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圣贤教育好文选编(续1)


第1篇  最好的家庭教育父亲是榜样,母亲温度


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做最好的自己。


经常有人说,孩子什么样父母什么样

其实过来也依然成立父母孩子镜子,而孩子父母影子

品德修养习惯、素质、原则三观,一个人成长离不开父母教育

而最好的家庭教育莫过于父亲是榜样,母亲温度


Color="rgb(216, 40, 33)">

01

曾在网上看到一段视频

一位父亲带着3岁的女儿在广场的台阶上认真地读书,大大的身影和小小的人儿,远远看上去就格外温馨。

接受记者采访时,这位父亲说他是一名中学老师女儿在自己的影响下喜爱上读书

“她现在能认识500多个字了,不喜欢手机,就喜欢读书,而且现在是她自己想读书不是我让她读。”

孩子才3岁,就已经养成了自我阅读的好习惯,这位父亲,功不可没。

看到这样一则评论

“很多父母要求孩子读书,可自己却根本不到放下手机

但如果一个家庭没有可以作为榜样的人,那这个家庭出生孩子95%的可能不会有多优秀。

而相比母亲如水般的柔软,父亲如山似的威严更能让孩子模仿和跟随

童话大王郑渊洁曾写过一本书,名为《父亲含义是榜样》,书中提到他父亲对他的教育,和他自己作为父亲儿子教育

郑渊洁的父亲名叫郑洪升,在郑洪升看来,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身教。

关键父母当着孩子做什么,而不是说什么。对孩子说的都没用,有时还起反作用。”

他有三个孩子,大儿子就是郑渊洁,最后成为了作家儿童教育专家,二儿子成了信鸽大王,小女儿成为了一名中药药剂师。

值得关注的是,三个孩子后成就的事业,都和父亲郑洪升从小在孩子面前经常做的三件事息息相关:读书写字、收养信鸽、中医养生

一个好父亲胜过一百个好老师

在郑洪升的影响下,郑渊洁对自己儿子郑亚旗的教育,也沿袭了“身教法”。

“我以为父亲的身教,比要求孩子考一百分管用。

为人父这么多年,最深刻的体会就是,闭上你的嘴,抬起你的腿,走你的人生路,演示给孩子看。”
一个合格的父亲,不需要多么有钱、有本事而是让自己的事业孩子一起成长

当自己成为孩子眼里憧憬的榜样,又何愁他会不顾一切踏上人生弯路

父亲以身作则带头领路,家庭的未来才有方向


Color="rgb(216, 40, 33)">

02

前不久读到一句关于母亲句子

母亲是暖暖的人,像个太阳,她走到哪里,哪里就是亮堂堂的,暖和和的,空气里的温度都要上升几度。

我想,最好的母亲,该是如此吧。

母亲,是一个家的温度调节器。

母亲微笑时候全家都是暖洋洋的。

母亲暴躁的时候,所有人都会小心翼翼。

曾看过曼彻斯特大学心理教授做的一个“静止脸实验”。

最初,母亲孩子正常互动,孩子很开心。

实验正式开始母亲变得面无表情,孩子觉得有点不对劲,尝试主动与母亲互动。

母亲反应孩子继续,非常努力想要互动。

一段时间后,孩子终于支撑不住母亲时间的面无表情,开始害怕崩溃大哭

没有发现,这个实验很是熟悉,它发生在我们千千万万人的生活中。

母亲情绪就是家里的指南针。

如果当天母亲心情好,情绪稳定没糟心事,那全家都会是暖洋洋的;

如果母亲情绪糟糕,时常是板着脸、吼着讲话,那一个家就会迅速从人体最适宜的37度下降到0度,每个人都战战兢兢,生怕出了错。

很久之前,还看过这样一个新闻。

一位母亲带着女儿工作奔波了一天,却没有一家公司想录用她。

就在这时,女儿饿了,母亲女儿买了根烤肠,但女儿不知怎么的,吃了一口就吐了。

母亲瞬间暴躁,对着自己的女儿又打又骂,路人都看不过去上来劝解。

没想到路人一劝更激怒了母亲,她马上朝女儿一脚踢去......

这种事不是个例,总有些母亲习惯把自己的孩子当作私有物,一旦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垃圾情绪涌上头,就会孩子当作出气筒。

遭到反对,还会理直气壮地说:“是孩子不懂事。”

然而,母亲的焦虑、暴躁、不耐烦、冷淡、敷衍、鄙夷,都会孩子心灵造成不见的伤害,等到被发现时,再改已为时晚矣。

我们天性就对母亲有说不出的依赖,谁都希望家里有个慈母,她不过冷,也不过热,感情没有太满,情绪不会过激。

她能原谅错误,能宽容不完美,她偶尔会软弱,时常一个人坚强,她特别爱唠叨,但很少乱发脾气

她普通却又不普通,她伟大却又不伟大。

有这样的她,家才不会散。


Color="rgb(216, 40, 33)">

03

曾在书上看过一句经典的话:

“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做最好的自己。”

父亲做好自己,不过分夸大自己,也不故意隐藏自己的缺点。

而是坦然地用行动孩子做最好的演示,可以有不足,但不能进步

母亲做好自己,不会因为一点小事影响自己的情绪,也不会随意就把自己的余生寄托在孩子身上。

无论遇到什么事,尽量心平气和地说话,而不是声嘶力竭地发脾气

如此,孩子才能是个健康优秀的孩子

只有三方共同努力,共同成长为最好的自己,这个家也才能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第2篇  男人心宽,女人心善,

就是一个家庭最好的风水


心一宽,天地宽。


男人贵在胸襟女人贵在性情

一个男人魅力不在金钱地位,而在宽容的气度

一个女人魅力不在花容月貌,而在善良的心地。

男人心一宽,财富滚滚来;

人心一善,幸福又美满。

所以说,男人心宽,女人心善,就是一个家庭最好的风水


Color="rgb(216, 40, 33)">

01

宽容是男人胸怀

晚清名臣林则徐任两广总督时,曾题写了一副有名的对联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一个心宽似海的男人能够看清世事沧桑

不管遇到什么风浪,都能泰然自若、不生妄念。

失意时看得开,得意时看得淡。

话说,心有多宽,命就有多好。

人有什么样的心,决定了脚下走什么样的路:

心不宽,路就窄;心一宽,天地宽。

男人顶天立地,活在这世间就要活出滋味、活出样子

社会上,要能容纳他人。

现代社会,单打独斗闯不出名堂,只有合作才能共赢。

合作,就离不开广阔的人脉好良好的人际关系

凡事斤斤计较,没有容人之量,只会把朋友越推越远,财富自然也就随之远去。

人脉越广,财路越宽。

心宽,就等于在给自己积累财气。

家庭生活中,更要懂得包容、体谅家人

家人抬头不见低头见,勺子难免碰锅沿。

父母妻子孩子人人都有不容易的地方

身为男人就要承担家庭责任

要做孩子眼里的英雄,做妻子心里的依靠,做家人沟通桥梁

家庭生活好了,大后方稳定了,一家人才能手挽手,迈着大步奔着好日子走。


Color="rgb(216, 40, 33)">

02

善良是女人天性

女人可以没有“秀外”,却不能没有“慧中”;

女人可以没有美貌,却不能丢掉善良。

因为美丽的容颜终会老去,善良的心却能永恒。

女人家庭中的地位相当重要。

她们是家庭的供电站,也是亲情的保温层。

一个家,只要人心善,夫妻关系就会甜蜜,婆媳相处就会融洽,家庭成员相处得和睦亲热,自然福气盈门。

一个家,如果女人不善,整天与人勾心斗角,把家里闹得鸡飞狗跳,那这个家就算再有福气,迟早也要被打散。

孩子家庭的未来,也是家庭福气根基

女人作为母亲,对孩子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母亲人品性格,直接影响孩子三观

母亲为人善良,孩子大多规矩懂事;

母亲心思不正,孩子自然有样学样。

一旦孩子走上歪路,再好的家,福气也长不了。

善良的女人是一杯茶,温暖着自己,也滋润了他人。

善良的女人是一朵花,绽放着美丽,也带来了芬芳。

善良的女人是一本书,沉淀着教养,也传承了美德。



第3篇  高情商孩子家庭,都有这3个共同点:弹性、黏性、慢性


作者 | 哎呀妈
来源 | 女儿派(ID:nverpai)

前几天,带女儿参加做装饰画的亲子活动

坐旁边的小女孩看中我们的材料,一直吵着“妈妈我要她们的,不要现在这个,这么丑”。
开始还没在意,可随着小女孩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急切,我们的动作被打断了。
心想大庭广众之下,小女孩妈妈应该提醒安静点,或想办法转移注意力。
事实没有,不管孩子闹得多厉害,小女孩妈妈都无动于衷,和我对视后,直接提出要求

“这位妈妈,我女儿吵着要你们的材料,要不跟我们换一下?”

