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旅行


论旅行

旅行,看起来是一个很轻松的话题,我也轻松的想着,在周一不太热的下午,骑着车,车篓里装着我刚买好的菜,虽然景色不同,但也让我如同3月份骑行在杭州的街头一般,即使那是远在700多公里外的另一座城市

旅行,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陌生又熟悉的词汇。

陌生在于打小来就不常主动出行,大学前三年碰上疫情更是寸步难行。在校的日子老是觉得压抑,便四处宣扬如果我有时间一定要去一趟西藏云南北京、平潭、平遥,还有香港,显而易见,我哪儿也没去,我这么爱发朋友圈的人,只要去了肯定第一时间跟大家交代了,没错,就是口嗨。当我真正空下几天,又会觉得麻烦,“有那时间还是睡觉舒服”,空调一开,被子一盖,“这么热谁出去啊”。没错,我也打小怕热,这可能和我不乐意出去旅游有关,因为街上没空调

可又熟悉,熟悉在于光是今年,就进行了两次旅行。一次三月中旬实现的伟大计划,经过十天的预热,结果脑子一热,还真就买了打折的机票,飞去了青岛杭州、江苏和上海,另一次就是结束毕业典礼不久,手上也没有特要紧的事儿,便提早忙活了几天,应邀北上,去了开封洛阳西安,也在神不知鬼不觉中放掉了我研究生涯的第一个年假(早知道空两天假出来睡两天觉的,悔过)。

起来也有趣,作为一个不可能没有计划的J人,即使是脑子一热定下了3.15号的机票,但还是着急忙慌地做了攻略,标出每个景点位置。小鱼山,信号山,第一二三海水浴场,栈桥,小麦岛,还有一个巨大的山,叫什么山来着我忘了,但是即使上下坐了80块钱的索道,路上也加快了步伐,还是整整四个小时下山可能是三月,山上确实没什么好看的,不过山有几段确实陡峭,终于克服艰难险阻登上顶峰,便有刹那的喜悦冲上心头,不过只是刹那,因为拿手机录了一段之后发现我恐高,便也没什么心情了。于是快快下山只有偶尔处想拍两张照片,我对那山的印象也仅停留于此,更没有什么感受。若是真说感受的话,那便是“原来我真的怕死,为什么?我不怕死还恐什么高啊,掉下去一了百了,人生正好。”

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在旅行之后会常翻看拍摄的照片,反正我拍的照发完就很少看了。不过总会在无聊的时候看相册,只是翻到之前的照片,并不会感慨自由或轻松,天真与浪漫,倒是会暗暗叹一声:“当时真能走,青岛的海鲜也不怎么样嘛”,随后清一遍相册,留下几张拍的好的,对自己夸赞一番,再感慨两句“若是有相机就好了,没办法世间总怀才不遇就像人文摄影天才没遇到钱一般,也是常事”。光看这两句,我还是挺会给自己提供情绪价值的,这样的人咋会自卑呢?想不明白

如果让我回忆我出游的这两段经历就像大家曾幻想的轻松、舒适、自由一样,没错,跟这几个形容毫无关联,要我总结就一个字:累。也许是自由惯了,老是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好像也没有什么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哦对了,有,考试,草草应付拉倒,从复习到考试最长也没有超过48h,倒也算短痛,长不了记性。无论如何,出游的时候我都没有感受到自由之风在向我吹来,有人曾形容自由像鸟儿,无忧无虑,自由自在。那我认为旅行是达不到自由的,因为你要担忧两个景点之间怎么交通,时间如何安排,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才不算白来,总怕吃上来武汉不吃长沙臭豆腐等于白来的亏。另外,作为J人,我总要自己的行为有所意义,因此,三月份虽然是脑子一热,但本质也是我自己强逼着自己出去见见世面,认识不一样的环境,分别对一线城市,超一线城市和其他城市做的调研。要是这么说旅行还算有点意义,毕竟去上海时候真正意识到了“地球村”的这个概念,之前对我来说出国是一个很慎重又遥远的事情,当我躺在上海的青旅里,床下两个两个澳大利亚裔德国的哥们儿用英文和我们聊着环境治理文化差别话题时,我确实有点恍惚,像是第一次进城一般,审视着我如果不去上海可能终身都难以想象场景。静安区随处可见外国人,包裹比人还大的背包客,我第一次意识到之前看到欧洲子平均身高185是什么概念,因为那两个背包客一男一女,在我粗略的估摸下都在185之上了,如此比较,在人民公园的十字街头,大家来来往往更像是为圣诞做准备的精灵,而那两个背包客带着包裹,在练习着如何长途跋涉给相信圣诞老人孩子们送礼物。这么说来,这也是一个记忆点。另外对我来说更加有趣的,可能就是在这次完整的旅行中,勇敢地为路人拍摄了照片并递上,以及在上海打伞认识了在上海纽约大学读书友人,刚刚20,就一边读书一边跟朋友经营着一家初创公司,没错,就在我们大家都在卷绩点和为了综绩和保研参加比赛的时候。那一刻我感到意外,就像你们一样,但一想也正常,我们上大学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呢?或许对他们来说解决问题更具体,而对于我们来说解决了要有人上大学问题,也不赖。上海真正让我看到了多样化,看到了不同人种相融的和平,这关乎人类文明交流,即使我对经济繁荣和城市建设多么绚丽并不感冒,反而是白外滩桥下一个来自中东家庭让我记忆犹新。后悔没有为他们拍张照,他们的女儿很可爱。这趟旅行认识了很多朋友来自世界各地,但同样抱着不同事就不聊天的沉闷行为模式,一个都没有进行过多的交谈。不过他们在我旅行中的比重,或许超过了外滩的夜景和明媚的西湖,以及花了35块钱看的并不明白的三潭映月和拙政园。就算每天两三万步,十天时间也难以逛遍四个城市不过也好,现在一个人也是没什么心情看,只当考察了,之后有伴儿了,再来一次也算有新意。

