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声调曲谱与元刊杂剧校勘


我国古代的曲谱主要有文字谱、声调谱、板眼谱、工尺谱四大类。声调谱是曲体韵文创作的声韵依据,它规定了曲的宫调、曲牌、平仄、韵脚、押韵情况、正格字数、句数、节奏、对仗、衬字、幺篇等诸多方面最早的声调曲谱是明代宁王朱权的《太和正音谱》,徐沁君先生的《元北曲谱简编》[1]参考《太和正音谱》《北曲新谱》《北词广正谱》《北词简编》等曲谱写成也是声调谱。《元北曲谱简编》标示符号简明清晰,便于使用,我们用此谱对元刊杂剧进行校勘,并将这种利用北曲曲谱进行元杂剧校勘的方法称作“谱校法”。实践证明,“谱校法”在元刊杂剧校勘过程可以有效发挥重要作用


元刊杂剧指《元刊杂剧三十种》,是现存唯一的元刊本元杂剧剧本集,与一般所见明传本元杂剧在形态体制存在很大差别,是研究元杂剧的珍贵的第一手材料。三十种元刊杂剧科白都极简略,有宾白者也基本仅录正末、正旦宾白,有三种竟全无宾白。因此,可以说对元刊杂剧的校勘主要是对曲文的校勘。声调曲谱规定的诸多方面不仅是曲文创作依据和准绳,更是曲文校勘的切入点,其作用不可小视。


一 平仄


平仄规定是声调曲谱的最大特点作为元杂剧格律基础层次要求,平仄使杂剧演唱更富抑扬顿挫的韵律美感。此外,平仄还可以在元杂剧的校勘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辅助残损字形的校勘


校勘者面对字迹不清或有残损的字形时,往往有不同的校勘意见,在校勘结果字形与原字形接近,且意义可通的情况下,平仄可以帮助确定该校勘结果



(二)辅助决定是否需要改字


某正格字意义不明晰,或所用意义较罕见时,校勘者可能会改作他字。该字位置的平仄可以帮助确定所改是否正确或是否需要改字。


《新刊关目诈妮子调风月》第一折【油葫芦】:


即渐里[6]虚变做实假做真,直到说得交大半人评论,那时节旋洗垢不盘根。


该曲为燕燕所唱。宁希元将“不盘根”改作“求瘢痕”[7]。首先,宁改所据为成语“洗垢求瘢”,指洗净污垢寻找瑕疵,比喻极力寻找缺点、问题,此改不合燕燕本意,原本“洗垢不盘根”是对“洗垢求瘢”的化用,“盘根”与“求瘢”毫无关系,“不盘根”指不究根问底,燕燕不究根问底是不想把她与小千户的婚事搞砸;其次,【油葫芦】末句平仄为“×仄仄平平”[8]。“洗垢不盘根”为末句正格字,正格第三字要求仄声,“求”字为平声,不合平仄。亦可证宁改不确,“不盘根”无误。


赵氏孤儿》第二折【梁州第七】前三句:


自从他[9]朝野里封侯拜相,唬得我深村里罢职归农,便有安民治国的难随众。


徐沁君、宁希元据明臧晋叔《元曲选》将“众”字改作“从”。[10]其实,“众”字意义可通,“难随众”指公孙杵臼不愿与以屠岸贾为首政治集团同流合污。又据曲谱,【梁州第七】第三句平仄为“×平×仄平平厶”[11]。“安民治国难随众”为正格字,末字位置宜用去声,“从”为平声,失之,“众”为去声,合乎平仄要求,故不必改字。


(三)帮助决定是否需要改变正格字次序


校勘者常据明传本、常识习惯用法历史事实改变原本正格字的次序,这种做法符合事理事实习惯,却忽略了平仄要求。原本正格字的非常规次序是因平仄要求所致。


《新刊关目陈季卿悟道竹叶舟》第三折【一枝花】:


短篷窗新织成,细网索重编就,却才对西风卷了钓丝,又早随明月棹着扁舟


徐沁君将“钓丝”乙作“丝钓”[12],所据为明臧晋叔《元曲选》。此改大可不必。首先,“钓丝”可通,指钓竿上的丝线,“卷了钓丝”指收起钓鱼竿,与下句“又早随明月棹着扁舟”语意相衔接,所以语意通顺。再据曲谱,【一枝花】第三句平仄为“×平平厶×”[13]。“钓丝”为后两个正格字,“钓”字位置宜用去声,“丝”字位置平仄不论,“钓”为去声,合乎平仄;若乙转,“丝”为平声,不合平仄。故原本“钓丝”正确,不必乙转。


《新刊关目马丹阳三度任风子》第三折【上小楼】【幺篇】:


你道这几日,做屠的亏折本利,到今日管它甚贱猪羊贵。


徐沁君、宁希元、王季思将“贱猪”改作“猪贱”[14]。此改的确符合一般四字格语序,读来也更顺口,但不符合平仄。原本“贱猪羊贵”位置上的平仄要求为“仄平平去”[15],“贱猪羊贵”正好符合,应是作者为合平仄而采用的顺序,若改作“猪贱羊贵”则失之。[16]