见我们没同意,小女孩生气了,瞪了我们一眼后继续嚷嚷“我要我就要”。

不一会儿,她们干脆去找活动方,一边吐槽自己的材料不好看,一边说活动是付费报名的,要什么得自己来选。

活动方拗不过她们,只好如她们所愿。

看着这对母女,拿到心仪的材料后不和我们坐一起,我心里不免感慨

就算今天帮孩子争取”到他想要的,让孩子觉得撒泼打滚、死缠烂打是解决问题手段,那明天呢?

孩子不会娇惯坏了,以自己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从不会考虑别人,变成一个情商特别低的人。

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说过:情商人类最重要的生存能力

个人成功,智商的作用只占20%,其余80%都是情商因素

情商高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人际关系上如鱼得水,获得更多成功机会平台

情商低的孩子,大概率会因为说话做事没有分寸,不擅长为人处世,而被排斥。

接触过身边很多家庭发现一个孩子情商高或低,和父母教育脱不了干系。

那些性格好、受欢迎拥有情商孩子家庭往往具备这3个特点

弹性:
情绪松弛,教孩子解决问题
部分情商低的孩子,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不好相处
一点不顺心的事就炸毛,完全不顾及场合和时间段,某些行为动机莫名其妙,控制不了负面情绪
知乎看到一位网友分享自己大学同学A的情况
A同学遇事特别应激,一旦有人指责他,他就会通过暴力和吼叫的方式阻止、回击。
有次学生会检查寝室发现摆放着的电器随口说了一句:“要收起来啊,不然有隐患。”
A同学一下子火了:“不收又怎么样?有隐患烧死了算了!”
后来A同学父母学校,一番相处下来,就知道根源父母身上。
妈妈想要接水喝,但开水太烫没法喝,A同学提出要买饮料。
这时妈妈炸了,开始骂骂咧咧:

“什么狗屁学校,到这来,连口水都不给喝!饮料我不喝,有免费的水,我凭什么要去喝花钱的。”


在旁的爸爸也莫名其妙,把矛头全部指向妈妈

“我早跟你说了,自己带个杯子来学校!你不听!”


这时妈妈更大声:

“屋里头只有保温杯!烧了的水让保温杯里拿过来还是开水!你以为你懂完了?”

说到最后爸爸发火了,两人有一句没一句互相攻击,谁也不让谁。

易怒、情绪化严重,事事习惯推卸责任家庭,绝对养不出情绪稳定行为得体的孩子

因为他每天看到都是纷乱、嘈杂、紧绷,感受到的全是满满火药味,学到自然是简单粗暴的处事方法

孩子家庭教育需要“弹性”空间

保持适当的松弛度,允许不如意、不完美的事情发生,不互相指责、抱怨和中伤。

那位知乎网友还提到了另一件印象深刻的经历

有一次去楼下吃烧烤,店主人手不足就让孩子帮忙端菜。

快到桌边,小孩没端稳菜打翻了。

可店主看到后,没有发火而是说:

“轩轩,先道歉,再去拿两瓶啤酒。就说我们家送的,让阿姨叔叔他们再多等一下啊,实在不好意思了。”

小孩年纪虽小,但动作特别麻利,打扫道歉、赔啤酒,重新端了一盘菜......不得不佩服他的懂事。

赞叹的是,店主的教育和引导。

像这样的家庭,对孩子教育充满“弹性”,巧妙地利用错误孩子做最好的处理示范。

相信日后遇到再突发、紧急的情况孩子也能淡定、从容去直面和解决,让人乐意亲近和信赖。

黏性:
重视情感链接,用爱为孩子注入能量
小时候特别喜欢二叔家。
一进屋总能感受到强烈的情绪价值,待多久都不厌烦。
二叔家庭煮夫,经常变花样做饭,会提前问家里人想吃什么,他早早准备好;
婶婶擅长夸人,口头禅都是“XX真棒,XX特别好,太开心了”;
比我大两岁的堂姐,不管对家人还是我,从不吝啬分享说话特别温柔随和。
饭桌上二叔会把肉先夹给婶婶,然后是我,再到堂姐。
婶婶、堂姐怕我不够吃,甚至主动把肉让给我吃。
每次去二叔家,感受到的尽是舒服、幸福
后来堂姐出国留学,在海外一路读到博士,毕业还拿到6家全球500强的录用通知。
她这么优秀,我一点都不惊讶。
因为从小生活父母恩爱、温馨和睦的氛围中,她浑身都散发着满满的能量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

“我能一眼认出这样的孩子,他的父母是深深地、热烈地、忠诚地、相依为命地相亲相爱着。


在这种环境长大孩子,心地温和善良、宁静心灵健康、真诚地相信人的美好,听信教师的讲话,对影响人们心灵的细微事务能敏锐感受。”

心理研究表明:

