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人们知道一年秋天可以收获庄稼,所以愿意在春天辛勤播种;因为知道太阳明天会再次生气,所以明天会考虑去出去狩猎。这种预测提高了生存的概率,成为一种人的自然本能。正是为了预测,所以就需要解释现在,这也是人的认知发展,从而发展出了各种对世界的解释。
好奇与探索
人们对世界的好奇最早是出于对强大而又难以预测的自然界的崇拜,试图找到某种具象的存在来崇拜。大猩猩甚至也会在一些奇特的自然景观前貌似出于崇拜的规律性聚集。
宗教是寻求神启,灵性的,灵性的终极是生命爱的本性。宗教有更抽象的崇拜对象-神。通过灵性认为神创世界,并主宰世界运行,通过自然语言表达灵性感知,但由于自然语言表达有限性,历史上对宗教经典的解释一直有争议。宗教这种现代人看来对世界解释十分粗略的方式,似乎确实也提高了人的生存几率,毕竟大多数种族传统上都是有自己的某种宗教信仰的。有研究表明宗教仪式有利于人调整自身意识和世界的关系,以促进人的生存。
哲学出现于轴心时期,这个时期,人们寻求在混乱的秩序中值得社会共同遵循的善。苏格拉底为了反驳善于诡辩的智术师的观点,即强大及正义,选择通过理性来寻找公有的善。因为人不是神,无法拥有神的智慧,但人可以“爱神的智慧“,这就是哲学。苏格拉底说,不了解爱,就无法真正理解哲学。哲学本身继承宗教,但发展出了凡事追问原因的逻辑理性,用理性代替了崇拜。
早期的哲学重视形而上学,形而上学也就是对世界的本源的追求。由于承接宗教使得早期哲学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哲学对宗教曾关心的重大问题再一次寻求解释,对政治,美学,自然等诸多方便不断进行理性追问,不断推动理性进步。
两千年来哲学家的大量思考的争论为科学的产生准备了土壤,亚里士多德为自然哲学建立了第一个完整的古希腊逻辑贯通的世界观,毕达哥拉斯的数学教派信仰数是一切的根本,欧洲大陆理性主义认为理性本身产生知识,英国经验主义认为经验产生知识。同时很多大哲学家有重要的自然哲学见解,康德提出了星云说,笛卡尔提出了坐标系,莱布尼兹提出了微积分。后期哲学遇到了一些问题,甚至被近代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被语言所限制,是一种误用。
在哲学家们的不断地争议和碰撞中,最终造就了科学这样一种集大成的产物。牛顿继承伽利略、哥白尼、开普勒等数代科学家努力,用数学这种更精确,信息量更大的语言解释更为丰富的现象,编写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意味着正式发展出了科学。科学革命的闪耀程度让之前任何一次人类历史事件都黯然失色。
哲学本身也是寻求对事物的理解。科学把经验对象用更精确的定量化数字和单位表达,逻辑用更精细的数学表达,从科学及其范式开始形成了。科学以物理学为发端和中心形成了一个比以往的宗教和哲学对世界更精密、详细、准确的解释,形成了一个大得很且自我进化能力更强的系统。
牛顿为他的科学巨著定义为一种自然哲学的数学解释原理,用数学解释了第谷的天文观测数据,而牛顿本人一直都是以为虔诚的宗教徒,他研究科学本意和开普勒一样就是为了寻找神操控世界的方式。如果有人相信科学,也就是相信科学规律,相信规律,不论自己意识到没有也就暗含着有一位规律创建者,这就是神的存在科学。本身暗含着一种宗教般的信仰。所以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杨振宁等也在研究后期都是有某种自然神论。而如何解释这种规律呢?那就是理性地思考,是哲学的精神,但通过更精密的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和扩展。每一个好的科学家都是某种信仰者,热衷思考的哲学家,许多重大突破又需要艺术家那种创造性的方式去解决。科学家当然具有科学家的特点,但其背后却和历史上的宗教、哲学精神并不是完全隔绝的。
在研究微观量子状态物体中,发现了测量难题和量子纠缠等相对论无法解释的新现象。且这种现象在尺度超过量子态的实验中也被逐步观察到。在描述上,量子态物理的数学描述不同于以前,更多通过概率和波的形式,即薛定谔波动方程进行研究,因此却呈现出一种有别于经典力学的非决定论倾向。