《古杭新刊关目霍光鬼谏》第一折【鹊踏枝】第五、六句:


到如今四方军民都赞扬,他德过如禹舜尧汤。


宁希元将“禹舜尧汤”改作“尧舜禹汤”[17],此改虽符合历史顺序,但不合平仄。据曲谱,【鹊踏枝】第六句后四字平仄要求为“×仄平平”[18],“禹舜尧汤”符合平仄。宁希元所改“禹”字为仄声,不合平声要求。故原本次序不可更改。


二 韵脚字


声调曲谱规定曲牌的某些语句需要押韵,韵脚字使演唱更加上口、和谐。韵脚字也可帮助进行校勘工作


(一)帮助解决句读问题


元刊杂剧的每个曲牌都由若干押韵的语句组成,韵脚字处必然要断句。尤其是几句连续押韵时,句读问题就多了韵脚字这一判断依据


《大都新编关张双赴西蜀梦全》第一折【天下乐】曲前四句为(暂不加句读):


紧跐定葵花镫折皮鞭催走似飞坠的双滴此腿脡无气力。


因“折皮”费解,校勘者只从词义出发进行校勘,未能考虑到韵脚字的押韵问题,使校勘结果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错误。有在“镫”下断句者,有将“皮鞭”连读者,有将“折皮”合为“?”字者,有将“飞坠”连读者,有将“双滴”改为“双镝”者,有将“此”与“腿脡”连读者,有将“此”改为“似”者。这些意见都是错误的,造成错误的句读。其实,即使在不明白“折皮”“滴此”意义情况下,也完全可以根据韵脚字进行断句。【天下乐】全曲七句,据曲谱,第五句不须押韵,其余六句均须押韵。[19]该曲第六、七句为“行行里吃一口儿食,无明夜不住地”,此二句韵脚字是“食”和“地”,均属“齐微”韵,故【天下乐】整支曲子均应押“齐微”韵。前四句中,“皮”“催”“飞”“力”均属“齐微”韵,其后均应断句。再结合词义来看,“镫折皮”为一词,指悬挂马镫的皮带,“此”是“些”之形误,“滴些”即“蹀躞”,“颤抖”义,形容双腿是很合适的,这证明在“皮”“飞”后断句是正确的,且每句均符合正格字字要求。[20]


(二)帮助改正错别字


元刊杂剧刻板草率,字迹不清,造成很多形误及别字现象。若其处于韵脚字位置上,则押韵要求可以帮助确定应改为何字。


《新刊关目看钱奴买冤家债主》第二折【煞尾】第七、八句:


打了人衙门钱主画,杀了人官司钞分折。


“分折”不词,郑骞、宁希元、王季思、高桥繁树等均将“折”字改作“拆”[21]。此改极是。该曲极长,共四十句,除第三十八句末字“肠”不押韵,其余三十九句均押韵,另外三十八个韵脚字均押“皆来”。“拆”字亦属“皆来”,“分”“拆”同义连文。“折”字属“车遮”,失韵。


(三)帮助识别倒文


本该押韵的韵脚字失韵,但其上字可押韵,则可能是倒文。在平仄要求辅助下,就可确定是否为倒文。


《新刊的本薛仁贵衣锦还乡关目全》第三折【满庭芳】第六、七句:


叔叔瘤?疲跛,俺爷爷又老弱残疾。


据曲谱,【满庭芳】第六句要求押韵。该曲押“齐微”韵,“跛”属“歌戈”上声,失韵,但“疲”字属“齐微”阳平,可押韵。据曲谱,该句末四字平仄为“平平仄×”[23],“瘤?跛疲”合乎平仄。故原本“疲跛”倒文。


三 正格字数


元杂剧每种曲牌的每句曲文正格字字都是固定的。正格字的字数也可以成为一种校勘手段


(一)帮助解决句读问题


在元刊杂剧校勘过程中,常见应将一词属上句还是下句的句读问题。这种问题可以凭借正格字的字数来判断


《大都新编关张双赴西蜀梦全》第一折【天下乐】前三句:


紧跐定葵花镫折皮,鞭催,走似飞。


各校本因不明“镫折皮”何义,而有将“折皮”属下句者,这种校勘意见是错误的。“紧跐定葵花镫折皮”是【天下乐】首句,正格字应为七字,且须押韵,“镫折皮”为一词,指悬挂马镫的皮带,“皮”字押韵,“皮”“催”“飞”均属“齐微”韵。若“折皮”属下句,则该句正格字数不够,“镫”字亦不能押“齐微”韵。“定”为衬字。[24]


《新刊关目好酒赵元遇上皇》第三折【尧民歌】:


这神针法灸那般疾,似蓝采和舞不的看花回。冷笑微微,吾皇敕赐与,判断开封取。


各本均将“似蓝采和舞不的看花回”作一句处理,下句为“冷笑微微”,此二句为【尧民歌】第四、五句。据曲谱,第四、五句正格均须七字。[25]故“看花回”不应属上句,应与“冷笑微微”连为一句,“的”“微”均属“齐微”韵。应校作“似蓝采和舞不的,看花回冷笑微微”。“舞不的”即“舞不迭”[26],意为“舞不停”。“似蓝采和舞不的”是对“神针法灸”之“疾”的比拟,加上“看花回”则不文甚矣,七个正格字也无从确定


(二)帮助判断是否有脱文


若原句正格字数不够,则可判断为有脱文。


《大都新编关张双赴西蜀梦全》第三折【上小楼】:


则为咱当年勇过,将人折剉,石亭驿上袁襄怎生结末?