从小就被爱包围着的孩子,更容易和别人相处得长久,获得别人的信任

因为他小时候的大部分情绪都很好地得到家人的照顾,这让他能够信任他人,也更加有底气去表达自己的情绪需求

想起B站博主@林聪明,她从小也在情感黏性十足的家庭成长

第一次来例假,像过生日一样。

爸爸安排去买卫生巾,妈妈安抚她让她放松别紧张,哥哥则承包未来10天的洗碗任务,理由是她例假期间不能碰冷水。

温馨有爱的家庭造就了她的善良、积极和主动。

小时候每天会跟家人说三四次我爱你;长大社会了,回家第一件事还是爸爸妈妈的脸颊。

朋友相处也是,她主动表达关心,乐意帮忙,从不计代价利益

孩子父母关系就是他和世界关系

孩子在最初的生命感受到的高质量的爱和幸福感,决定了他未来和别人的相处方式

因为被善待过,内心有足够的安全感和踏实感,他才不会心生恐惧、过分设防。

无论身处何处,遇到什么人,他更懂得换位思考尊重别人,主动伸出双手拉别人一把。

慢性:
心态平和,用耐心守望孩子成长
亲子教育专家黄静洁在《父母格局》中谈到一个育儿法则
慢养,“浸泡”出孩子的高情商
儿子Ian刚开始学踢球,完全不懂得协作,只会追着滚动的球全场乱跑。
可教练没有讲枯燥、难懂的踢球技巧而是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不紧不慢地带孩子学习团队协作。
每个孩子要找一位小伙伴当自己的搭档,两人一组,相隔五六米,练习互相传球。
通过这样简单的训练孩子们渐渐明白“我跑得再快也不能赢,只有和自己的搭档一起配合好了才行”。
过了一段时间,教练才开始分配球队的不同角色安排这些孩子担任前锋、后卫......
看到儿子Ian在教练的耐心指导下,学了整整6年,黄静洁心生感慨
孩子从最初输了球就会互相叫骂、不守规矩,逐渐成长到会自我控制懂得理智处事、冷静判断关注人和共同承担责任,这就是“慢养”的魅力
教育孩子真相,慢就是快。
比起不断地把知识技巧道理强塞给孩子告诉孩子各种“应该”、“必须”,不如尊重孩子节奏,给时间让他慢慢成长
孩子都有自己的生长规律,越是在足够包容、自由的环境中,他越懂得思考学习提升
当他能够处理好自己和外部的关系,就算一时半会慢了点,最终也能回到自己的轨道上来
想到了同样推崇“慢养”的教育家黑幼龙。
当初小儿子黑立行打算放弃斯坦福大学专业,转行当专业演员。
虽然在长辈看来,这样的念头不切实际,可黑幼龙不忍心泼冷水,决定儿子一年的时间好好去闯,尝试一下。
得到他的首肯,儿子全心投入,学发声、学表演,参加各种面试,四处奔波机会
结果如黑幼龙所料,演员之路不好走,儿子花了一年的努力,终于决定放弃
只是这个“挫折”,没有儿子造成很大的困扰,反而让他清楚认识自己,更加自信和平静。
都说孩子的和善、淡定,背后都是父母一次次耐心的托举。
静候花开,给足孩子空间保持平和的心,孩子才有强大的包容心、共情力,在任何处境都不被困难打击挫败,反而获得世界共处的真本领
作家村上春树说:

孩子就像一棵小树苗,家庭环境就是浇灌的水。”

与其费尽心思养育孩子不如选择更松弛温暖的方式,搭建爱的桥梁,耐着性子慢慢等一等孩子

孩子内心充满安全感希望感,能和自己相处得很好,未来的他,也一定会自带光环,收获这个世界给他更多的温柔和赞赏。

第4篇  对一个孩子影响最大的,不是青春期,不是兴趣班,而是10岁前……

来源:凯叔讲故事(ID: kaishujianggushi)

李玫瑾教授前段时间做了一个演讲:“性格能力决定命运。”
其实,一个孩子10岁前,最重要的不是玩具也不是成绩,更不是学区房和兴趣班,而是心理教育性格培养。
Color="rgb(216, 40, 33)">
01
  • 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
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
几个月后,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聪明,它们能先走出迷宫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18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
过了一段时间奇迹发生了,那18个被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聪明家长应该期待和爱传递给孩子,而不是否定和打压。
相信可以办得好!
当你对孩子有所期待,他就会朝你期待方向而来

Color="rgb(216, 40, 33)">
02
  • 爸妈一句口头禅,孩子内伤30年。


“猪脑子”、“你太笨了”

“我都是为了你好

“你再这样,我就……”


10岁前,孩子自信心、自尊心价值感是依靠周围人评价建立的。

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如果老是对孩子吼“笨蛋”,时间长了,孩子可能的会钝化为所谓的“笨蛋”。
Color="rgb(216, 40, 33)">
03


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门前嬉闹老人难以忍受。

于是,他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感谢你们过来陪我,我这儿热闹极了。”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继续吵闹

老人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我们再也不为你玩了!”

老人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的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得到钱而玩”;而他掌握着钱的多少,自然操纵孩子行为

同理,如果父母经常对孩子说:
“你这次能考100分,就奖励你100元”

“能考进前3名,就奖励你一个新玩具”

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会将孩子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减了。
家长的奖励可以是对学习帮助的,如书本、学习器具,而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奖励,最好不要
Color="rgb(216, 40, 33)">
04
没有发现,称瓜子、糖果的时候,售货员先抓一小堆,再一点点添加,比先抓一大把,再慢慢拿走,你心理上要好接受得多?
就是增减效应”。
同理,说问题时候,我们不能“先褒后贬”。
而是要先说一些无伤尊严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孩子会更容易接受
Color="rgb(216, 40, 33)">
05
不要因为孩子听话才爱他,不要因为他取得了某个成绩欣赏他,更不要因为他不遂我们的心就去打骂他。
要认真对待孩子相处回事不要孩子需求漫不经心,不要让你的孩子置身于精致的房间,却成为精神上的“留守儿童”。
Color="rgb(216, 40, 33)">
06

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多次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于是孩子就会内疚不安——不耐烦——反感
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心理
所以,犯一次错,批评一次就好。
如果非要重复需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而不是对同样的错误揪住不放。
Color="rgb(216, 40, 33)">
07
教育孩子不是上课,打个电话就可以教育,传递一个眼神可以教育,和孩子相处更是好的教育契机。
教育长短不由时间长短决定关键要看家长不用心,会不会教育
说自己没时间教育孩子家长,就算有了时间教育不好孩子
Color="rgb(216, 40, 33)">
08

“我们的教育好像什么都不缺,但唯独没有教育”。

教育不仅是书本,还应该包含伦理,是尊重、包容、平等和认同。

不仅仅是男女生理教育,还应该包括两性亲密关系、自我保护和两性平等的教育

每个家长应该:不惊不慌笑对,不畏不缩直面。

Color="rgb(216, 40, 33)">
09
好的圈子能够孩子变得向上、自律、并且为目标不懈努力。
它能给孩子们开阔的视野,让每个孩子都能各展其长,互激互励。
Color="rgb(216, 40, 33)">
10

要让孩子接近生活,接近自然,让孩子学会自己玩。

金钱更珍贵的是知识,比知识更珍贵的是无休止的好奇心,而比好奇心更珍贵的,是我们头上的星空和脚下的土地

Color="rgb(216, 40, 33)">
11
  • 你拥抱世界,我保护你。你往前走,我一定在你后面。
少年的你》中有一句话:
高考完了,我们就成为大人了。但从来没有一节课教过我们,如何变成大人。”
身为家长不要一味地追求成绩优秀,更重要的是关心孩子心理健康。
给他们足够的安全感和爱,而不是逼迫和苛责。
无论是被欺负还是受挫折,请一定要告诉孩子
还有我们,有问题一定要告诉父母
别怕,我一直在,你慢慢说我慢慢听。 
Color="rgb(216, 40, 33)">
12
一个好的教育应该用50种教育方式教育一个孩子,而不是用一种教育方式教育50个孩子
永远不要照搬,更不要对比尊重个性倾听声音,鼓励他成为自己,让每个孩子都用自己的方式发光。
Color="rgb(216, 40, 33)">
13
《阿甘正传》里说,生活就像是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自己会得到什么。
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真正的教育,是“自己教育自己”。
听说过和体会到是两码事。
所以父母要给孩子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去经历,去挫败,然后爬起。
Color="rgb(216, 40, 33)">
14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
决定孩子行为举止的不是家庭排行环境才是决定性的因素
无论是耿直的老大还是聪明的老二,你怎样,你的孩子就会怎样。
放不下手机孩子也会沉迷,你很少在家里学习孩子也会随着放纵
Color="rgb(216, 40, 33)">
15
徒有教育,是构不成教养的。
教育修养,加到一起,才是教养
教育植根于爱。
李玫瑾教授说:
孩子6岁前,爸爸一定要当着孩子的面照顾妈妈不要关注点都放在孩子身上。
家庭是彼此相互的关系,而不是集中的关系
最好的家教,是父母相爱。
最好的成长,是共同成长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某一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我们当父母的对了,孩子自然就对了。”
没有一个优秀的孩子,是在撒手不管中长大的。
一个不快乐,缺乏安全感孩子不会在16岁突然变得自信
一个沉迷手机不爱读书孩子不会在18岁时逆袭学霸
一个唯唯诺诺性格自卑的孩子不会在20岁时拥有出色的表达能力
一个冲动暴力不想后果孩子不会在30岁时变成一个有责任心的父亲
孩子性格才能,归根结底是受到家庭父母影响
10年后,你留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不是房子和存款,而是像李玫瑾教授说的:
性格能力决定命运
心里阳光,跟谁都很开心,心中有别人,比什么都重要。

第5篇  优秀的孩子都是出来

作者 | 木槿妈妈
来源 | 中学生听书(ID:tingshu2018)

?

