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并未产生逻辑(或者是未被发扬光大),逻辑实际上是一个外来事物。对于很多人来说,逻辑确是一种费力枯燥的存在,仅仅出现在一些诸如数学、物理这样的学科中,和实际生活一点关系都没有,无实际用处且让人昏昏欲睡。毕竟逻辑是使用过程中,需要进行演绎、归纳,过程相对感觉更加繁琐,常常得到和直觉相悖的结果。但实际上,受了一定程度的逻辑训练后会发现逻辑有其乐趣,存在超乎想象的巨大价值。
逻辑是研究思维规律的,其目的是为了求真。真善美三者,真是第一位的,如果没有真,那么善便可以成为有意无意的伪善,美可以成为内在丑恶的虚假美。正是为了求真,逻辑才会不断发展,人的思维用了逻辑这个工具后,不断进行延伸,这才为其它众多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因此逻辑学也是各学科的理性基石。逻辑学也成为了联合国和众多国家要求必须首要学科的学科,其重要性不亚于数学、物理、生物、历史和政治等众多学科。
逻辑如此重要,以至于其成为了日常生活高频率出现是词汇之一。但并不是所有人清楚逻辑本身,仅仅是模模糊糊知道逻辑是一种理性。用感性方式,或者非常微弱的“逻辑”去逻辑思考。而真正的逻辑学需要系统的学习,并不断进行深入练习以提高实际能力。
生活中有大量无根据的虚假存在,它们广为流传,经久不衰,并不是由于其符合理性,而因它们属于人们常犯的错误。
arial="" sans-serif="" class="item item-image-desc">哲学家亚理斯多德,其《工具论》是逻辑学的重要汇编人们常常相信热点、权威而造成盲从。一个具有逻辑的人,思考的是该信息的支撑原因,是否经得起推敲,而不仅仅是谁说的,对具体信息应有具体的分析。在有可能的情况下避免仅仅因为从众而做出抉择,具有逻辑能力的人不容易被带节奏,甚至洗脑。
情感造成谬误。激起人们的感觉而给出无逻辑根据的要求,常常是误导和控制人屡试不爽的精致方式。比如原生家庭伤害。披着感情的面纱而对人提出无理要求,甚至虐待在很多家庭出现,甚至表现十分隐秘。比如许多父母或者子女不顾对方能力对对方提出超出其责任义务的过分要求,用亲情掩饰内心的贪欲。对方由于感情的存在和逻辑能力的缺乏而被迫承受,而造成社会、家庭的巨大问题。
虚伪和精致。有意无意地对大量信息不加定义和分析,有意无意通过情感掩盖目的,只选择那些有利于自己的信息,并高频率强调信息,而掩盖其它信息,或者使其它模糊化。加大自身发挥的空间,对他人进行控制和坑害,而被害的一方由于逻辑能力的匮乏无法察觉而造成事实上的控制和剥削而不自觉。
无谓的争论。生活中常常由于同一个词汇却对于不同人 不同的理解造成无谓的争论甚至误会。前段时间,网络对是否该去酒吧产生了严重分歧,而事实上有些人眼中的酒吧不过就是喝喝小酒,聊聊天,而有些人所说的酒吧是昏天黑地,甚至放纵无度的堕落之地。这种无意义的语词之争几乎是无处不在。
逻辑学
逻辑是研究思维规律的,其目的是为了求真。研究区分正确推理和不正确推理的技术。要进行正确推理首先要了解其研究的对象-命题和论证。研究这些命题和论证及错误 推理的常见谬误和正确推理的方法。命题可以从看似不像规范命题和论证的语言从进行转化,十分日常的语言也可以转化为规范命题和论证。
错误推理的常见谬误主要包括前提和结论不相干,前提和结论相关程度太低,预设错误和表达含混。逻辑主要分为两种方式:演绎和归纳。一些命题本身暗含着某些结论,可以通过演绎,基于一定前提,将其揭示出来,具有必然性。重要的演绎方式包括直言三段论以及现代的符号逻辑、量化理论。而归纳逻辑主要是因为某些前提不能通过演绎获得,需要进行归纳。而归纳是一种或然性的,基于一定的经验得出。
当然以上内容最多只算一点点逻辑学的提纲。逻辑学的内容非常具体,需要长期阅读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相关专著并加以长期训练。最后要说的是,逻辑学是一门十分古老(可追溯 到亚里斯多德和《工具论》)又十分年轻的学科(目前仍然在不断发展)的学问,需要进行不断跟踪学习。
