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有知识并不等于有智慧,智慧才是力量!


知识智慧不同,知识是对自然社会的认知,而智慧知识提升,是一种领悟力,是人类前进的力量。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有智慧;没学历但有智慧的人,可以有效地获取知识,并创造出新知识智慧内心顿悟产生的,只有头脑心灵身体和谐之时,智慧存在推动人类变革和前进的核心人物不是那些有知识专家而是智慧高人智慧知识灵性结合体,有些人对某一事物特别有灵性,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这种人在这方面就是智慧的。

十七世纪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有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流传了几百年,其实不准确,只有智慧才是力量。自二十世纪后半叶以来,最具智慧大师人物和流芳百世的巨著越来越少,不仅不能与天才的十七世纪相比,也远远逊色于十九世纪。原因何在呢?就是我们的教育注重知识的积累,而忽视智慧的开发;渗进了传统的保守、集权和功利的因素,不允许有不同思想存在,从而泯灭了许多人的智慧学校以“知识为中心”,课堂上传授的是知识,考试是背诵知识评价人才优劣也是以考试成绩高低来衡量。所有的学生使用同样的教材,参加一样的考试,教学效果也按同样的尺度评估,不允许有不同的观点思想,万民同声,天下一色,这个社会就难以发展也是十分危险的。

灯塔是航海的路标,没有灯塔的指引,船就会迷失方向。同样,人类前行需要亮光指引,这亮光就是人类智慧学校是培育智慧人才摇篮,而培养人才家人修行是一个道理的。很多家人文化程度不高,有的甚至是目不识丁,但通过长期修行,不少人最终成为佛学大师。如台湾的星云法师,他十二岁出家只读了四年私塾,但他一生潜心修行创作了一百多部著作;他做了无数善事,获得了无数荣誉,这都是他的智慧成就的。正如他自己说:“我们的智慧是修来的。佛是智慧具足,多修多得,少修少得,不修不得”。而当今教育背离了做学问所需的“清静、淡泊和无欲”的境界社会变得越来越功利和浮躁,越来越行政化和官僚化,一切是非对错皆唯上唯官,严重脱离实际。

个人光有勤奋还不够,勤奋成不了学霸学霸悟性极高,特别有灵性、特别有智慧社会上那些高分低能,有知识而没智慧的书呆子,比比皆是。如果我们的学校不摒弃“惟知识论”的僵化教育理念,那像华罗庚、梁漱溟、钱穆、叶圣陶、陈寅恪、朱自清沈从文钱锺书等有大智慧的人,很可能开始就被扼杀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兴旺发达,就必须在各个学术领域滋养出一批有大智慧人物,以引领和提升全民族的智慧水平,而不是培育一大批读死书、死读书的书呆子。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