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自己觉得自己很善良,却没有带给自己极大的满足感,这是哪门子的善良;如果自己觉得自己充满了道德,却没有带给自己深深的满足感,这又是哪门子的道德;如果自己的喜欢,却没有带给自己长时间的满足感,这又是哪门子的喜欢。
人活着就必须要被满足,或是被金钱所满足;或是被情感所满足;或是被成就所满足;或是被平静丰富的生活所满足;或是被不断增长的智慧所满足;或是被自己的信仰所满足。
所有的满足,本质上都是精神上的满足,都是发生在生命之中的精神体验。
人可以逃避一切,做大山里的隐士,远离世俗;做红尘中的看客,如如不动;做淘金客,纸醉金迷;做皈依者,信奉神灵。
能逃离的终只是形式,唯一逃不掉的就是自己的精神体验,逃不掉这些精神体验对自己的千锤百炼。
满足自己的东西若是各种形式,这是向外的体验,是一种有限游戏,终归只能被有限的满足;满足自己的东西若是精神体验,这是向内的体验,这是一种无限的游戏,生命可以被无限地满足。
当一个人看清楚了自己是如何被精神体验所满足的时候,他就找到了生命的本质,人生所有的迷雾就散开了。
注意,这里说的是精神体验,而不是体验的各种形式。
弗洛伊德把这种认知称之为“本我”,道家把这个认知称之为“真我”,佛学把这种认知称之为“自性”和“见性”。
抛开所有的形式,一个人能被自己的精神体验所深深地满足,这已经是一个人最好的修养。
所以,人这一生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呢?
一切都是为了得到丰富的精神体验,惟有这个东西,可以带给人真正的满足。
钱、权、名,通过精神体验带给人满足;各种八卦新闻和短视频通过精神体验带给人满足;文学艺术、电影电视剧通过精神体验带给人满足;大自然美妙的风景通过精神体验带给人满足;对科学的探索通过精神体验带给人满足;人与人之间互相的关心和照顾通过精体验带给人满足;各种各样的信仰与修行通过精神体验带给人满足……
最终的区别,仅仅只是被满足与没有被满足的差别而已,被满足的深度与广度的差别而已。
真实的修行,修的仍然是感受生命、感受生活,修的仍然是精神上的满足,或者说是修“不需要被满足的最直接的精神满足”,这才是本自具足的精妙之处。
无论走哪一条人生道路,自己有没有真正被满足,唯有自己知道。
我很满足,正是因为自己非常满足,这才有了平静、平和;情绪的稳定;宽容、感恩;接纳和允许一切的发生;真诚;不评判别人、不受别人影响、对别人没有要求;充满了活力和行动力;身心健康的表象。
所有被满足的人,都具备这些表象。偶尔被满足的人,就偶尔表现出这些感受与现象;一直被满足的人,就一直能保持这些感受与现象。
满足的状态,似乎才是生命最好的状态。
其实,人一旦拥有了自我满足的修养,就获得了所有的修养。
满足感,不失为用来认识自己真伪的利器。
如果自己觉得自己很善良,却没有带给自己极大的满足感,这是哪门子的善良;如果自己觉得自己充满了道德,却没有带给自己深深的满足感,这又是哪门子的道德;如果自己的喜欢,却没有带给自己长时间的满足感,这又是哪门子的喜欢。
如果一个人的修养不能源源不断地带给自己满足感,这些东西肯定无关修养,不过只是表演给别人看的教养。
满足感,可以撕碎一个人所有的伪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