现在科技从更加清晰准确的方式回答了此前神学,哲学所关心的问题,通过宇宙大爆炸理论,量子力学的基本粒子和力的存在方式,量子场论,相对论回答了时空的性质,宇宙的尺度和演化,信息,生命等一系列人生而好奇的问题。同时这些问题的回答也直接带来人和世界互动方式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社会和生活方式。同时也仍然有大量问题有待解答,比如引力问题、粒子标准模型、黑洞奇点问题、暗物质和暗能量、爱因斯坦生前苦苦追寻的大统一论,物理学演生论的前景等。物理学仍然存在不少乌云,有相当多的问题需要被解答。
从亚里士多德到后来的科学家,他们都基于自己多观察接触到的世界寻求对世界贯通整体解释,随着接触到的世界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其解释语言和理论系统也越来越复杂。宗教像一个更抽象更泛化的图腾崇拜,哲学像一个有逻辑的宗教,科学像一个数学化了的哲学。我们如果站在当时的角度看,它们各自都是基于当时做出了最佳答案,并不能说之前就错了,更严谨地讲法是,人们对世界的解释随着新现象和问题的出现在进化。
世界何以如此?How?
达尔文之前物种被多数人认为是神创的,物种是不变的。达尔文通过环球旅行考察各地物种,创立了进化论。该理论认为物种随着环境压力被自然淘汰,最适应环境的个体的后来被留下来,从而适者生存。进化论打破了原有的神创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解自身和世界的重要钥匙。进化论大大影响了人们对世界的理解,这个世界再也不是一层不变了,而是不断演化的。
进化论建立了一个普适通用的科学框架,其影响力横跨人文和科学,甚至对道德人伦和宗教提供了解释。我们甚至可以说进化论是一把万能钥匙,它通过进化视角把整个世界跨时空地贯穿了起来,其融合贯穿如此之强,把一切都囊括进了进化框架,宗教、亚里斯多德到现代量子力学的科学对世界的解释变化过程依然符合这个框架。进化论本身也符合进化框架,也在不断进化,比如后来的基因解决了进化遗传物质问题,现代生物学家提出了生物集群智能这种非线性智能进化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达尔文是可以和牛顿相提并论的科学家,进化论是科学的科学。
如果没有进化思维框架,人们几乎不可能真正理解一件事物,比如计算机的产生。多数人都认为计算机是二战时某个天才发明的,其实在第一台计算机发明前有大量的理论、技术和材料的逐步发展。计算机的鼠标、键盘和操作系统等也是后来几十年逐步缓慢进化产生的,这是一个逐步试错,缓慢演化的过程。没有进化思维框架也不可能真正发展一件事物,不可能理解试错的价值,不可能多样化的意义,形成一种整体动态的思想,用一种更加包容,耐心,探索的方式去逐步迭代发展。没有进化思维框架,对道德伦理和信仰的理解也变得十分困难,或者十分狭隘。或者说不理解进化论,对任何事物的根本性理解几乎变得不可能,包括科学本身。
以上只是对科学发展几乎是最简约的粗略概括,其中还有大量非常有才华的科学家作出的贡献、大量的相关理论和争议。它们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相互交织的。
科学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一套科学体系都有核心的部分,这个核心部分周围一整套相关的推论和辅助的部分,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相互契合的理论网络对世界形成贯通融洽的解释,这是一套精密的理性系统。其中最基本的不可再解释的术语,来自于某种操作性定义(渗流力学里的达西定律来自于达西实验),甚至形而上学(物理学里原子来自于古希腊哲学家的形而上学)。一旦出现无法解释的新现象,理论无法准确预测,那么就需要发展和修改。如果触及科学系统的核心部分,那么就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科学革新。
所以科学的两个重要维度是解释说明的理性逻辑语言和观测到的经验现象
