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电波
01
06
最近两个月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局势变幻莫测。
在这些让人把握不了又捉摸不定的时刻,很容易out of control,我们更需要一点秩序,一些日常的必然,比如阅读,看一点点书也好,让他们来把生活的琐碎用一条确定的绳子串联在一起,让它不至于完全游走在你不熟悉的,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寻找和捡回的领域。
下半年看过的一些书如下。如果某一本能够让其他人也感兴趣的话就更好了。
2022阅读愉快,2023阅读愉快!(发这篇的时候,已经开始读《奥克诺斯》了。)
在真正完整地读完这本诗集之前,我对吉尔伯特的印象大多来自于那首“你听见自己走在雪地上/你听见鸟的缺席/一种寂静如此完整/你听见自己内心的低语”。哪怕我已经有很多年不曾再次走在雪地上,也经常会在冬天想起这句。
看《大火》的时候,并不觉得能够感受到来自火焰的温度。然而火确实是吉尔伯特所爱的意象。他对于细节的描述,对于词语的把控,会让我觉得我在观望一种安静的现实,而我清楚地知道某种虚幻正站在它的背后。像隔岸观火,看到美智子的死去,看到时间的流逝,看到月亮的心脏。
在这个无情的世界的火炉之中,让不公成为我们注意力的唯一尺度/是在赞美魔鬼
他用他所写的/作为火焰/去发现道路/让他返回他当时所知的一切
而《拒绝天堂》则更有接近的冲击力,抽象,隐晦,却突兀。吉尔伯特直白而又清晰地书写他所认为的危险,激情,破碎而仍然恢宏的家。带着爱与冷淡的一种决然,像雪地和大海上静静燃烧的蓝色的火焰,远离天堂,近乎拒绝。
《安息吧动物》倪湛舸
我仍旧可以想起初读倪湛舸时感受到的震撼。诗像是短篇小说,句子长到像是隧道,让人很想要去探索。这本虽说是新作,但是后面也有不少早已熟悉的诗在《白刃的海》中已经出现。
其实比起真正的诗集,倪湛舸的诗集更像剧本,有角色,有心理,有对白,有宏大或微小的场面描写。她写北方虚弱而温和的海,也写捕捉未来喘息的收音机。意象密集地袭来,像雨,像滚滚而来的火车,带着一种决绝却又柔和的气质。
我最喜欢的一首如此写,“我们没有资格同情太过巨大的事物/被裹在数十公顷的与水里,追着光照滑行过刹那或永恒/奇迹本就如此寻常”因为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忽然想起她之前的一首,里面写,输给这没有奇迹的世界并不可耻。而这也正是我上半年总结推文的题目来源。在这没有奇迹的世界里,请随意坐吧。
这种呼应很奇妙。反驳自己的这份工作,总是要由写诗的人自己完成,而奇迹终是永恒不变的奇迹,世界永远是是陪衬奇迹的舞台。
《夏与西伯利亚》倪湛舸
是随笔,也是读书笔记。她评石黑一雄、华莱士、弗兰岑,都带着一种直白到近乎泼辣的感觉。偶尔诗意的语言与犀利的形容融合在一起,并没有一般文人学者那样长篇大论娓娓道来,反倒让人读了觉得通畅。
和她读过同样的作品是最好,即便没有,也能让人提起兴趣,其实一本书背后的故事,也许本就比书本身有趣迷人得多。
最爱她写帕蒂·史密斯的那一篇。其实《只是孩子》这本已在我的待读清单很久,但第一次读到却是在别人的笔记里,这种感觉时常会有,也很奇妙。而这一篇的确也是很多人认为写得最好的。所谓青春,所谓生计,所谓梦,是哪怕已经登上最高学术殿堂也依旧可以提起的话题。“我们早已醒来,早已记不清梦里的斑斓光影,还有那些游鱼般倏忽而逝的脸。”
《梦海》妮娜·乔治
上一次读妮娜·乔治,还是小小巴黎书店。不过我更喜欢这一本,带着一些我所感兴趣的科幻色彩,关于弥留之际的幻觉体验,关于过去与现在的重叠。
不断的插叙,像是电影闪回一样,从刚开始的一场车祸带读者完整地经历亨利的生活,再逐一揭露他的工作,爱人,孩子,过去,并不罕见的写法。不过关于梦海的这一概念确实蛮有趣的,在生与死的边缘地带构建一片海洋,加上儿子的天才联觉能力,算是完整地圆了这个故事。
多重梦境和无法从海里浮起让人知道他的意识仍旧存在的那一段不得不让人联想到《星际穿越》。不算he,但可以一读。
《马戏团之夜》安吉拉·卡特
一场纸上电影,故事太吸引人,也太具有奇思妙想。一个真正具有翅膀的女人光怪陆离的一生,她被一个国家乃至世界所追捧,却因为这种不可思议太过真实,反倒成为了她的保护色,这是我在刚一开头读到的时候就深刻记住的一个情节。人们有时不是不愿,而是不敢去相信一些奇迹。