在很多时候,人们常认为逻辑是属于数学、物理等学科的。其实逻辑 无处不在。从最日常的生活问题,到文史哲数理化等学问,甚至艺术都有逻辑的身影。当下网络十分发达,各种说法概念层出不穷,但虚假概念和无根据的文章满布网络,轻则浪费读者时间,重则扭曲人的三观造成严重危害。这时非常有必要拿起逻辑的武器考察这些说法的概念是否存在,是否清晰,其说法是否经得起推敲以免成为受害者。
arial="" sans-serif="" class="item item-image-desc">德国哲学家戈特洛布·弗雷格,现代逻辑学奠基人
逻辑枯燥无味,缺乏乐趣。逻辑能力是需要训练的,在具备这种能力之前,逻辑常常让人昏昏欲睡,但当具有逻辑能力之后便会逐步感受到逻辑的那种畅快和对智性的启迪。在艺术界,逻辑也具备美感,几年前我听过一个法国音乐家指挥的贝多芬《第一钢琴协奏曲》和《第五钢琴协奏曲》。整个乐队就像一个精密的钟表一样,十分精密,严丝合缝,十分逻辑化。让我大感意外的是,其居然能让我感到极大的美感,甚至当天晚上梦里音符都在我脑中回响,是我迄今为止现场听过的水准最高的音乐会。
逻辑是浅显的。一些逻辑符号让人觉得逻辑相比于一些艺术和文化显得浅显。逻辑会让思想变得清晰,但这不等于浅显,恰恰相反,逻辑扩展了思维的距离和深度。逻辑给思维提供了工具,使得思维可以步步为营逐步深入,以至于达到极大的深度,使得问题成为十分专业精深的领域。最典型的莫过于数学,通过数学逻辑,可以使得推论无限远延伸仍然不失真。
任何一种事物都是在一定的环境和过程中产生,如何脱离这背景,那么对其的理解就会变得枯燥、片面、浅薄而失去深度理解的可能。因此我们需要理解其文化和精神。
逻辑精神是实现和落地的精神。在逻辑中,每一个定义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场景进行具体的定义,该定义必须要明确 在具体环境中的位置。逻辑推导过程也需要要具体精确,清晰说明。也就是说整个逻辑拒绝模棱两可的成分,务必清晰。比如肯德基的保洁员的职责说明就十分具有逻辑精神:其明确告诉保洁员需要几点上班、下班,桌子、板凳的那些地方需要清洁,几点进行清洁,容易遗漏哪些位置。看起来很啰嗦,但其却给了保洁员十分明确的指引,降低了对人的要求,反而显得人素质高,具有专业精神,十分落地。
逻辑的概念定义和推导过程决定了思考的严谨和细致。我们必须要学会慢下来,一步一步推敲每个定义和推导过程,不允许出现差错,因为任何差错都会导致逻辑过程的谬误,从而导致前功尽弃。这里的慢并不意味着轻松,而是持久的专注和投入。
逻辑活动需要避免先入为主,要求冷静和耐心。逻辑的过程并不事先预设结论,然后寻找支持该结论的逻辑过程。这会导致忽略不支持该结论的信息和过程而导致谬误。同时需要有耐心对信息进行完整接受(哪怕是自己不认可的),而不是只接受到部分信息就主观对信息进行无根据的补充,导致错误的结论。
逻辑要求包容的精神。为了完整接受信息避免谬误,逻辑分析过程要求包容和自己主观想法不一致的信息,同时逻辑思维本身也为不同的人和事提供了理解的工具,从而理解每个人和事的后背不同逻辑原因造成了其不一样。因此逻辑要求人包容,也可以让人具有更加包容的能力。
逻辑要求不断的演进和追问。随着环境的变化,问题的不同。逻辑的定义和前提条件也会发生变化,整个逻辑系统也发生变化,这就决定了必须要不断对重要问题保持追问,思维不断演进,甚至推动社会的发展,思想的演化,避免陷入僵化。每个人的具体生活情况和想法也不同,且在变化,也需要保持不断追求。
逻辑要求自由、独立的思辨。逻辑要求自由思考,不把任何东西放入神坛,放入不允许质疑的位置。哪里有了不可质疑的东西,哪里的思考便发生了停滞,理性便开始消失,便可能出现谬误,从而做出盲目错误的判断和行动,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
逻辑是反思性的,鼓励人们进行反思质疑和思辨。逻辑本身也不例外,也需要接受质疑。逻辑思维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这个时候不得不引入直觉。