理性逻辑:逻辑理性让人们明白了一个道理,真必须要通过推理来证实,而不能仅仅局限于,甚至不一定就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从而开始超越狭隘的初级层次认知局限,为思想插上翅膀。智力调动能力也就意味着人对信息的承载能力大小。认知维度的提高和信息承载能力是同步提高的。从认识论看,思维的信息承载能力限定了人的意识层次,控制了人认识世界的边界。世界不是由所谓的绝对客观决定的,而是人的认知能力决定。哲学亚里斯多德通过研究人思维的规律发现了第一个思考工具-逻辑,并命名为《工具论》,逻辑是对人自身思维规律的反思总结,逻辑的产生使得科学的产生成为可能,从而他创立第一个古代科学世界观。近代人们创立了信息承载更强的现代逻辑,这些逻辑的训练可以大大提高人的思维表征能力,提高思维表征能力。
精确和大信息量是数学在现代科学中被称为科学语言的原因,可惜学习这种极为优雅且具有美感的逻辑并没有被以合理的方式去教授,如果把数学和物理学的发展过程同时教授,或许更多人能迷醉其中。牛顿为了解释天体运行,对数学进行了发展,创立了微积分,这也是其成功解释自然的必要条件。数学为这些更精确定义的表达提供了语言途径并保持长过程推理而不失真。
传统逻辑和数学是一种决定论表述。随着对科学的更深追求和世界复杂性的逐渐深入,概率论逐渐凸显出来。传统科学基本设定科学推出必然结论,比如通过相关参数推出天体的必然运动过程。而现代面对多次事件、群体行为和微观世界,有概率论被凸显出来。与很多人直觉相悖的是,这种非决定论是更加科学的,科学的本性决定其是基于经验观察的归纳法,这是科学知识的本质特点,科学假说不是绝对的,推理结果也不是绝对的。这种概率统计方法也为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
现代计算机的发展为多逻辑链条的计算提供了可能,思考进入模拟仿真时代。计算机模拟可以计算时间迭代下的多因素因果关系,这种方式使得复杂系统和非线性思维的研究变得可能,近年有一个诺贝尔奖就是基于计算机模拟技术论证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论证,物理学的新思维也需要这种方式进行复杂情况下的研究方式。这种技术在各个行业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得到广泛使用。
随着数据积累、算法、算力的提升,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化技术开始得到应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技术已经大量得到实际应用走入日常生活,随着ChatGPT的问世,人们看到了智能化的巨大潜力。
思考工具的发展是为了更好扩展人的能力边界,但人自身仍然居于中心地位和源头,否则就会迷失在越来越复杂的工具中,比如计算机仿真十分容易让人眼花缭乱,机器学习技术也导致很多人无法有效的利用,迷失在高技术噱头里无法自拔,模糊了研究问题的焦点。这些工具都需要人的参与,发挥人的能力,基于人对现实问题的洞察和认识基础上,明确方向,提出正确的问题才能有效利用这些现代工具,科技在解放人的低层次劳动后又对人提出了高层次要求。
对经验世界的精确观测:现实经验是科学的出发点和目标。理解首先始于观察,我们当然希望理性是无偏见完全客观的,但这不太现实。由于难以避免带着某种偏见去理性思考,一种比较靠谱的偏见来自精心观测带来的初步洞察。科学的观测要求用更精确的语言来记录观察过程,比如数学和相关单位。观测本身具有相当的艺术,极端状态可能更能观察到事物的特性,在这些极端状态下,某些因素成为了主要因素,其它因素的影响相对降低,从而更容易发现有价值的规律,牛顿基于天体观测理解了物体之间的力学影响。爱因斯坦对光速状态物体的运行思考时空观。哥本哈根学派基于对极小量子态物体发现新的量子规律。达尔文通过对极度复杂的生命体进行观察发现了进化论。似乎在生活中,人也是在极端状态下才更容易表现出人的一些特定特性。