曾有一位资深班主任说过:

“同一个班级中孩子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家长们综合素质和付出心力的竞争。”

教育路上,千千万万个父母都盼望着自己的孩子能成才、有出息

然而,家长不能在指望孩子自觉中静待花开孩子教育是有期限的,一旦错过便无法重来

知道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你这辈子最重要的事业

就要家长一定要从小栽培孩子,默默耕耘。

父母想要养出一个优秀且自律的孩子,不妨试试人民日报推荐的这些方法,越早管住孩子这6点,孩子的成才之路会少很多阻力。

培养习惯长期坚持

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
习惯,耽误孩子;好习惯成就孩子
学生阶段孩子基础素质形成开始,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节点。
习惯是养出来的,好成绩是帮出来的,好孩子是教出来的。
孩子成功教育,从培养好习惯开始
1. 管好孩子学习习惯要求孩子做到上课专心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及时整理错题和自己薄弱知识点,按时预习复习,学会总结答题方法技巧,积极思考,善于提问,勇于质疑
2. 管好孩子生活习惯督促孩子早睡早起、锻炼身体,为孩子立下遵守时间规矩,准许孩子参与家务。
山不让尘,川不辞盈。
成绩都是日常习惯中一点一滴累积而来
父母前期重视习惯培养,孩子后期学习更省力。
提升自己,终生学习
人的差距阅读阅读差距家庭
没有书香氛围的家庭,别指望他们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父母
阅读孩子就是潜在的差生;不合格的父母,教出不及格孩子
一个家庭最好的风水就是勤翻书,常阅读
父母阅读更新教育观念完善教育方法,为孩子树立榜样。
孩子阅读中涉猎文理通识,提升学习能力,为未来人生蓄力。
正如特级教师于永正说的那样:


“靠自己读书成长起来的学生,不但结实,而且有可持续发展后劲。”


阅读,于父母孩子都是最好的补课。
1. 陪伴阅读家长不要回到家就窝在沙发手机,家里沙发、床边都放几本书,有条件可以专门设置阅读角,空闲时陪孩子一起阅读写下阅读心得分享阅读感悟
2. 主动学习事物知识层出不穷,家长培养孩子主动学习,主动思考能力才是孩子未来立足社会的保障。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顶配的教育就是孩子父母阅读中共同成长,一起进步
制定计划,拆解目标

学习,对于孩子来说就像一场场升级打怪。
小学阶段课程相对简单;初、高中阶段课程难度逐渐升级,对孩子自学能力自控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家长前期没有教会孩子如何制定计划、达成目标,就很容易孩子学习陷入混乱。
正如心理学上的“手表定律


如果你只有一块手表,你能很准确地知道现在的时间,而如果你同时拿着多块手表,由于每块表上的时间都不同,你反而无法确定时间了。

同理,日常教育孩子时,要告诉孩子不要制定多个目标而是要选准一个,全力出击,这样才能化解难题,轻松完成学习任务。

1. 目标设置要适当、明确和具体:适当就是不能过高或过低;

明确是指目标要便于对照和检查,不能空谈;

具体是指将每周的任务分配到每一天,比如“让孩子数学达到中上水平”,那么每天就要做10道计算题,5道应用题。

2. 设置目标完成激励机制:适当的奖励是孩子开启下一阶段学习的动力,奖励的物品可以孩子这段时间心念念的东西,也可以孩子去吃一顿大餐,认可孩子的努力。

父母教会孩子制定计划、拆解目标,是提升孩子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内驱力,让孩子学习更有成就感的关键

找准方向,事半功倍

设想这样一个场景

让陈景润去参加长跑比赛,让作家莫言去跳高,让刘翔去学习高等数学

结果是他们都变成了彼此领域的差生,原因在于放错了位置

同样,没有一无是处的孩子父母只需孩子放到适合他们的位置孩子有成功的机会

JK罗琳有句话说得很对:

决定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

孩子能有多大成就取决于父母教育路上扮演何种身份做出哪种选择

父母扮演引领者,因材施教,孩子便能展翅高飞。

父母扮演决策者,独断独行,孩子只会毫无主见

从今天起,请所有家长都用欣赏眼光看待自己的孩子

1. 发掘潜力父母孩子朝夕相处应该是最了解他们的人,鼓励孩子接触方面事物才能发现孩子兴趣所在帮助他们找到内心真正热爱事情实现人生价值

2. 提前规划:教育孩子不能只看眼下成绩,每个孩子都有长板和短板,利用长板优势,为孩子未来铺路才是明智之举

条条大道通罗马,在多元化的时代教育更是如此。

爱惜身体,健康无价


孩子只有拥有健康,才能创造无限可能

正如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

“如果没有健康,智慧就无法表露,文化就无法施展,力量就无法战斗,知识就无法利用。”

健康饮食孩子大脑聪明;早睡早起孩子,严于律己;热爱运动的孩子,身心健康。

聪明父母都能教育孩子管理好自己的身体,不透支健康。

1. 远离垃圾快乐”:家长要为孩子传递娱乐有度的思想,多陪伴孩子,以身作则,防止孩子沉迷网络游戏不要孩子买含糖高、反脂肪酸高、添加剂多的零食。

2. 坚持锻炼:鼓励孩子每天坚持跳绳,周六日带孩子早起跑几圈,打羽毛球,爬山,都是不错的亲子运动项目

你好,李焕英》中,有句经典台词道出了天下父母最质朴的心声:

“我未来的女儿啊,我就让她健康快乐就行了。”

父母一定要孩子明白成长路上,无论遇到天大的困难,也要好好吃饭,好好睡觉,你的身体和健康永远是第一位。

孩子在别人眼中或许是棵草,却永远父母手心里的宝。

把握当下,不负韶华

入选华为“天才少年”的张霁,一路从三本逆袭到博士。

他说自己并非是天才型选手属于后天努力型。正是因为抓住读书机会,才让自己变得优秀。

知识改变命运孩子人生高度取决于书本的厚度

孩子抱怨读书苦时,带他去看纪录片《翻山涉水去上学》,让他感受当下自己有多么得幸福

孩子厌学、逃课时,带他去看纪录片《十八岁的流水线》,让他明白那些因为错过读书机会少年,在未来无法选择自己的人生到底有多可怕。

“盛年不再来,一日再难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真正的弯道超车,就是不负韶华,脚踏实地过好每一天。

1. 努力读书校园之外没有温室,上学珍惜时光孩子,用读书那几年的自律赢得了今后的自由。

2. 积极向上自信,是孩子成功的密钥,生活中,家长要用乐观的心态陶染孩子,让孩子拥有遇事放弃的韧劲。

告诉孩子:你今天的日积月累,才会换来明天别人的望尘莫及,该奋斗年纪不能选择安逸,把握当下,用力奔跑才能改变人生


第6篇  养育男孩父亲应该知道的10个秘密


作者 | 史蒂夫?比达尔夫
男孩从6岁左右到13岁的这段时间,对爸爸来说至关重要。

这是爸爸孩子产生影响,同时也是儿子心中树立英雄形象关键时期

男孩到了6岁左右,会突然变得“男子气”十足。
6岁左右的男孩似乎喜欢爸爸或其他男性在一起,想向他们学习,模仿他们。男孩这样做目的就是学着做一个男人
如果这个时候父亲忽略了这一点,那么儿子就会不时地制造麻烦,可能会偷东西可能会尿床,可能学校攻击别的孩子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引起父亲注意
但很多爸爸都会困惑:为什么儿子时候乖得让人意外,有时候却调皮得让人火冒三丈。如果不了解男孩的心,我们往往看到的是儿子的“问题”。
而当我们纠结于这些“问题”时,我们自然容易男孩当作负担甚至是累赘,也不可能享受陪伴和养育儿子乐趣
只有了解男孩的心,我们才能儿子最有智慧的爱。在育儿之路上,爸爸才能走得更加从容。
要想做个好父亲,你必须付出许多努力,这是现代社会父亲提出的考验。父亲千万不要责任全推到妻子身上。
事实上,对孩子来说父亲爱护和教导是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
你做得越多,你做父亲天赋就越能得到发挥最终就能形成自己独特的养育方式

