,家庭往往具备这3个特点。
“我早跟你说了,自己带个杯子来学校!你不听!”
易怒、情绪化严重,事事习惯推卸责任的家庭,绝对养不出情绪稳定、行为得体的孩子。
因为他每天看到的都是纷乱、嘈杂、紧绷,感受到的全是满满火药味,学到的自然是简单粗暴的处事方法。
保持适当的松弛度,允许不如意、不完美的事情发生,不互相指责、抱怨和中伤。
快到桌边,小孩没端稳菜打翻了。
小孩年纪虽小,但动作特别麻利,打扫、道歉、赔啤酒,重新端了一盘菜......不得不佩服他的懂事。
像这样的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充满“弹性”,巧妙地利用错误给孩子做最好的处理示范。
相信日后遇到再突发、紧急的情况,孩子也能淡定、从容去直面和解决,让人乐意亲近和信赖。
“我能一眼认出这样的孩子,他的父母是深深地、热烈地、忠诚地、相依为命地相亲相爱着。
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心地温和善良、宁静、心灵健康、真诚地相信人的美好,听信教师的讲话,对影响人们心灵的细微事务能敏锐感受。”
从小就被爱包围着的孩子,更容易和别人相处得长久,获得别人的信任。
因为他小时候的大部分情绪都很好地得到家人的照顾,这让他能够信任他人,也更加有底气去表达自己的情绪需求。
第一次来例假,像过生日一样。
爸爸被安排去买卫生巾,妈妈安抚她让她放松别紧张,哥哥则承包未来10天的洗碗任务,理由是她例假期间不能碰冷水。
小时候每天会跟家人说三四次我爱你;长大出社会了,回家第一件事还是亲爸爸妈妈的脸颊。
和朋友相处也是,她主动表达关心,乐意帮忙,从不计代价和利益。
孩子在最初的生命中感受到的高质量的爱和幸福感,决定了他未来和别人的相处方式。
因为被善待过,内心有足够的安全感和踏实感,他才不会心生恐惧、过分设防。
无论身处何处,遇到什么人,他更懂得换位思考、尊重别人,主动伸出双手拉别人一把。
与其费尽心思养育孩子,不如选择更松弛温暖的方式,搭建爱的桥梁,耐着性子慢慢等一等孩子。
来源:凯叔讲故事(ID: kaishujianggushi)
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
爸妈一句口头禅,孩子内伤30年。
“猪脑子”、“你太笨了” “我都是为了你好” “你再这样,我就……”
10岁前,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和价值感是依靠周围人的评价来建立的。
于是,他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感谢你们过来陪我,我这儿热闹极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我们再也不为你玩了!”
老人把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的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钱而玩”;而他掌握着钱的多少,自然也操纵了孩子的行为。
“你这次能考100分,就奖励你100元” “能考进前3名,就奖励你一个新玩具”
不仅仅是男女生理教育,还应该包括两性亲密关系、自我保护和两性平等的教育。
比金钱更珍贵的是知识,比知识更珍贵的是无休止的好奇心,而比好奇心更珍贵的,是我们头上的星空和脚下的土地。
“某一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我们当父母的对了,孩子自然就对了。”
?