观察需要相当的耐心。往往需要连续的长时间动态观测事物才会表现出某种特点,比如天体需要长时间才能显示轨迹。人的新的认识的形成需要时间。面对大量观测数据,如何消化理解这些数据,并结合数据的关系和原理挖掘新的数据寻找规律也是一个十分考验耐心,需要反复去做,逐步形成认识,找到突破口。
人工条件的观测-实验和试验,具有特殊价值。实验是为了寻找规律,实验是观测的途径。但人造实验和自然观测不同在于,实验设计本身就意味着实验者已经有一定的预先认知。实验通过控制某些因素,检验不同因素对结果的影响,从而更好的发现和总结有限条件下的规律。试验是为了完善设计,在面对复杂现实时,事物的应用需要试验,因为毕竟新事物本身可能比较复杂,环境也是复杂多变的,人的考虑不可能完美,必然需要试验来发现问题以进行改进。
新的观测工具和方式的进步能发现新的现象。牛顿科学的观测突破口和望远镜的发明息息相关,观测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很多国家巨额投入到新的宇宙天文望远镜和物理加速器观测和试验新现象以推动科学发展。现代观测同时也出现了新定义和机遇,比如观测现实世界得到的大数据,如何积累大量有价值的数据成为了新的发展方向。
经验和解释是什么关系?经验居于主导地位,一旦确证经验的可靠性,那么信念就需要根据新的现象来进化,对新经验的解释也需要同时能解释之前的经验,需要泛化能力更强的的更复杂的解释系统。贝叶斯理论这个人工智能的核心原理公式也告诉我们需要根据新的现象有层次的不断进化观念。当然信念的调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人形成一个新的理念和认识系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如果变化非常大,有时甚至一生的完成不了,以至于人们认为科学观念的革新来自于持有老观念的人的离世。
人居于科学研究的中心,是科学的创建者,是人要寻求解释世界,预测未来。人具有的精神十分重要。
勇敢:勇敢对于多数人来说是少有的品质,但实际是人天生的品质,就像人第一次学走路,接触这个陌生的世界对于初生者是很大的挑战。如果人没有被过度保护,遇到自己真的内心值得追求的东西的时候就会自然表现出这一天生的品质。当人真的去面对生活的时候自然会变得勇敢,而不再习惯性骗自己,知道生活本来就是一场冒险,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几乎所有老人在回忆其自己一生的时候,都会感到自己的一生充满各种意外和波折,和大部分人年轻时候的人生体验天差地别。
任何一个想要大幅度推动人类认知边界,提出根本上不同观念的人都需要极大的勇气,挑战一个人安身立命的世界观无异于从精神上杀死一个人,这也极可能动了很多人赖以生存的利益。开拓性的科学家面对的压力犹如服毒而死的苏格拉底,失去自由的伽利略。这个通往浩瀚未知之海的千百年过程,其艰难、复杂、充满曲折的过程丝毫不亚于麦哲伦第一次环球旅航行,旅行者2号飞出太阳系,其需要的勇敢精神触摸到了人类品质的边界。
科学本身具有复杂性,这是因为科学解释的现实世界是一个无限复杂的巨大变动世界。科学先驱必须非常勇敢。从小课本上简洁的科学结论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幻觉-科学十分清楚甚至简单,但世界科学的发展非常缓慢而曲折。一方面是老观念非常难以被改变,一个所谓的结果伴随着大量条件,甚至不知道还可能虽然有哪些未知条件。一次实验的一次证伪很难说到底是由于研究因素导致,还是辅助的已知甚至未知因素导致,一些老观念经过修改同样可以解释一些新现象,除非遇到及其明显触及核心的无法解决的问题,老观念才会开始改变,甚至即便是现在科学界那些在外行看来的权威观点仍然充满争议。同样由于世界的复杂性,一次新理论的验证很难说是复杂因素下的偶然巧合还是真的新观念就更好,需要多次反复甚至长期验证,所以新观念也十分不容易树立。
直觉和想象力:直觉和想象力是与生俱来的。科学的理性和想象力并不冲突,而是融洽配合,理性是欢迎想象力的,想象力为理性提供了方向。科学的假说和对形而上学科学概念的理解似乎唯一的途径就是想象力,甚至许多核心假说的创建几乎就是靠想象力,在许多科研活动中,很多实验难以开展或者根本不可能开展,只能通过想象力进行思想实验来研究,同时在人们也是通过对现象和数据的观察寻找灵感再进行理性分析,然后交替进行直到比较完善的结果。