男孩喜欢父亲做的4件事

1. 绝大多数男孩喜欢运动,喜欢父亲一起玩。
喜欢拥抱父亲,和父亲打闹。(如果你不喜欢,那你就太冷漠了!)
2. 他喜欢和你一起探险,一起体验更大、更广阔的世界
他还需要安全感,因为父亲看上去高大魁梧、无所不能(即使有时父亲自己都不这么认为
3. 他喜欢父亲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想见父亲朋友,也知道父亲是怎样挣钱养家的。
4. 喜欢父亲教他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
如果你不懂钓鱼,不知道怎样制作一些小东西,也不知道如何修理玩具车等等,你们可以一起学习
取决于你想不想尝试
男孩学习父亲人生态度
孩子学习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到了令人惊讶的地步)
有一次,朋友开车孩子出去玩。他们在红灯前停下来等,这时,一个来自亚洲家庭闯了过去
朋友孩子冲着那辆车口吐秽言。朋友当下就听出来,这是他曾经说过的话。
震惊极了,这是他不能接受的。
朋友在一个可以停车的地方把车停在路边,告诉孩子,自己当初不该说这样的话,也希望孩子以后不要再这样说。

男孩通过观察父亲行为

学习如何爱别人  
儿童通过观察你的举动来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爱。
当你向妻子表达你的关怀、哄妻子开心时,当你说出自己浓浓爱意或与妻子拥抱、亲吻时,在无形之中,孩子都在向父亲学习
男孩会模仿父亲。他会模仿你对待妈妈方式,会采取你的态度
父亲应该尊重妻子不要辱骂、蔑视妻子
儿子需要看到的不仅仅是男性尊重女性还要让他知道男人遇事同样能心平气和地商量,而不必动用武力。

男孩通过观察父亲行为

学习如何感受一切 
儿子通过观察父亲和其他男人行为学习如何感受一切。
但是,他们首先需要知道父亲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悲伤、生气、高兴和恐惧的。
我们在流露感情时,没有必要避开孩子,因为孩子必须知道自己的父母是有感情的人。
父母生气时,应该出自己的委屈、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去和别人打架,或者在家里大发脾气,乱砸东西
当我们感到害怕时,我们可以出来家人一起承担
当我们感到悲伤时,我们可以出来,甚至哭出来

不管婚姻出现什么问题

不要抛弃孩子 
离婚会对孩子造成巨大的打击,会破坏他对父亲所抱持的希望,对父亲所怀的梦想
不管你的婚姻出了什么问题,都不要脱离孩子生活圈,这一点至关重要。
为了孩子能健康成长一定要善待自己的伴侣,给对方一定的空间时间以及足够的关心,努力保持亲密的夫妻关系

男孩喜欢父亲玩打闹游戏

绝大多数男孩喜欢打闹。
父亲可以孩子一起打闹,为了快乐,也为了教他学会自控。
一定要事前制定一些规则,以防失控。
孩子在打闹中所学到东西对他们以后的成长具有深远意义,这是他们成为真正的男人所必须经历的一课:
知道怎样玩得开心,怎样制造噪声,甚至怎样使自己生气;同时,他们也应该知道什么时候结束

男性意义重大的一课:

知道什么时候应该结束 

如果在男孩三四岁的时候,你曾和他打闹过,那你就会知道,刚开始时,小男孩是很高兴,但一两分钟后,他们就会失去兴趣变得愤怒起来
他们会高昂着头,以示抗议,还会紧皱眉头,开始用肘推挤,用膝撞击。
细心的父亲会在适当的时候下来
打住!打住!停!然后,你可以给他上一课——不要大声吼叫,只需平静地解释可以
由此,小男孩学会了最重要的一个生活技巧,那就是自控力

教育男孩学会尊重女性

男孩长到14岁时,某天,他们会发现自己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突然之间,他的个头超过妈妈!即使是最可爱、最温柔的男孩都禁不住会想:“她不能再强迫我做什么事了!”
这个想法迟早会付诸行动。他们通过欺骗、恐吓或其他狡猾的手段,在母子较量中占尽先机。
这时必须及时地教育他们,纠正他们的错误想法

成为长不大爸爸” 

女人们聚在一起聊天时,有时你会听到类似这样的话:“我有4个孩子,其中一个是我丈夫!”
紧接着她们会发出无奈的笑声。我相信,绝大多数男人听到这样的话都会感到震惊
对于妻子而言,她需要不是孩子而是一个男人
妻子需要不是气壮山河英雄而是一个能站在她的立场支持她、和她一起解决问题普通人
如果丈夫做到这一点,那他就能得到妻子尊重和信赖。

父亲作用无可替代

有些人会问: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父亲作用重要吗?母亲自己不能独自养育孩子吗?
美国人布兰肯霍恩在《得不到父爱的美国》一书中认为父亲作用不可替代的。
不到父爱的男孩以后更易产生暴力倾向、受到伤害、陷入困境、在校成绩不佳,而且在青春期时更有可能加入不良团伙。


成为一个父亲可能是你这一生中能做的最伟大的事情,因为你不仅能从父亲角色得到最大的满足和快乐,你对孩子影响还能影响到其他人的未来,真的是乐趣无穷。


第7篇  “半大小子,气死老子”,10-18岁的男孩父母,请一定做好5件事


作者 | 桃子妈
来源 | 男孩原创
?

前段时间,一次家长会上,邻桌的家长向我吐槽,初二的儿子愈发不服管教

凡事都要和我作对,动不动就顶嘴;


成绩一直下降,不是上网,就是游戏根本不知学习


回到家就“嘭”的一声把房门关上,还不让我进去


更让她接受不了的是,她在房门外听到儿子打电话和朋友讲:


“我都快被我妈烦死了,天天就知道围着我转,自己没事做吗?”


听完这位妈妈的哭诉,我也深有同感。
显然,这位妈妈没有发现自己的儿子已经到了青春期。这个时期男孩,既没有小时候的听话,也没有成年后的稳重。
乖巧的儿子好像突然变成了一团火,一点就炸,一碰就燃。
很多家长困惑不已:明明很懂事的孩子,怎么突然变得如此逆反且不可理喻?
其实,这是因为家长忽略了一件事——男孩青春期时,身心各方面发生变化对应教育方式也该换换了。

青春男孩

“十分熟”的身,“八分熟”的脑

青春期,是孩子的第二个逆反期,而青春期的男孩,更是一个定时炸弹,稍有不慎,家长就会被“炸”得体无完肤:
早恋、打架、逃课、夜不归宿......
父母越是明令禁止事情,他们越是想要尝试
而这一切都和他们的身心变化离不开
剑桥大学的神经科学家彼得·琼斯指出,大脑有自己的“发育时间”,人类大脑发育成熟大约需要25年的时间,10-18岁时,人的大脑仍在经历巨大变化
在这个阶段,他们大脑负责情感、快感处理的边缘系统已经发育成熟,而负责思考计划解决问题的前额叶皮质却还未发育成熟。
来源:《青春期的烦“脑”》
而这个时期男孩们,正是课业繁重、升学压力大、人际交往复杂的开始,如果父母时候去教导孩子“三思而后行”,就好比对牛弹琴。
金星曾在一档节目中说:

