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启悟:几年前,我曾经是一名咨询师和灵性导师。在那段日子里,我每周会抽出两次时间,去探望一位身患癌症的中年女性。她叫玛丽,是一名小学教师。医生断言她最多只能再活几个月。
我和玛丽相处的方式很简单。有时,我们会聊上几句,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只是静静地坐在一起。就是在这样的静默中,玛丽第一次触碰到了内心深处的宁静。在之前繁忙的教学生涯中,她从未意识到这份宁静的存在。
转折发生在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日子。那天,当我如约来到玛丽身边时,发现她正处在极度焦虑和愤怒之中。原来,她最心爱的一枚钻戒不见了。那枚戒指不仅价值不菲,更承载了她难以割舍的情感。玛丽坚信,是每天来照料她的护工偷走了戒指。她无法理解,怎么会有人如此冷酷无情,在她生命最脆弱的时刻,还要来伤害她。玛丽向我求助,不知是该当面质问那名护工,还是立即报警为好。
我没有给玛丽一个直接的答案,而是请她深思:在生命即将落幕之际,一枚戒指,乃至任何外在之物,是否还值得她如此执着?听到这话,玛丽激动地说:"你不明白,这是我祖母传给我的戒指,我曾经每天都戴着它,直到病重手指肿胀才不得不摘下。它对我而言,意义远非一件首饰可以涵盖。失去它,我怎能不愤怒?"
玛丽的强烈反应,表明她还无法跳脱出内心的纷扰,冷静地审视自我。她的愤怒和防御,正是"小我"的声音。于是,我对玛丽说:"我想问你几个问题,但请不要着急回答。让这些问题在你心底沉淀,静待答案浮现。有时候,领悟未必以语言的形式呈现。"玛丽点点头,示意洗耳恭听。
我缓缓开口:"你是否明白,总有一天你必须放下这枚戒指,而这一天也许比你想象的更近?在放手之前,你还需要多久来准备和告别?当你最终松开手时,你是否就失去了什么,你的本质是否因此有所缩减?"
几分钟的沉默之后,玛丽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微笑。她平和地说道:"你最后一个问题令我顿悟。起初,我试图用头脑去找答案,理智在告诉我:'失去戒指,你肯定会失去一部分自我。'可当我问自己,我的本质真的会因此而有所减损吗?这一次,我不再依靠思考,而是专注于'感受'答案。忽然间,我感知到了一个从未触及的'本我(即意识本身)',一种超越具象之物的,内在的存在。它的存在如此强烈,让我确信,无论失去什么,我的本质都不会有丝毫改变。此时此刻,我依然能够感受到这个'本我',它平和而有力量,却又无比鲜活。"
我点点头:"你感受到的,正是本体的喜悦。唯有跳出头脑的桎梏,超越'思考',才能与它相遇。'小我'是由念头构成的,它无法领会'本我'。而你执着的戒指,不过是'小我'制造的另一个念头,你一时将它与'本我'的感受混为一谈,误以为失去戒指,就等同于失去了真正的自己。"
我接着说:"'小我'总是过度地执着于外物,妄图以此来填补内心的空洞,却从未真正触及'本我'的欢愉。你可以喜爱某件事物,但一旦执着于它,就掉入了'小我'的陷阱。你执着的,从来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要得到它'或'我要守住它'的念头。唯有看破执着,接受失去,才能超越'小我',让'本我'显现。"
玛丽恍然大悟:"我现在终于明白,耶稣所说的'如果有人夺去你的外衣,连里衣也让他拿去'是什么意思了。"我笑道:"不错。这句话并非让我们对盗窃者唯命是从,而是点明:有时,放下比守住更有力量。"
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玛丽的身体每况愈下,灵性却愈发光亮。她将很多心爱的物品赠予他人,包括那位曾被她怀疑偷窃的护工。每放下一件执着,她的心灵就更加自由和喜悦。
玛丽去世后,她的母亲来电告诉我,他们在浴室的药箱里找到了那枚戒指。没人知道,是护工归还了它,还是它一直静静地躺在那里。但有一点我们很清楚:生命总是在不断地给予我们最需要的课题和领悟,而我们正在经历的,就是我们当下最需要的。
其实,我们不必对自己拥有的感到骄傲,也无须因为比不上他人而自怨自艾。骄傲也好,自卑也罢,都不过是"小我"的把戏。重要的是,当你察觉到内心的"小我"时,你已然开始超越它了。
面对"小我",我们无须太过严肃,反而要学会一笑置之。当你再次发现自己掉进"小我"的陷阱时,请对着它微微一笑,甚至放声大笑。这个小小的自我,怎么可能蒙蔽了我们如此之久?
要记住,小我无关乎个人,它并不能代表我们的本质。如果认为小我是个人的问题,那不过是在制造更多的小我而已。唯有看清小我的本质,一如看清层层叠叠的浪花,终将汇入宁静广阔的大海,我们才能真正触及生命的真谛,活出本我的喜悦与力量。
看更多好文章,尽在