费曼曾说,他经常想象各种物理学理论,把他们想象成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样子,正是通过这种自由的想象,费曼对物理的理解当然和常人不同,成为了“自己的”物理学。爱因斯坦那种想象力当然就更难以言喻了,或许只有他自己才能理解那种光速运动的奇特经历。牛顿是如何把天体运动的力和日常生活的力联系起来,这也需要超乎寻常的洞察力。就像很多艺术作品开头就是一种灵感一样,重大科学发现,试验的设计也需要艺术家那种想象力和直觉。许多重要科学假设,似乎更像是人与生俱来的天生记忆,人们称之为天赋。后来者要掌握前人的科学理论核心部分也离不开自己的想象力,需要亲身想象才能理解,否则就会很容易造成不懂装懂。
好奇心和乐趣:人与生俱来有好奇心,这是生命力的象征之一,因为这意味着成长,想理解这个世界,这和宗教和哲学的产生息息相关,科学同样如此。具有好奇心就意味着具有其它可能,意味着选择和希望。越有价值的发现越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人之所以是自己,是因为人是独特生命信息演化创造出来的,而创造性的活动就意味着人独一无二的创造,人天生会对自己的创造性活动感到一种生命般的喜悦。
牛顿创立现代科学不是为别的,就是为了寻找上帝操控世界的方式,开普勒发现开普勒定律前也对上帝对宇宙的设计日思夜想。那如果找到了呢?人们读书的时候解出一道复杂的数学题会很开心,一个精彩的科研报告能让那些理解的人如痴如醉,忘记时间。那假如人观察了自然的秘密呢?杨振宁说,当他发现宇称不守恒时,他感觉他似乎窥探到了宇宙的秘密。费曼甚至说,他不在乎诺贝尔奖,那只是瑞典那帮人的想法而已,他要给就给,而他已经得到了奖赏,那就是科学发现那种极致的愉悦。这种欢乐似乎像极了宗教里所说的“上帝的喜乐”。
理性和创新:理性精神首先是求真,真善美中真是首要的,否则表面的善和美会变得异常狰狞扭曲。就像皇帝的新装,指出皇帝丑态的那个人是一个小孩,求真是人天生的品质。其次是一种反思精神,需要反思自己认为是真的,是对的东西,到底是不是真的,对的,需要经得起质疑。世界上第一个理性工具逻辑学就来自于对人自身思维的反思,找到思维的规律并加以系统逻辑训练,使得人拥有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从而实现了理性的跨越。这种理性能力可以不断系统培养训练以发掘理性潜力提高思考的有效性和维度。
理性寻求独立思考,理性的认知是具体人的认知,如果没有自己的认知,那么他知道的就只是碎片化的信息,不存在智力价值,所以理性必须是独立的思考。理性精神需要严谨,这是求真带来的必然结果,既然实际存在,那么就必须明确而不能模棱两可,不能和稀泥,准确陈述。由于每个人的先天差异和后天环境不同,人的理性的独立思考,批判精神必然带来不同的想法,如实表明自己真实的想法就会带来碰撞,其中有的经得起考验的不同的新想法或者这些想法经过改进后必然带来创新,或者在未来某个阶段,某个问题上成为创新。
开放、包容和自由:这首先来自于科学的理性基础,科学定律是基于归纳法,也就是基于有限经验支持下得出认识,并不保证未来不会被推翻,因此科学是可错的,这意味着开放性地接受质疑,寻求发展。再者科学面对的是一个复杂世界,世界的复杂性意味着永远存在未知,科学理论本身隐含着大量已知或未知条件,条件的增加与变化,新现象的观测都会导致科学系统本身发生变化。另外,所谓的客观世界是人的认识能力决定。问题的解决会带来新的认知,新的认识又会看到以前没意识到新的问题,有的未知被人们视为理所当然未被思考。因为大量未知在人们未发展出新的认识之前而无法识别,因为不被当作问题。科学总是一种阶段性成果,没有最终不可错的结论,这是一个开放、自由的有生命力的科学。
科学需要开放,各种研究需要大量批判性吸收前任的成果,需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人,由于牛顿、爱因斯坦的著名,人们常常误认为他们是突然冒出来的天才,其实他们的工作除了自己的天才和创新,大的基础是融合了许多不同前人的成果形成了新的系统,并进一步推进。自己的成果也需要供他人探讨加以改进,成为他人继续发展的参考,形成一个各自独立思考而又共同进步的团体。