青春期的孩子是什么?青春就是明明知道还是孩子,还自认为是个大人了。


父母千万不能戳破他,父母学会用爱给他小心翼翼地包上一层薄膜。

等他自己慢慢地成长,等他慢慢地戳破那个薄膜。


等他自己从一条小虫蜕变成一只蝴蝶时候青春父母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所以,请不要轻易责备青春期的男孩,每一次的失控、情绪化、叛逆,他们内心也十分惊恐、懊悔、难以接受

青春期的男孩

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父母

对待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往往爱之深责之切。
因为害怕孩子走错了“路”,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选择用“权威”制服:
为了更好“关心孩子,卸掉孩子卧室的锁,或者直接换成玻璃门;
为了“清楚孩子的动向,偷偷查看孩子手机聊天信息
担心孩子交友不慎,想尽办法阻止孩子任何出去玩的机会
父母们在一句句“我为你好”中,不断批评他、反驳他、要求他,还一次次埋怨孩子翅膀硬了,不知道体谅父母的良苦用心。
亲子关系,也在这一句句刺骨的批评和责难中走向冰点,却忘了十几岁的孩子正是需要父母引导、接纳和理解时候
正如《解码青春期》一书中写道:

“在青春期,身体心灵的突变就像一场剧烈的风暴


每一个看上去叛逆、难以接近的孩子,都需要父母强有力的支持。”

这本书的作者乔西·西普曾经就是一个叛逆男孩
年少时被父母遗弃,在教养院期间被同伴性侵,但无人阻止,也没有任何人帮助他。
后来乔西被领养,但他怀疑每一个收养家庭接近他的目的,于是用各种恶作剧挑战父母底线
他逃学,毁坏学校的电脑文件;他从商店偷东西,在校园聚众饮酒;他到处打架,放火烧东西......而这么做的唯一目的,仅仅是为了刷新养父母把自己赶走的最快纪录。
也因此,他几乎一周就需要换一个寄养家庭,而他也在一次次的被抛弃中,叛逆愈演愈烈。
假如这是你的孩子看到这里,可能都要忍不住惊叹:这个孩子完蛋了,彻底没救了。但事实上,乔西后来却成为了一位极优秀的作家
离不开最后一位养父“罗德尼”。
那一年,他14岁。
正值青春叛逆巅峰期的他,在几经周折后被送到了罗德尼手里。
和往常一样,乔西依旧捣乱、惹祸,用各种方式激怒养父母,但罗德尼却选择“照单全收”,无论乔西怎么调皮、恶作剧,都愿意包容、接纳他。
在一次酒驾被捕后,乔西觉得终于要被赶走了,养父却对他说:“你视自己是一个麻烦,但我们视你为一个机会。”
这句话成为乔西人生最为重要的转折点
正如乔西·西普成名后回忆:

“无论青春期的孩子表面上如何高冷,装得多么不需要我们,父母仍然是他们的天,家仍然是他们内心需要的安全港湾。”

青春男孩方面觉得自己长大了,开始表面维持“冷酷”的形象,一边又通过顶撞父母挑战权威方式,让父母对自己更加关注
但他们内心,无一例外,都期望父母给自己一个大大的拥抱。
青春期的男孩就是这么拧巴,一边推开你,又一边渴望你,甚至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你。

家有青春男孩

父母不妨做5件事

有句话说:2岁的叛逆能忍,12岁的叛逆难扛。
每个青春期的男孩,和父母之间都有一场无硝烟的战争
但难道,为人父母的我们真的彻底没辙了吗?
心理学家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中强调: 

赢得十几岁孩子的最好方法,是以和善、坚定尊重态度,先和他们站在一边。让孩子在被理解支撑中,得到自尊感和归属感。” 

面对青春期的男孩父母需要足够小心,只需要谨记,这个阶段男孩,他们不是父母的附属品,更不是父母的复制品。
和他们相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把他们当独立的人看”。
因此,我们需要
1. 放下身段,和孩子站在同等位置
美国教育专家杰弗里?伯恩斯坦曾说过:

父母如果执着于与叛逆孩子进行权力争夺战,最后只会落得个两败俱伤的境地。”

“俯下身子”说话,却能有意不到收获
奥运冠军邓亚萍在脱口秀《夸就对了》里,曾分享了一段和青春儿子经历
儿子林瀚铭从小听父母的话,9岁开始打乒乓球,每天的训练长达8小时
就在每个人以为,未来的林瀚铭一定会在乒乓球的路上越走越远,青春期的他好像突然转了性子。
开始每天沉迷网络,昼夜不停地打游戏,并对父母扬言,将来要走电竞这条路
一般父母若是听到孩子为了游戏茶饭不思,定会火冒三丈,歇斯底里般与孩子“抗争”到底
而邓亚萍面对儿子“出格”的做法,只对儿子说了这么一句话:

你要真的对这个感兴趣,你可以去走电竞这条路

为了让儿子充分了解电竞,邓亚萍还专门去了两家国内顶级的电竞俱乐部了解他们的训练和作息,并把这些转述给儿子,让他自己决定
没过一段时间,林瀚铭便消了当电竞选手想法
无疑,邓亚萍是一位有智慧妈妈
面对青春儿子突如其来的变化,她没有居高临下地说教,也没有高高在上地“指挥”。
唯有尊重而平等地交心。
原来,和青春男孩相处,也并不都是剑拔弩张。
父母们还可以“俯下身”说话,和孩子站在同等位置,平等地交流
2. 放下唠叨,把“说”变为“听”
李玫瑾教授在一次访谈中,说过一句话:

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嘴闭上。” 

说教、唠叨、指责,是青春男孩讨厌事情
青春期的男孩们,急于证明自己,又敏感爱面子,如果这个时候父母每天喋喋不休或是对着孩子“疯狂输出”,孩子只会变得越来越沉默,最终不再和父母沟通
男孩建立“提问”式的平等沟通,把对男孩说“这样做的坏处是什么什么”,改成向他们提问,“说说这样做科学根据”,或“换种做法觉得会是怎样的效果呢?”
父母的启发和提问下,男孩逐渐敞开心扉,开始分享自己的体会、见闻、烦恼
这个过程中,父母需要做一个倾听者,在适当的时机,补充自己的看法
而这样的沟通方式男孩父母青春开始就要建立起来可以晚饭后、散步时、或一个空闲的周末。
3. 放下包揽,让孩子自己承担责任 
父母孩子天性,但爱得不当必然会伤害孩子
大包大揽的照料,不仅会让男孩变成长不大的“巨婴”或“妈宝”,还会让男孩缺乏责任心。
如有句话所说:宠大的男孩宠物,用大的男孩人物
青春正是男孩三观确立的最佳时机
这个阶段父母,最应该教会儿子责任感、担当和勇气。
如果父母仍旧包办一切,男孩将来就无法成长为一个负责任的男人
4. 放下较量,学会认怂
什么是认怂?
认怂本质上,是一种教养智慧,是以柔克刚,用柔软化解冲突的技巧
电视剧《小欢喜》有这样一幕,父亲胜利儿子季杨杨多年后再次相见。
一见面,季胜利就忍不住儿子挑错,好像这样才能证明自己作为父亲权威
而在季杨杨眼中,这个时刻都在指手画脚,动不动挑刺的父亲看着十分碍事。
后来,季胜利察觉到和儿子关系越来越差,他便不再和孩子较劲,而是主动了解儿子兴趣,为了儿子去学开卡丁车,甚至虚心向儿子请教游戏攻略
而这些主动认怂,显然起到了效果父子俩的相处模式逐渐变好,关系也不再僵硬。
在《父母共情陪伴手册》中有这样一句话:

赢了孩子,让孩子失去成长的落脚点;赢得孩子,则为孩子铺了一块成长的垫脚石。


青春期的儿子相处,“赢得永远比“赢了”更重要。
5. 放下控制,多给孩子空间
记得网上曾流传过这样一段父子对话
爸爸问:

“你觉得爸爸最让你接受不了的地方是什么?”