曾有一位资深班主任说过:
然而,家长绝不能在指望孩子自觉中静待花开,孩子的教育是有期限的,一旦错过便无法重来。
父母想要养出一个优秀且自律的孩子,不妨试试人民日报推荐的这些方法,越早管住孩子这6点,孩子的成才之路会少很多阻力。
如果你只有一块手表,你能很准确地知道现在的时间,而如果你同时拿着多块手表,由于每块表上的时间都不同,你反而无法确定时间了。
同理,日常教育孩子时,要告诉孩子不要制定多个目标,而是要选准一个,全力出击,这样才能化解难题,轻松完成学习任务。
具体是指将每周的任务分配到每一天,比如“让孩子数学达到中上水平”,那么每天就要做10道计算题,5道应用题。
2. 设置目标完成激励机制:适当的奖励是孩子开启下一阶段学习的动力,奖励的物品可以是孩子这段时间心心念念的东西,也可以带孩子去吃一顿大餐,认可孩子的努力。
父母教会孩子制定计划、拆解目标,是提升孩子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内驱力,让孩子学习更有成就感的关键。
设想这样一个场景:
让陈景润去参加长跑比赛,让作家莫言去跳高,让刘翔去学习高等数学。
同样,没有一无是处的孩子,父母只需把孩子放到适合他们的位置,孩子就有成功的机会。
JK罗琳有句话说得很对:
孩子能有多大成就,取决于父母在教育路上扮演何种身份,做出哪种选择。
1. 发掘潜力:父母和孩子朝夕相处,应该是最了解他们的人,鼓励孩子接触多方面事物,才能发现孩子兴趣所在,帮助他们找到内心真正热爱的事情,实现人生价值。
2. 提前规划:教育孩子不能只看眼下成绩,每个孩子都有长板和短板,利用长板优势,为孩子未来铺路才是明智之举。
健康饮食的孩子,大脑聪明;早睡早起的孩子,严于律己;热爱运动的孩子,身心健康。
1. 远离“垃圾快乐”:家长要为孩子传递娱乐有度的思想,多陪伴孩子,以身作则,防止孩子沉迷网络游戏。不要给孩子买含糖高、反脂肪酸高、添加剂多的零食。
2. 坚持锻炼:鼓励孩子每天坚持跳绳,周六日带孩子早起跑几圈,打羽毛球,爬山,都是不错的亲子运动项目。
《你好,李焕英》中,有句经典台词道出了天下父母最质朴的心声:
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明白,成长路上,无论遇到天大的困难,也要好好吃饭,好好睡觉,你的身体和健康永远是第一位。
把握当下,不负韶华
他说自己并非是天才型选手,属于后天努力型。正是因为抓住了读书的机会,才让自己变得优秀。
当孩子抱怨读书苦时,带他去看纪录片《翻山涉水去上学》,让他感受当下自己有多么得幸福。
当孩子厌学、逃课时,带他去看纪录片《十八岁的流水线》,让他明白那些因为错过读书机会的少年,在未来无法选择自己的人生到底有多可怕。
“盛年不再来,一日再难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1. 努力读书:校园之外没有温室,上学时珍惜时光的孩子,用读书那几年的自律赢得了今后的自由。
2. 积极向上:自信,是孩子成功的密钥,生活中,家长要用乐观的心态陶染孩子,让孩子拥有遇事不放弃的韧劲。
请告诉孩子:你今天的日积月累,才会换来明天别人的望尘莫及,该奋斗的年纪不能选择安逸,把握当下,用力奔跑,才能改变人生。
这是爸爸对孩子产生影响,同时也是在儿子心中树立英雄形象的关键时期。
成为一个父亲,可能是你这一生中能做的最伟大的事情,因为你不仅能从父亲的角色中得到最大的满足和快乐,你对孩子的影响还能影响到其他人的未来,真的是乐趣无穷。
﹏
前段时间,一次家长会上,邻桌的家长向我吐槽,初二的儿子愈发不服管教:
“我都快被我妈烦死了,天天就知道围着我转,自己没事做吗?”