宗教认为世界由神掌握,但科学并没有证明神的存在,但却持续发现世界的规律;亚里斯多德时代认为天体是圆周匀速运动,但开普勒发现天体是椭圆变速运动,但椭圆同样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牛顿系统建立了隐含的绝对时空观下,但爱因斯坦发现了相对时空观,但时空间隔不变;;爱因斯坦认为不存在物理非定域性,但微观量子力学实验证明概率意义上非定域性存在,但却和爱因斯坦并不绝对矛盾,认知的进化并不意味着前人就错了,但在在某种意义上,新的世界观更加正确,新世界观兼容了之前的世界观,但在另一个层面上又不断有新的意义。这意味着每个人都有自己认知能力、时代和经验的局限性,在哪个维度意义上,基于什么理由认为哪些想法是由道理的?这是个很大的问题。需要包容不同的想法,但同时也需要在理性上能够有效辩论和沟通。
科学的直接产物对世界的影响有目共睹。首先是牛顿体系指导下产生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一改几千年农业社会被动依靠大自然的低效率生产,用更积极主动的技术和工业进行生产,生产力实现飞跃,人口得以大幅度增长。人不再被捆绑固定在土地上,而可以进行自由流动。然后是量子技术下的信息技术和相对论影响下的宇航时代,人和人的联系得以加强,使得人的眼界和思维的得以开阔,进一步促进社会进步。而目前社会正在进入智能化时代,进一步提高人面对自然的主动性。
科技让以前无法治疗的疾病很多可以得到治疗,信息技术使得人们工作、生活、学习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交通出现方式的变化使得人们对距离的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甚至一个突破的技术就改变世界,形成新的产业、新的文化潮流和新的思维方式。人们甚至畅想未来可能由科技进步产生的大量充足的能源,星际航行,智能化,虚拟世界等。科学从物理上,精神上对世界影响的例子数不胜数。
甚至在国家实力上说,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发展自己科学的能力,那么无论其有任何实力都是低层次实力,经不起挑战和考验,没有现代社会的独立能力,随时可能倒退。没有科技创新的土壤和文化,那么国家无法持续发展成为高水平国家,从而永远停留在中低层次而发展停滞导致重重社会问题,甚至导致国家的失败。一项关键重大科技突破可以大幅度影响国家实力对比,甚至世界格局,比如美国的页岩气技术革命。科学技术方向眼光的比拼甚至成为国与国竞争的重要一极。
万事俱有利弊,关键在利弊孰重孰轻。从科学产生的强大力量来看,并不是全都产生了对人类正面的价值,从环境污染到战争武器都对人类构成了影响,甚至威胁,但根本上取决于人类本身如何使用这种力量,这取决于人本身的理性水准,但从总体来看,科技大发展的几百年也是人类人口增长最快的几百年,大幅度提高了人的生存能力。
科学至少在亚里士多德时代本意是为了像宗教那样解释世界,牛顿科学时代虽然体现出了明显的改造世界的能力,被多数人认为是求力的,但科学范式,科学精神,科学产物仍然具有影响世界观的作用。
科学的理性面促进了理性精神的传播和人性的觉醒。理性精神不但是科学精神而且也是独立人格的基础,没有独立人格甚至不能说有灵魂。没有理性精神就无法进行独立判断,那么在生活中也无法分辨是非,只能人云亦云,道德虚伪而不自知;没有理性精神就难有稳固清晰的认知,就容易在复杂现实中丧失理想信念,在实践中开始怀揣梦想却逐步沦为连自己都意识不到的善于表演的精致利己主义者,甚至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没有理性精神,就谈不上真正的善和美,不自知的伪善和扭曲审美就会充斥人生;没有理性精神也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因为其只能被生活推着走,随波逐流,无法做主自己独立的选择,只能作为生物意义上活着。理性精神最终定义了人。所以在西方,对人的定义并不是使用工具的动物,而是是否具有逻辑理性能力。
