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丨布维尔海面上的阴影 克劳德·莫奈 1882
拥有一定掌控感是维持心理健康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你对自己的能力有所了解和控制,并能对外界施加影响,以改造环境,你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力量,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失去这种感觉时,你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你当然会恐慌,会迷茫。你的自尊从高到低,从稳定到不稳定,你觉得自己变小了,像吃了爱丽丝在仙境里找到的吃下就会缩小的蘑菇。更严重些,你甚至认为自己做什么都没有用,那是另一层的地狱,习得性无助和绝望。
你可能会对一些东西上瘾,影视、网文、游戏、食物、追星、购物,或者一段拉扯痛苦却能帮你忽略现实的亲密关系。你沉在水底,什么东西出现在你面前,都像是能给你氧气的一根芦苇管。你越不能接纳自己,越渴望被接纳、被爱。你希望融入小组、社区,一个集体,渴望被人看见、关注和重视。
为什么你会失去掌控感?也许是因为重复的失败,你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也许是你没有合适的引路人,一位良师一位前辈,你不知道自己该往哪个方向前行。也许是被情感勒索,有人在控制你,通过讽刺、打压、恐吓等方式剥夺你的掌控感,来满足他的掌控感。
极端情况的恢复往往需要力量达到另一个极端,失控感的过度补偿是旺盛的控制欲。你也许在脱离了控制你的人之后成为对方那样的人,继续渴望能控制他人。又或许对“被控制”这件事极为反感,草木皆兵,变得自大和狂妄,想要给你建议的人被你判定为对你指手画脚,他在试图控制你的第一步,服从性测试。
改变很容易过犹不及,形成强迫行为。重复地洗手,确保自己不被细菌或病毒“玷污”,至少你要控制你的身体健康。维护秩序,切好的菜摆成固定的模式,挤出的酱料抹成统一的形状,文件按顺序整理,人员按高低排队。规整,让你感到极度舒适。反复规划,过度准备,防晒、备药、未雨绸缪,你的行李越满,越感安心。给伴侣查岗,检查手机,知晓行踪,保证对方在一定范围内,或者压根就觉得这事儿不靠谱,掐掉任何情感萌芽,拒绝进入亲密关系。
韦纳归因理论是一种动机理论,解释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他把行为成败的原因分为六个,能力、努力、身心状况、工作难度、运气、外界环境。又从三个维度对这六个因素进行分类,内部或者外部、稳定或不稳定、可控或不可控。
表格如下:
德韦克的成就目标理论认为,有人相信能力是可以增长的,有人相信能力是固定的。显然韦纳属于后者,他认为能力是固定的,不可控的。这六个因素,无论稳定还是不稳定,从外部还是内部看,韦纳认为有五个都是不可控的,可控的只有一个因素,努力。
我们对自己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解释会对后续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归因于不可控的因素,容易陷入悲观情绪,重视投机或者沉迷玄学。归因于可控因素也就是自己的努力,是相对能激励发展的一种认知。成功了,会诚心诚意为自己高兴,并再接再厉。失败了,会不甘失败,期待下次挑战,尽力而为。
这种归因方式对教育的启示在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努力归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而结合韦纳和德韦克的理论来看,择其善者而从之,我们可以把努力看作可控的,把能力看作可以增长的,这样可以提升掌控感,并带来成长的希望和对成功的期望。
有人说笑,一个成年人突然下定决心想要改变时,会不约而同做两件事,背单词、健身。但这并不是什么令人羞耻的事,在我们能控制的事中,学习和运动算得上是简单的项目了。而一个因为失控无法启动生活的人,恰恰需要做一些简单的事,重获掌控感。
重构认知,抛弃旧有的悲观、苛刻的标准,肯定前进的每一步。不是说头悬梁锥刺股,从九十九到一百分才叫努力,从谷底爬到平地,从零走到一也是努力。赛场上,运动员不会为一个球的失利而一蹶不振,而是专注于下一个球的得分,追求“尾部胜利”,笑到最后的人才是赢家。
《情绪急救》中,有一个面对失败的练习是帮助实现目标的,很好地印证了展望未来活在当下就没空为过去遗憾的道理。
1. 尽可能地用现实和具体的词语来定义你的目标。“减肥”不是具体的词语,“减重五公斤”才是。定义一个目标,以具有个人意义,有趣,并能在长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你的动机的方式。例如,将锻炼定义为:“建立更健康的生活方式,给我更大的活力和后劲,使我在八十岁的时候还能自在地独立行走。”
2. 将大目标分解为小步骤。拆分目标会影响动机,目标太小,我们会失去兴趣,不那么积极。目标太大,我们会心生气馁,随意放弃。难度最好适中,能让我们在可控的范围内取得一定的成功,继续下一个阶段。
专注于我们能够控制的变量(如我们的表现),而非无法控制的变量(如特定的结果)。例如,实现减肥或健身的目标,应着眼于我们吃什么、吃多少、运动量多大(这些都在我们的控制范围之内),而不是减掉多少体重(因为我们不能强迫我们的身体以预定的速度减肥)。
打算做自媒体,应该确定每天在上面花费多少时间,先不管能否呈现预期的效果(因为算法和流量等问题是难以预见的)。开一个小红书账号,与花半天时间调整一张图片的滤镜相比,每天按计划投入固定的时间来打理账号更能让我们有成就感。
3. 为大目标和小目标设定时间框架。一般是先设置大目标的开始日期、时间和完成日期、时间,然后据此设置小目标的相应时间(如为参加马拉松比赛做训练、为申请工作职位或考试等)。
但如果可能的话,可以先设置小目标的时间框架,能够使整个时间表更加现实有效。预测第一阶段大概需要多久,第二、第三阶段又需要几周,再整合总程的所需时间。小目标的完成时限最好长度适中,以便保持我们的兴趣、努力和动力。
4. 列出所有潜在的弯路、挫折或者可能出现的诱惑,居安思危。如果目标是尽量少喝酒,学会自我节制,那么,不仅要在节假日的聚会上加以注意,也应该考虑到受邀参加商务宴请的情况(比如客户恰好是葡萄酒爱好者)。
5. 列出可能解决上述弯路、挫折或诱惑的所有解决方案,包括你能做些什么来避免它们、你打算如何实现这些解决方案等等。要将你的策略转化为积极的行动(假如有人邀请我玩游戏,我会说‘不,我还有家务/学习任务/工作项目要做”,而不是“要是有人喊我玩游戏,我不会去”)。
提前预见各种问题、制定解决方案,从而避免在困难出现时士气低落、动力不足。提出了解决方案,还要加以实行。打算早睡早起,最好把电子产品远离床边,睡前把手机静音,或者设置来电自动回复。
从现在起,开始新的生活。控制我们能控制的事情,比如看待问题的角度,努力的方向和程度,保持积极心态,专注精进。接纳无法改变的事实,比如太阳东升西落,运气柳暗花明,顺其自然,享受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