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我们的自我感不过是"一个意识的视觉虚幻",一个原始的错觉


 在人类意识迷宫中,"我"是一个频繁出现却常被误解符号。它似乎代表了我们存在核心,但实际上,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射出我们对自我认知的种种幻象


01

虚幻的自我:一场意识迷局


当我们提及“我”这个字眼时,实际上触及到了一个深层的悖论。这个字既隐藏着人类最根深蒂固的错觉,也映射出某种接近真理本质——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使用它。在日常生活中,“我”不仅仅是人们最常用的词汇之一,还被延伸为“我的”、“我自己”等,形成了对自我身份的复杂定义。然而,这种定义往往蕴含着一个基本的误解我们将“我”视为一个独立的存在,却忽视了这不过意识中一种虚幻的认同爱因斯坦曾将这种自我意识称为感知的错觉”,其本质如同一场视觉幻象,使我们误以为自己所见即为实相



虚幻的自我构建了我们所有思想、认知和人际关系基础。我们将自我置于一切之上,仿佛这个“我”是世界的中心,因而一切感知到的现实都成了这个幻象的投射。这种自我错觉成为人类痛苦和冲突的根源,因为我们误把虚幻当作了实在。幸运的是,若我们能认清这一幻象,它就会开始瓦解。当我们看清了“我不是谁”时,真实的自我将不期而至。正如爱因斯坦所言认知到幻象存在便是迈向真理的第一步


02

虚幻自我的形成与构造


我们从孩童时期开始,便逐渐建立了对“我”的认同。当孩子首次学会语言来表达自己,听到父母用某种声音称呼他或她的名字时,孩子便开始将那个声音等同于自我。这种等同不仅仅是对名字的认知,而是对自我身份的第一次认定。在这一阶段,有些孩子甚至会用第三人称来称呼自己:肯迪饿了,仿佛这个“我”是一个独立于自我的角色。但很快,他们便学会使用“我”这个字,并将之与名字深度绑定。从此,“我”便不再只是一个名字而是自我身份象征



随着年龄增长,最初的“我”逐渐吸收了更多的认同,逐步与性别、物品、身体、国籍、种族、宗教概念相连。此时,“我”的边界逐渐扩大,开始包括“我的”想法、“我的”情感和“我的”经历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心理结构。我们开始在物品、身份经历寻找自我价值,这一切逐渐编织成一个关于“我”的故事。正因如此,当我们说“我”时,实际上是指那个错综复杂的心理结构,而非真正的自我。


03

破除幻象认识到虚幻的自我


人类的大多数痛苦来自于对这个心理结构的执着。我们常常沉迷心智中源源不断念头形成了一种“灵性上的无意识状态部分人对心中喋喋不休的声音并无察觉,甚至否认它的存在。这种无意识如同一个未被检视的“思维怪物”,占据控制着我们的心智,使我们以为自己便是那个不断思考声音



然而,一旦我们觉察到这个内在声音并非真正的“我”,便开始经历一种身份认同的转变。那些短暂的清醒时刻让我们意识到,自我并不等同于心智内容而是某种超越之上的觉知状态——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我们的自我感不过"一个意识视觉虚幻",一个原始的错觉。此时,人们会体验到一种强烈的平和与喜悦,这种平和并非来自拥有某物或完成某事,而是来自于自我认同的解放。


04

通向真实自我:觉知力量


既然“我”是一种幻象,那么真实的自我究竟是什么?真实的自我并非一个特定的形象身份而是一种无形的觉知状态就如同镜子中的倒影只是一个表象,真实的“我”则是那个观察镜像的人。当我们不再被心智的喋喋不休所束缚,开始意识到自己是那个觉知者,而非心智内容时,便开始触及真实的自我。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所有的身份角色而是要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它们。觉知来了内在的自由,使我们不再被“我”所禁锢,而是能够以一种更深层的宁静面对生活。当我们认清了“我”的虚幻性,不再执着于自我的故事,我们便获得了真正的解放。


05

幻象找回真实


“我”是我们在意迷宫中的一段旅程,从孩提时代的最初认知,到成年身份认同,这个“我”始终伴随着我们。然而,这不过是一种幻象。真正的自我存在于一切认同之上,是一种无形的觉知。在这个深刻的觉醒过程中,我们将看到,“我”并非真实,而觉知才是我们本质的显现。当我们能超越“我”的束缚,在日常生活中带着清醒的觉知去体验世界时,便真正触及了灵魂宁静




创作不易,点个在看,与朋友共勉.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尽在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