“石亭驿上袁襄怎生结末”是该曲第三、四、五句。据曲谱,这三句每句正格字都为四字[27],共需十二个正格字,故其中至少应脱二字。又据曲谱,第一、二、五句须押韵,第三句不须押韵,第四句押不押均可。[28]“过”“剉”“末”均属“歌戈”。再据《三国志平话》《三国演义》相关描述,此处讲的是张飞摔死袁襄之事,“袁襄”上或下应脱两字。第四句平仄要求为“×仄平平”[29],“袁襄”为“平平”,应为该句后两字。故应是“袁襄”上脱二字,应校作:“石亭驿上,□□袁襄,怎生结末?”


《新刊关目诈妮子调风月》第三折【上小楼】:


我敢摔碎这盒子,玳瑁纳子交石头砸碎。剪了靴檐染了鞋面做铺持。


“剪了靴檐染了鞋面做铺持”是该曲第三、四、五句。据曲谱,此三句正格均为四字,平仄要求亦相同[30],故该条可判断为三个相同句型,“做”下应脱一“了”字,应校作“剪了靴檐,染了鞋面,做了铺持”。


《新刊关目全萧何韩信》第三折【斗鹌鹑】:


好豁达波开至尊,这一遍不弱如文王自临渭滨。


“好豁达波”应是夹白,不是曲文。“开至尊”是【斗鹌鹑】第二句,据曲谱,正格应四字[31],故“开至尊”中应脱一字。郑骞、宁希元、王季思于“开”下补“基”字[32],可通。该句是韩信刘邦的赞扬,刘邦是汉代开国皇帝,“开基”即开创基业


正格字够数的情况下,补字要慎重,需要同时考虑曲意、句意、平仄等因素


《古杭新刊的本关目风月紫云亭》第一折第六支曲子【金盏儿】:


为甚这鹞子懒飞腾?我也是惜毛翎,委实怕这秋天万里西风冷。


“我也是惜毛翎”是【金盏儿】第二句。郑骞疑“惜”上脱二字[33],“惜”上宁希元补“冥鸿”[34],李崇兴补“飞鸿”[35]。各本所疑、所补皆误。【金盏儿】第二句正格三字[36],“惜毛翎”即为正格字。前一句为“为甚这鹞子懒飞腾”,是韩楚兰自比,“懒飞腾”的原因是“惜毛翎”。虽然“冥鸿惜毛翎”是元代习语,但前一句所说为“鹞子”,与“鸿”无涉。在正格字不缺少情况下,不必补“冥鸿”“飞鸿”。


《新刊的本薛仁贵衣锦还乡关目全》第四折【新水令】第三、四句:


你多应归地府,掩黄沙。


徐沁君、高桥繁树于“掩”上补二空围。[37]“掩黄沙”是【新水令】第四句。据曲谱,【新水令】第三、四句正格本均为三字,亦可变格作五字句,均须对仗。[38]该曲第三、四句完全可以看作三字正格句:归地府、掩黄沙,“你多应”是衬字。对句中的衬字不须对仗,且原句文从字顺,故无须补字。


理论上,正格字数还可帮助判断是否有衍文,但需要与其他校勘手段一起使用,综合判断。元刊杂剧校勘实践中未见这种校例,故从略。


四 节奏


节奏指一句曲文中正格字的分节,如七字正格句,节奏可能为“三四”“三二二”“四三”“二二三”。节奏可以成为校勘手段


(一)帮助确定是否有脱文及其位置


一句曲文中若有意义不明的词语,同时又有脱文,则脱文位置不易确定,这时就可以依据节奏判断脱文的位置


《新刊关目诈妮子调风月》第三折【小桃红】前三句:


燕燕上覆传示煞曾经,谁会甚儿女成婚聘?甚的是许出羞下红定?


“甚的是许出羞下红定”是【小桃红】第三句。据曲谱,该句正格七字,节奏为“四三”。[39]“下红定”指男方给女方订婚礼物意义明晰,是后三个正格字。“甚的是”是衬字,“许出羞”是前四个正格字中的三个,但意义明了只能判断“许出羞”中脱一字,存疑


(二)帮助确定是否需要改字


校勘者若改字时没有考虑节奏问题就会造成误校。


新编足本张千替杀妻》第三折【粉蝶儿】:


却不道情理难饶,受哥恩杀身难报。[40]


宁希元改“杀”为“念”,以“恩念”为一词[41],实误。“受哥恩杀身难报”为【粉蝶儿】末句,曲谱为“××平、仄平平去”[42],显然为“三四”节奏。若将“杀”改作“念”,节奏只能为“四三”,故此改实误。且原本“杀身难报”文从字顺,不必改字。该条是说张千受成员外很多恩惠,即使杀身也难报答。