孩子盯着父亲看了很久,说:

“我连什么时候说话决定不了。”


初看这段话有些好笑,细细品来,才发现孩子说出这句话时,该是多么绝望。
青春期的父母对待男孩,好像那断了线的风筝,拼命想抓住控制他们的思想行为,甚至说话的语气。
这类家长还有一个专门的称呼控制父母

他们喜欢用高高在上的姿态和权威,去“引导”孩子


他们习惯用“改造”的方式要求孩子走上提前规划的道路

……


但很多父母忘了,孩子就是一粒种子,我们并不能控制它何时开出什么颜色的花,我们能做的是,就是准备一块足够大的空地、除草、浇水,并等待它的绽放。
青春期的父母应该懂得教育需要留白”,父母需要放手。
男孩们留点喘息的余地和一块自由自在的私人空间允许他们自由生长。


第8篇  不同年龄孩子心理特点和养育重点


作者 | 路易丝·埃姆斯


万事万物,皆有其规律可循,孩子成长也是一样。


如果家长能把握好孩子成长路上的养育重点,孩子便能脱颖而出,真正地赢在起跑线上。

1岁:帮孩子建立安全感的一年


我们总说:孩子3岁以前是很重要的。虽然孩子长大之后,很少会记得3岁以内的事。

但是事实表明,3岁以前的经历,即使孩子记得,也会对孩子一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大约在1岁半到2岁半,孩子会反复地穿梭于“和顺期”与“执拗期”之间。因为孩子时候成长迅速,这些周期也相对短一些。

面对这个时候孩子父母应多给予陪伴与关注孩子安全感就会得到满足,便能为未来的性格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心理学家阿德勒就曾说:

“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在穷极一生追求两样东西安全感价值感。”

因此,如果孩子幼时,尤其是1岁左右,能在家人的陪伴和呵护下成长孩子便会形成极具安全感性格

这样的孩子不会患得患失,也不会过分敏感,在成长道路上,也会更加自信

此外,他也提到,如果孩子哭闹,一定要多抱抱孩子不要不理不睬。

换句话说拥抱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建立安全感非常重要的“举动”。

孩子一岁的时候家长要多陪孩子,无论是陪孩子玩,还是在安抚孩子时候家长都要给孩子一些“回应”,帮孩子确立自己的“存在感”和“安全感”。

这样孩子才会感知到,自己是被爱着的,才不会处处表现得很惊慌。

2岁:“不”字当头,培养孩子幽默感的一年    


2岁开始孩子开始有自我的意识、意愿、意图

但他们不懂得表达,甚至他们自己也不明白自己的意图

对待这么小的宝宝管教技巧主要以疏导、绕道为主。

安全第一,不要告诉孩子不许玩不许碰。父母需要把该锁起来的锁起来,该扣好盖子的扣好盖子。

摸索孩子生活规律,在孩子陷入可能导致情绪陷阱之前,采取恰当措施,比如让孩子吃饱、睡觉、带到其他地方玩等。

孩子的很多“坏行为”,理解孩子探索学习的求知行为

比如你教孩子搭积木,他却偏要推倒你的成品,不肯跟你学。

这时,你应该把他的行为理解为:他现在对积木倒塌时的现象更感兴趣,他在琢磨推与倒之间的关系

孩子2岁时,也是培养孩子幽默感的关键一年。

家长要试着发现孩子的“幽默感”,支持孩子的“任性”,让孩子能表达自己。

就像很多古灵精怪的孩子,在遇到一些不知所措的情况时,会忽然地说句“小大人”一样的话,一下子就“暖场”了,大家都笑呵呵的。

其实家长可以孩子观看一些“趣味性”的电影动画片,或者帮孩子拓展自己的兴趣点,让孩子思维更加活络,对各种事物都有“独特见解”。

让人开心是一个神奇的能力,如果孩子拥有这样的能力家长不要压抑孩子天性

3岁:培养孩子创造力的一年


3岁孩子友善平静,比较有安全感,易于接受,也乐于分享

在3岁的时候,他一向强硬的拒绝态度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分享或者依赖,但他也能体会到自己的成长能力增强

他在肢体动作控制上,已经相当成熟和舒畅。他步伐稳定,急转弯也不费劲,语言能力发展得更好。

清华校长曾说:

我们未来需要的是有创造力的孩子,而那些只会做题不会思考孩子,在未来注定会被淘汰。

三岁开始孩子便天马行空,开始在有了一定认知后,用更多感官感受周边的环境

甚至很多时候孩子创造力,是在“胡闹”中完成的。

像包饺子时候孩子开始了自己的创意比赛,各种小动物的饺子新鲜出炉

又像吃饭时,有的孩子非要把火腿和烙饼交替“垒起来”,做个“大汉堡”。

很多家长,光是想到面粉满屋、餐桌凌乱的这些画面头疼,于是开始阻止孩子

其实,这才是孩子创造力”培养的关键期。

如果家长们善于引导孩子,鼓励孩子,让孩子画画、捏泥巴、编故事,哪怕是玩面粉。

孩子都能养成积极思考、极具创造力的思维模式

4岁:孩子变身语言小天才”的一年


四岁的时候孩子变身“小话痨”,什么都想表达,会有很多自己的“小想法”。

但这时候孩子可能存在表达不畅的情况

所以,在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高速期,家长一定要孩子理清逻辑,表达清晰。

家长可以孩子表达后,用清楚语言重复表达孩子的话语意思,这样可以孩子更有语境感。

此外,四岁的孩子,每天能有“十万个为什么”,家长一定要及时回应孩子,引导孩子表达。

5岁:亲子关系融洽发展的一年


5岁小孩生活总是跟“现在”、“这儿”息息相关。他非常在意自己的房间、自己的家、所住的那条街道、邻居,以及幼儿园的教室。

5岁的孩子自然而然变得安静、有节制、更顾家了。

他逐渐对家产生更多的心理依赖希望能在家庭感受到更多的“关爱”。

此外,孩子也会在这时候,更依赖母亲希望得到母亲肯定支持

家长一定要注意不要忽视孩子情感需求,多关注孩子的表达和变化

孩子在表达的时候家长表现得更加耐心不要显得不耐烦。

6岁:孩子内心矛盾最为突出的一年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在6岁之后,会更加寻求自己的“存在感”。

孩子不断地和外界环境“碰撞”的时候,便会遇到很多疑惑和不解的地方

时候孩子内心矛盾重重,很多事情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面对这样的情况孩子可能情绪波动较大,会哭闹,或者发脾气

这时,家长一定要保持耐心,抱抱孩子,询问孩子具体情况不要一味指责孩子

只有家长孩子学会如何处理外界的各种冲突,孩子才能养成健全的性格

7岁:培养孩子独立性的一年



7岁孩子不再像6岁时那样和你顶嘴,却也不那么喜欢与人交往
他往往记性不佳,容易分心,学习起来磨磨蹭蹭,对帮忙做家务不感兴趣
别人要他做什么事时,他往往老半天不回答,也不行动
生活在自己的秘密花园里,充满了感伤的基调。
他会觉得别人不喜欢他,有意找他麻烦。
7岁孩子容易把什么都朝坏的方面想象
7岁孩子在意上学不迟到、作业及时完成、自己的东西自己收到自己的地方
孩子从这时候开始,更在意别人怎么评价他了。
准确地说,他开始在意老师怎么看待他,开始有心想做个让老师满意的好学生。
而且,他的心智已经成熟到需要自己的空间时候
就是喜欢把自己的东西收到自己的地方原因
这时的孩子需要自己的桌子、自己的抽屉、自己的箱子、自己的床。
7岁孩子开始在意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价值
所以,这个阶段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的鼓励,以便建立孩子自信
生活上,可以放手让孩子做更多的事情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学业上,监督但不包办,让孩子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