说起个人,我其实并不推荐个人去旅行,因为落寞和孤寂会在你最想分享美景的时候无限放大并给予你当头一击,直到积少成多,脑子就会打傻,像我一样在杭州的街头唱歌、自言自语然后围着西湖一圈又一圈地绕,表现迷失的刻板行为

旅行,可能重要的不是旅,而是友。我对每个景点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在短视频发达的年代,我足不出户就可以看到新疆的大好河山,赛里木湖(此处感谢新疆支教的朋友们,祝你们幸福),高超的拍摄技巧加上我永远买不起的摄影设备,通过5G技术送到我眼前,让我足不出户就可以吹着空调环游世界,太爽了,感谢国家感谢人类感谢B站感谢抖音。有人可能会说,不到此处何以感受此景,当你站在那里,你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可能是我通感能力比较强,所以看到比较不错的视频,我会很具象地感受到风、雨和畅快,于是让我再站在那里,我只能感觉到累。很庆幸后面北上之行是和朋友们一起去的,虽然也记不得有什么印象深刻的点,但路上总归还是有人拌嘴,算是有趣。在青岛苏杭和上海时候,就纯累了。尤其是苏杭和青岛,我第一次感觉没有说话是多么的痛苦,没有分享,我连进一步了解历史名迹的兴趣没了,只知道从一个点走到另一个点,最后干脆就随便走,走到哪里是哪里,把自己扔到街道上,只通过前后左右四个简单的指令在景区转圈。如果我可以在当地找一份工作,我绝对可以胜任巡警。或许我还没有学会和自己相处,但是朋友存在或让我倍感珍惜,也会萌生许多乐趣。如果是情侣的话,我建议男生学好拍照技巧,这是萌生许多乐趣的前提。

旅行,对我来说不过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今年三月份的旅行我在此之外还抱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打开我的感知力,重新感受世界的美好。很遗憾,没做到,到现在还像死了一样,不过有那么几刻感受到了鲜活,比如说在白堤上看西湖,在上海的青旅,在青岛的栈桥,不过不多。如果让我形容,旅行更像一个不咋好用的AED,它能电你几下,但是救不活死人。于是除了地点更替,景色变化,我便没有多余的情绪,整天还是压抑,像是越狱,从099房间挖了一年,终于捅破了下水道冲了出去发现是001房间的马桶一样绝望。我从来没有觉得哪一个美景或者美食能救活我,就像上海时候舍友问我有什么喜欢吃的玩的,我无奈的摇摇头说我好像从来没有让我印象深刻并且足以宽慰我的食物或者玩物,我只信和自己的对话,让我自己解决自己。后来我们骑着车绕了外滩一周,路上聊了哲学和我理解的佛学观念,他说他才大病初愈,不想聊这些,我们便返回,正好赶了我的飞机,他临时改变计划,又在上海留了几天,我的旅行就这么结束了。我不记得回来之后发生了什么,那片记忆空白,好像越发显得旅行是有意义的,像是在枯燥无味连记都记不起来的空白日常中剪进去长达几分钟的短视频,在我写出来时候扩大到两个小时,尤为珍贵。但是可悲的是,这些记忆的背后,埋葬着我无法激动的灵魂和寂静如夜下山岭的感知力,那感受就像魂火一般,飘摇,时隐时现,却毫无人性的温度,悬吊在那里。

旅行,我不喜欢旅行,原因直说了,因为它花钱,且买罪受。我不喜欢打卡拍片的旅行,因为我体验过,忙活了半天,还不如我多留意一眼来的痛快,尤其是摄影师是菜鸟的时候。我不喜欢个人的旅行,因为孤独寂寞总缠绕我,尤其是当别人在景区亲嘴的时候,我会感慨为何没人懂得我的有趣,又为何我难以接近任何人。我不喜欢繁忙的旅行,像调研,虽然有意义,但是隔天腿疼,躺宾馆又觉得浪费时间,总是煎熬

如果旅行,让我像大病初愈一样享受这个世界吧;如果旅行,让我与伴侣一同探讨历史古迹的前世今生,看龙门石窟历尽千年的雕琢与刻画,让数万工匠立于当代,拿手斧从上至下雕刻出一尊宏伟的政治产物,论一线城市的发达与布局,论精英阶层的孩童教育人生规划,论五到十年国家何在我们脚下腾飞,或许就在此处,又会建起新的产业区,坐落新的科技园这些无聊的话题;如果旅行,我希望散步不是赶路,看你想看的,看兵马俑藏匿着怎样的大国工艺,看设计想象边界究竟如何不见辽域,看浦东新区的发展与规划,而不是小红书。如果旅行,请让我在最想感受山谷流向的时候去吹草原的风,在我最祈祷神明降临的那晚看到日照金山,让我在最需要陪伴的时候,在街头与我爱的人。无论在那个街头,即使只在街道口,我的心一样远行到喜马拉雅山巅,牵着她的手,感受瞬间落在威尼斯夕阳下街道的温柔,如此,以心远行,方为旅行。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