五 句数


元杂剧的曲牌及其变体句数一般都是固定的,若有增句,一般也都有数量规定要求检验曲牌句数也是一种有效的校勘手段。若某一曲牌中语句数量问题,均可以曲牌规定句数为判断标准。句数少,有可能是将两句合为一句,也有可能是有脱句;句数多,则多是将宾白当作曲文。


(一)帮助发现解决句读问题


若某一曲牌中的各句曲文意思通顺,但句数不够,就有将短句与其他句子合为一句的可能


《新刊关目诈妮子调风月》第一折【上马娇】:


往常我冰清玉洁难侵近,是他因子管交话儿因。


各校本均将“是他因子管交话儿因”误作一句。据曲谱,【上马娇】应共六句[43],若将该条视作一句,则整支曲子共五句,短一句。结合押韵情况,应断作:“是他因,子管交话儿因。”意为“如果他要亲近,只能让他用言语亲近”。是,假设连词;因,亲。


《新刊的本散家财天赐老生儿》第三折【秃厮儿】第三至第六句:


家私里外在你行,待父母有情肠,子待等我身亡。


各本均将“待父母有情肠”作为一句,所校该曲皆五句。但据曲谱,【秃厮儿】整支曲子应为六句,第五、六句正格均为三字[44],故该条“母”下应断开。


《新刊关目陈季卿悟道竹叶舟》第四折不入套的第五支曲子【胜葫芦】:


他驱猛试跨雕鞍,有一日战罢荒郊白骨寒。


“他驱猛试跨雕鞍”是该曲第二句。各本多在“跨”上断开,实误。据曲谱,【胜葫芦】整支曲子应为六句,第二句正格五字。[45]若断开,则为七句,多一句,且第二句只有四字,正格字少一字,误。


(二)帮助判断是否有脱句


某一曲牌句数不够,则可能有脱句。


《新刊关目好酒赵元遇上皇》第四折第三支曲子【甜水令】:



上列整支曲子共六句,但据曲谱,【甜水令】应有八句,第三、四、七、八句须押韵。[46]加点字为韵脚字,“官”字押韵,但不在曲谱规定的四个韵脚字之内。“赚”“担”应为第三、四句韵脚字,“胆”“庵”为第七、八句韵脚字。故“不恋高官”上或下,以及“你道相逢”上或下应各脱一句。《元曲选外编·遇上皇》将该曲在“不恋高官”和“休将人赚”中间补一句“不图富贵”,“你道相逢,惊了人胆”两句改作三句“也不索建立厅堂,修盖宅舍,粧銮堆嵌”[47],可证。


(三)帮助判断语句是曲文还是宾白


元刊杂剧中,宾白多刻作小字,与曲文有明显区别,但也有将宾白、夹白误刻作与曲文字号相同者,这给判断语句是宾白、夹白还是曲文带来了困难,尤其是一个曲牌的曲文中间有夹白时。曲牌句数可以帮助解决这一问题


新编足本张千替杀妻》第二折【滚绣球】:


嫂嫂母亲行更加十分孝,俺嫂嫂近日来兄弟行重添一倍儿亲。[48]


宁希元将“嫂嫂母亲行更加十分孝”处理为夹白。[49]据曲谱,【滚绣球】整支曲子十一句[50],若该句作为夹白,则整支曲子共十句,短一句。故宁希元误校,该句应为曲文。


《大都新刊关目的东窗事犯》第一折【上马娇】:


不索你狠,更怕我慌,你道是先打后商量,做了个耕牛为主遭鞭杖。见外则荒内则相隔着汉阳江,陛下常久顾镇苏杭。


各校本有将“见外则荒”属上句者,有将其属下句者。其前为“做了个耕牛为主遭鞭杖”,其后为“内则相隔着汉阳江”,与上句连读不通。据曲谱,【上马娇】全曲六句,第四句正格七字[51],为“耕牛为主遭鞭杖”。“见外则荒”应独立成句。“荒”有边远、被占据等义,“汉阳江”即长江。“汉阳江”是第五句正格字。“见外则荒,内则相隔着汉阳江”是说南宋偏安一隅,长江以北尽被异族所占,屈居长江以南,长期驻镇苏杭。若将“见外则荒”作为曲文,则全曲七句,多一句,故应校作夹白。


(四)帮助判断曲牌是否有增句或【幺篇】


元杂剧的某些曲牌有增句或【幺篇】。句数可帮助判断是有增句还是有【幺篇】。


《古杭新刊关目辅成王周公摄政》第三折第十二支曲子【络丝娘】:


若不坏呵三千里流言怎息?若不坏呵如今武庚助纣作业。管叔又背乱为非,蔡叔将军储供给,霍叔又戈甲相随。蹅践东土,震动京畿,怎奈何四五处烟尘并起。谢太后君王赦臣无罪,若谢恩了敢虚做了真实。