8岁:培养孩子是非观念的一年



8岁的孩子,他对自己对别人的要求都忽然严格起来,甚至可以说是很苛刻。
时候的他们开始建立道德是非观念开始明白事情事情之间的因果关系
他非常想做“好孩子”,愿意事情做好愿意遵守规矩
他对好与坏的观念,不再局限父母是否允许怎么做,而是根据他萌芽的因果逻辑关系,初步建立是非观念
在此之前,孩子对“好”与“坏”的判断来自父母“准许”或者“不准许”。
8岁孩子对“对与错”的看法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好与坏”的两极,他的思维开始丰满起来
他很在意他对自己的感觉,也很在意别人对他的感觉
他会竖着耳朵大人聊天时怎么评价他,或者揣摩他们说话时的脸色
非常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夸奖,对别人的批评则非常敏感。
于是当他受到指责批评时,他往往先找理由或者先责怪别人,好让自己容易承受些。
8岁孩子情感上最需要妈妈年龄
他非常需要妈妈分享他的思考、幻想、对话游戏
喜欢妈妈在一起,包括一起劳作、玩耍、聊天读书,这让他觉得他“全部占有”着妈妈
因此,妈妈无论怎么忙,都一定要每天至少拨出半个小时,全心全意满足孩子全部占有妈妈”的心理需求
这会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对妈妈心理依恋期,为孩子坦然走向9岁的独立打好基础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8岁孩子受伤的比例,是所有年龄层中最高的。
8岁孩子父母之间的关系很敏感。
他对家里发生的事开始关注起来,包括关注大人的电话、信件、闲聊,试图找到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
他很喜欢和同龄的孩子玩,喜欢和同性别的孩子玩。
这时的友情是真正的双向友情,因为他不再单纯以自我为中心,开始留意别人怎么做怎么想。
他不但愿意为别人效劳,也希望别人能像他一样愿意回报他。


9岁:学习能力跨越提高的一年


一二年级的功课难度并不大,而三年级却是一个巨大的跨越

要胜任三年级的功课,不但需要孩子具备新的思维方式、新的抽象观念,还需要孩子用全新的方法运用以前学过的、如今或多或少能记住的一些知识

老师们都很清楚,对三年级小学生的要求是一种跨越式的提高,但是,许多家长却并不了解这一点。

因此,假如过去一直学得很好的孩子,如今忽然学得很吃力,这很正常。

尽管不少九岁孩子的确面临着相当严峻的课业要求,但是,更多的孩子还是喜欢上学的。

早上起床准备上学的一整套惯例,到了现在已经变得相当顺利,很少再有焦头烂额的忙乱了。

而且大多数的孩子都已经自己承担做好准备上学的许多事情

不过,话虽如此,一个九岁的小小少年还是可能丢三落四,哪怕他头天晚上已经做好准备,该拿的东西都放到了妥当的地方

可是,在去学校时候,该带的东西他也可能仍然没有带齐全,你还是要不时地提醒他才好。

孩子回家学校话题可能比以前更多了。

他尤其喜欢聊他自己某些成功的、突出表现,也喜欢聊聊学校发生的某些特别事情

由于成就感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相当重要,因此小男生和小女生往往都变得十分要强。

不论是做功课还是玩耍,他们都不愿意失败,都要竭尽所能

10岁:孩子行动力显著增强的一年


孩子给人的感觉,就仿佛9岁和10岁之间真的有个分水岭。

一旦跨过去孩子登上了一座新的山峰来到一个全新的地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从10岁到14岁的成长周期。

当然,有些孩子在这片新地域里还站不太稳,他们尚未做好充分的准备

总的来说,10岁孩子日子比9岁时好过多了,尤其是他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了。

10岁的孩子是一个行动力强的孩子,而不是一个乐于思考孩子

随便一个简单的事情就能带给他很大的快乐,比如说晚饭可以出去玩、没有家庭作业、光顾一个儿童乐园

惧怕的情绪少之又少,以前怕狗、怕黑的孩子,现在自然而然不再害怕这些了。

10岁孩子最常见的情绪表达,是生气

这够让你意外吧?

这个心满意足的、乐于合作的、可爱的小小10岁孩子,生起气来,那叫一个火山爆发,又快又猛,甚至又踢又咬。

如果他能控制得稍微好一点,他会张口大骂、会哇哇大哭、也会一边狠狠跺着脚一边哇啦哇啦骂着回到自己屋里去。

尽管10岁的孩子也会气得哭,不过总的来说他们觉得“都多大了,哪能哭呢”,所以,这个年龄的眼泪是最少的。

一个男孩子可能坚定告诉你:“要是割破了哪里,或者他们不带我去哪里,我才不会哭”,可是如果爸爸死了,他还是会哭的。

刚才还雨泪滂沱的孩子,转眼就可以这么淡定地跟你侃侃而谈。

悲伤有时候会令他们落泪不过不常有,他们倒是更容易被气得大哭

10岁孩子可能会伤心,当然通常不会伤得太深。

如果谁伤他的心,有些孩子会“哭着回家” ;

也有孩子装得若无其事,很快镇静下来,掩饰自己的难堪。

11岁:处于动态,状态稳定的一年


11岁的孩子在自我照料和日常作息方面不会刻意做有规律事情

情绪方面,叛逆的苗头已经生长。

11岁的孩子自我意识成长,独立意识增强,反复无常常态家长要予以理解

活动兴趣爱好方面对抗增强,不愿独自玩耍 。

学校开始十分严格地要求老师老师们也面临挑战

12岁:青春期初期各项特征凸显的一年

12岁孩子自我照料和日常作息已让大人省心不少,负面情绪减少是这个年龄的主要特点

他们自信独立、善解人意,并有了自我主张。

人际关系方面,与家人关系缓和,异性之间不再排斥,同时兴趣广泛,偏爱集体活动

对学生生活充满了热情,甚至热情过度。

道德方面,他们多了一丝思考,少了一丝冲动。

13岁孩子:自我性格纠结的一年


13岁的少年在奔向青春大道上会突然来个转向或者急刹车。

他一改12岁时的阳光、沉稳,再度陷入纠结状态

不愿与人交往内向、有点退缩,不愿被别人窥探。

他虽然不喜欢成年打交道,但看待问题已经有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这时的他开始懂得克制自己,不会起来没完没了,基本上能做到按时上床睡觉

虽然他这时的性格阴郁、悲观、隐秘。

可是,在动手方面,他们频频闪现灵光喜欢敲打打,自己动手修理和制作东西

总体来说,13岁的少年已经明显显露青春少年特点

14岁:充满朝气和意外的一年


当他从拧巴的13岁迈入14岁的年龄时,在这个充满生气的一年,你会看到角色多变的少年

热爱学校热爱与人交往愿意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十分充实。

14岁的他包容性更强,而不再像一年前那样,对看不惯事情也较少大肆批判

尽管14岁的孩子具备这么多优点,但不能忽视时候有些男孩女孩接触毒品

在性方面,14岁的少年由于没能获得足够的知识信息,会遇到意外怀孕、堕胎等诸多问题

时候家长如何面对管教孩子在性方面问题是非常必要和棘手的事情

好在14岁的少年绝大部分都会表现出更强的责任感,这是值得让人欣喜的事。

养育孩子父母的必修之路,更了解孩子才能更好地成为他的人生引导者。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