以空中女飞人飞飞为首的怪异却精彩的马戏团,从一次采访开始爱上她并秘密追随的记者卡尔斯,以及秘密的怪胎博物馆,睡美人,拇指姑娘奇观,驯服老虎的公主,每一个人的故事都复杂而精彩,怪诞而神秘。故事线从伦敦至圣彼得堡,再至西伯利亚,众人长途跋涉,为了获得比自身现在更好的一些生活。
《眩晕》温弗里德·塞巴尔德
“我继续在阁楼里探索,时不时捡起一件东西,比如一个光头的陶瓷娃娃、一个金翅雀笼子、一把自动步枪或是一个旧的牛皮背包,与卢卡斯讨论它们可能的来源与历史。这时我留意到有个穿着制服的身影,在阁楼窗户斜射进来的光线背后,像幽灵一样时而清晰,时而模糊难。”
是诗歌,或者小说,或者一种历史性的散文,处于真实的现实与有待探索的历史之间的虚妄之地,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失去和无力感。记忆是一种感觉,萦绕在这本书的每一行句子上。
《一切破碎,一切成灰》威尔斯·陶尔
陶尔是很会写小说的人,在这本书所收录的9篇作品,各个都可以通过一句话概括来吸引读者。但正是这种严谨的小说结构,会让人读着读着就放松警惕,然后就迎来了一个十分不合时宜的结尾。
不过这也是很有意思的一种阅读体验。在他笔下的人物,充满沮丧、失败、落寞,也许就是因为这样,他不必安排完满的结局给他们,这种开放性会更具有代入感,同时伴随着强烈的突兀,让人无可奈何,却可以更认真地投入到下一个故事中去。
如此读过几篇,也许我们就会产生一种不信任感,但是当我们不再在乎一个故事的结局,破碎和成灰的又会是什么呢?
《草坪的复仇》理查德·布劳提根
“在这块总是下雨、人们都爱吃苹果的土地上,他挨家挨户推销着一个永远不缺橙子与阳光的愿景。”
足够短小,足够精炼,足够莫名其妙,足够生动,另外就是封面设计足够漂亮。
《Blue》叶真中显
算是2022年比较出圈的一本推理小说,从一家五口的遇害开始,讲了这家的女儿和她的儿子的故事,也关于两代人对相似案件的追查与细节的拼凑,最终才完整地呈现出blue的一生。
人物比较丰富,东南亚裔也有(但很明显的不会写,非常生硬),穿插了几个小的事件(感觉也比较一般)。
其实我之前并没有读过叶真中显。不过现在的推理太依靠感情线了,杀人原因很牵强很浅显,推理不足,反转不够,很容易陷入坏人坏得不彻底,好人好得不纯粹的局面里。即便俊美忧郁的少年犯罪题材和足够蓝,足够美丽的封面设计会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到读者,但作为推理小说还是不很推荐。
读前面几首的时候,在“如果能将地球收于眼底/我愿意一个亲历者而非预言者/扑向最后的神秘”而想到波拉尼奥“我梦见地球完了。唯一观看着结局的是弗朗茨卡夫卡,泰坦们在天上殊死搏斗,他从纽约公园的座位上看着世界燃烧。”
而读到后面,我就越发地恼怒起来。不自然,感觉文字之间互相不认识。为了写而写,不如僵尸文学bot。引用过多,意向也借了很多,像是在看摘抄本。
大原扁理
应该是做二休五:钱少事少的都市隐居指南。在刚刚过完几个月的超低欲望生活之后读起来更加有感触。真正聪明的人都会减少与这世界和钱的联系,不思进取怎么不能算是一种有效的生活方式?
这本书并没有讲太多实际的操作,更多地是在探寻如何让自己的笔记更好地服务于作品。人们其实更愿意相信和记住他们所见到的事物,所以把一切摊开来摆在眼前也许会更有帮助。比起划线和摘抄,把同类的卡片整合在一起会更有助于串联自己的想法。
是这样的,有些时候读到某些新内容,会突然在脑海中与之前读到过的一些东西连接起来,于是会开始构思,寻找更多的素材,然后着手开始一篇新的诗或文章。读完之后尝试写了几张卡片,首先写下的就是在《摄影小史》里读到的一些观点,以及《时间男孩》中对于照片的一些描述,还有吉尔伯特对摄影所写下的一些内容……也许下一篇推文主题就来自于此。
《清单》肖恩厄舍
看起来让人觉得轻快有趣的小书,作为生活的调味品不可或缺。124张真实的纸条和清单,背后有着鲜活的人和生活,有种可以打破时空的感觉。而带着一些较为私人的私密属性,也可以很好地满足读者一些窥视其他人生活的欲望。
其实读完并不会记得很多内容,但是看的过程充满探索的乐趣,其实也就够了。是可爱的思想碎片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