该曲共十句。徐沁君于第五句“相随”下补“【幺篇】”[52],即将后五句作为【幺篇】。据曲谱,【络丝娘】正格四句,【幺篇】同。若补【幺篇】,应共八句,然该曲共有十句。故不应补【幺篇】。据曲谱,【络丝娘】第二句下可增四字句三句至六句。[53]据此,该曲增六个四字句,首尾各二句为本格。


六 对句


对句指据曲谱要求需要对仗的语句和句式结构相同的语句。通过上下句对照,可以进行校勘。


(一)帮助判断是否有衍文或脱文


对句中的上下句字数不一,则可能存在衍文、脱文问题


《新刊的本泰华山陈抟高卧关目全》第二折第二支曲子【梁州第七】:


修炼成内丹龙虎,消磨尽降伏姹女婴儿


此二句为第六、七句,据曲谱须对,每句正格四字[54],“内丹龙虎”对“姹女婴儿”。衬字“修炼成”对“消磨尽”,“降伏”为衍文。“姹女”亦作“奼女”,指水银;“婴儿”指铅,二者皆为道家炼丹所需材料。“消磨尽姹女婴儿”指为炼丹耗尽水银和铅。


《新刊的本散家财天赐老生儿》第三折第七支曲子【寨儿令】:


动古根的非常,做杂剧的委实长。


此二句为第七、八句,据曲谱多为对句,两句正格均为七字句,节奏均为“三四”,可变为六字句,多为对句。[55]第七句即为六字句,两个“的”为衬字,否则不合节奏。“古根”是“鼓板”之误。“动鼓板的”“做杂剧的”均指一种艺术表演形式。“动鼓板”对“做杂剧”,“非常”对“委实”,第八句“长”字无所对。故“非常”下应脱一字。


(二)帮助判断是否需要改字


对句相同位置上多为词性相同、类别相同或相反词语,这一特点也可辅助校勘。


《古杭新刊关目的李太白贬夜郎》第一折第十三支曲子【金盏儿】:


不争玉楼巢翡翠,便是锦屋闭鸾凰。


此二句为第五、六句,据曲谱须对。[56]王国维、徐沁君将“屋”改作“幄”[57],“幄”指“帷幕”,与“楼”对仗不工,而“锦屋”“玉楼”对仗工整,不必改字。


《新刊关目诈妮子调风月》第一折第三支曲子【油葫芦】:


更怕我脚蹅虚地难安稳,心无实事自资隐。


此二句为第四、五句,据曲谱须对。[58]蓝立蓂将“资”释为“细”,将“隐”释为“思量”[59],这样的话,“资隐”就成为偏正结构。但上句相同位置上的“安稳”为联合结构,据此可判断“资隐”也应为并列结构,蓝立蓂释义有误。“资”亦为“隐藏”义。


(三)帮助判断应校补何字



七 曲牌的分节


句数较多的曲牌通常都可划分为若干小节,一个小节之内的语句衔接紧密、语意连贯。校勘过程中用现代标点进行断句时,应该考虑到这种分节。


(一)帮助解决句读和现代标点问题


《新刊关目诈妮子调风月》第四折【水仙子】第五句“你不合先发头恕”,应校作“你不合头发怒”。据曲谱,【水仙子】整支曲子八句,第一、二句为第一小节,第三、四、五句为第二小节,第六、七、八句为第三小节。[61]句号是小节的标志。曲谱为: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厶平。×平×仄平平去,平平平厶平(上),仄平平、×仄平平。平平厶,×仄平,×仄平平。[62]


蓝立蓂在第五句前标句号,句后标逗号,算入后一小节。[63]但从曲谱分节来看,第五句应属前,与第三、四句为一个小节。再从语意衔接来看,该句也与前两句关系更紧密:


推那领系眼落处,采揪住那系腰行行掐胯骨。我这般拈拈掐掐有甚难当处,想我那声冤不得苦痛处,你不合头发怒。你若无言语,怎敢将你觑付,则索做使长郎主。


很明显,末三句语意连贯、衔接紧密,是第三小节。


(二)帮助判断脱句的位置


《新刊关目好酒赵元遇上皇》第四折第四支曲子【折桂令】:


不做官我怕的是闹炒炒虎窟龙潭。元来这龙有风云,虎有山岩。子怕虎斗龙争,惹起奸谗。朝冶里谁人似俺,懵懂愚痴憨,语语喃喃,静静巉巉。早难道宰相王侯,倒不如李四张三


据曲谱,【折桂令】全曲十一句,第九句下可增若干四字句。该条第九句下增一个四字句,共十二句。每句字数及小节划分为:七四四/四四四/七七/四四四四。[64]“不做”至“山岩”为前三句(第一小节),“朝冶”至“痴憨”为第七、八句(第三小节),“语语”至“张三”为末四句(第四小节),“子怕”至“奸谗”为第四、五、六句(第二小节)中的两句,故第二小节脱一个四字句。《元曲选外编·遇上皇》该曲第四、五、六句为“玉殿金阶。龙争虎斗。惹起奸谗”[65],可证。


八 幺篇


元杂剧同一曲牌连用时,第二次用“【幺篇】”或“【幺】”表示,不再写出曲牌名。第一次的曲牌称为“始调”,【幺篇】的平仄、句数、押韵等要求或同始调,或略有变化。【幺篇】与始调相同的部分可以帮助校勘。


