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流浪汉大师”快餐中的营养


近期网上盛传“流浪大师视频大师名叫沈巍,是一名爱读书流浪汉,本人比较浅陋,无资格其学问不过就自己看过的沈先生本人说话视频来看,沈先生思维清晰、态度谦逊和蔼、气质儒雅,说话处处有着落,学问我无法判断,但水平绝对有,毕竟学问水平之间还差着经历天赋价值观等多个因素。要了解个人不得不看他的经历,沈先生说,他小时候为了买书而捡垃圾,久而久之对垃圾分类很有研究,并特别喜欢进行垃圾分类。其父是老知识分子,性格比较强,不但强迫其学习不爱好的专业从事喜欢工作,还常在其身上发泄情绪,当然后来其父临死前受到自己良心的巨大谴责。进入单位后,沈先生不改收集分类垃圾习惯受到家人和单位反感,最终成了流浪汉。在个人看来沈先生是少见的愿意为自己的理念坚持的人,现代社会是一个经济社会人们经济运行所裹挟,经济生存根基,也成了社会主流价值观,恐怕很难理解古代有那么多人可以为了自己的理念而付出生命作为完整其生命的重要方式,如果从这个原本正常的角度来看,为了理想流浪汉似乎并不是一件奇怪的事,只不过现代人难以理解本简单正常的道理喜欢引出种种复旦毕业、妻儿车祸受刺激等离奇玄想。

arial="" sans-serif="" class="item item-image-desc">沈巍

一个热点事件总能折射出社会的一些侧面可以激发有心之人的思考,每个人观其人其事,不过多评判,退而借鉴和反思对自己更有意义,对“流浪汉沈先生写下自己的理解的三个维度,以写作过程帮助自己思考,也与大家探讨

家庭影响个人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一直按照自己的路在走,无论夫妻父子朋友都是如此,所以孔子才讲“忠恕”,让人们彼此体谅,因为先贤非常清楚个人一生都沿着自己的思想之路在走,别人不可能完全理解,更不可能真正操控。沈先生父亲或许有不同的人生认识,让沈先生走他认为正确的路,他认为幸福,这种“正确的错误”在这个世界天天都在发生,便是因为对他人聆听观察理解还不够,没有深切领悟哪怕看似非常相似的人的思想深处构造差异如此之大。另外一个方面来看,人却又是完全相同的,所谓“性相近,习相远”,无论是被捧上天圣贤还是被踩进臭水沟的恶徒内心都是向着“真善美”的,终极需求完全一样,无论是古今中外,都认可“诚信”、“善良”、“艺术”,这才使得人类共存成为可能,因此对于家庭,不干涉而去影响是一个比较明智的做法,一个真正的好东西人们体验后都会认可,内心认可后,别人自然会按照自己道路方式达到这个目标,甚至更好的目标,对于实现方式、言语的不同,不必 过于计较,一定程度的安心“听之任之”不失明智,毕竟每个人都有必经的过程只能自己经历,不可能通过言语文字来真正传达代替,因此要帮助别人就完善自己,同时每个人对长者之言应心怀谦卑。

读书生活文字是一个文明成熟的标志,因为它意味着后人可能继承前人的思想继续发展。“博学”沈先生读书成为了一个很有争议性的话题,沈先生出口成章,对《论语》、《战国策》等经典信手拈来,但却成了一个一般人眼中不受待见的流浪汉。我想其流浪是因为其捡垃圾而被周围人接受,而不是因为读书相反,沈先生读书值得称赞的事,视频里沈先生似乎很享受当下,并不太受外界环境影响,这意味着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这样的人内心强大,视野广阔,即使在颠沛流离中依然可以发现一般人看来无趣的世界中有趣之处。我也是一个极爱读书之人,闲暇之余,总爱看书,从看书、评论书到扩展书乐此不疲,不过也并不认为读书就全是好处,书是什么?个人看来是别人人生经历总结文学也罢,科学也好,都是别人提炼总结出来的,戴上这幅眼镜去观察自己的生活,总会发现不同之处,但问题是别人的提炼都是抽象精炼的,现实世界没有完美、绝对的圆这样的理想物真正存在,另外书上有些东西作者不便传达,具体左右前后的背景更不可能完全交代,加之读者经历各异,对书的理解多少会有出入,因此如果脱离了自己真实的生活,不反复校正、核对,容易让人变得过度理想化, 沉迷精神世界而不接地气只有配合真实的经历长期的比较、总结思考才会真正造就独立之思想,能在起伏变化不可预料的现实世界保持内心安定快乐,不断触及自己思想局限之处,思想精神不断生长。

arial="" sans-serif="" class="item item-image-desc">个人部分书籍

懂别人的话,走好自己的路:对于极少数异常特殊之人(同时也很孤独),“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当然是可以的,因为大部分根本无法理解这样的人,达到如此高度。对于我等普通人,最好还是先听懂别人的话,这里说的是“听懂”,而不是听。沈先生在报道里说,普通乞丐垃圾人家可怜他,可以乞讨得到帮助,而我自食其力,自己捡垃圾别人却瞧不起,我其实尊敬先生,更无意苛责沈先生,但人无完人,我想别人也不是瞧不起他捡垃圾分类,甚至不少人会称赞分类垃圾的理念,身边人只是无法容忍把垃圾起来摆在自己身边,用起来,甚至吃起来,更没有那种经历可以理解先生的理念,当然我并没亲自接触过沈先生,这难免显得有些过度苛求,但如果我们能结合具体情境,听“懂”别人的话,别人想表达的背后的涵义,心中的想法,哪些是重点,这个人理解深度有多少,我想的确可以为自己省心,让别人舒心,如果一直执着于自己正确的一面,总会忽略别人的合理之处,执念一辈子不懂身边人说话可以说是大有人在,毕竟自己是对的,也是一种维度和一种条件下的正确,并不代表别人的维度上就错了。如果一个人能力听懂很多人的话,知道这句话是怎么样的人说的,什么情境说的,说了又是如何做的,自己自然建立自己的判断,如此一来当然知道自己该走什么路,怎么走自己的路,如何更好地走自己的路,或许这便是“谦逊”的智慧

最后母爱致敬,所有人都抛弃先生而去时候,哪怕沈先生在外流浪多年,其母看到先生视频,深深地掉了多次眼泪,请爱自己的母亲,即使全世界抛弃你,母亲从你生命开始就已经把你和她的生命融于一体,最珍贵的东西就在身边,古人告诉人们要孝,并将其作为“道”之所在具有高远深刻的智慧。沈先生曾说自己50多岁,本该有自己的妻子孩子,沈先生和我们多数人一样,渴望爱情家庭孩子,也希望那些暂时孤独的人能够过得幸福,有相爱之人,我们普通人如果不仅仅把沈先生的事当作一时的娱乐,甚至脆弱地从中找优越感,如毒品般麻痹自己,而从沈先生身上学到那份求知的精神,执着的精神,多一些感同身受地温情,当作自己的参照,看见自己,应该可以为自己和社会的福祉走出一条更好的路。

arial="" sans-serif="" class="item item-image-desc">北京樱花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