“十分熟”的身,“八分熟”的脑
“青春期的孩子是什么?青春期就是明明知道还是个孩子,还自认为是个大人了。
但父母千万不能戳破他,父母要学会用爱给他小心翼翼地包上一层薄膜。
等他自己慢慢地成长,等他慢慢地戳破那个薄膜。
“赢得十几岁孩子的最好方法,是以和善、坚定、尊重的态度,先和他们站在一边。让孩子在被理解的支撑中,得到自尊感和归属感。”
……
如果家长能把握好孩子成长路上的养育重点,孩子便能脱颖而出,真正地赢在起跑线上。
我们总说:孩子3岁以前是很重要的。虽然孩子长大之后,很少会记得3岁以内的事。
但是事实表明,3岁以前的经历,即使孩子不记得,也会对孩子一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大约在1岁半到2岁半,孩子会反复地穿梭于“和顺期”与“执拗期”之间。因为孩子这时候成长迅速,这些周期也相对短一些。
面对这个时候的孩子,父母应多给予陪伴与关注,孩子的安全感就会得到满足,便能为未来的性格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心理学家阿德勒就曾说:
“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在穷极一生追求两样东西:安全感和价值感。”
因此,如果孩子幼时,尤其是1岁左右,能在家人的陪伴和呵护下成长,孩子便会形成极具安全感的性格。
这样的孩子,不会患得患失,也不会过分敏感,在成长的道路上,也会更加自信。
此外,他也提到,如果孩子哭闹,一定要多抱抱孩子,不要不理不睬。
换句话说,拥抱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建立安全感非常重要的“举动”。
孩子一岁的时候,家长要多陪孩子,无论是陪孩子玩,还是在安抚孩子的时候,家长都要给孩子一些“回应”,帮孩子确立自己的“存在感”和“安全感”。
这样孩子才会感知到,自己是被爱着的,才不会处处表现得很惊慌。
安全第一,不要告诉孩子不许玩不许碰。父母需要把该锁起来的锁起来,该扣好盖子的扣好盖子。
摸索孩子的生活规律,在孩子陷入可能导致坏情绪的陷阱之前,采取恰当措施,比如让孩子吃饱、睡觉、带到其他地方玩等。
这时,你应该把他的行为理解为:他现在对积木倒塌时的现象更感兴趣,他在琢磨推与倒之间的关系。
家长要试着发现孩子的“幽默感”,支持孩子的“任性”,让孩子能表达自己。
就像很多古灵精怪的孩子,在遇到一些不知所措的情况时,会忽然地说句“小大人”一样的话,一下子就“暖场”了,大家都笑呵呵的。
其实,家长们可以让孩子观看一些“趣味性”的电影,动画片,或者帮孩子拓展自己的兴趣点,让孩子思维更加活络,对各种事物都有“独特见解”。
让人开心是一个神奇的能力,如果孩子能拥有这样的能力,家长不要压抑孩子的天性。
在3岁的时候,他一向强硬的拒绝态度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分享或者依赖,但他也能体会到自己的成长和能力的增强。
他在肢体动作的控制上,已经相当成熟和舒畅。他步伐稳定,急转弯也不费劲,语言能力也发展得更好。
清华校长曾说:
我们未来需要的是有创造力的孩子,而那些只会做题不会思考的孩子,在未来注定会被淘汰。
三岁开始,孩子便天马行空,开始在有了一定认知后,用更多感官感受周边的环境。
像包饺子的时候,孩子们开始了自己的创意比赛,各种小动物的饺子新鲜出炉。 又像吃饭时,有的孩子非要把火腿和烙饼交替“垒起来”,做个“大汉堡”。
很多家长,光是想到面粉满屋、餐桌凌乱的这些画面就头疼,于是开始阻止孩子。
如果家长们善于引导孩子,鼓励孩子,让孩子画画、捏泥巴、编故事,哪怕是玩面粉。
四岁的时候,孩子会变身“小话痨”,什么都想表达,会有很多自己的“小想法”。
所以,在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高速期,家长一定要帮孩子理清逻辑,表达清晰。
家长可以在孩子表达后,用清楚的语言重复表达孩子的话语意思,这样可以让孩子更有语境感。
此外,四岁的孩子,每天能有“十万个为什么”,家长一定要及时回应孩子,引导孩子表达。
5岁小孩的生活总是跟“现在”、“这儿”息息相关。他非常在意自己的房间、自己的家、所住的那条街道、邻居,以及幼儿园的教室。
他逐渐对家产生更多的心理依赖,希望能在家庭中感受到更多的“关爱”。
此外,孩子也会在这时候,更依赖母亲,希望得到母亲的肯定和支持。
