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ial="" sans-serif="" class="item item-image-desc">曲阜尼山孔子像
孔子出生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各诸侯国崇尚暴力和奸谋,无“义”可言,孔子继承了前辈的文明遗产,集思想之大成,感怀苍生不易,民生之艰,虽世道混乱,人心险恶,也不认可人人好私利,崇尚争斗的社会风气,认为社会可以通过理性建立秩序,智慧的选择了“仁爱”,可以实现“老有所养,少有所怀,朋有所信”,使得社会中的人都获得幸福安定。修身、仁爱、中庸、重义轻利便成了儒家思想的基调。孔子首先是一个普通人,孔子对自己老婆好,老婆被惯得性子大,孔子气急地说“唯女人与小人难养”,孔子来到郑国,差点被害,和弟子重逢后自嘲自己是“丧家狗”;孔子一生多难,少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知己颜回也先自己而去,推行自己的理想于天下而未实现,晚年叹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感叹天下无道久矣,志向未达成,悲伤离世;孔子高度自信,孔子说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还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坚信自己是文明的传承者、代言人,老天爷不会弃他而去,否则就是文明的灾难;孔子是孤独的人,孔子学问太大、思想独立、境界太高,大义而微言,逻辑大师黑格尔读不懂孔子,说孔子的话只不过是老生常谈,一般人也难懂孔子,说孔子的“中庸”是“和稀泥”,孔子知道自己思想太高,文字上易被误解,所以“述而不作”,孔子的思想通达天地,即使在所谓的信息发达的今天很多人依然无法理解,甚至更加曲解,所以孔子言:“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孔子是具有强大勇气,无比执着的人,社会昏乱,孔子不在乎,天下崇尚暴力,他的志向难以实现,孔子也很清楚,但孔子有自己的理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奔走各个诸侯国,广收弟子传播自己的思想,因为智慧的孔子知道自己的天命,天命自己不可违,天下也不可违,其道终将行于世间。
人的思想从来不是空穴来风,是人类历史进程的结果,作为最适宜人类生存生活而保留下来,作为正统得以发扬光大。孔子的儒家思想则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保证了中华两千多年的延续,也造就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和平安定的一个地区(同时代的西方战乱要多得多)。中国朝代不断更替、帝王更换了数百人,但是孔子的思想却一直被尊为正统,这是两千年的实践对孔子思想的认可。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在孔子精神的感召下,修身齐家报国,遵守道德使得中华历经变故一直流传至今,也为当下中国社会的发展打下了坚固基础,因此对于当代和未来的中国人来说继承和发扬孔子思想对于中国甚至世界来说价值仍然是不可估量的。
arial="" sans-serif="" class="item item-image-desc">曲阜孔庙
孔子思想高度理性。从《论语》里,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十分好学,“十五有志于学”,从礼仪、历史、文学、艺术、运动、医术、生活养生,孔子无所不学。更可贵的是,孔子不但重书本知识的学习,且有大量的生活社会观察和实践,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真实生活的洞察,到“多行鄙陋”接地气的实践,孔子把书本落到生活,融会贯通(由此功底才可以五十学《易》并解读,有了《十翼》),形成了自己的系统,所以才可以真正的“一以贯之”。孔子很理性,从未唱高调,提倡先富民,再教化,避免人的过度非理性欲望,提倡温饱后,通过学习教化,树立正确价值观,先义后利,在利益面前时时提醒自己的欲望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把“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体现在各个维度。咋一看这种思想十分束缚人,这种理解其实是没有把握孔子的原意,孔子清楚,人是有理性的,而人的理性发挥需要通过学习来扩大,建立自己的理解才能更大程度发挥出来,一旦人真正认识到自己是家庭、社会环境中的一员,过度的欲望是短视和非理性的,最终害人害己,自然言行举止会同时考虑自己、家庭、社会,个人和社会才可长期和谐共处,同时每个人都可以不断成长得到真正的精神享受。
孔子的思想必须要继承。孔子继承了周公的“礼乐”思想并加以发挥,提倡以孝道为中心,以此激发人的仁爱之心,促进人与人的和谐,并发扬到整个社会,并通过“礼”作为其外在形式,以此保证整个社会的秩序,促进人们生活的幸福安定。现代中国社会受到欧美化影响很大,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失去了自信,一切向欧美看齐,但渐渐人们开始意识到由于历史、语言等文化不同,西方的“morality”和中国“道德”内涵是不一样的,西方的信仰基于基督教,上帝决定一切,活着的时候要服从上帝,一生的作为决定死后其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其特有文化,并以此土壤此构建起资本主义文明;中国基于以儒家为主的“仁”,在家为“孝悌”,在社会为“忠义”,要服从道德和礼法,符合“忠孝”,对得起祖宗,福泽后人对中国人来说十分重要。这实质上是基于不同思维方式建立起来的达到类似目的的社会文化。毫不避讳的说,历史进程和语言文字决定了中国人不可能大面积建立和西方类似文化,抛弃中华文化,全面学习西方无异于文化自杀,其结果必然是中国社会的崩溃(正如目前信仰缺失导致精致利己主义大面积泛滥),经济、政治、文化必然全方位成为西方附庸和新一代殖民地。如何有智慧的学习和发扬孔子思想,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关于每一个中国人利益的事。
