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岁的人谈养生,心虚了点,气怯了点。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不经其事,难领悟其中之道。说的好呢,还有人捧场,说的不好呢,也就是迂腐之见,只好贻笑大方了。不过我还是想说说,“久病成良医”,我也曾是“久病”的人,对养生也还有一些了解。
养生的目的是保命,是长寿。怕死的人是不配活在这个世上的,活着的人一般并不特别畏惧死亡,而注重养生的人又往往很怕死。所以,这个社会就有一种奇怪的现象,经常注意“养生”的人,很多是身体状况不佳的人,经常“养生”,反而死的更快。倒是整天嘻嘻哈哈、没心没肺的人活的更长久一些,而这些人往往是对养生“嗤之以鼻”的一类人。问题来了,那到底要不要养生呢?或者说应该怎么养生呢?
其实,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很明显,注重养生的往往不得其法,本末倒置或者误入歧途。而不以养生为意的人,有时却更符合养生之道,因此二者有了相反的结果。但我并不轻此重彼。养生是一门学问,长寿是综合因素造成的结果,二者并不能直接划等号。我并不认为“没心没肺”一类人的生活质量高于“养生”短命的人。前者的生命力和他们先天基因以及后天环境有关,没有“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磨练,自然不会有负重前行的生命感悟。后者的艰难经历或许更能迸发生命的活力,赢弱的身体往往蕴藏着生命七彩的光环。
首先,养生要贵自己。贵自己才能贵别人,甚至贵天下。会养生的人,就是贵己之人。养生即是修身养性,养生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要自己变成全生的人,只有全生的人,才是尊重生命的人,才能得到六欲中最好的东西。凡是有损于生命的事都不能做,为人最大的屈辱就在于做不义的事情。对生命有害的事情包括:吃太甜、太咸、太苦、太辣、太酸的东西对人体有害。过度欢喜、过度生气、过度忧郁、过度恐惧、过度悲伤的情绪对身体有害。太冷、太热、太干燥、太潮湿、风太大、雨太大、雾太大也会伤害人的精气。那么我们养生就应该消除这些对生命不利的因素。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不被这些因素所侵所蚀。
其次,养生贵在知本,掌握根本,疾病才不会发生。佛家有五戒:一戒杀生,二戒偷盗,三戒邪淫,四戒妄语,五戒违真(酒肉)。从养生的角度看,佛家的做法是违背人的性情的,是不值得提倡的。生命的本质是运动。“流水不腐,户枢不蝼”,流动的水不会腐臭,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生虫,是因为动的缘故。身体和精气也是这样,身体不运动,精气就不会流动,血气就会郁结,郁结在身体的什么部位,这个部位就会生病,这就是我们生病的原因之所在。
再次,养生重在节欲。人生下来就有情欲,无论贵贱、智愚、善恶,人的欲望都是一样的。圣人之所以区别于普通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节制情欲。出于珍爱生命而行事,就会使情欲适宜;违背珍爱生命而行事,就会使情欲适当。所以,节制情欲,才能养生,才能保全生命。人的天性是可以长寿的,能够长久的享受人生的乐趣,包括美妙的音乐、美丽的色彩和甜美的味道。然而我们大部分人都未做到,这是因为我们放纵了情欲,从而失去了最宝贵的精力,在口齿不清,精神恍惚的状态下离开人世。
最后,养生的关键在于“养心”,没有“养心”的养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养心”是泛指、是普化,最主要的就是心态、情绪和意识等,专属精神层面的东西。“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适合人,适合物质,也适合意识。心情的愉悦、快乐和幸福,自然吸引正面积极的因素,反过来作用于我们的身体,从而促进身心的健康,达到养生的目的。
故养生若能做到先己、运动、节欲和养心,才能安身立命,颐养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