直觉和逻辑相反,其事先对事物进行了预判,可以没有(可以直接明显陈述的)原因。世界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时候都靠着感觉在行事,在我们经验到的现实生活,直觉确实很好用,并且在一些领域,比如艺术,直觉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如好的钢琴家总能在音符背后找到作曲家的原意,在呈现出后,有一定艺术品味的人总能会心感受,非常清晰地分辨出艺术家水平的高下。
逻辑是根据一定前提推导出来的。一些前提条件无法给出具体逻辑支撑的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一些创造性的发挥对前提条件重建,从而推动思维的发展在这个时候,直觉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些重大科学发展,常需要很强的直觉,然后通过严密的逻辑进行推导证明和实现。甚至在最为严密的数学中,也有一些世界性的问题需要被证明。物理学也是如此,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玻尔兹曼的热力学理论都和直觉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逻辑思维要求严密,需要完备的各种条件,基于一定的前人条件和理论,容易造成定式思维,但常常会出现不具备条件的时候。这时候需要一定的灵活性以解决问题,如果这时候坚持逻辑定式就会陷入走入死胡同的可能。比如小平同志的黑白猫等思维,许多基于实际情况的灵活而充满创造力的发挥,在那个中国发展严重落后的情况下找到了发展的出路,倘若中国严格按照当时美国人规范的思路去发展,很难与当时的发达国家竞争,其结果也可想而知。
生活需要直觉。生活中有许多信息被接受到,但是不一定被意识到,同时生活是信息维度无数的大系统,直觉是一个综合性的多维判断。这样的事情常常存在,比如我们看到一个人很舒服,但就是不明白为什么?我们走进一个公司感觉有些异样,但说不出原因。当然这种感觉在某个阶段看来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错的,但其常常给我们某种指引,直到事后才能发现原因。这个时候直觉(直觉也是一种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果全靠逻辑,那人是无法生活的,当然同时也需要逻辑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思辨的澄清以避免陷入错误和迷茫。
好的直觉不得不说并不是时时处处都可以出现。好的直觉出现的时候,灵通的人总能抓住。问题是,非常多的时候,不定会有直觉,出现了也不定能正确解决直觉,甚至出现相当之多的错误直觉。所以我们需要做一个灵通的人,但是不能完全依赖直觉,那样会造成的错误。在原始社会,那种直觉特别好的人,常成为了巫师,在现在看来这种方式并不如理性来得可靠。
在这里我要澄清的是,好的直觉并不完全等于感觉,也要避免受到过度欲望和情绪的影响而发生偏差,在这个层面上说,逻辑和直觉具有一定共性。在我看来,逻辑似乎是直觉的拆分。直觉有时快速给人引导,有时却不会,有时甚至给人错误的引导或者无法被理解的引导。逻辑给了我们一种分析和修正直觉的可能,我们逐步通过逻辑进行修正,甚至将我们的判断力推向更远更深的地方。
从深层次讲,逻辑是一种心灵表征能力,其抓住了思维的结构。这种能力是心灵能力是一种特别方式,其本质和直觉具有相当大的联系。国内常有“直男”的说法,常指过于逻辑理性的人缺乏趣味,情商堪忧。但这不是一个经得起推敲的说法。如果说成为一个科技界人士会变成呆板无趣的直男,那一定是浮于表面的技术方案,缺乏对科技精神深层次的理解。
事实上恰恰相反,好的科技人士应具备 优良的心灵能力,这不但是根本科学背后逻辑理性素养的要求,也是情商领会的要求,也是艺术感的流动,它们有不同的路径但却有着同样的源头。深刻领会逻辑会让人触摸到心灵的源头。因此一个深刻思考的人不会停滞于肤浅,而会走入一个更广大世界,深度会让人变得全面,更重要的是,会让人更具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