arial="" sans-serif="" class="item item-image-desc">孔林
孔子的思想必须要与时俱进的发扬。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流行着一种说法,认为中国是一个2000年不曾发展变化的国家。这实际上是一种浅薄的认识,事实上中国一直在发展变化,但这种变化和西方化的发展方式完全不同,甚至连中国人自己都很长一段时间喜欢用西方的那套框架来套自己对祖宗的认识,中国的变化而是内在的变化,从周代的“礼乐”制度,春秋的“百家争鸣”,汉朝的“独尊儒术”到唐,最后宋代达到了高峰(陈寅恪在《赠蒋秉南(即复旦大学教授蒋天枢)序》中认为:“(欧阳修)贬斥势利,尊崇气节,遂一匡五代之浇漓,返之淳正。故天水一朝之文化,竟为我民族遗留之瑰宝”),元朝以后逐渐衰微,在西方暴力掠夺的鸦片战争后文化自豪感荡然无存,至于当下才逐渐出现恢复之迹象。还有更奇怪的一种说法,认为中国人没有“信仰”,这更是一种无知,中国人没有宗教,但中国传统文化绝对有信仰,中国人信仰“道德”,这和西方那个神不一样。西方文化基于希腊文化,崇尚自由、民主,另一方面也崇尚暴力、征服,尽管西方各种粉饰包装,甚至用社会“进步”包装,但杀人和掠夺这在西方的血腥历史中显而易见,在促进人类改造(同时破坏)自然的过程中,不断扩张(也叫自由),发展科学(动力在于资本利益驱动),征服(目前西方的代表美国建国200多年,只有几年不打仗,在全世界剪羊毛过“美式生活”),其优势和Lieshi.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劣势显而易见,当然也为人类文明做出了极大贡献,其文化特点导致其必须不多扩张掠夺,否则就有崩坏的危险,无法刹车,如此下去,人类堪忧。中国文化以“礼乐”为基调,重视内心的淳厚,安定和谐的幸福是中国人追求,中国实现幸福的方式西方差异很大,这也导致西方人甚至无法理解中国人,黑格尔读了《论语》一头雾水,知道孔子的“微言”,却无法用逻辑理解“大义”,西方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难以完善解释中国文化不但真真实实延续了几千年,而且可以同化背景完全不同的民族,并且中国历史上的战乱远比西方少得多,俨然“外星人”般的存在。上百年的西方洗脑把中国从物质到思想都变成了西方的附庸,中国如何继承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并对外来文化“择其善者而从,择其不善者而改之”是中华复兴的关键。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在现代有劣式,但也是个优势,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在美国发明出来,但是在中国却风生水起;工程技术开始于西方,但中国的基建能力独步天下;中国的信息技术基础不如美国、日本,但华为把5G整合得最好;德国人发现了量子力学,中国人似乎实践起来别有天赋;中国人重视“文德”甚于“武力”殖民,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人拼命打仗,航母开到全世界,四处宣传“打遍全球”,用暴力“超级英雄”作为文化符号,但终究和“日不落”英国一样,逐步回缩回去,而中国人笃信“东方不败”,保护自己,把精力用在“民生”,与各国“大同”,中国的资本积累也更友好,而非帝国主义殖民历史中的坚船利炮般血腥残暴,因为中国人很早就明白“因果报应”的铁律。
arial="" sans-serif="" class="item item-image-desc">孔子出生地—尼山
中国文化十分早熟,久经考验,同时也与时俱进,好的不断发挥,糟粕必须逐一清除,西方和其它文化给中华文化提供了一个进一步认识和完善自己的绝佳途径。无论从各个角度看,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都有很强的互补性,而这种领悟必须基于真实的生活经历,很难单纯从书本上(目前大部分书都是西方思维)看出来,不可能通过西方几十年洗脑造就的西方思维方式可以理解。发扬孔子思想是中国人的生存之道,也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每个人读孔子,读《论语》,必须要独立思考,读出孔子的“普通”和“圣智”,前代人,包括很多所谓的大家都是基于自己时代和自己的人生经历,甚至一些地方也未必正确,现代人必须要结合孔子的背景独立理解,从字面背后挖掘其内涵,但无论从哪个角度理解,有一点不会变:孔子希望人通过终生学习前人和自己的生活实践不断成长,以此作为生活方式,独立思考构筑自己的思想,不人云亦云,不偏激,遵守规范而不死板,趋向具有高度和谐精神的“中庸”,以此自然会构建合理的价值观,趋向有独立思想和道德信仰的“君子”,用理性最终构建一个崇尚不断完善德行,物质利用有度,内心对他人充满“仁爱”的可持续发展幸福社会,而这也是当下这个不断追求物质享受的精神迷茫社会所真正需要的,是人类持续幸福安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