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


中科院院士物理化学家、教育家朱清时说:“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杨振宁说:“物理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宗教。”这两位都是科学界的泰斗人物,其影响力非常大。那这句话对不对呢?这句话本身没有对错,因为它只是一个哲学问题,而不是一个科学问题哲学讲辩证,没有对错之分;科学讲精准,才有对错之分。两位大佬科学出身,他们将科学研究成果,映射到宇宙哲学。牛顿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晚年相信了“神”。这些大佬认为:茫茫宇宙,一定有一个隐藏起来设计者,但不是宗教竖立起来偶像,此“神”非彼“神”。

画一条线段,一头叫已知,一头叫未知科学在已知的这一端,人类踏出已知的范围寻求边缘问题答案,就步入了哲学的领域,而未知的那一端叫神学,人类的认知永远无法到达的领域,就交给神学。有一个小段子科学家、哲学家和神学家,一起爬山,当科学还在半山腰上奋力攀登时,哲学家已经气喘吁吁的爬到山顶,却惊讶的发现神学家早已气定神闲地坐在那里等他们了。这段子意思是:科学研究明白东西哲学可以解释哲学解释清楚东西,神学却早已给出答案

生活中,大多数人,求助于哲学的多于科学,敬畏神学的又多于哲学。每当我们遇到进退两难的时候,要么去寺庙求签,卜一下吉凶,要从向有智慧的人那里征询意见,却很少有人会用计算机写个程序,搞一个科学决策模型来寻找答案。当我们遭遇到难以承受的失败时,我们更倾向于求神问佛,乃至责问上苍。却很少从理性出发科学分析事物本质、周边的环境、乃至自身的原因。因为回答同样一个问题哲学回答科学更平易近人,神学又比哲学直指人心

人们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为什么受苦受难?”神学说:一切皆为因果前世之因,今世之果;今世之因,后世之果,你今生今世所受之苦,是来偿还前世之债的,你一下子释然了。哲学说: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会是什么味道。也许是奶油带着甜;也许是甜中带着苦;也许是纯粹的苦涩。你听后若有所思地走了,好像明白,又好像不明白

复旦哲学系王德峰教授说:“人到40岁,还信力而不信命,那只能说明此人悟性太差了。”年轻人觉得信命是一种封建迷信,对此嗤之以鼻。孔子说“四十不惑”,人到了40岁以后,经历事情多了,发现很多事情非人所能及,于是就开始不由自主地相信命。所谓信命”,并不是一种消极认识而是一种“接纳”不完美的智慧,是在正视自己的人生孔子临终前讲:“时也命也”,宋代宰相吕蒙正说:“时也、命也、运也,非吾之能也”,意思是你一辈子拥有什么,能得到多大的富贵不是你的能力决定的,而是命运安排。我们常说:“尽人力,听天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人有千算,天则一算”。人再怎么厉害,在大自然面前也只是沧海一粟啊。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