家长一定要注意,不要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多关注孩子的表达和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在6岁之后,会更加寻求自己的“存在感”。
当孩子在不断地和外界环境“碰撞”的时候,便会遇到很多疑惑和不解的地方。
面对这样的情况,孩子可能会情绪波动较大,会哭闹,或者发脾气。
这时,家长一定要保持耐心,抱抱孩子,询问孩子具体情况,不要一味指责孩子。
只有家长帮孩子学会如何处理与外界的各种冲突,孩子才能养成健全的性格。
要胜任三年级的功课,不但需要孩子具备新的思维方式、新的抽象观念,还需要孩子用全新的方法来运用以前学过的、如今或多或少能记住的一些知识。
老师们都很清楚,对三年级小学生的要求是一种跨越式的提高,但是,许多家长却并不了解这一点。
因此,假如过去一直学得很好的孩子,如今忽然学得很吃力,这很正常。
尽管不少九岁孩子的确面临着相当严峻的课业要求,但是,更多的孩子还是喜欢上学的。
早上起床准备上学的一整套惯例,到了现在已经变得相当顺利,很少再有焦头烂额的忙乱了。
不过,话虽如此,一个九岁的小小少年还是有可能丢三落四,哪怕他头天晚上已经做好了准备,该拿的东西都放到了妥当的地方。
可是,在去学校的时候,该带的东西他也可能仍然没有带齐全,你还是要不时地提醒他才好。
他尤其喜欢聊他自己某些成功的、突出的表现,也喜欢聊聊学校发生的某些特别事情。
由于成就感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相当重要,因此小男生和小女生往往都变得十分要强。
一旦跨过去孩子就登上了一座新的山峰,来到一个全新的地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从10岁到14岁的成长周期。
当然,有些孩子在这片新地域里还站不太稳,他们尚未做好充分的准备。
总的来说,10岁孩子的日子比9岁时好过多了,尤其是他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了。
10岁的孩子是一个行动力强的孩子,而不是一个乐于思考的孩子。
随便一个简单的事情就能带给他很大的快乐,比如说晚饭后可以出去玩、没有家庭作业、光顾一个儿童乐园。
惧怕的情绪少之又少,以前怕狗、怕黑的孩子,现在自然而然不再害怕这些了。
这够让你意外吧?
这个心满意足的、乐于合作的、可爱的小小10岁孩子,生起气来,那叫一个火山爆发,又快又猛,甚至又踢又咬。
如果他能控制得稍微好一点,他会张口大骂、会哇哇大哭、也会一边狠狠跺着脚一边哇啦哇啦骂着回到自己屋里去。
尽管10岁的孩子也会气得哭,不过总的来说他们觉得“都多大了,哪能哭呢”,所以,这个年龄的眼泪是最少的。
一个男孩子可能很坚定地告诉你:“要是割破了哪里,或者他们不带我去哪里,我才不会哭”,可是如果爸爸死了,他还是会哭的。
悲伤有时候会令他们落泪,不过不常有,他们倒是更容易被气得大哭。
11岁的孩子在自我照料和日常作息方面,不会刻意做有规律的事情。
11岁的孩子自我意识在成长,独立意识增强,反复无常是常态,家长要予以理解。
12岁孩子自我照料和日常作息已让大人省心不少,负面情绪减少是这个年龄的主要特点。
他们自信独立、善解人意,并有了自我主张。
在人际关系方面,与家人关系缓和,异性之间不再排斥,同时兴趣广泛,偏爱集体活动。
他虽然不喜欢与成年人打交道,但看待问题已经有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这时的他开始懂得克制自己,不会吃起来没完没了,基本上能做到按时上床睡觉。
虽然他这时的性格阴郁、悲观、隐秘。
可是,在动手方面,他们频频闪现灵光,喜欢敲敲打打,自己动手修理和制作东西。
当他从拧巴的13岁迈入14岁的年龄时,在这个充满生气的一年,你会看到角色多变的少年。
14岁的他包容性更强,而不再像一年前那样,对看不惯的事情也较少大肆批判。
尽管14岁的孩子具备这么多优点,但不能忽视这时候有些男孩和女孩会接触毒品。
在性方面,14岁的青少年由于没能获得足够的知识与信息,会遇到意外怀孕、堕胎等诸多问题。
这时候,家长如何面对和管教孩子在性方面的问题是非常必要和棘手的事情。
好在14岁的青少年绝大部分都会表现出更强的责任感,这是值得让人欣喜的事。
养育孩子是父母的必修之路,更了解孩子,才能更好地成为他的人生引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