【幺篇】可以帮助判断句读及是否有脱文。


上文已述,《大都新编关张双赴西蜀梦全》第三折【上小楼】第三、四、五句:“石亭驿上袁襄怎生结末”应校作“石亭驿上,□□袁襄,怎生结末?”。另,此曲有【幺篇】换头,除将首二句换为三字句外,其余要求相同[66],前五句为:


哥哥你自喑约,这事非小可。投至的曹操孙权,鼎足三分,社稷山河


首二句正格为“自喑约”“非小可”,第三、四、五句正格为“曹操孙权,鼎足三分,社稷山河”,都是四字句,亦可佐证始调“袁襄”上或下应脱二字,所脱二字与“袁襄”构成第四句。


《新刊关目诈妮子调风月》第二折【上小楼】第三、四、五句:“剪了靴檐,染了鞋面,做铺持。”上文已述,据曲谱,这三句正格均为四字,平仄要求亦相同,故该条可判断为三个相同句式,“做”下应脱一“了”字,应校作“剪了靴檐,染了鞋面,做了铺持”。另,该曲【幺篇】第三、四、五句为:


却怎看得非轻,看得值钱,待得尊贵!


正格应为“看得非轻,看得值钱,待得尊贵”,句式相同,此亦可证“做铺持”中脱一字,“做”下补“了”字可通。


结语:“谱校法”简论


我国古代文献浩如烟海,数量之巨超乎想象,从不同角度出发可以有不同分类格律就是一个角度,诗、词、曲皆属有格律的文献。目前的校勘理论体系主要是从一般文献的校勘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针对的是所有文献,具有普通校勘学理论意义。普通校勘学理论已经相当成熟,而诗、词、曲等格律性极强的文献的校勘理论还未得到系统总结。对诗、词、曲的校勘,既要遵循一般文献的校勘原则使用一般文献的校勘方法,也要充分利用格律进行校勘,并全面总结使用格律进行校勘的理论


本文用声调曲谱校元刊杂剧,并将这种方法称作“谱校法”,总结、阐述了实际校勘中用曲律校曲文的各种角度方法。校勘实践表明,“谱校法”可以解决文字、脱文、衍文、倒文、句读等多种问题,并能帮助识别词句是曲文还是宾白。可见,“谱校法”可以发挥传统本校法、他校法、对校法、理校法大致相同的作用。在实际校勘中,须将“谱校法”与传统校勘方法综合使用,从多个角度证明所校问题及校勘结果,有时也需要综合使用“谱校法”的多种校勘角度解决一个问题


在有格律限制文学形式中,杂剧是篇幅最长、叙事性最强的,其创作必须在曲律的严密限制进行。曲文受到曲律严格限制的同时,又因篇幅、叙事、意境因素影响而在某些方面极力突破这种限制。因此,曲律与曲文存在一种相挟而变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与校勘工作紧密相关,是影响校勘工作的重要因素。本文的校勘实践主要是从曲律对曲文的限制方面进行的,曲律对曲文显示出强大的限制作用,如《新刊关目马丹阳三度任风子》第三折【上小楼】【幺篇】中的“贱猪羊贵”符合“仄平平去”的平仄要求,却不符合一般的四字格语素顺序;《古杭新刊关目霍光鬼谏》第一折【鹊踏枝】中的“禹舜尧汤”符合“×仄平平”的平仄要求,却不符合尧舜禹汤”的历史顺序。除平仄外,宫调、曲牌、韵脚、押韵情况、正格字数、句数、节奏、对仗、衬字、幺篇等诸多方面也都显示了曲律对曲文的强大限制作用。曲文对曲律的突破也是杂剧校勘中必须注意问题,一切韵文均是在格律的严密限制创作而成的,但这种限制不是绝对不可突破的,杂剧尤其如此。元杂剧曲牌的变体、增句以及衬字,都可看作是对曲律严密限制突破,这种突破给元杂剧带来了一些相对自由的因素增强了杂剧曲文的表现力和叙述能力。对于曲律来说,这些都算是形式上的突破,是宋元时代词曲嬗变以及元曲自身发展造成结果。此外,还有一些突破是由杂剧作家创作带来的。如失韵、失平仄、三平调,因意境修辞需要突破曲律限制等。本文暂不讨论曲文对曲律的突破问题给校勘带来影响


“谱校法”也适用于其他戏曲作品的校勘工作,若将校勘范围扩大到所有杂剧、南戏,甚至所有种类的戏曲作品,“谱校法”一定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焦浩,兰州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原载《戏曲研究》第123辑,文化艺术出版202210月版)


注释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元刊杂剧三十种》集校与研究”(项目编号:18XYY021)阶段性成果。

[1] 参见徐沁君《元北曲谱简编》,载蒋星煜《元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第1426~1468页。