科学的认识成果和科学方法同样影响了其它文化领域,宗教在在科学中寻求教义的线索,现代哲学像是科学的传递者并从科学成果中寻求哲学解释,社会学等诸多学科也尽可能采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新的科学发展甚至影响了艺术领域。毫不夸张地说,科学强大的解释和预测能力,促使几乎所有人类学科都在积极朝着科学范式的方向发展和吸取养分。越接近物理学的学科被认为是发展越成熟的,而对于那些难以对现象进行精确表征和逻辑推演的科学就属于否则正在发展的未成熟之列。如果基本范式仍然无法确立的领域则归为哲学,需要由哲学继续哺育以走向科学范式。
科学与道德信仰。在牛顿创立科学时,许多人担心,可能会引起道德滑坡。表面上看科学可道德信仰存在冲突,但深层次看二者并不矛盾,甚至相互支撑。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可经验世界,而道德信仰属于不可经验的超验世界,比如上帝,比如爱。其超过了可经验世界的范畴。在确立科学的研究范围时,同时也意味着信仰占据其它区域。此外科学规律存在本身也暗含着某种规律制定者的存在,具有潜在信仰。另外,如果一个人只讲道德不讲理性,那么很可能会由于不够客观而导致道德绑架下的虚伪。人天生有良知,即便是遭受过巨大人格扭曲的人,也存在被蒙蔽的良知,这是客观存在的,是理性所必须要承认的。
甚至可以用进化论视角更好的解释道德,道德行为有一条非常可靠的进化论解读,假如一个群体大家都做某个行为,这个群体吃否能够持续存在?也就是说进化论决定了道德行为最终使得群体整体受益而自然形成道德规范。一个真正懂得科学,具有科学品质的人,大概率也应该是一个道德品行可靠的人,因此道德信仰和科学二者并不矛盾。物质上的衣食足才有精神上的知荣辱,科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也使得人更容易表现出更具有素质的行为。真正的道德是主动选择的,而不是绑架性的。真正的信仰不是一厢情愿,而是和客观世界相容。深度理解科学有助于人们抱有真正的道德和信仰。
对未来的回忆
目前的科学大致展示了这样一个世界观:世界开始于一场低熵超高温度大爆炸,从黑暗中开始熵增,时空开始伸展,温度逐步降低形成各种基本粒子 原子、质子和元素,各种天体,大质量天体的核聚变过程产生光子,形成光,黑暗开始被打破,光的出现为宇宙带来了巨大变化,为生命的产生和发展带来可能,光的速度上限也同时带来了因果。无机物形成有机物,在演化形成具有生死观念的意识生命,乃至于可以一定程度理解宇宙的智慧生物人。天体随质量在其生命末期会有不同结局,大质量的天体形成黑洞。其它天体都会死亡,但黑洞寿命几乎无限,黑洞会捕捉周围物质,甚至光都逃不了,捕获的信息会完整记录在黑洞视界边界的二维表面。黑洞内部我们无法观测,但相对论来说,黑洞时空位置发生置换,一切过去、现在、未来都记录在一个瞬间,黑洞内部不可知,但或许可能是一个新的创世。我们的三维世界从数学上看是可以是二维平面的投影。
有一种可能永远无法验证的猜想:宇宙的相关信息可能已经被记录在了一个二维平面上。我们生活在这个巨大平面的三维投影里。人的意识是熵增过程的信息实现过程,过去成为信息,未来以概率形式存在。从人的角度看,未来因其概率形式存在不确定性,未来无法预测,生命的过程就是通过信息取消这些不确定性;我们的人生从上帝视角看,一切都已经被记录在信息平面,所有都已经决定好了,我们的人生是在回忆,或许这也就是为什么每当我们听到一首动听的音乐,看到震撼的美景的时候感觉触动心灵,因为那是我们本来的回忆。或许人生最大艺术就是我们如何体验自人生,生命历程成为真正的艺术。
科技的发展是人生命力的进一步张扬。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科技影响下的世界,处于一个时代而无法走进它是迷茫的,不理解科学精神而拥有其强大的力量是危险的,不理解科学带来的世界观而沉迷其带来的享受会让人生陷入空洞。是否深度理解科学技术本身及其科学范式、科学精神决定了我们是否能和世界互动,共同与之成长, “回忆”起自己的人生才意味着是否真正成为未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