[2] 本文所引元刊杂剧原文均据商务印书馆1958年12月出版的《古本戏曲丛刊》四集之珂罗版影印本《元刊杂剧三十种》。

[3] [日]高桥繁树等《新校订元刊杂剧三十种》(三),(日本)《佐贺大学教养部·研究纪要》第21卷,1989年,第30页。

[4] 徐沁君《元北曲谱简编》,载蒋星煜主编《元曲鉴赏辞典》,第1456页。

[5] 徐沁君《元北曲谱简编》,载蒋星煜主编《元曲鉴赏辞典》,第1443页。×表示平仄不论,下同。

[6] “里”原本作“了”,“即渐”亦作“积渐”“疾渐”,“逐渐”义,“里”是元杂剧常见副词标记,“即渐里”习见,如金无名氏《刘知远诸宫调》:“即渐里更深也,隐约过二鼓,清风触两颊。”

[7] 宁希元校点《元刊杂剧三十种新校》(上),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6页。

[8] 徐沁君《元北曲谱简编》,载蒋星煜主编《元曲鉴赏辞典》,第1438页。

[9] “他”原本作“定”,应是“它”之形误,宁希元校点《元刊杂剧三十种新校》改作“它”,郑骞《校订元刊杂剧三十种》和日本高桥繁树等《新校订元刊杂剧三十种》均改作“他”。今改作“他”。参见宁希元校点《元刊杂剧三十种新校》(上),第186页;郑骞《校订元刊杂剧三十种》,台湾世界书局1962年版,第171页;[日]高桥繁树等《新校订元刊杂剧三十种》(一),(日本)《佐贺大学教养部·研究纪要》第19卷,1987年,第55页。

[10] 参见徐沁君校点《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14页;宁希元校点《元刊杂剧三十种新校》(上),第186页。

[11] 徐沁君《元北曲谱简编》,载蒋星煜主编《元曲鉴赏辞典》,第1443页。厶表示宜用去声,下同。

[12] 参见徐沁君校点《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第716页。

[13] 徐沁君《元北曲谱简编》,载蒋星煜主编《元曲鉴赏辞典》,第1442页。

[14] 参见徐沁君校点《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第227页;宁希元校点《元刊杂剧三十种新校》(上),第136页;王季思主编《全元戏曲》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2页。

[15] 徐沁君《元北曲谱简编》,载蒋星煜主编《元曲鉴赏辞典》,第1446页。

[16] 参见焦浩《“牲口”最早见于元代吗?》,《中国语文》2018年第3期,第364页。

[17] 参见宁希元校点《元刊杂剧三十种新校》(下),第99页。

[18] 徐沁君《元北曲谱简编》,载蒋星煜主编《元曲鉴赏辞典》,第1439页。

[19] 参见徐沁君《元北曲谱简编》,载蒋星煜主编《元曲鉴赏辞典》,第1438页。

[20] 参见焦浩《元刊杂剧〈双赴梦〉【天下乐】曲校勘研究》,《中国语文》2016年第5期,第608~613页。

[21] 参见郑骞《校订元刊杂剧三十种》,第91页;宁希元校点《元刊杂剧三十种新校》(上),第105页;王季思主编《全元戏曲》第四卷,第173页;[日]高桥繁树等《新校订元刊杂剧三十种》(二),(日本)《佐贺大学教养部·研究纪要》第20卷,1988年,第11页。

[22] 参见徐沁君《元北曲谱简编》,载蒋星煜主编《元曲鉴赏辞典》,第1442页。

[23] 徐沁君《元北曲谱简编》,载蒋星煜主编《元曲鉴赏辞典》,第1446页。

[24] 参见焦浩《元刊杂剧〈双赴梦〉【天下乐】曲校勘研究》,第613~614页。

[25] 参见徐沁君《元北曲谱简编》,载蒋星煜主编《元曲鉴赏辞典》,第1448页。

[26] 《元曲选外编》该句作:“恰便似蓝采和舞不迭看花回,冷笑微微。”参见高文秀《好酒赵元遇上皇杂剧》,载隋树森编《元曲选外编》第一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40页。

[27] 参见徐沁君《元北曲谱简编》,载蒋星煜主编《元曲鉴赏辞典》,第1446页。

[28] 参见徐沁君《元北曲谱简编》,载蒋星煜主编《元曲鉴赏辞典》,第1446页。

[29] 徐沁君《元北曲谱简编》,载蒋星煜主编《元曲鉴赏辞典》,第1446页。

[30] 参见徐沁君《元北曲谱简编》,载蒋星煜主编《元曲鉴赏辞典》,第1446页。

[31] 参见徐沁君《元北曲谱简编》,载蒋星煜主编《元曲鉴赏辞典》,第1455页。

[32] 参见郑骞《校订元刊杂剧三十种》,第371页;宁希元校点《元刊杂剧三十种新校》(下),第174页;王季思主编《全元戏曲》第四卷,第634页。

[33] 参见郑骞《校订元刊杂剧三十种》,第193页。

[34] 参见宁希元校点《元刊杂剧三十种新校》(上),第196页。

[35] 参见李崇兴《〈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商榷》,《语言研究》1987年第1期,第106页。

[36] 参见徐沁君《元北曲谱简编》,载蒋星煜主编《元曲鉴赏辞典》,第1440页。

[37] 参见徐沁君校点《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第405页;[日]高桥繁树等《新校订元刊杂剧三十种》(二),(日本)《佐贺大学教养部·研究纪要》第20卷,1988年,第34页。

[38] 参见徐沁君《元北曲谱简编》,载蒋星煜主编《元曲鉴赏辞典》,第1458页。

[39] 见徐沁君《元北曲谱简编》,在蒋星煜主编《元曲鉴赏辞典》,第1456页。

[40] “道”上原本缺文,徐沁君补“却不”二字,宁希元从。今亦从徐沁君所补。参见徐沁君校点《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第769页;宁希元校点《元刊杂剧三十种新校》(下),第218页。

[41] 参见宁希元校点《元刊杂剧三十种新校》(下),第218页。

[42] 徐沁君《元北曲谱简编》,载蒋星煜主编《元曲鉴赏辞典》,第1445页。

[43] 参见徐沁君《元北曲谱简编》,载蒋星煜主编《元曲鉴赏辞典》,第1439页。

[44] 参见徐沁君《元北曲谱简编》,载蒋星煜主编《元曲鉴赏辞典》,第1456页。

[45] 参见徐沁君《元北曲谱简编》,载蒋星煜主编《元曲鉴赏辞典》,第1439页。

[46] 参见徐沁君《元北曲谱简编》,载蒋星煜主编《元曲鉴赏辞典》,第1459页。

[47] 高文秀《好酒赵元遇上皇杂剧》,载隋树森编《元曲选外编》第一册,第142页。

[49] 参见宁希元校点《元刊杂剧三十种新校》(下),第216页。

[50] 参见徐沁君《元北曲谱简编》,载蒋星煜主编《元曲鉴赏辞典》,第1433页。

[51] 参见徐沁君《元北曲谱简编》,载蒋星煜主编《元曲鉴赏辞典》,第1439页。

[52] 参见徐沁君校点《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第663页。

[53] 参见徐沁君《元北曲谱简编》,载蒋星煜主编《元曲鉴赏辞典》,第1456页。

[54] 参见徐沁君《元北曲谱简编》,载蒋星煜主编《元曲鉴赏辞典》,第1442页。

[55] 参见徐沁君《元北曲谱简编》,载蒋星煜主编《元曲鉴赏辞典》,第1457页。

[56] 参见徐沁君《元北曲谱简编》,载蒋星煜主编《元曲鉴赏辞典》,第1440页。

[57] 参见王国维《二牗轩随录》卷四,载王国维著,赵利栋辑校《王国学术随笔》,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21页;徐沁君校点《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第440页。

[58] 参见徐沁君《元北曲谱简编》,载蒋星煜主编《元曲鉴赏辞典》,第1438页。

[59] 参见《诈妮子调风月》,载蓝立蓂《汇校详注关汉卿集》上册,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3页。

[60] 《新刊关目诸葛亮博望烧屯》,载《日本藏元刊本古今杂剧三十种》(三),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该书据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文科大学所藏《覆元椠古今杂剧三十种》影印。

[61] 参见徐沁君《元北曲谱简编》,载蒋星煜主编《元曲鉴赏辞典》,第1460页。

[62] 徐沁君《元北曲谱简编》,载蒋星煜主编《元曲鉴赏辞典》,第1460页。

[63] 参见《诈妮子调风月》,载蓝立蓂《汇校详注关汉卿集》上册,第84页。

[64] 参见徐沁君《元北曲谱简编》,载蒋星煜主编《元曲鉴赏辞典》,第1459页。

[65] 高文秀《好酒赵元遇上皇杂剧》,载隋树森编《元曲选外编》第一册,第142页。

[66] 参见徐沁君《元北曲谱简编》,载蒋星煜主编《元曲鉴赏辞典》,第1446页。


编校:张    静

排版:王金武

审稿:谢雍君


往期回顾


 

论《元刊杂剧三十种》皆刻于明初说之不成立——与张倩倩博士商榷

《鹧鸪》一调与 “舞《鹧鸪》”“打散”——声诗格调与元杂剧的收场演出

论元杂剧的文学——以《单刀会》为例

磁州窑瓷枕上的元杂剧投影

豫剧在台湾地区生存现代追求

论黄芝冈日记的戏曲研究价值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的学术价值与编纂回顾

金华昆曲《荆钗记》总纲探析——兼论《荆钗记》的版本与演出问题

戏曲现代创作回顾与反思

清代曲牌红楼戏与经典戏曲之“互文性”研究

清代悟空戏考述

《乐府考略》作者非来集之考辨

“杂剧词”:早期戏剧书写转向

戏曲小语83条

评剧音乐创作的点滴思考——中国评剧院一级作曲戴锡英访谈

论影雕的源流与雕刻构图

《戏曲研究》第一二三辑目录、稿约及2023年度约稿专题


欢迎投稿、联系邮箱:

xiquyanjiu@sina.com


《戏曲研究


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戏剧


上海戏剧学院学报《戏剧艺术


中国戏曲学院学报《戏曲艺术


《戏曲与俗文学


中华戏曲》


戏剧影视评论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